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一吃了毒蘑菇如何自救
万一吃了毒蘑菇如何自救?
发现毒蕈中毒后,首先应采取自救,既往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可在食后4h内进行催吐。
患者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救治,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蕈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救治。
清除未吸收的毒物以防止毒素进一步吸收
1、催吐:神志清楚且能够合作的患者,饮温水300~500 mL,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或筷子刺激咽后壁或舌根诱发呕吐;可反复进行,直至胃内容物完全呕出为止。
2、洗胃:选用较粗大的胃管,头部涂石蜡油润滑;由口腔向下插进50 cm 左右,吸出100~200 mL胃液以证实胃管确在胃内,并可作毒物分析;如果不能确定插管在胃内,可向胃内注入适当空气,同时在胃区听到“咕噜”声,即证实胃管在胃内;洗胃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头低脚高并转向一侧,以免洗胃液误入气管内。
3、选用清水或0.5%活性炭混悬液洗胃,每次注入200~250 mL,每次灌液后尽量使其排出;反复灌洗,直至回收液澄清为止。洗胃液至少2~5 L;拔管时,要先将胃管尾部夹注,以免在拔除胃管过程中管内液体反流进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
4、导泻:硫酸钠或硫酸镁15 g溶于水内,口服或胃管注入。
5、灌肠:24h后来诊者,应予高位灌肠。可使用1%温肥皂水,连续多次灌肠。
6、重症患者可转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血液灌流等净化疗法祛除毒蕈的毒素。
应用毒蕈解毒药物以对抗毒素
毒蕈中毒一般无特异性解毒药物。
抗胆碱药物:对抗毒蕈碱样作用,选用阿托品为主。剂量0.5~1 mg 皮下注射,每2~6 h注射1次,必要时加大剂量或改用静脉注射,但需警惕阿托品中毒。阿托品尚可用于缓解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对于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传导阻滞者亦有作用。
巯基类络合剂:毒伞、白毒伞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疗无效,可选用二巯丁二钠0.5~1 g 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 h注射1 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注射2 次/d,5~7 d为1 个疗程。或二巯丙磺钠,5%溶液5 mL 肌内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溶液20 mL 中静脉注射,1~2 次/d,疗程5~7 d。
应用抗胆碱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药物过量中毒。应用巯基类络合剂时,应注意疗程,不可轻易缩短治疗时间。阿托品对于含毒蕈碱的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效果甚佳;毒伞、白毒伞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疗无效。
2. 平菇母种配方
平菇母种繁殖技术一、
平菇组织分离技术 组织分离是采菇体的部分组织进行繁殖母种的方法。尽管平菇的任何部分都能分离培养出母种,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选用菌柄和菌褶交接处的菌肉最好。平菇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种菇选择:一般选择在适宜出菇期出菇早、出菇整齐、特征典型、无病虫害、产量高的栽培袋,从中选择菌肉肥厚、大小适中、颜色正常、尚未散孢、长至七八分成熟的优质菇作种菇。
2、种菇消毒:用0.1%升汞溶液或75%酒精浸泡或擦拭,无菌水冲洗,吸干表面的水分。
3、切块接种:将分离种菇沿菌柄中心纵向掰成两半,用解剖刀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划成田字形,取黄豆粒大一小块菌肉组织,接在PDA培养基上。
4、培养纯化: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培养1~2天,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体,4~5天通过筛选,挑出菌丝洁白、清晰、生长整齐、健壮的试管母种继续培养,将有杂菌、长势纤弱的淘汰。7~10天菌丝长满斜面。
二、平菇孢子简易分离法笔者将多孢子分离与组织分离有机结台,使退化品种的优良特性得以恢复。现简升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制备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微量,琼脂18g,水1000mL,pH值自然。按常规方法制试管斜面。
2 选择种菇选取生长健壮,八成熟,无病虫害的平菇一朵,用锋利小刀在其上切取菇形美观的菇肉组织一片待用。
3 收集孢于及培养纯化在无菌条件下,拨出斜面试管口的棉塞,用试管口从菇种菌褶处顶穿菇种片,使一小片菇种陷入管口以内,迅速塞好棉塞。于24-26℃条件下恒温培养6小时后取出。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去掉棉塞,用消毒小钩钩出管内的小片菇种,将棉塞连同试管口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塞上棉塞,于24~26℃恒温培养1周,待孢子萌发,井长成成片菌丝后,切取生长迅速、无杂菌污染的菌丝团转管。待菌丝长满管后备用。
4 组织分离将孢子分离所得试管菌种,按常规方法接入棉子壳培养基的原种瓶中(750mL),待菌丝长满瓶后自然出菇。选取菇体健壮、菇形正常,无病虫害的菇体组织分离后得纯菌种,经栽培出菇试验后便可用于生产。
三、平菇菌种的复壮-组织分离使用组织分离复壮平菇菌种,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很适宜一般种植户。
其操作技术要点是:
1. 在菇床、菌墙或菌袋中选择出菇早、无杂菌病毒侵染、株型紧凑、圆整肉厚、色泽美观、七八成熟的第一潮菇的肥壮菇体作种菇;
2.在种菇中部取最大的3-4张菇片,用70%的酒精轻擦表面后置于接种箱内消毒;
3.将菇片纵向撕开,在菇盖与菇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培养基上。每只菇片可接数支试管,每次应多分离几支试管,方便选优;
4.将试管置于适温下培养;
5.培养期间每天都要检查发菌情况,从中选择菌丝浓白粗壮、边缘整齐、长速正常、无绿、黄及浆糊状等杂菌斑点的,表现最好的分离种转接于木屑麸皮培养基上,于适温下培养;6.菌丝发满后,在接种箱内去掉棉塞,用蜡封口,用黑膜包裹后于4-9℃的冰箱内保藏;7.在下一个生产季节与原始保藏种作对比试验,择优作为生产用种。每季都如此复壮,能逐步提高菌种各方面的性状,使发菌加快,抗逆抗杂性增强,质量明显提高。
8.有条件的可以先采用孢子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并栽培出菇,然后从中选择较好的菇体(种菇选择标准同上),再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其复壮效果更好。
注意:孢子分离的母种不能直接应用到生产中。
四、平菇菌种提纯复壮好方法任何一个好的平菇品种,如果连续栽培,也会出现退化、变异现象。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闫家村菇农李法升依据马铃薯脱毒种连年种植不退化、变异的原理,琢磨出了对平菇菌种进行脱毒提纯复壮的好方法,有效防止了品种的退化和变异。
他的办法是用常规法制备PDA培养基,在培养基凝固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耙把培养基斜面最前端较薄的培养基断开约1厘米,把待接母种接在试管中间培养基上,当菌丝长到断开处时,则会继续伸长,穿越断开处,伸入前端的小块培养基上,经过断裂又伸长,菌丝显得格外粗壮、有力。转接时,挑取小块培养基最前端的一块组织,按常规接种,这样经过四次尖端挑取培养,便可甩掉病毒。李法升给这种简单的脱毒方法取了一个名字 “断桥式脱毒技术”。采用这种办法培养的平菇菌种发菌快,产量明显提高。在污染严重的年份,能避免因杂菌污染造成减产。他还建议,在使用该方法的同时,也要改良常规PDA培养基的配方作为脱毒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质高产的平菇菌种。
3. 毒蘑菇可以脱毒吗
毒蘑菇又称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世界上已知具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400多种,我国约有200多种,广东则有100多种,含剧毒能对人致死的有10多种,分布广泛。常见毒性强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致命鹅膏)、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4]
我国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常致人死亡。2001年9月1日江西永修县有1 000多人中毒,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存在于多种毒蕈中。目前确定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毒肽、毒伞肽)、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1]
中文名
毒蘑菇
分辨
菌柄上同时有菌环和菌托
胃肠炎型
最常见的中毒类型
神经精神型
吸毒的致幻作用
溶血型
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
快速
导航
识别技巧和方法中毒类型分辨识别误食原因中毒处理常见毒蘑菇块鳞灰毒鹅膏菌用蒜瓣或银器能否辨别毒蘑菇
基本信息
民间传说的分辨部分毒蘑菇的方法如:菌柄上同时有菌环和菌托,菌褶剖面为逆两侧形的蘑菇多数有毒,颜色鲜艳的都是有毒等,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
毒蘑菇
识别技巧和方法
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
4. 无毒菌种生产技术
上次回答过你了,再复制回来吧。
所谓脱毒和无毒菌种大多数是商家的噱头。又不是薯仔地瓜花卉,食用菌梅毒就不用脱,有毒也脱不了~~~
一般像地瓜薯仔类的植物脱毒,是将植物茎尖生长尖端组织进行分离,将分离组织置于特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从而获得脱离原体病毒病菌的新生种苗。
从我们牡丹江雪梅食用菌研究所看,一般采取下述办法,方法一,平板培养,当菌丝萌发至最长为 2厘米时,用尖刃接种工具切取菌丝体尖端约1毫米左右,接入新制平板上。此为一次脱毒;一般可连续进行3-4次,理论上讲,次数越多,相对脱毒效果也越有保证。
方法二、培养料按照锯末或棉籽壳80斤麦麸8斤石膏1斤糖1斤菇耳壮0.16斤配料,含水量62%,装入大口罐头瓶。装料至瓶口下1厘米时,从瓶口处铺上3层纱布,用平口螺丝刀将纱布边缘插至瓶下,使之紧贴瓶壁。尔后封口灭菌、接种、培养等操作均常规进行即可。菌丝满瓶后,温差、湿差、光照刺激,一般约7天即可现出原基。此后按照组织分离的方法,分离纯化而成。
雪梅菌种有的品种像菊三和雪梅黑碗就是利用这两种方法同时实施而选育的,而后进行三年以上田间试验和对照、鉴定并推广。处理后耐水耐高温和抗杂菌方面都有极大提升,这也是他们全国热销的原因。
以上说的希望对你有用,也希望同行发消息给我指正交流。
5. 食用菌的分类是什么
(1)食用意义上的分类
①食用种类 人工栽培的种类多是作为食物直接食用,采集的野生菌也多是如此,这占食用菌的大多数。如人工栽培的香菇、双孢菇、木耳等;野生的牛肝菌、鸡油菌等。
②药用种类 是指子实体或菌丝体直接或经加工提取后的产品可作为药用。如灵芝、天麻等子实体均可切片后作为饮片服用;云芝、茯苓的子实体和菌丝体都可提取加工成中成药;槐耳、冬虫夏草和蛹虫草工业发酵的菌丝体也都可加工成多种药剂等。
③食药兼具种类 多数食用菌类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如猴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密环菌对肝炎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榆耳对痢疾有特效。
(2)营养方式上的分类
①木腐菌 如香菇、滑子菇、木耳等,多以阔叶木本植物的木屑(材)作为栽培基质。野生条件下,常生长于干枯木上。
②草腐菌 如草菇、姬松茸等,不能利用木质材料,而主要以草本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的秸秆(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等)为主要碳源。在野外常见于腐熟的厩肥和腐烂的草堆中。
③粪生菌 如双孢菇、大肥菇等,野生条件下,常见于发酵后的牛粪、马粪的粪堆上;栽培时只可利用草本秸秆,而且需要添加大量的马粪、牛粪、鸡粪、厩肥、化肥等含氮量丰富的原料。
④土生菌 野生条件下,多发生于林地、坡地、水沟旁的地面上。有的其发生处土层下面有其生存的基质(枯枝、腐根等),如鸡腿菇、竹荪等,这类菌较容易人工栽培;而有的则距其生长基质很远,如羊肚菌,这类菌多数不易人工栽培。
(3)子实体形成和发育所要求的温度
①高温菌类 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常在25℃以上),菌丝体的生长要求温度也高于其他菌类。如草菇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适温为30~32℃,其菌丝生长的适温达32~35℃。
②中温菌类 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适宜温度在15~25℃,这类菌的菌丝体生长适温一般在20~25℃,食用菌中这类温型比较多,如香菇、银耳、鸡腿菇、猴头等。
③低温菌类 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较低的温度,一般低于15℃,高于这一温度则不易形成子实体或不能正常发育。如金针菇和滑菇等。
(4)子实体形态结构上的分类
①伞菌类 顾名思义,伞菌是具有伞状子实体的那些种类,这些伞状的子实体明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两大形态结构,且菌盖的下方生有刀片状的菌褶,菌褶的两侧生有它们的“种子”——担孢子。大多数常见的食用菌为伞菌类,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滑菇等,伞菌多为肉质。
②多孔菌类 多孔菌类的子实体形态多样,有伞状、扇形、块状等多种形状,质地有肉质、半纤维质和木柱质等,但是,它们形态学上的共同特点是:在菌盖下方都有管孔状的繁殖结构。如肉质伞状的牛肝菌、鸡油菌,木柱质扇形的灵芝,肉质块状的猴头和齿菌。
③胶质菌类 胶质菌类的子实体多耳状或叶状,有的呈脑状,质地上多为胶质,如木耳、毛木耳、银耳、金耳、榆耳、血耳等。它们的繁殖体——担孢子,都着生于子实体的表层内,有的生于耳片的一侧,有的则生于两侧。
④子囊菌类 除上述形态学上的几大类群外,尚有一些种类,很难划分形态类群,这些多是人工尚未栽培的种类,如钟形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的酷似羊肚的羊肚菌,菌盖酷似马鞍形的马鞍菌,还有不规则块状的块菌。这些菌从分类地位上都距上述三大类群较远,属于子囊菌亚门。
(5)原基形成和发育对光的需求
①喜光型 在散射光的刺激下,促进子实体分化、发育,如香菇、草菇、滑菇、猴头菌、侧耳类、木耳类。
②中间型 对光线反应不敏感,有无散射光均可发育,如双孢菇、大肥菇。
③厌光型 无需散射光刺激均可形成子实体,如茯苓、块菌等地下生的菌类。
食用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在此不一一而举。
6. 植物脱毒的方法主要有什么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病理和植物检疫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对有价值的植物繁殖材料进行脱毒(脱除病毒等),并大量繁殖无菌苗。当前,植物脱毒的方法主要有:热治疗脱毒、茎尖培养脱毒、热治疗和茎尖培养相结合脱毒、利用抗病毒药剂与茎尖培养相结合脱毒等。①热治疗脱毒。其原理是利用高温可抑制病毒的增殖、减缓病毒在植株体内扩散的速度;而高温对许多植物却有加速其生长作用。针对不同的植物、不同品种和不同的植物病毒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上的差异,对需要脱毒处理的植株进行一定温度和时间范围内的热力处理具优良种性的植株。②茎尖组织培养脱毒。其原理是利用有些病毒在植株的生长点附近的茎尖、根尖等分生组织不含有病毒的特点,切取生长点附近的0.2~0.5毫米小组织放到专用于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在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使最终长出无病毒的植株。这项技术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我国也在柑橘、葡萄、花卉等植物上应用,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③热治疗和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脱毒法。对于单用茎尖或热治疗难以脱除的病毒,可以先进行热力处理,先使植株茎尖组织无毒化,再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法,可以有较多获得成功的机会。④利用抗病毒药剂和茎尖培养相结合脱毒。三氮唑核苷对多种植物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用添加三氮唑核苷等的培养基培养苹果幼苗茎尖,可以脱去苹果上的褪绿叶斑病毒和凹茎病毒。
7. 如何使食用菌“爆发出菇”呢
众所周知,科学方法进行脱毒处理的菌种,其自身不会携带任何病毒病菌。并且,在脱毒操作过程中,经过连续不断的高温或者低温锻炼后,结合培养基质的不断变换,使得菌种的抗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不会存在种性退化等问题,而且一般增产效果在10%左右。因此,大多生产户都理智的选择脱毒菌种。菌种的脱毒处理,实际上代表了菌种的一个发展方向。
以平菇为例,一般当菌盖直径达到2厘米左右时,即可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喷施型),方法是将三维营养精素对入25~32℃温水中,对子实体直接喷洒,每潮菇喷3遍即可达到最佳增产效果,并同时有提高菇品品质、提高抗性、增加营养和口感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大菇农朋友的欢迎。
“爆发出菇”的生产效果是已经确定了的,但应和几项措施配合进行,方能显示出该技术的优势,建议今年作为重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使广大菇农朋友尽快地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尽快发展我们的食用菌产业。
8. 比较热处理脱毒及茎尖培养脱毒 两种方法如何选择
热处理脱毒主要是利用病毒受热的不稳定性而失去其活性达到脱病毒目的。一般采用35—55℃的热水或高温蒸汽、高温空气处理,温度越高处理的时间越短。通常是将热处理中伸长生长出的新梢顶端部分嫩枝嫁接到无病毒砧木上,或进行进一步的茎尖培养,或茎尖微芽嫁接以增大脱去病毒的机率。 茎尖脱毒是利用植物茎尖组织培养,结合血清病毒检测技术,在防蚜传毒条件下,将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植物病毒脱除的高新农业生物技术。 几种方法的配合使用是提高植物脱毒效果的关键: 1、高温热处理与微茎尖脱毒培养技术。 2、高温热处理与微(体)茎尖嫁接培养技术。 3、化学处理与茎尖脱毒培养技术。 4、愈伤组织热处理与化学处理配合。
9. 菌种的退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延缓退化
食用菌的遗传稳定性是相对的,其变异性是绝对的,尤其退化性变异的大量存在,往往使一个优良的菌种,衰退转化成为劣质的菌种,这是菌株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可遗传变化的结果。虽然食用菌菌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贮藏较长时间,但是,许多常规的保存方法可能会引起菌株衰退,不当的非专业性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操作也常引起菌种的退化和老化。在生产中表现为:
(1)长速减慢
培养期间长速缓慢,特别是在PDA培养基上更加明显。
(2)长速不一
继代培养时,个体间长速差异明显,不能同时完成培养。
(3)长相不一
其继代培养物长相不完全相同,有的菌丝不舒展、有的菌丝边缘不整齐、有的菌丝干瘪、有的菌丝稀疏、有的气生菌丝变少或变多、有的在气生菌丝的顶端出现黄色色素,有的色素分泌到培养基中等。
(4)似非拮抗现象的出现
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出现星星点点的小菌落,这些小菌落不能随菌落的扩展而融为一体,而是两者边缘之间总有都不能逾越的“三八线”,但又不呈现典型的拮抗现象。
(5)其他不良表现
长势弱、成活率和产量降低、菇形变小、畸形、商品性降低、抗逆性和抗杂性下降等。
菌种的退化,是在传种继代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结果,也是一种病态和衰老的综合表现。对于食用菌的同一个种,或者同一个斜面上的菌丝体来说,经移接培养后形成的菌株,在遗传物质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会因环境与培养条件的不同出现表型上的变化,加之菌丝个体小,生长快,易受理化及生物因素作用的影响,所以容易引起衰退,这种衰退最初是在群体中个体上发生,如不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仍继续移接传代,则衰退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会不断增加,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用妥善的保藏方法去延缓或遏制菌种迅速老化和变异;另一方面是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恢复原来的生活力和优良种性,达到复壮目的。采取下列措施,有助于延缓菌种的退化。
①要防止菌种混杂 在选留种菇,进行出菇试验等工作中,均应加强品种隔离,减少品种间的天然杂交,以保证优良品种的遗传组成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稳定。
②加强菌种保藏工作,并适当控制传代次数 传代是一个微生物技术术语,把培养物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以保持该微生物原有性状和旺盛活性的操作叫传代。传代次数是否引起食用菌退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微生物工业中,一些优质菌菌种在三代以后的孢子即表现出明显退化;而食用菌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次生菌丝从斜面到斜面是传代,属于无性繁殖,稳定性强,由于操作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有时产生变异,传代次数多,引起基因突变和发生衰退的几率就越高。所以在生产中,引进或分离纯化得到一个优良品种后,不要立即将该原始种全部用完,而应将其妥善保藏。菌种的传代次数一般不要超过6代。
③警惕菌种可能遭受病毒的感染 确证已感染病毒的,尤其是病毒粒子含量大,菌丝体及子实体性状已受到严重影响的菌种,应及时淘汰。病毒感染程度轻的,可以进行脱毒。据许襄中(1994)初步研究,采用挑取尖端菌丝(取染毒菌落尖端3~4毫米幼嫩菌丝)及高温培养(32~34℃)相结合的方法,有一定脱毒效果。关于人工脱毒技术的开发及效果评价,值得进一步研究。
④创造菌种生长的良好营养条件和生活环境 适宜的菌种培养基,能使菌种生长健壮,减少衰退,营养不足和过于丰富都会加快菌种衰退速度。
⑤经常改变培养基的配方成分 在菌种传代保藏过程中,切忌连续使用某一培养基固定配方,这也是防止菌种衰退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上措施无疑都有助于延缓菌种退化的步伐。但是,由于造成退化的因素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和随机性,因此,任何一个优良菌种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永远保持优良性状。适时对菌种进行更新换代始终是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根本措施。总的看来,我国常见栽培食用菌菌种的更新换代工作还赶不上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
10. 植物脱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应如何选择应用
植物脱毒是利用高温处理,茎尖组织培养等方法脱除植物所感染的病毒,在超净无菌的条件下培养不带病毒的动植物株,进行营养繁殖,快速繁育和生产出无病毒的种苗,提高品质与产量,复壮种苗缩短繁种周期,节省种子费用及不受季节限制和生产脱毒苗等优点。
有三种方法:热处理法,组织培养法,微体嫁接法。
这三个中我学过的是组培法,组织培养脱毒法还可依据所选材料不同分为:微茎尖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珠心组织培养脱毒。热处理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常和其他两种结合。
1、热处理脱毒
热处理之所以能够去除病毒,主要是利用植物体内某些病毒颗粒受热以后的不稳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导致病毒含量不断降低,这样持续一段时间,病毒自行消失而达到脱毒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
1)热风处理法:将植物种植在花盆中,放在35~40℃的温度下2~8周后,切取植物茎尖作接穗进行检测达到脱毒目的。热处理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如桃黄萎病的植株,在34~36℃ 的温度下处理两周,可使病毒失去活性;葡萄蔓放在人工气候箱内30分种可以除去扇叶病毒。
2)温汤浸渍法:将植物材料放在50℃左右的温汤中浸渍数分种至数小时,使病毒失去活性。方法简便易行,但易导致材料受伤。
热处理方法主要缺陷是并非能脱除所有病毒(例:如在马铃薯中,应用这项技术只能消除卷叶病毒。一般来说,对于球状病毒和类似纹状的病毒以及类菌质体所导致的病害才有效,对杆状和线状病毒的作用不大。而且对寄主植物作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有钝化植物组织中的阻抗因子,致使寄主植物抗病毒因子不活化,从而增加无效植株的发生率)。因此热处理需与其他方法,主要是茎尖培养方法配合应用,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茎尖培养脱毒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病毒的数量随植株部位及年龄而异,越靠近茎顶端区域的病毒的感染深度越低,生长点(约0.1-1.0mm区域)则几乎不含或含病毒很少。这是因为分生区域内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不断分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切取茎尖培养脱毒,因为脱毒效果好,后代遗传性稳定,所以是目前生产无病毒苗最安全、最有效、最重要的一条途径。
3、其他脱毒方法
1)愈伤组织培养脱毒:通过植物器官和组织的培养,分化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芽,长成小植株,可以得到无病毒苗。原因是受感染植株的组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中,细胞不携带病毒或细胞不含病毒。其原因是:病毒的复制速度比细胞的增殖速度慢;有些细胞通过突变体获得了抗病毒的特性,抗病毒侵染的细胞甚至可能与敏感型细胞一起存在于母体组织中。
试验表明,愈伤组织培养脱除病毒的效果比茎尖培养成功率高,但愈伤组织培养所产生的植株遗传性状不稳定,在生产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2)珠心胚培养脱毒:柑橘类多胚品种中除一个受精胚以外,尚有多个由珠心细胞形成的无性胚,称为珠心胚。珠心胚与维管束系统无联系,因此由珠心胚产生的植株全部均无病毒。但珠心大多是不育的,必须分离培养才能发育成正常的幼苗。珠心胚培养技术对除去柑橘主要病毒都十分有效。
3)茎尖微体嫁接脱毒:木本植物茎尖培养难以生根形成植株。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可将实生苗砧木培育在培养基上,再从成年无病毒树枝上切取茎尖,在砧木切断面上进行试管微体嫁接,就可获得无病毒的幼苗。利用这个方法,柑橘类嫁接成活率为30-50%,移载成活率约95%,嫁接两年后即可结实。应用这个技术,可获得柑橘类的无病毒苗。
4)培育抗病毒栽培种:上述各法可以脱毒,但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培育抗病毒的栽培种,可以一劳永逸。可采用导入抗病毒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抗病毒杂交种。例如烟草和黄花烟草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细胞杂交种,对TMV的抗性;马铃薯栽培种与野生种有性杂交产生的后代,可抗PVY的作用。
有点乱,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