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病虫害调查常用顺序抽样方法

病虫害调查常用顺序抽样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02 21:25:04

㈠ 在野外如何识别松材线虫病,该病害在普查和调运检疫中的取样和鉴定方法

野外识别是看是否出现松树枯死、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取样方法和鉴定方法具体参照最新《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指导:

(三)取样。

1.取样对象。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者刚枯死的松树,不应当抽取针叶已全部脱落、材质已腐朽的枯死树。可参照以下特征选择取样松树:

——针叶呈现红褐色、黄褐色的松树;

——整株萎蔫、枯死或者部分枝条萎蔫、枯死,但针叶下垂、不脱落的松树;

——树干部有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虫的产卵刻槽、侵入孔的松树;

——树干部松脂渗出少或者无松脂渗出的松树。

2.取样部位。一般在树干下部(胸高处)、上部(主干与主侧枝交界处)、中部(上、下部之间)3个部位取样。其中,对于仅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的,在树干上部和死亡枝条上取样。对于树干内发现媒介昆虫虫蛹的,优先在蛹室周围取样。

3.取样方法。在取样部位剥净树皮,用砍刀或者斧头直接砍取100-200克木片;或者剥净树皮,从木质部表面至髓心钻取100-200克木屑;或者将枯死松树伐倒,在取样部位分别截取2厘米厚的圆盘。所取样品应当及时贴上标签,标明样品号、取样地点(需标明地理坐标)、树种、树龄、取样部位、取样时间和取样人等信息。

4.取样数量。对需调查疫情发生情况的小班进行取样时,总数10株以下的要全部取样;总数10株以上的先抽取10株进行取样检测,如没有检测到松材线虫,应当继续取样检测,直至全部取样检测为止。

5.样品的保存与处理。采集的样品应当及时分离鉴定,样品分离鉴定后须及时销毁。样品若需短期保存,可将样品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在袋上扎若干小孔(若为木段或者圆盘无需装入塑料袋),放入4℃冰箱。若需较长时间保存,要定期在样品上喷水保湿,保存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

(四)分离鉴定。

1.分离。采用贝尔曼漏斗法或者浅盘法分离松材线虫,分离时间一般需12小时以上。将分离液体收集到试管或者烧杯中,通过自然沉淀或者使用离心机处理后进行鉴定。

2.鉴定。

(1)常规显微镜形态鉴定。仅适用于雌雄成虫,以雌成虫为主。将制作好的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判别是否为松材线虫。若分离的线虫为幼虫,需培养至成虫后进行鉴定。

(2)分子检测(适用于各虫态)。采用PCR检测技术判别是否为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分离、培养、检测鉴定的具体方法可参照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规程(GB/T 23476)》进行。


其中,PCR检测技术通常是通过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来完成的,这是能准确无误测出松材线虫的一种方法。

㈡ 病害标本有哪些分类

specimens of plant disease

许志刚

供教学示范、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或陈列展览的病植物或病原物。植物病害标本通常包括具典型症状的病植物、病原物的纯培养、病原物玻片标本或照片。完整的标本应注有正规的标签,标签是一个索引,能提供最重要的信息。病植物上的标签应记载:寄主名称(附拉丁学名)、病害名称、病原物名称(附拉丁学名)、采集地点、采集者、鉴定者、采集日期,备注栏内有病害症状的简要描述,发病场所的地理特点,以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标本的种类很多,因植物和病原物种类的不同、保存的目的和用途、制作方法的差异而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蜡叶标本、浸渍标本、玻片标本、琼脂薄膜标本、菌种标本、活体标本、照片、幼灯片和录像等。

蜡叶标本

采集典型症状植物经脱水干燥和定型后,装在玻璃盒中,或固定在硬纸板上,贴上标签。蜡叶标本多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幼苗上的病害,较少用于果实病害压制。有的病害在植物不同生育阶段或不同部位表现不同的症状,应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部位采集后进行压制。有些病害的病原物能侵害不同的寄主,并表现不同的症状,如梨锈菌在梨和转主寄主桧柏上为害的症状不同,应分别采集在各个寄主上不同阶段的标本。蜡叶标本的干燥工艺对标本质量有很大影响,传统的方法是将新鲜的标本夹在干燥的吸水纸中,经多次换纸逐步脱水。干燥的标本基本上仍保持原有色泽。也可用热砂或熨斗烫压的快速干燥方法,处理过的标本再夹在吸水纸中吸水1~2天即可。优点是能很快压平和干燥,缺点是温度过高常导致褪色或变色,绿色不易长久保存。保绿效果较好的是采用醋酸铜或硫酸铜浸渍法。将新鲜标本经浸渍处理后再压干,绿色可以经久不变。经干燥压制后的标本也可密封在特制的塑料膜内,更方便于保存,还可从正反面进行观察。

浸渍标本

对多汁的植物、果实或有瘤肿症状的植物,为了尽量保持病害的特征或原有色泽,必须浸泡在防腐液或保色液中。浸渍液以醋酸铜和亚硫酸液为多,视标本种类和保存要求而异。如单纯防腐的可用福尔马林酒精液(FAA),保持绿色用醋酸铜或硫酸铜溶液,保持黄色和桔红色用赫斯娄(Hesler)液和瓦查氏液等。浸渍标本常保存在盛满药剂的方形或圆柱形标本瓶中,瓶口要用石蜡密封,以防液体蒸发后标本干燥变质等。

玻片标本

有临时玻片和永久玻片两种。临时玻片一般以水、乳酚油或希尔液为浮载剂,将病原生物或病组织作徒手切片后挑制而成。临时玻片中的浮载剂易蒸发而干涸,不能持久,可在盖玻片边缘用指甲油或树脂密封,制成半永久玻片。永久玻片是将病材料或病原物的子实体制成石蜡切片,标本中的材料厚度均匀一致,经透明和染色后,不同的组织显示不同的色泽,对比度强,清晰易认,可保持数十年不变,有利于病原物鉴定或病理变化的研究。

菌种标本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实验室内保存的菌种都是经分离纯化后的纯培养物,绝大多数的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都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可以在冰箱中保存,更多的是经冻干后在真空状态下的安瓿瓶中保存。大多数真菌在培养皿的琼脂平板上生长形成特定形态的菌落,再将其移放到玻璃纸片上,经蒸发干燥留下一层长有菌落的琼脂薄膜,装在清洁的纸袋中,与蜡叶标本一起保存。

活体标本

许多病害标本,在未充分认识或鉴定以前,应尽量保留活体标本。尤其是各种霜霉病,类菌原体等,一旦组织干枯死亡,这些专性寄生的病原物亦同时死亡,很难进一步分离鉴定。因此,采回的材料应尽量保持存活状态,必要时应不断地转移或接种到实验室或温室中栽培的草本寄主植物甚至试管苗上。少数病原真菌和细菌以及所有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必须接种在寄主活体上才能保存其活力。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可密封在干燥的种子瓶内在低温下保存多年。

照片与录像

调查或采集中见到的主要病害植物和病原物在野外的生态环境,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可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可以保存比肉眼观察更完整、细致、有真实感的形象。

病害传播

disease spread

赵美琦

病原物传播体从发病植株或位点向健康植株或位点的扩散蔓延过程。表现为病害随时间在空间分布的变化,即病害流行过程中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病害传播的量变规律,主要决定于病原物传播体的种类、生物学特性、数量及其传播方式和动力。病害传播规律的定量研究,主要针对气传病害,其他病害研究较少。

病害传播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和物理学过程,虽然以病原物传播体(见传播体)的传播为基础,又不等同。首先由孢子的形成和释放决定传播体的数量和质量。其扩散和着落决定孢子的物理传播,侵染和发病最终实现病害传播。因此,在病害传播距离的研究中提出了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距离和病害传播距离的概念。由于孢子的气流传播规律几乎和非生物的空中微粒的气流传播规律一样,因此很早就有人引用气体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描述病原物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距离。艾罗尔(D.E.Aylor,1978)研究了孢子释放率和孢子所受外力的关系。施罗特(H.Schr?dter,1960)提出了孢子飞散距离与上升气流、水平风速、沉降速度的关系及孢子随上升气流达到的最大高度。帕斯奎尔(F.Pasquill,1962)把描述空中微粒传播扩散规律的高斯烟缕模型(The Gaussian plume model)移植到病原物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规律中来研究。但是,当一个病原物传播体被气流传到很远距离后,它能否萌发、侵染、以至造成病害流行后果,受一系列复杂因素制约。所以病原物的物理传播只是病害传播的前提,病害的传播距离实为病原物传播体的有效传播距离。

病害传播距离既受传播体的物理性状、气流运动规律的影响,也受传播体、寄主植物及其环境等有关生物因素影响。当一定量的孢子由菌源中心经传播发病后,新生病害的空间分布,一般是在菌源中心处病害密度最大,距离愈远,密度愈小,呈现一定梯度。这就是侵染梯度或病害梯度,可用清泽茂久和麦肯齐(D.R.Mac Kenzie,1979)建立的梯度模型,推求出反映病害传播到某一距离的概率(见病害梯度)。不同病害的传播梯度不同,其传播距离也不同。梯度愈缓,传播距离愈远;反之,则传播距离近。从梯度模型看,理论上只有当距离无限大时,病害密度才接近0。但实际上,病害传播距离是有限的,所以,在推求传播距离时,首先要根据病害种类和工作要求的精度确定病害“实查可得最低病情”,才能由梯度模型推出传播距离。在病害实际流行过程中,可通过人为控制孢子释放的时间,为此测量出病害的一次传播距离或一代传播距离(见传播距离)。

在病害的一次传播距离或一代传播距离中,菌源中心产生的病原物传播体受很短一段时间内单一方向风的作用,造成子代病害的扇形分布,有时可简化而看成单向的直线传播,自然界中这种传播结果较少见。更多的是在一段时间内,风向风速发生多次变化,造成传播后新生病害常呈圆形、椭圆形,甚至不规则形的分布。根据病害传播的实测数据研制各种空间动态模型,如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直线传播、圆形传播、椭圆形传播的空间动态模型。还可将病害流行过程中的时空动态结合起来,建立时空一体的综合模型,可以预测病害传播距离,及推求病害传播速度、分析寄主相对抗病性和植株密度的影响及其田间发病图式。从而为病害流行预测和管理决策服务。

病害调查

plant disease survey

商鸿生

在病害发生现场收集有关病害的种类、分布、严重程度、为害状况及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基本数据,用以阐明病害发生规律和为加强病害防治提供可靠依据。病害调查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既是开展试验研究的前提,也是生产上制订防治策略前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

调查类型病害调查分为基本调查(普查)和专题调查两大类型。基本调查以了解一定地理区域内各种植物或特定植物的病害种类、分布与损失程度为目的,所获得的资料用于编写病害志、绘制病害分布图和拟定防治规划。植物检疫性病害普查资料是划分疫区和保护区,确定或撤消检疫对象的重要依据。专题调查的对象和目的各不相同,多以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害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病害发生和防治中的关键问题。①病害发生规律调查。主要了解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品种和栽培措施的关系,或病害流行关键阶段(越冬期、越夏期)的发病特点。有时通过多年多点调查了解病情发展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积累系统数据,用于建立数字模型。②测报调查。侧重收集菌量、病情和气象资料,用于建立预测式或依据已有的办法进行病害预测。③病害防治专题调查。是评价农药、品种、天敌以及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效益和存在问题。④作物品种抗病性调查。主要了解田间品种的抗病性表现和变异情况。

调查原则

植物病害调查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①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任务;②要有周密的调查方案,确定适宜的调查方法;③如实反映情况,防止主观片面;④控制调查的规模,尽量节约时间、人力和财力;⑤调查资料完整,配套,调查数据准确可靠并有代表性和可比性;⑥与田间试验和室内研究紧密结合,互相衔接。

调查方法

根据病害性质和调查目的,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常见调查方式有巡回调查和定点调查两类。前者适用于较大地理范围,多按既定的路线进行调查,有些病害测报调查,各年均按一定的路线巡回调查,以积累可比性的病情资料。定点调查是选择代表性田块,固定调查点或固定调查植株,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多次调查,以了解病情消长规律。此外,在测报调查和品种抗病性调查时,还在适于发病的地块,特设调查圃(观察圃),前者种植感病品种,以避免品种抗病性的干扰,获得真实的菌源和病情数据,后者则种植一套抗病品种,观察抗病性变异情况。

病害调查以发病现场的实查为主,辅以访问、座谈,查阅历史资料。除定点系统调查外,因时间和劳力的限制,多采用田间踏查和目测估计的方法,必要时取样细查计数。调查时间间隔和次数依调查目的而异,普查每5~10年一次,专题调查可不定期或定期进行。调查前要研究确定调查时期、次数、取样方法,选定发病率、病害严重度和侵染型的记载标准,印制调查表格,备好计数器、放大镜、望远镜、海拔仪、录音机、照相机等常用器具。对少数作物现已研制出半自动式或自动式田间病情数据收集器,可在调查人员监控下自行记录病情数据并输入电脑。遥感技术也已用于病情调查和损失估计。

病害流行动态

epidemic dynamic

肖悦岩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害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消长。广义的病害流行动态包括病害种类(群落结构)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主要研究病害流行中病害空间分布格局、数量消长速率及其变化规律,这些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病害预测和防治决策的重要基础。

病害流行动态分为时间动态(见病害流行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见病害流行空间动态),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观。时间动态以时间为主要量纲,研究病害数量(X)随时间(t)而变的流行速率(△X/Δt)问题,涉及相应的曲线形式和各种描述公式。空间动态则以空间距离(d)为主要量纲,研究病害密度或数量随空间位置而变的病害梯度(△X/△d)、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及其变化规率。病害梯度和传播距离可以说是某一瞬间的空间格局,而传播速度又增加了时间维,成为传播距离在时间维上的变化率。上述这些概念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分析病害传播和流行才进行的简化。在客观的病害流行过程中,时空动态是平行并进,密不可分的。没有病害数量的增殖,就不可能实现病害的传播;没有有效的传播所导致的病区扩大,也就难以实现种群的继续增殖。然而,已有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大多属于时间动态的范畴。虽然也有一些空间动态研究结果,但能实用的不多,时空动态综合研究则更少(M.J.Jeger,1983,P.Kampmeijer and J.C.Zadoks,1977,赵美琦等,1985)。

由于流行学是群体中病害的科学(J.E.Van der Plank,1963),病害流行动态也立足于群体水平的研究,深入分析时要以个体水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为基础,发展一些新的定量概念和参数,如侵染概率、显症率、越冬、越夏期病菌存活率、病斑扩展速率、产孢量、孢子着落率等等。流行动态的重要参数——流行速率正是这些参数在群体水平上的综合。病害流行动态与侵染过程的关系如图所示。流行动态研究的规模向宏观方向发展达到群落水平,涉及病害种类的演替或演化、地理分布等,时空跨度更大。

上式中,M的定义同(1)式,k为负二项式的聚集度参数。

上列三式中的M、k、b参量取值均因病害种类而异,需通过多年多点的实地调查而测定。也可以在大量实测值的统计基础上求出经验式的预测式。但不论用理论式还是经验式,当普遍率接近饱和时,不能再从普遍率推算严重度。

病原物监测

对病原物发育进度和数量发展的定期连续调查。预测预报中需要监测病原物的发育进度,如子囊壳成熟进度可以作为小麦赤霉病、梨黑星病等病害中短期预测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病原物的种群数量。病原物种群数量的估测技术难度颇大。除线虫、高等寄生植物外,病毒、细菌体形微小无法目测,真菌群体的“个体”计数单元也无从划定,虽然菌核和孢子可以计数而菌丝体的生物量和繁殖潜能却难以测定。在多数情况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病原物群体的绝对量,包括生物量和个体数量,是无法测定和难以估计的,即便理论上可以想出方法,在实际上不能实行。实际上是对传播体的相对数量的变化进行监测,用于对病害流行系统作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比较,或用作特定条件下病原物群体绝对数量的一个代表值。空中孢子捕捉和土壤带菌量测定等都属于这种性质。

空中孢子密度和土壤病原物的定量定测气传病害流行始期或其以前空中孢子密度是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孢子捕捉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如凡士林玻片法或培养基平面法以承接空中沉降的孢子;还有旋转胶棒孢子捕捉器(rotor-rod sampler)等。土壤病原物传播体能目测或镜检计数的,如菌核、线虫、真菌孢子等,可取土样直接计数;不能直接计数的,需选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定量分离(

㈢ 调查研究中常见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哪些

概率抽样包括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PPS抽样和户内抽样。具体如下: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广为使用的概率抽样方法。是最完全的概率抽样。如前面提到的,随机抽样就是总体中每个单位在抽选时有相等的被抽中的机会。

在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抽样概率公式为:抽样概率=样本单位数∕总体单位数。

2、等距抽样

在定量抽样调查中,等距抽样常常代替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应用普遍。等距抽样得到的样本几乎与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是相同的。

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号,然后决定一个间隔,并在此间隔基础上选择被调查的单位个体。

样本距离可通过下面公式确定:样本距离 =总体单位数∕样本单位数。

3、分层抽样

定量调查中的分层抽样是一种卓越的概率抽样方式,在友邦公司以往的调查中经常被使用。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

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

4、整群抽样

以上各种抽样类型全部是按单位抽取的,即按样本单位数,分别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抽取。在整群抽样中,样本是一组单位一组单位地抽取。

整群抽样有两个关键步骤:

同质总体被分为相互独立的完全的较小子集。

随机抽选子集构成样本。

5、系统抽样

使用系统抽样时,调研人员首先选取一个随机的起点,然后连续地在抽样框架中每隔i个个体就选出一个样本。其选取样本的间隔i被称作抽样间距。它是由总体大小N除以样本量聍的结果四舍五人后得出的。

例如,假设总体中共有100 000个个体,样本量大小为l 000。在这一情况下,抽样间距为100,即从1至100之间随机选择一个数字。如果选取的是数字23,那么样本就包括个体23、123、223、323、423、523等。

㈣ 虫害的调查方案

保护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果,做好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特制订此方案。 一、建立测报网点 1、分类设立测报点 全省有杨树种植的县均需设立测报点,测报点分两类,一类进行系统测报,根据地理位置和杨树种植情况,在全省选择永修、上饶、余江、袁州区、吉水、信丰等6个县作为系统测报点,主要任务是参照国家颁布的《杨树星天牛监测、预报办法》和《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对杨树主要病虫害进行系统观察,以掌握杨树病虫害在我省的发生发展规律。另一类进行一般测报,除做系统测报的县之外其它有杨树的县均需开展,主要任务是调查掌握面上的虫情。 2、监测调查的重点 一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通道绿化种植的杨树,二是种植在老杨树林、桑树、柳树等虫源地的杨树,三是造林大户种植的杨树,四是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杨树。 二、开展监测调查 系统测报按国家颁布的监测预报办法进行,一般测报按如下方法进行。 1、监测区域的确定 各县以乡为单位,把种植杨树的区域确定为监测区,按每110株杨树折合1亩的比例折算成杨树种植面积,以此作为监测调查的基数。 2、调查方法 1)灯诱 灯诱是指利用虫情测报灯、杀虫灯诱捕杨树趋光性害虫,通过对诱捕到的杨树害虫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分析害虫的发生量和发生趋势。每县选择十块杨树种植地各挂一台杀虫灯,从5月11日起至10月底进行灯诱,每周开灯不得少于4天,统计当天灯下诱集的害虫数量,填入表1。 2)抽样调查 每个乡选择一块临时标准地(全县不得少于十块临时标准地)每周进行抽样调查,每块标准地抽取的样株不得少于30株。抽样方法:栽植多排的通道、沟渠隔10行取一行、栽植单排的通道和农田林网或四旁散生木隔10株取1株、片林按对角线或平行线法进行抽样。对抽取的样株参考附件1中的危害状、调查要点和分级标准进行逐株调查,填写表2。 3)踏查 各乡(镇、场)根据杨树种植情况设计踏查路线,要求在杨树病虫害的发生期内每月进行一次踏查,范围涉及栽植杨树的每个路段和地块,通过踏查确定杨树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当踏查的监测区内杨树被害程度与抽样地块一致时,以抽样地块的危害程度为标准统计监测区内杨树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如果踏查时发现监测区内杨树被害程度不一致时,需抽样调查不同的发生类型,并分别统计杨树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填写表3。 4)针对性的调查 各县森防部门与造林大户间要建立紧密联系,即互留电话,一是便于大户发现病虫危害后及时向县站报告;二是利于通报大户虫情,指导防治。当大户报告病虫发生后,县站需与乡镇测报员一起到现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以掌握情况。 三、数据上报 1、各县在每周调查结束后,于每周二、周四通过电子邮件将表1,周四将表2同时上报至省、市二级森防站(局),省森防局专用邮箱为[email protected]。每周实行零报告,且在文字中予以说明。 2、各县每月统计汇总各乡镇杨树病虫害发生情况,填写表3,附上文字说明于4至10月的每月3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同时报省、市二级森防站(局)。 3、由县森防站测报员进行虫情核查,将造成危害的杨树病虫害区分到种(杨树病虫害种类鉴别特征详见附件2),每年二次通过“防治软件”逐级上报发生防治情况。 四、发布预报 1、病虫灾害预报 全省各级森防机构根据灯诱和调查的结果,结合病虫发生规律,分析病虫害的发生期及发生趋势,定期或不定期向当地党政领导、林业部门领导、经营者发布杨树病虫防治预报,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减少病虫灾害损失。 2、预报种类 主要分三种,一是“杨树病虫灾害动态”,报告对象主要是领导,内容是杨树病虫害发生现状、发生种类和组织管理,要求文字简练,表述准确。二是“杨树病虫情预报”,报告对象主要是业务部门分管领导、上下级森防部门及有关专家、部分造林大户,内容主要是依据调查的数据,作具体的技术分析,对未来可能的发生地点、危害程度和发生趋势进行预报,要求内容专业、详细具体;三是“杨树病虫害防治预报”,报告对象主要为林农和造林大户,内容是即将发生的病虫信息、防治最佳时间和防治方法等( 三种预报样式见附件3)。 3、发布途径 1)在防治关键时期,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向经营者和分管领导发出杨树病虫情预报。 2)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视听媒体向社会公布病虫情。 3)利用手机短信群发虫情简报。省局负责向省厅督导组片长和5万株以上的种植大户发送;市站(局)负责向市级分管领导和1~5万株以上的种植大户发送;县站负责向县、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和1万株以下的种植户发送。 4)利用各村的“科技专栏”张贴杨树病虫情简报,指导林农开展防治。 五、组织管理与职责 1、省森防局负责全省业务指导,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杨树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全年省级要在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播出病虫情预警信息10次以上,发布病虫情简报15期以上,广播电台播出虫情信息10次以上。 2、设区市森防站(局)指导、检查辖区内各县(市、区)杨树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督促各地及时发布杨树病虫信息。全年市级要在电视台播出病虫情预警信息8次以上,广播电台8次以上,根据各县上报数字及病虫情调查情况分析,发布病虫情简报5期以上。 3、县级森防站负责全县杨树病虫害的监测调查,按要求每周上报病虫情。全年县级在电视台发布病虫情预警信息10次以上,广播电台10次以上,灾害动态要及时发出,病虫情预报10次以上,防治预报10次以上。 六、技术支撑 1、专家解答 市、县森防部门负责常见杨树病虫害的种类鉴定;省局负责杨树新发生病虫种类的鉴定,方法是基层对鉴定不出的种类,用数码相机(500万像素以上)将保存完整、鳞片未脱落、颜色斑纹清晰的昆虫标本或卵、幼虫、蛹、病害等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拍摄成数码相片,写上采集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将照片一是直接上传到江西省林业厅网“政务互动”栏目下的“专家在线”( http://www.jxly.gov.cn/zwhd/zxzj/sfzj/) ;二是通过QQ加入“江西森防”群(群号:8618310),上传图片以寻求帮助。 2、资料提供 省局已在江西森防信息网 http://www.jxsfw.gov.cn/ 上开设了“杨树病虫害防治专栏”,所有的资料和文件将在栏目下挂出,请各地自行登陆查询。 3、虫情会商 省局定期组织林业有害生物专家咨询组的专家和部分市、县森防专家对杨树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会商,为杨树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指导。 七、奖惩措施 1、每月通报制 省森防局根据每月各县杨树病虫害周报上报的情况,在全省进行通报,并将通报呈送厅领导。每月通报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奖励的主要依据。 2、年终考核与奖励 设杨树病虫害监测预报先进单位奖,年终按照测报工作的开展和信息发布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奖,评出杨树测报优秀市3个、先进县30个,给予一定的奖励。缺报或预报不准,造成大的灾害损失的由省“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办公室在全省范围进行通报批评。杨树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㈤ 如何正确选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取样方法

调查田间病虫害取点位按每平米计算

㈥ 常用田间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对角线取样、棋盘取样、平行线取样、“Z”字形取样等。
1 五点取样法
从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田块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或者,在离田块四边4~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2 对角线取样法
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田块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田块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两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棋盘式取样法,但误差较大些。
3 棋盘式取样法
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样点均匀分配在田块的一定区块上。这种取样方法,多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能获得较为可靠的调查。
4 平行线取样法
在桑园中每隔数行取一行进行调查。本法适用于分布不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5 “Z”字形取样法 (蛇形取样)
取样的样点分布于田边多,中间少,对于田边发生多、迁移性害虫,在田边呈点片不均匀分布时用此法为宜,如螨等害虫的调查。

㈦ 田间试验抽样方法有哪几种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对角线取样、棋盘取样、平行线取样、“Z”字形取样等.
1 五点取样法
从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田块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或者,在离田块四边4~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2 对角线取样法
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田块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田块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两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棋盘式取样法,但误差较大些.
3 棋盘式取样法
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样点均匀分配在田块的一定区块上.这种取样方法,多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能获得较为可靠的调查.
4 平行线取样法
在桑园中每隔数行取一行进行调查.本法适用于分布不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5 “Z”字形取样法 (蛇形取样)
取样的样点分布于田边多,中间少,对于田边发生多、迁移性害虫,在田边呈点片不均匀分布时用此法为宜,如螨等害虫的调查.

㈧ 在抽样调查中常用的组织方式有哪些

1、简单随机抽样:按随机原理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也称为纯随机抽样。
2、分层抽样:又叫类型抽样。它是先对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组,其后再从各组中按随机原则抽取一定单位构成样本的抽样方式。
3、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或系统抽样。它是事先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取调查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按等距抽样方式来抽取调查单位,能够使抽出的调查单位更均匀地分布在总体中。
4、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组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对中选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抽样方式。
5、阶段抽样:当总体很大时,抽样调查直接抽选总体单位,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一般可以分阶段进行抽样。

㈨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四种

常见的四种抽样方法是2020年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掌握这一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如下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笔试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目前最常用的应该以下几种吧:

(1)简单随即抽样:包括直接抽选法、抽签法、法。

(2)分类抽样:也叫或,先将总体中所有的单位按照某个标志分成若干类(组)然后在各个类中分别随机抽取样本。

(3)机械抽样:先将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排队,根据总体单位数和样本单位数计算出抽选间隔(抽选距离),然后按照一定的间隔抽选样本单位。由于抽选间隔相等,所以也叫。

(4):先将总体分为若干群或组,然后一群一群地抽选,每一群中包含若干个样本单位。

阅读全文

与病虫害调查常用顺序抽样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偏瘫的稳定训练方法 浏览:817
架点分析与使用方法 浏览:608
菜鸟写作技巧和方法 浏览:762
闲置快速卖出去的方法 浏览:549
电脑用电压力锅做蛋糕的方法 浏览:5
建行随芯用使用方法 浏览:282
眼角的皱纹用什么方法可以弄掉 浏览:930
汽车螺纹测量方法 浏览:396
分析企业财务数据的方法 浏览:844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方法 浏览:775
小弹力带的腿部训练方法 浏览:872
eminence使用方法 浏览:185
统计方法与资料分析课 浏览:419
如何挤奶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81
荣耀6电量提醒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11
黄褐斑国外治疗方法 浏览:618
煎包机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840
电脑怎么清理桌面垃圾最快方法 浏览:608
轿车轮胎性能检测方法及其标准 浏览:439
pc肌锻炼方法教学视频 浏览: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