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开放气道的方法有哪三种
开放气道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和“双手抬颌法”。
【仰头举颏法】
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网站即可打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㈡ 心肺复苏面罩的几种扣法,和开放气道有几种方法
一般常用的扣面罩方式也就两种,一种为单手扣面罩手法,因其手形称“EC手法”,在操作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这三个手指(呈E字形)托住患者下颌,而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按住面罩的两端。另一种为双手扣面罩手法,可以选择使用双手都用EC手法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抬下颌的方式,届时用双侧大鱼际压住面罩避免漏气。
至于开放气道最常见的即是仰头抬颌法,经常被用于单人心肺复苏操作,还有就是为了避免颈部损伤而用的抬下颌法。另有一种不太用的叫仰头抬颈法。
㈢ 打开气道的三种方法
1、手指掏出法:适用于口腔内气道阻塞。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内将碎骨片、泥沙、水草、分泌物等掏出来。有条件时可用吸引器吸净口腔内血液,止血。如果伤员牙关紧闭,可用两示指从口角处伸入口腔内顶住上下牙齿,两拇指与示指交叉用力打开口腔,并延伸至上下齿之间,将伤员的口张开。若伤员有呕吐,在没有颈椎骨折的情况下,将伤员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肺而造成窒息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气道畅通呼吸平稳后, 将舌牵出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气管、鼻咽导管放入口腔后固定,将伤员置于端坐前倾位、侧卧或俯卧位,便于咽喉部的引流。
2、托下颌角法:适用于颅脑损伤深昏迷或舌后坠者。急救时将伤员取仰卧位,急救者用双手同时托起伤员两下颌角,一面使其头后仰,一面将下颌骨前移。闻有呼吸异常声时,迅速用手指扳开上下颌,采用掏出法取出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待呼吸畅通后改俯卧位。
3、膈下上腹部推压法(海姆立克法):此法是排除气道异物梗阻的首选方法。患者神志清醒时,采取站立或坐位,急救者站在伤病员背后,用双手臂从伤员腋下至胸前,一手握拳,将拇指关节朝向伤病员上腹部正中剑突下,另一手紧握此手,快速用力向上向内推压,连续4~6次。患者神志不清时,将患者平卧于地,急救者跪在伤员大腿一侧,或两腿分开跪在伤员大腿两侧,用一手掌根按于伤病员的上腹部正中剑突下,另一手直接放在这只手上,迅速向上向内用力推压4~6次。
1、判断意识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
2、呼救帮助 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抢救,并携带除颤仪。
3、判断心跳、呼吸 掀开棉被,解开外衣,触摸颈动脉,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情况。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并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4、胸外按压 ①准备:挪开床头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垫按压板,垫脚凳。 ②胸外按压30次(17秒完成): A.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 B.手法:采用双手叠扣法,腕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频率:≥100次/分。
5、开放气道 ①清理呼吸道:将病人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物 ②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托颌法。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为抢救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颏下并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6、人工呼吸 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采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约1秒,通气约0.5升,可见胸部起伏。
7、持续心肺复苏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
8、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①观察心跳、呼吸:触摸颈动脉(10秒),观察呼吸情况。 ②观察意识:观察瞳孔变化、压眶反应、对光反射。 ③观察循环:观察颜面、口唇、甲床紫绀变化、末梢循坏改善情况,测量血压。 ④判断复苏成功:继续给予高级生命支持。
㈣ 如何进行气道开放
当各种原因导致的病人意识不清的时候,首先要保持气道开放。不管什么原因,或是舌后坠,或是呕吐物堵塞,都会造成气道的梗阻。这时必须开放气道,尽量保持肺脏与外界相通,避免误吸窒息。第一种方法:仰头抬颏法。左手手掌按住病人的额头,右手食指和中指抬起病人的下颏,使头后仰大约40度左右。当怀疑有颈椎损伤时,应用此法。(图示)第二种方法:仰头托颈法。左手手掌按住病人的额头,右手四指伸过后颈部,用右手“虎口”处托起颈部。(图示)当有口腔异物的时候,要抠出气道内异物,称为清理呼吸道。(方法图)家庭急救时,可以在后颈部和肩部垫上薄枕,头部轻轻下压后仰,同样可以开放气道。当病人牙关紧咬,存在自主呼吸时,可以用筷子撬开口腔,用牙垫撑开,防止咬破口唇和舌头。开放气道是心肺复苏术的第一项工作。只有开放了气道,才能判断是否有自主呼吸,才能做人工呼吸。听气道是否有气流、胸廓是否有起伏时要开放气道,做人工呼吸时同样要开放气道。开放气道的英文简称“A”(assessment airway )。为什么在病人意识不清时可能出现气道堵塞呢?当人处于危险状态时,难免不倒胃口、呕吐,口鼻出血,甚至气道被泥块堵住,等等。如果人意识清楚时,必然会用力往外吐,或者大口咽下,或者极力挣扎。此时病人往往都是人事不醒,陷入昏迷,没有任何反抗能力,气道自然被堵塞。另外,呼吸心跳停止,全身肌肉松软,舌肌一样松软。当人仰卧时,舌头必然堵住咽喉部。
㈤ 心肺复苏术可分为哪几个小步骤
1.判断有无意识
抢救者在现场,必须迅速判断伤病者有无外伤和意识是否丧失。如果发现头颈部受伤,不应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因不正确的搬动而加重颈部损伤造成高位截瘫。
具体方法:
抢救者应轻拍患者面部(或拍肩),并大声问:“喂,你怎么啦?”。这样可以避免对并非意识丧失者进行复苏急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呼救
如果患者对呼唤、轻拍没有反应,说明已无意识,抢救者则应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目的是叫人来协助急救或请求旁观者打急救电话“120”。同时进行下一步措施。
注意:
在呼叫急救电话时应说明:①事情发生的地点(详细地址,包括明显的路标);②当时所用的电话号码;③何种事件或病情;④需要救助的人数;⑤对病患者进行了哪种帮助(已做的和正在做的)。当对方已听明白,放下电话后,才能挂断电话。
3.将伤病者摆成仰卧体位
伤患者体位的要求:
为使复苏有效,必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头不能高于胸部,要与躯干呈水平位置。
如果患者躺的是弹簧床,则应在其背下垫上与床同宽的硬板。
如果患者是俯卧或侧卧,则应立即使其翻转成仰卧体位。
翻身的方法:
抢救者首先跪在患者一侧的肩、颈部,将其两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然后将离抢救者远端的小腿放在近端的小腿上,两腿交叉,再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后头、颈部,另只手托住患者远端的腋下,使头、颈、肩和躯干呈一整体同时翻转成仰卧位(以防将其身体扭曲)。最后将其两臂还原放回身体两侧。
抢救者的位置:
抢救者应双腿跪在(或立于)患者的一侧(为方便用力,最好右利者位于右侧,左利者位于左侧)。单人抢救时,抢救者身体应与患者肩部水平,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个膝盖分别在患者的头部和胸部水平位,这样可有利于进行吹气与按压,而不用来回移动膝部。双人抢救时,两人相对,一人跪于患者头部水平负责人工呼吸,另一人跪于患者胸部水平负责胸外心脏按压。
4.开放气道
畅通呼吸道是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气道是指气体从鼻腔、口腔、咽喉、气管到肺脏的通道。意识丧失者由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会厌下坠,头部前倾,造成咽喉部气道阻塞。如果将下颌前移可使舌头和会厌离开咽喉壁而开放气道。头部后仰也可使下颌骨上举、咽喉壁后移而加宽气道。
畅通呼吸道的重要性:
畅通气道是复苏能不能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少人只要畅通了气道,就能恢复自动呼吸。如果气道不通畅,则对口吹气没有效;胸外按压无用;后期处理(如用药除颤、脑复苏等)也都将失败。
开放气道有三种方法,下面只介绍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颌法)。
方法:
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小拇指侧)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拇指则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
仰头举颏法简单、安全、容易学而且有效,是目前推荐的惟一方法,适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应用。
注意:
①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②不能过度上举下颏,以防止口腔闭合。③当发现口腔内有异物或呕吐物,应立即将其清除,但不能占用过多时间。④头部后仰的程度是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
要求:
开放气道有时间限制,要在3—5秒钟内完成,而且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通畅。
(二)人工呼吸
1.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用耳贴近患者的口鼻,采取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必须判定患者有无自主呼吸。
看:观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有无起伏。
听:聆听患者口、鼻有无呼吸的气流声。
感觉:抢救者用面颊感觉有无气流的吹拂感。
如果患者有自主呼吸,则应继续保持气道通畅。
如果没有自主呼吸,则应检查有无异物阻塞气道,如有异物阻塞,应该立即迅速清除。待清除异物后,再继续观察。如患者在打开气道和清理口腔异物后仍没有呼吸,要立即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
要求:判断有没有呼吸要在3—5秒钟内完成。
2.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的原理:
一般来说维持人的呼吸功能和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需要充足的氧气(新陈代谢)和足够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产生自主呼吸)。正常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氧20.94%,含二氧化碳0.04%;呼出气体中,含氧16%(肺脏只吸收氧含量的20%,其余的80%原样呼出),含二氧化碳4%。心肺复苏做人工呼吸时,抢救者因过度换气(加倍呼吸),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即为18%,二氧化碳的含量则为2%。在一般情况下,抢救者只需用其通气量的20%,就足以使伤病员保持适度的通气。
(2)人工呼吸的方法:
①口对口吹气
具体方法:
在保持气道开放的同时,抢救者用压在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以防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同时,在深呼吸之后再深吸一口气后,用双唇包严患者的口唇,以防漏气,然后缓慢而持续地将气体吹入。连续进行两次充分吹气。第一次吹气完毕,应抬起嘴,手松鼻,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同时观察患者胸部。如果吹气有效,患者胸部会膨起,并随着气体的排出而胸部下降,然后再作下一次吹气。
口对口吹气后,要了解通气是否充分,仍要用判断有无呼吸的方法,看胸部有无起伏,听和感觉有无气流呼出。如果发现吹气无效,可调整患者的头部位置,使其气道通畅。若仍不通气,说明气道被异物阻塞,就必须立即清除气道异物。
要求:
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钟。每次吹气量应为800毫升,充分吹气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吹气量少通气不足,但吹气过多过快,可使空气进入胃部引起胃扩张,导致呕吐、误吸。
②口对鼻吹气
口对鼻吹气一般用于不适宜口对口吹气的情况下,如,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口对口密封困难、口腔周围严重外伤或者其它原因不适合做口对口吹气等情况。但如果在鼻出血或鼻阻塞时禁止用口对鼻吹气。
方法:
抢救者一只手小鱼际侧压住患者前额,使头后仰,另只手托其下颌,使口完全闭合,抢救者先做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用双唇包绕患者鼻部,呈密封状态,再向鼻孔内吹气。
③口对口、鼻吹气
这种方法用于对婴儿进行人工吹气,即抢救者用嘴将患儿的口和鼻同时包住,盖严后吹气。
(三)人工循环
1.判断有无脉搏
如果想判断患者心跳是否停止,常用触摸颈动脉的方法来确定。因为颈动脉较粗,且离心脏最近,又容易暴露,便于迅速触摸的到。
部位:
劲动脉位于颈部气管与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
抢救者用一只手在前额继续保持头部后仰的同时,用另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尖并拢,放于患者的喉部,平喉结向靠近抢救者一侧的颈部滑动到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
要求:
①因脉搏可能缓慢、不规则或微弱而快速,可触摸颈动脉5—10秒钟来确定。②轻柔触摸,不可用力压迫,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③为判断准确,可先后触摸双侧颈动脉,但千万不能两侧同时触摸。④正确判断有无脉搏很重要,因为对有脉搏的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常常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有脉搏而没有呼吸,则只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开始两次吹气,每次1~1.5秒钟,以后每分钟12次,即每5秒钟吹气一次。
如果摸不到脉搏,则可确定心跳已经停止。此时应迅速通知医疗急救系统,并同时在开始两次吹气后,进行下一步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原理:人体胸廓有一定的弹性,肋软骨和胸骨交接处可因受压而下陷。因此,按压胸骨下段即可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的血液排空。这种压力可以使血液射向肺动脉、主动脉,流到两肺和全身各脏器,部分经颈动脉流入脑。放松压力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及肋软骨的支持又回复原位。由于胸腔的扩张,胸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心室又得到血液的充盈,这样有规律地按压和松弛,从而建立起人工的血液循环。这就是传统的“心泵学说”理论,以后有的学者又提出“胸泵学说”。但两种学说的血流机制,可能在胸外心脏按压中都起到一定作用。
(2)按压部位:首先把胸骨分为上、中、下各1/3段,准确的按压部位应在胸骨的中1/3段与下1/3段的交界处。
(3)确定按压部位的方法:要让患者仍处于水平仰卧体位。抢救者用刚触摸劲动脉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沿患者的靠近抢救者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行到两侧肋弓的汇合点(即胸骨下切迹)。将中指定位于下切迹处,食指与中指并拢。另一手的掌根从前额移至平放并紧靠在食指旁,即胸骨的中1/3与下1/3段的交界处。使手掌根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以保证按压的力量在胸骨上,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然后,再将定位手的掌根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离开胸壁,保持下压力量集中于胸骨上。
(4)正确有效的按压技术与要求如下:
①抢救者的上半身前倾,两肩要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两肘关节不可弯曲。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不可偏向一侧或前后摇摆。
②用力要均匀,不能过猛,按压深度4~5厘米。
③每次按压后,要全部放松,使胸部恢复其正常位置。然后再做下一次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要相等。
④放松时,手掌根不可离开胸壁,以免因改变位置而无效或造成骨折损伤。
⑤按压速度,每分钟60~80次。
(5)胸外按压常见的错误有:
①双手手指和手掌都紧贴胸壁,使力的作用点不在胸骨上,而引起肋骨骨折。
②定位不准确或虽定位准确,但抬起时,手掌根部离开胸骨,使按压点移位而引起剑突受压导致肝破裂等损伤,还可能顶压充盈的胃而引起呕吐和呕吐物误吸入肺等。
③按压时呈冲击式(骤然猛压),揉面式、摇摆式、搓搓板式等,以致效果差,造成损伤。
④按压时施加的压力不垂直,导致压力分散。
⑤按压节律忽快忽慢,频率太快或太慢。以上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都应在按压时引起注意。
㈥ 气道打开的操作手法
先开放气道, 再采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 首先,将病人置于合适的体位。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病人头、颈、躯干平卧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如病人摔倒时面部朝下,应小心转动病人,并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转动时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着肩部,使病人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颈椎损伤。 体位摆好后立即清除口咽腔分泌物。即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施行徒手开放气道术,使头极度后仰,对疑有颈椎骨折者,保持头颈脊柱一直线,并使头适度后仰张口。 (1)仰头举颏法:抢救者左手掌根放在伤病员前额处,用力下压使头部后仰,右手的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伤病员下颏骨处,向上抬起下颏。操作时要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免压迫气管,不要使颈部过度伸展。 (2)仰头抬颈法:伤病员仰卧,撤除枕头,抢救者一手放在伤病员前额,向后向下按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托住伤病员颈部向上抬颈。 (3)仰头拉颌法:抢救者在伤病员头侧,双肘位于伤病员背部同一水平上,用双手抓住伤病员两侧下颌角,向上牵拉,使下颌向前。同时,使头部后仰,两手拇指可将下唇下推,使口腔打开。头部后仰的程度要求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
㈦ 心肺复苏打开气道成人常用的方法
当前在心肺复苏中最常用的开放气道的方法为按额抬颌法,这是一种可用于几乎所有无颈椎损伤的无意识患者的开放气道技术,且简便而无需工具。
其操作方法如下:施救者位于患者侧面,一手以掌侧向下按压患者额头,另一手以食指中指尖抬起患者下颌,此时患者头部即发生后仰,气道因而开放,这时就可以检查是否有呼吸或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了。
另有一种用于怀疑有颈椎损伤患者的气道开放方法为抬下颌法,这种方法不要求非专业人员掌握,因为没有办法在不借助器械的情况下同时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所以我也不在此具体介绍了…
回答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补充…
㈧ 开放气道有哪三种方法
开放气道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和“双手抬颌法”。
【仰头举颏法】
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网站即可打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㈨ 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应采用什么方式
先开放气道, 再采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气道通畅是呼吸道通畅的前提!
因气道通畅可解除因舌根后坠、呕吐物及血块导致的气道阻塞。
可以采用手法开放气道的方法。常用的手法开放气道有三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和仰头拉颌法。
手法开放气道
1、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舌后坠而堵塞呼吸道的病人。
2、禁忌症
有可疑颈椎骨折的患者禁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
3、方法
首先,将病人置于合适的体位。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病人头、颈、躯干平卧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如病人摔倒时面部朝下,应小心转动病人,并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
转动时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着肩部,使病人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颈椎损伤。
体位摆好后立即清除口咽腔分泌物。即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施行徒手开放气道术,使头极度后仰,对疑有颈椎骨折者,保持头颈脊柱一直线,并使头适度后仰张口。
(1)仰头举颏法:抢救者左手掌根放在伤病员前额处,用力下压使头部后仰,右手的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伤病员下颏骨处,向上抬起下颏。操作时要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免压迫气管,不要使颈部过度伸展。
(2)仰头抬颈法:伤病员仰卧,撤除枕头,抢救者一手放在伤病员前额,向后向下按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托住伤病员颈部向上抬颈。
(3)仰头拉颌法:抢救者在伤病员头侧,双肘位于伤病员背部同一水平上,用双手抓住伤病员两侧下颌角,向上牵拉,使下颌向前。同时,使头部后仰,两手拇指可将下唇下推,使口腔打开。头部后仰的程度要求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
(9)3种开放气道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⑴隐匿伤:坠落伤、车祸伤等钝挫伤容易出现隐匿伤,病人表面“正常”,但很快出现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如肝、脾、肾破裂出血,心肌损伤、创伤性湿肺、血气胸等。如有可疑,到医院检查、观察。
⑵颅脑损伤:患者存在颌面损伤、颅底骨折、深昏迷、呼吸困难、口鼻出血或分泌物时,应及时控制气道、插管。颅腔异物的外露部分不要拨除,要加以保护,用敷料包扎固定。
耳鼻流血不能填塞(因可能为脑脊液),而应及时擦去。抽搐者用安定肌注,昏迷者纳洛酮静滴,颅内高压者用20%甘露醇250ml静滴。
⑶烧伤:正燃烧时,勿呼喊、奔跑或赤手扑火,可卧地滚动。尽快将伤面浸入凉水中,但使用冰水不要超过10分钟。剪掉烧毁或化学物浸湿衣服,立即用冷水冲洗30分钟;
化学性腐蚀剂烧伤(包括咽、食道烧伤)可用弱酸或弱碱中和,一时无合适药液,可用清水稀释,然后用牛奶或蛋清、植物油来保护粘膜创面;如有呼吸道烧伤,可表现为咳痰、呼吸困难,应早期大剂量用皮质激素,喉梗阻时,及时气管切开。
生石灰烧伤应去掉颗粒后再冲冼。磷烧伤应将创面浸入水中或用湿纱布覆盖。冲洗眼时,必须拉开眼脸,暴露上下穹隆。
⑷断肢:不要急躁在将肢体从机器上撕下,也不能倒转机器来移出肢体,应停电、拆开机器移出,使用冰袋等低温保存(肢体和冰隔开以防冻伤)转运。
⑸脊柱损伤:诊断:局部疼痛、畸形,相应肢体活动障碍或麻木,大小便失禁或阴茎搏起。
⑹体表损伤的处理:急救时应考虑对伤肢实施降温处理。外行救助者对皮表创伤者推荐使用自来水冲洗伤口。皮肤或眼睛接触腐蚀性毒物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是最基本和最适当的急救措施。
外行救援者对皮肤破损或损伤者使用抗生素药膏,并使用三种以上抗生素药膏要优于使用两种或单一种抗生素软膏。
⑺其它:
①开放性喉损伤时,为防止纵隔气肿,应迅速闭合伤口,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喉或气管应置入气管套管或塑料管。
②口腔、颌面部损伤时,应清除口腔异物,解除舌后坠,颌骨移位致窒息者立即复位,昏迷或休克者可取俯卧位。
③大静脉出血的主要危险是空气栓塞,应暂用手或绷带压迫。
④开放性创伤应用敷料覆盖。如肠管脱出,可用湿纱布或干净的碗等覆盖。
⑤蛇咬伤不要用嘴吸吮,可以用绷带捆绑患肢(不要太紧)。
⑥锐器刺入不要拨出,应用敷料包扎固定,使锐器不移动(相对于身体)。
3.止血:
①指压动脉止血法,压迫颞浅动脉、面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股动脉等出血的近心端。颈总动脉损伤可在锁骨上方直接将它压向颈椎横突。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最常用且可靠,即用纱布等覆盖用力加压包扎。
③止血带法,使用橡皮条或布条紧缠肢体止血。注意事项:上臂扎在上1/3或下1/3处,下肢于股骨中下1/3交界处;包扎处应有衬垫;松紧以远端摸不到脉搏为合适;每小时应放松1到2分钟。
4.固定:
固定术是为防止骨折断端的移动而损伤血管、神经、内脏而实施的。主要用于固定四肢、骨盆和脊柱。院前头部或颈部受伤时,急救者不能确定颈椎是否受损时都推荐使用颈椎固定托;受到严重创伤或虽创伤较轻但有症状的伤员行急救时也推荐固定颈椎。
固定材料多用夹板和三角巾,于紧急时可就地取材,用竹棒、木棍、树枝等。固定的目的不是让骨折复位,而是防止骨折断端的移动,刺出伤口的骨折端不应该送回。固定要牢靠,松紧适度,皮肤和夹板之间要垫适量的软物。
5.搬动和转运 脊柱损伤搬运时,顺应伤员脊柱轴线,使脊柱固定或减少弯曲,滚身移到硬担架上,取仰卧位。或者2~3人协调一致,平起平放,慎勿弯曲,禁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
颈椎患者:上颈托以防止颈椎继发损伤,如果没有颈托,要有专人托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躯干一同滚动,严禁随便强行搬动头部,在背部垫上软枕,使颈部略向后伸展,头两侧各垫软枕或折好的衣物。
胸椎腰椎患者:胸腰部应垫软枕或折好的衣物以防止移位,避免继发损伤。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感觉、反射以及大小便情况等,尤其要注意呼吸频率的改变。监护持续的心电监护和氧疗,持续的扩容治疗和升压。昏迷、颅脑损伤的伤员应足朝前、头朝后放置。
㈩ 开放气道的方法有什么
具体做法是:1.伤者仰卧,松开衣扣、皮带、裤扣,一手扶住伤者颈部,另一只手抬起下颚,使颈部尽量后仰;2.然后清除鼻孔异物,掰开口腔,清除异物,如有假牙,取下假牙,如果舌头后缩,拉出舌头;如牙关紧闭,可用金属皮从牙缝隙处慢慢插入慢慢撬开;3.最后一只手托起颈部,另一只手掌跟压住额部,使其头部尽量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