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化系统的药理实验
1.胃液分泌实验 胃液收集常选用狗和大白鼠。由狗右侧嘴角插入胃管收集胃液,大白鼠则需剖腹,从幽门端向胃内插入一直径约3mm的塑料管,在紧靠幽门处结扎固定,以收集胃液,可进行胃酸的测定和胃蛋白酶的测定。
2.胰液分泌实验 胰液收集可选用狗、兔或大白鼠。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狗在主胰管开口十二指肠降部,距幽门12cm左右处,要将十二指肠翻转,在其背面即可找到。兔的胰腺很分散,胰管位于十二指肠的升段,距离幽门约17cm左右处。分别向主胰管内插入细导管收集胰液。大白鼠的胰管与胆管汇集于一个总管,在其入肠处插管固定,并在近肝门处结扎和另行插管,就可分别收集到胆汁和胰液。大白鼠的胰液很少,插入内径约0.5mm的透明导管后,以胰液充盈的长度作为观察胰液分泌的指标。慢性实验时可选用狗作胰瘘手术后收集胰液。
3.胆汁分泌实验为了观察某些药物对泌胆、排胆以及存在于胆系内结石的影响,需要研究用药前后胆汁流量及其成分的变化。胆汁可分别给动物作胆囊瘘和总胆管瘘收集。胆囊瘘常选用狗、猫、兔和豚鼠进行,而以狗为佳。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以右肋缘下横切口的暴露最为满意。如欲观察肝胆汁的分泌情况需要结扎胆囊管或选用大鼠,因后者无胆囊,所以作总胆管造瘘手术常选用大白鼠。收集胆汁后可进行各种胆汁的化学分析。 动物离体标本实验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源性运动的特点,动物离体的肠段、胆囊、乃至胃肠肌片,只要具有合适的存活环境就可保持其运动机能。这是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离体实验方法,这具有实验条件较易控制、操作较简单、用一般仪器设备即能工作等优点,从而应用较广。
标本制备大都选用兔、豚鼠、大白鼠等动物的组织,也可利用手术中取下或猝死剖检时取下的消化道器官进行实验。
取禁食24小时的动物,通常用击头致毙法处死,以避免麻醉或失血等对胃肠运动机能的影响。立即常规剖腹,取出所需的胃、肠、胆囊等,去除附着的系膜或脂肪等组织。迅速放在充氧(或含5%CO2)、保温(37℃)的保温液中,并以注射器用保温液将管腔内的食物残渣洗净。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冲洗时不宜采取高压以免疫组织挛缩。
若以肌片为标本,一般剪取1~5mm宽,1~2cm长的一段即可。若用动物的肠管做实验时,通常取十二肠或回肠。十二指肠的兴奋性、切律性较高,呈现活跃的舒缩运动。回肠运动比较静息,其运动曲线的基线比较稳定。所用的标本大都取1.5cm左右一段即可。以狗的胆囊做实验时可截取4mm宽,2cm长的全层肌片。兔、豚鼠等的胆囊较小,取材时常与胆管一起摘下。兔的胆囊可沿其长轴一剖为二,豚鼠则可以整个胆囊或取其半进行实验。做胆管的离体实验量,通常取狗的总胆管,将相联的十二指肠组织切除,留下乳头以及胆道末端括约肌组织。
离体胃、肠运动的电活动,除了峰形电位外还可记录到周期性的慢波。它们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种属的动物间存在一定差异。
实验药理学方法,实验治疗学方法,临床药理学方法
❸ 药理学实验有哪些
药理学实验有:
1.药物的基本作用
2.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测定
3.药物的不同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药物的相互作用
7.传出神经药物对兔瞳孔的影响
8.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
9.传出神经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10.传出神经药物对离体肠平滑肌的作用
11.局部麻醉药对兔角膜的麻醉作用
12.局麻药的毒性比较
13.药物抗惊厥作用
14.镇痛要的镇痛作用比较
15.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
18.普萘洛尔对氯仿致室颤作用的影响
19.强心苷对离体娃心的作用
20.枸橼酸钠的抗凝血作用
21.呋塞米对家兔的利尿作用
22.镁盐急性中毒及其解救
23.缩宫素和麦娇新碱对离体子宫的作用
24.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25.硫酸链霉素的急性中毒及其解救
2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其解救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❹ 我想知道药学的实验方法
你说的应该是药理学了,主要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
我们曾经做过小白鼠和家兔,对家兔进行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等,观察血压等变化情况。
还有我们提取烟碱,注射在小白鼠体内,观察情况,判定LD50(半数致死量)。等等
药物分析方法比较简单,不作赘述!
❺ 药理学实验设计中要有哪些分组
1、对照原则(control)
对照是比较的前提,为消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必须设立对照组,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对照应符合齐同可比的原则,除试验药物和处理的差别外,实验动物要求性别、年龄相同,体重相近,实验室温度的把控要一致,还需相同的操作手法,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需求不同,常有的对照方法有正常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自身对照等。
在一些涉及免疫学或者抗体的实验时,往往需要添加同型对照(Isotype control),或者说同型抗体对照。同型抗体是指和实验组的一抗具有相同动物来源(小鼠等)、相同抗体类别(IgG1、IgG2、IgG4等)的非特异抗体。例如下图我们百奥赛图将IgG4抗h4-1BB抗体注射到纯合的h4-1BB小鼠中。在给药第14和21天收集血样,并通过血液生化测试进行分析。
2、随机化原则(randomization)
随机化(randomization)是指按照机遇均等的原则进行抽样或分组,使各受试对象被分配到各组的机会均等,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扰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减少,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
1)单纯随机:所有个体(动物)完全按随机原则抽样分配,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不考虑样本之间的任何关系,完全随机的依次抽取样本,此法在药理学中较少应用;
2)均衡随机:首先将易于控制且对实验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分层指标,人为的使各组在这些指标上达到均衡一致,再按随机原则将个体分配在各组中,争取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的构成比上基本一致。此法在药理学中常用。
例如动物实验随机化的方法有抽签法、甩尾法、随机数字表等。将n个受试对象编号,并按照肿瘤大小排序,平均分成5组,受试对象可按照甩尾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6个样品,争取在随机原则情况下,指标可达到均衡的效果。
❻ 中药药理的研究内容
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一般药理学研究。 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试验计划,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与中医“证”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对新药的有效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主要药效学研究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 (1)主要药效学研究设计依据和要求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应根据新药主治(病或证),参考其功能,选择能够反映其疗效本质的主要药效进行重点研究;间接证实其药效的辅助试验可酌情选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风湿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应以免疫性关节肿、细胞免疫和镇痛作用为主要试验,特别是免疫性关节炎为重中之重。如新药对二型胶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剂代替)性关节炎的继发肿胀没有抑制作用,其他试验结果再明显也是没有用的。此外、主要药效试验应从多方面进行论证,至少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型加以证实,且以整体试验为主。要求实验方法可靠、技术先进、操作规范、结果可信。
(2)选择实验方法
药理实验方法主要分为在体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两者互相补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药新药药效。两种方法各有所长。
体外试验包括离体器官、组织、细胞、酶、受体、细胞内信息及基因等实验。其可以按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具有重复性好,用药量少、节省动物等优点,且可排出体内神经体液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可进行直接观察,获得准确结果。所得结果较易分析。在1、5、7类中药新药的研制中,因含杂质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体外试验。但在进行体外试验时,应充分估计到中药粗制剂中杂质和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药液的酸碱度、各种电解质和鞣质等的干扰,所得结果常常不能反映临床疗效。例如在试管内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常常在体内不一定表现出强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药含有大量钾离子、钙离子,其粗制剂在麦氏浴槽中表现出对离体平滑肌、心肌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口服后不一定产生相应作用。
体内试验也称在体试验,其比较接近于临床状态,适于综合性研究,所得结果较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临床疗效。中医药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整体试验能较全面的反映药物的作用。特别是中药新药2类药材、6类复方制剂大多属粗制剂,更应强调以体内试验为主。要证实新药具有某种药理作用必须通过体内试验证明有效。体外试验仅起辅助作用。具体试验方法请参考相关方法学书籍。近年来开展的中药血清药理试验方法是一种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其将受试药物经口给与动物后,取其血清作为药源加入体外反应系统中研究其药理作用。此种方法尽管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但对中药粗制剂的体外试验具有重要价值。严格说来,采用血清药理试验方法,给药方案需要进行大量的预试验,才能找出最佳给药方案。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连续给药时间,给药后采血时间以及血清中所含相关活性物质的灭活条件。李氏根据近些年来所掌握中药有效成分大量药代动力学数据,提出通法如下:将受试药物每天给药两次,连续给药3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采血;给药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按此通法方案进行,理论上中药或其复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于给药后1小时处于达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质对所含药物作用有干扰,如何排出干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补体干扰,常采用56℃条件下放置30min,这是最简便的方法。但不能列为通法。因为干扰因素不同,排出干扰的条件差异会很大。
(3)选择动物模型和指标
研究药物的作用仅仅在正常动物身上进行还不够,还需要制备各种动物病理模型,因为病理模型模拟疾病状态,比正常机体更接近病人的机能状态,有些药理作用在正常动物身上观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损伤药,抗菌、抗病毒药,抗恶性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均必须在相应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观察到相应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选择应首选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动物模型。如研究补虚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应首选免疫功能低下的虚症模型,按照中医辩证施治原则“虚则补之”,凡是正气虚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现,用补益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强。进一步根据药物类型,选择相应病理模型。如治疗脾虚症的新药,宜选用脾虚症的动物模型,治疗血虚证的新药,应选择血虚证的动物模型。但目前制造完全模拟中医病或证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难。现有模型与临床证候相距甚远,故研究中药新药也常常采用一般化学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观察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察。如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新药进行疗效研究时,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时,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断小型猪或犬冠状动脉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与临床更为相似,较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较准确地评价药效,可作为首选的实验模型。
(4)对不同类别新药的药效学研究要求 药理实验中药新药第1-5类、6类及7类的主要药效研究,应从多方面证实其主要药效,以及较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其中1类和5类和7类新药,含杂质较少,应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通过体内、体外多种试验方法论证其药效。6传统中药复方及11类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制剂,可免做主要药效学试验。
(5)实验动物
a) 应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实验动物,对其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均应按试验要求严格选择,并详细记录。
b) 选用与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疾病特点相近似的实验动物。如研究催吐药宜选用鸽子、犬、猫等动物,它们对呕吐反应敏感;不宜选用家兔和鼠类,因后者无呕吐中枢或无呕吐反应;再如进行降压药研究时,宜选用犬、猫和大鼠,它们对降压药反应较敏感,与人类接近;不宜选用家兔,因家兔血压不稳定,对有些药物不敏感。
c) 选用遗传背景明确,指标稳定且显着,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动物。
d) 宜选用2—3种动物进行药效试验,动物模型与临床有区别,特别是中医证的模型与临床差异更大,因此“动物点头”临床不一定疗效就好。人与动物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在不同种属动物身上均作出与临床疗效相似的结果,可信度就大。故在进行药效研究时不要只选用一种动物,用2—3种动物的实验结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还应考虑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质量,受试动物是否易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
(6)受试药物对受试药物的要求应注意下列问题:
a) 受试中药药材应经过生药专家鉴定,确定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和采收季节。饮片炮制方法要固定。
b)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条件要经过严格的选择,选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剂应合格,稳定性好,质量可控,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药效试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c) 6类中药复方制剂处方必须固定,处方组成药味必须符合法定标准,且组方符合中医药理论,对中西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药材者,应进行组方分析。
d) 此外,中药新药制剂应符合卫生标准,制剂来源、批号最好一致。
(7)对照组
a) 正常对照组,又称“空白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指在正常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对照。正常对照组必须与给药组进行相同的处理,如常用溶剂灌胃,用生理盐水注射。正常对照组设置目的,可用来观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药物作用下观察给药组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b) 阳性药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可选用药典收载的,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或西药,如.是中药则需注明批准文号,功能主治。西药可按试验的目的要求选用经典的,公认的药物,如抗炎试验常选用皮质激素类制剂或解热镇痛药;镇痛则选用颅痛定、阿斯匹林、吗啡等。中药应选用与受试新药主治、功效、给药途径基本一致的,每个实验可选用1-2个阳性对照药;每种阳性药可选用1-2个不同剂量。阳性对照药设置的目的,一是比较新药的作用特点,作用强度,起效快慢;二是验证所用方法和指标的可靠性,准确性,为此阳性药必须作出阳性结果,否则有理由怀疑所选方法和指标的可信度。
c) 模型对照组 除不用药以外,其他处理与给药组相同。如前所述,为证实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证的动物模型;如,欲观察清热药、解表药的解热作用,必须制备大鼠或家兔的发热模型。欲观察活血药的作用必须制备各种血瘀证的模型。在相应的动物模型身上观察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临床疗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个药效实验需设5-6个实验组,每组通常含10-14只动物(指大鼠或小鼠)。在进行分组时必须注意动物体重、性别的随机性。在需要分批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各组动物之间的平行操作。主要药效实验常常需要重复。如抗肿瘤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复三批,降血糖实验也要求重复。主要药效重复性差,则该药开发没有前途。
(8)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中药药理学 因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关系。根据技术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犬与猴等大动物可设2个剂量组,但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纯度比较高的1、5、7类中药新药应尽量作出量—效和时—效关系。
a) 剂量设计: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试验结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剂量设计是否合理。
b) 给药时间:主要参考临床用药疗程,镇痛药,退热药,治疗感冒的药物,有的疗程短,不超过3~5天,给药时间宜短,最好一次给药即见疗效。补益药,防治老年病的药物,给药时间宜长。因中药作用缓慢、温和,常在造模同时开始用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备模拟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给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给药容量和给药方式
a) 给药容量:应适宜,容量过小容易产生误差;过大,动物难于耐受。一般最大给药容量参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过0.4ml/10g体重;皮下(Sc)、腹腔(ip)和静脉注射(iv)不超过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为1-2ml/100g体重,最大不宜超过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静脉注射不超过1ml/只;肌内注射0.4ml/只。兔和猫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内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静脉10ml/次。
b) 给药方式:分预防给药、治疗给药,或防治结合性给药。预防给药常先给药几天,使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后再进行试验,观察药物的预防作用;治疗给药先制作动物模型,然后给药,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这种方式更符合临床。但对起效缓慢、作用温和、持续时间短暂的中药新药,治疗给药,常难以获得预期结果,只能采用预防给药的方法。有些实验也常采用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如体内抗感染实验,即先给药几日后,接种感染原后,再继续给药几日,观察中药新药的抗感染作用。
(10) 实验结果的表达和统计分析
无论定量或定性实验结果,均要求列表表达。此与研究论文有别,论文可以用图表达,不用表。但新药药效研究资料必须有表,用具体统计所得实验数据列表说明,如认为数据表不足以表达清楚,可以附加图进一步说明。常用统计方法如下:
a) 定量资料:又称量反应资料,这种反应可用数量差异表示,如血压、尿量、体温、血液生化测定值等。组间比较多采用t检验方法统计分析。
b) 定性资料:又称质反应资料,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只有“有” 或“无” 两种,如死或不死,惊厥出现或不出现等,试验结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统计分析可采用“卡方”检验。
c) 分级资料:也称为有序的计量资料,例如,药效的持续时间,病理程度按等级划分的资料,临床疗效按等级分组资料(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等)这些资料不宜用上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常采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结果列表说明。数据表内容通常包含实验分组、给药剂量、每组动物数、指标数据和统计结果显着性标示。最后要求试验负责人熟悉研究内容和结果,并按形式审查内容整理资料,在书写资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数据错误。 药理学研究分为三类,即主要药效学(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据实验要求可能需要对安全性药理学进行追加和/或补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药效学作用以为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性药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新药的主要药效以外的对某些重要器官系统的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可以确定受试物非期望出现药物效应的情况,它可能关系到人的安全性;评价受试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观察到的和/或推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
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可为长期毒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和安全用药提供信息,为开发新的适应症提供信息。仅1-5类、6和7类中药新药以及含有毒药材的中药复方需要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类免报。一般药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
(1)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 试验管理:一般药理学研究中的安全性药理学一般应遵照《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执行。
b)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
(2)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a) 受试物: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提取物)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或赋形剂应标明批号、规格、生产厂家。
b) 试验系统:为了获得科学有效的一般药理学信息,应选择最适合的动物或其他试验系统。选择试验系统的因素包括试验系统的药效学反应,受试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试验动物的种属、品系、性别和年龄,试验系统的敏感度、灵敏度和重复性,以及受试物的背景资料。应说明选择特殊动物/模型和试验系统的原因。
① 常用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动物进行试验。小鼠、大鼠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Ⅱ级及其以上等级要求,犬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Ⅰ级及其以上等级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动物,应注意麻醉药物和麻醉深度的选择。
② 常用的离体试验系统:离体系统可用于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试物的活性特点,研究在体试验观察到的药理作用的发生机理)。常用离体试验系统主要包括:离体器官和组织、细胞、亚细胞器、受体、离子通道和酶等。
c) 样本数和对照:为了对试验数据进行科学和有意义的解释,一般药理学试验动物数和离体样本数应十分充分。每组小鼠和大鼠数一般不少于10只,犬一般不少于6只。试验设计应考虑采用合理的空白、阴性对照,必要时还应设阳性对照。
d)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如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应说明理由。
e) 剂量或浓度
药物不良反应 在体研究:在体的一般药理学研究应尽量确定不良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如:不良反应的发作和反应时间),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低剂量组应相当于主要药效学的有效剂量,高剂量应高于主要药效学的高剂量,以不产生严重毒性反应为限。离体研究:离体研究应尽量确定受试物的量效关系。受试物的上限浓度尽可能不影响试验系统的理化性质和其他影响评价的特殊因素。
f) 给药次数和测量时间:一般应采用单次给药。如果受试药物的药理作用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或者多次给药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出现安全性问题时,应根据这些作用合理设计一般药理学研究的给药次数。应根据受试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检测一般药理学参数的时间点。
g) 观察指标:根据组织系统与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选用相关组织系统进行一般药理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受试物对生命功能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系统,临床前一般药理学试验必须完成对这些系统的一般观察。当其他非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中观察到或推测到对人和动物可能产生某些不良反应时,应进一步追加对前面重要系统的深入研究或对其他组织系统的研究,并在申请生产许可之前完成。
h) 结果及分析:应根据详细的试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统计分析,说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和选择理由,同时应注意对个体试验结果的评价。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受试物的一般药理作用,结合其他的安全性试验、有效性试验及质量可控性试验结果,权衡利弊,分析受试物的开发前景。
❼ 药效学的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讲可分综合和分析法。所谓综合法是指在整体动物身上进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综合参与下考察药物作用,根据实验动物情况不同,可分为正常动物法和实验治疗法。医学教|育网整理所谓分析方法是采用离体脏器,例如离体肠管、离体心脏、血管、子宫及离体神经肌肉制备等,单一地考察药物对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还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❽ 药理学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认识药物作用的特点和规律,为开发新药和评价药物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生物学研究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要取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必须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重复:
“重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良好的重复稳定性(或称重现性)和足够的重复数,两者含意不同又紧密联系.有了足够的重复数才会取得较高的重现性,为了得到统计学所要求的重现性,必须选择相应的适当的重复数.
统计学中的显着性检验规定的P<0.05及P<0.01反映了重现性的高低;“P”表示不能重现的概率.在已达到良好的重现性的条件下,如果P值相同,重复数越多的实验,其价值越小.它说明实验误差波动太大,或是两药的均数相差太小.前者提示实验方法应予改进,后者提示两药药效的差别没有临床意义.可见,靠增加实验例数来提高重现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1 实验重复数的质量
除了重复数的数量问题外,还应重视重复数的质量问题.要尽量采用精密、准确的实验方法,以减少实验误差.同时应保证每次重复都是在同等情况下进行.即实验时间、地点、条件,动物品系、批次,药品厂商、批号,临床病情的构成比或动物病理模型的轻重分布应当相同.质量不高的重复,不仅浪费人力和物力,有时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1.2 药理实验设计中的例数问题
实验结论的重现性与可靠性同实验例数有关,实验质量越高、误差越小,所需例数越少,但最少也不能少于“基本例数”.
实验动物的基本例数
(1)小动物(小鼠、大鼠、鱼、蛙):计量资料每组10例,计数资料每组30例.
(2)中动物(兔、豚鼠):计量资料每组6例,计数资料每组20例.
(3)大动物(犬、猫、猴、羊):计量计数资料每组5例,计数资料每组10例.
2、随机:
“随机”指每个实验对象在接受处理(用药、化验、分组、抽样等等)时,都有相等的机会,随机遇而定.随机可减轻主观因素的干扰,减少或避免偏性误差,是实验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随机抽样的方案有以下几种:
2.1 单纯随机
所有个体(病人或动物)完全按随机原则(随机数字表或抽签)抽样分配.本法虽然做到绝对随机,但在例数不多时,往往难以保证各组中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的构成比基本一致,在药理实验中较少应用.
2.2 均衡随机
又称分层随机.首先将易于控制且对实验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分层指标,人为地使各组在这些指标上达到均衡一致.再按随机原则将各个体分配到各组.使各组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的构成比上基本一致.该法在药理学实验中常用,如先将同一批次动物(种属、年龄相同)按性别分为2大组,雌雄动物总数应当相同(雌雄各半).每大组动物再分别按体重分笼,先从体重轻的笼中逐一抓取动物,按循环分组发分别放入各组的笼中,待该体重动物分配完毕后,从体重次轻的笼中继续抓取动物分组,…… 直至体重最重的笼中动物分配完毕. 2.3 均衡顺序随机
该法主要用于临床或动物病理模型的抽样分组.即对病情、性别、年龄等重要因素进行均衡处理,其他次要因素则仅作记录,不作分组依据.先根据主要因素画一个分层表,然后根据病人就诊顺序依次按均衡的层次交替进行分组.例如准备将病情及性别加以均衡的临床试验分组情况见下表(病人总数22人),最后分组结果达到在病情及性别基本均衡.
均衡顺序随机分组表
Balance ordering random grouping
均衡层次 开始组别 按就诊顺序分层交替分为A,B组 共计Total
Balance degree Group No.1 Grouped alternately as clinical ordering to A and B A B
病重 男(M) A 1A,2B,3A,4B,5A,6B,11A,13B 4 4
Bad 女(F) B 7B,15A,16B,17A,18B 2 3
病轻 男(M) B 8B,9A,10B,19A,20B,22A 3 3
Mild 女(F) A 12A,14B,21A 2 1
3、对照:
“对照”是比较的基础,没有对照就没有比较,没有鉴别.对照组的类型很多,将在后面加以介绍.对照应符合“齐同可比”的原则,除了要研究的因素(如用药)外,对照组的其他一切条件应与给药组完全相同,才具有可比性.
3.1 分组的类型
3.1.1 阴性对照组 即不含研究中处理因素(用药)的对照,应产生阴性结果.
(1)空白对照:不给任何处理的对照,多用于给药前后对比,两组对比时较为少用.
(2)假处理对照:经过除用药外的其它一切相同处理(麻醉、注射、手术等),所用注射液体在pH、渗透压、溶媒等均与用药组相同,可比性好,两组对比时常用.
(3)安慰剂对照:用于临床研究,采用外形、气味相同,但不含主药(改用乳糖或淀粉)的制剂作对照组药物,以排除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3.1.2 阳性对照组:采用已肯定疗效的药物作为对照,应产生阳性结果.如果没有阳性结果出现,说明实验方法有待改进.
(1)标准品对照:采用标准药物或典型药物作为对照,以提供对比标准,便于评定药物效价.
(2)弱阳性对照:采用疗效不够理想的传统疗法或老药作为对照,可代替安慰剂使用.
3.1.3 实验用药组
(1)不同剂量:可阐明量-效关系,证明疗效确由药物引起;还可避免因剂量选择不当而错误淘汰有价值的新药.一般采用3~5个剂量组,离体平滑肌实验组间剂量比为10,整体脏器活动为3.16或2, 整体效应为1.78或1.41.
(2)不同制剂:将提取的各种有效组分、不同提取部分或不同方式提取的产物,同时进行药效对比,以了解哪种最为有效.
(3)不同组合:用于分析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多采用正交设计法安排组合方式.
3.2 对比的性质
3.2.1 自身对比:又称同体对比、前后对比,为同一个体用药前后、或身体左右侧用药的对比.可大幅度较少个体差异,但要注意前后两次机体状况是否有自然变异.
3.2.2 配对对比:采用同种、同窝、同性别、同体重的动物,一一配对.可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但要注意不可滥用.
3.2.3 组间对比:药理实验中应用最广的对比.注意非用药因素要尽可能一致,以减少误差.
下面几种对比是对比的特殊情况.
3.2.4 交叉对比:同一个体前后两次分别接受甲乙两药治疗.一组动物先用甲药,后用乙药,另一组动物先用乙药,后用甲药.两次用药期间可根据实验性质休息一定时间,以避免前药对后药的影响.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中均可应用,主要适用于病程较长的疾病或病理模型.
3.2.5 历史对比:利用个人既往经验、过去的病历记录或历史文献资料作为对比.可比性差,除癌症、狂犬病等难治疾病外,最好不用.
3.2.6 双盲对比:主要用于临床研究,可减少医师和病人两方面的心理因素影响.实验中病人和观察病情的医师都不知道谁是用药组,谁是对照组.只有主持研究者保留名单,以决定具体治疗措施和分析实验结果.为新药临床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二、药理实验设计中的剂量问题
1、安全剂量的探索:
首先用小鼠作急性毒性实验, 求出最大耐受量(或LD1). 然后按等效剂量的直接折算法计算出实验中所用动物的最大耐受量;取其1/3-1/5作为较安全的试用量.
2、剂量递增方案:
对于非致死性毒性反应较明显的药物,可先采用较小的剂量(例如LD1的1/50)作预试,以策安全.试用后如未出现药效,也无任何不良反应,可将药物剂量递增.每次增幅由100%递减至30%左右,直至出现明显药效或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具体方案见下表:
剂量递增表:
The Increasing of dosage
实验次数(Experiment N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剂量倍数(Dosage Times) 1 2 3.3 5 7 9 12 16 21 28 38 50
3、不同种属动物间的剂量换算:
对于文献中有在其它种属动物使用剂量的药物, 可通过剂量换算过渡到实验需用动物上来.以往常用的标准动物的等效剂量折算系数法,简便适用,但不宜用于体重不标准的动物.
不同种属标准体重动物整体(只)剂量折算倍数K
Times(K)of Dosage Conversion Between Various Standard Weight Animals
动物种属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猫 猴 犬 人
Animal sorts mouse rat cavy rabbit cat monkey dog human
小鼠mouse(20g) 1 7.0 12.25 27.8 29.7 64.0 124 388
大鼠rat(200g) 0.14 1 1.74 3.9 4.2 9.2 17.8 56.0
豚鼠cavy(400g) 0.08 0.57 1 2.25 2.4 5.2 9.2 31.5
兔rabbit(1.5kg) 0.04 0.25 0.44 1 1.08 2.4 4.5 14.2
猫cat(2.0kg) 0.03 0.23 0.41 0.92 1 2.2 4.1 13.0
猴monkey(4.0kg) 0.016 0.11 0.19 0.42 0.45 1 1.9 6.1
犬dog(12kg) 0.008 0.06 0.10 0.22 0.23 0.52 1 3.1
人human(70kg) 0.0025 0.018 0.031 0.07 0.078 0.16 0.32 1
整体动物剂量(Dosage of a whole animal): DB = DA×KB/KA
现介绍一种对任何体重动物都适用的“等效剂量直接折算法”:后面的表列出了不同动物的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的有关系数和标准体重整体剂量折算倍数,供计算时使用.
不同种属动物单位体重(kg)剂量折算系数
动物种属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猫 猴 犬 人
剂量折算系数K 1 0.71 0.62 0.37 0.30 0.32 0.21 0.11
动物体型系数R 0.059 0.09 0.099 0.093 0.082 0.111 0.104 0.1
标准体重(kg) 0.02 0.2 0.4 1.5 2 4 12 70
标准体重动物: DB = DA×KB/KA
非标准体重动物: DB = DA×RB/RA×(WA/WB)1/3
三、药理实验设计中的预试问题
在正式实验前应充分重视预实验的重要性,它可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避免盲目性.通过预试应建立并改进实验方法、选择最佳实验对象、条件及指标.通过预试应对于干扰实验的因素有明确的了解.通过预试应尽可能提高实验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1、实验的稳定性及其选择
实验稳定性通常可用同一样本重复实验结果的变异系数CV表示:CV=SD / X
实验变异系数小于0.05表示稳定性好, 大于0.2 则表示波动太大, 需改进实验方法.药理实验中可利用CV的测定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
2、实验的灵敏性及其选择
用药剂量稍有变化,反应强度即出现明显差异,说明灵敏度较高.灵敏度可用因变系数C.C.表示:C.C.=|(R1-R2)/(log D1-log D2)|
式中R1、R2为反应强度,D1、D2为相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实验中可利用CV和C.C.的测定选择最佳的实验动物、实验脏器或实验条件.
3、预试的任务及预试结果的意义
预试中应有计划地查明与保证正式实验成功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 如: 动物品种、脏器类型、实验条件、实验方法、药物用量、观察指标等等.用于预试所得数据是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陆续收集的,时间差异较大,一般不宜将预试结果并入正式实验结果.
通过预备实验,可拟出实验记录的内容,以保证正式实验能有条理、按顺序进行,不致遗漏重要的观察项目,便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记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标本的条件:如动物的种类、来源、体重、性别、编号等.
(2)实验药物的情况:如药物的来源、批号、剂型、浓度、剂量及给药途径等.
(3)实验的环境条件:如实验日期、时间、温度、湿度等.
(4)实验进度、步骤及方法的详细记录.
(5)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原始记录和相关描记图纸或照片.
(6)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及其结果.
(7)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每次实验都必须随时记录,每一阶段结束时,都要对及时进行分析结果、整理数据,并画出必要的统计图表,作出结论,写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