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手术全身麻醉的一般用什么药物最好是呼吸道吸入或者注射的。
全身麻醉分成静脉和吸入两种方法,临床上一般都是混合应用,称为静吸复合麻醉。静脉麻醉药有氯胺酮、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吗啡等,镇静药物有丙泊酚,依托咪酯,咪唑安定等;吸入麻醉药有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笑气等,乙醚已弃用。诱导较快的是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这些药物都是国家管控药物,乱用非法,必须是麻醉医生才能应用。谢谢
Ⅱ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实施主要可分为麻醉前处理、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等几个步骤。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由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广为知晓的吸入麻醉剂,但是由于其不稳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现代手术室内多需要电刀等设备,由此乙醚可能导致爆炸,现在临床已弃用。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据呼吸气体与空气接触方式、重复吸入程度以及有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吸入麻醉可以分为开放法、半开放法、半紧闭法及紧闭法四种。按照新鲜气流量的大小分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此外还应根据吸入麻醉诱导本身特点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备。②诱导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法和高浓度快诱导法。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困难气道和喉罩插管等,对嗜酒者、体格强壮者不宜采用。慢诱导法是用左手将面罩固定于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轻握气囊,吸氧去氮后打开挥发罐开始予以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药的选择以氟烷为最佳,也可选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常,同时检测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应消失,可通知手术医生准备手术。麻醉开始后静脉扩张,应尽可能早的建立静脉通道。这种浓度递增的慢诱导方法可以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诱导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产生不配合的情况。
高浓度快诱导法是先用面罩吸纯氧6L/min去氮3分钟,然后吸入高浓度麻醉药,让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识消失后改吸中等浓度麻醉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会询问吸入诱导是否像影视作品中纱布捂住口鼻导致意识消失那样,其实临床应用的吸入麻醉剂不会那么快起效,而且需要专用的密闭仪器才能储存,在开放的环境中易挥发。③维持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患者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激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患者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节麻醉深度。在不改变患者的分钟通气量时,改变麻醉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挥发罐开启浓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来实现。吸入麻醉药本身能产生微弱的肌松作用,为了获得满足重大手术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静脉给予肌松剂,以避免为增强肌松作用而单纯增加吸入浓度引起的循环抑制。挥发性麻醉药可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阻滞作用,二者合用时可以减少肌松药的用量。④苏醒及恢复吸入麻醉患者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过程。由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罐。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冲洗患者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时,约95%的患者能够按医生指令睁眼。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干净越有利于苏醒过程的平稳和患者的恢复,过多的残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烦躁、呕吐,甚至抑制清醒状况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给予一定的止痛药来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以有利于吸入药的尽早排出,同时还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2.静脉麻醉
(1)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注入、分次注入、连续注入和靶控输注(TCI)。
(2)静脉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与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②麻醉诱导静脉麻醉诱导更为舒适,适合多数常规麻醉情况(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这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诱导的患者。可以利用单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也可利用TCI技术来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中,气管插管要高于普通的外科手术,因而麻醉诱导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大于术中麻醉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静注的首剂量可以根据负荷剂量公式CTVd峰效应计算,同时还应兼顾患者的实际情况。麻醉医生还应熟悉所用药物的峰效时间,这对于麻醉诱导非常重要。利用TCI技术实施静脉诱导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浓度。诱导时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着所选择的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
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还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如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其次,对于老年患者或循环时间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量应减少,且注射应缓慢速度,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最后,诱导时一些麻醉药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术前或诱导前给予阿片类药或所注射的静脉全麻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③麻醉维持利用麻醉药静脉连续滴入或泵入来维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剂量,即从中央室消除的药物剂量,加上向外周室转运的药物剂量。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来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对合理的麻醉维持血药浓度。利用TCI技术,通过靶浓度的设定,可以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达到上述目的。但应注意,由于伤害刺激在术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此外还应强调,预先的主动调节靶浓度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强刺激比等到出现伤害刺激后才去被动调节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完善的麻醉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前提下,至少应该做到的意识消失、镇痛完全、肌肉松弛以及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显然但靠某一类麻醉药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麻醉药的联合使用。完善的静脉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类药:一是静脉全麻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这类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识消失,对手术过程无记忆;二是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疼痛,抑制应激反应;三是骨骼肌松弛药,如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泮库溴铵等,可以松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但是需要呼吸机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复静脉麻醉后,患者苏醒时间与中央室(血浆)麻醉药的浓度密切相关。对于单次注入的药物,其血药浓度的降低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剂量单次注入给药,恢复快慢的顺序为: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胺酮。对于较长时间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的快慢则不仅取决于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还与其外周室是否迟钝有关。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异丙酚恢复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躁动,咪唑安定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复延迟。氟哌啶可能会增加噩梦的发生率。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躁动首先应该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伤口痛及肌松药残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药还应考虑其洗出是否彻底。
3.复合麻醉
目前临床麻醉中都是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或技术来获得全身麻醉状态。这种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镇痛、遗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称之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强调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这种方法在提高麻醉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方面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麻醉理念。
静吸复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其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因此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主要地位。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维持充分展现了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各自的优点,是麻醉技术向麻醉艺术的升华。
除以上三种全身麻醉外,还有基础麻醉、监护性麻醉等全麻技术,它们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质上并无明显区别。现在临床上开展的无痛检查/治疗技术越来越多,例如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全身麻醉技术,给予静脉麻醉剂(丙泊酚常用)和镇痛药物,达到患者入睡和无痛的状态,但是多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误吸性肺炎等风险。
Ⅲ 全身麻醉是用什麽方法的…
036章.全麻技术
????第36章 全麻技术
????目前,麻醉医生主要通过静脉和/或呼吸道给药来对病人实施全身麻醉。静脉麻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前叶,但真正意义上的静脉麻醉用药是伴随着Alexander Wood在1853年发明针管和注射器时出现的。吸入麻醉自William Mortron于1846年在美国麻省总院演示吸入乙醚麻醉以来,迄今已经有150多年历史。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药代学和药效学认识的深入、新型麻醉药的推陈出新、特别是给药技术的进步,全身麻醉的实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鉴于本书已有专门章节阐述麻醉药理学及全身麻醉药物,本章将简要介绍相关概念而着重探讨实施静脉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及复合麻醉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第1节 静脉全麻技术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静脉全麻的实施
????由于没有任何一种静脉全麻药能够单一满足手术的需要,因此临床上的静脉全麻往往是多种静脉麻醉药的复合使用,而全凭静脉麻醉则是静脉复合麻醉的一个经典代表。所谓"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此方法诱导迅速、麻醉过程平稳,无污染、苏醒也较快,对于某些特殊的手术(如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肺灌洗手术)及一些存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TIVA则极大的体现了其固有的优势。TIVA的种类很多,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Lundy最早于1940年将普鲁卡因滴入静脉进行全身麻醉,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应用非常普遍。我国在全麻中应用普鲁卡因开始于1950年,即便是目前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由于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尤其费用低廉而仍旧经常在基层医院使用。但是随着静脉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异丙酚和TCI的出现赋予了TIVA以崭新的意义,而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麻醉诱导
????静脉麻醉诱导适合多数常规麻醉情况(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这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诱导的病人。
????可以利用单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也可利用TCI技术来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中,气管插管要高于普通的外科手术,因而麻醉诱导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大于术中麻醉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静注的首剂量可以根据前述负荷剂量公式CTVd峰效应计算,同时还应兼顾病人的实际情况。麻醉医生还熟悉所用药物的峰效时间,这对于麻醉诱导非常重要。例如,异丙酚和芬太尼的峰效时间分别为2.2和3.6分钟,如果按合理的顺序并以适当的间隔注入芬太尼和异丙酚,则能在两药峰效应时进行气管插管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否则,则有可能出现插管时高血压,插管后由于药物的峰效应出现低血压。利用TCI技术实施静脉诱导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浓度。单独应用异丙酚使50%病人意识消失的靶浓度仅为3.4μg/ml,至5.7μg/ml时则可完成麻醉诱导。联合应用阿片类药物时,上述浓度还可以降低,但如果低于0.8μg/ml,则难以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诱导时病人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着所选择的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
????此外,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还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如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如果估计到病人可能有异常反应,可先预注负荷剂量的10~20%,以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果很小的实验剂量,病人的意识或呼吸循环系统就出现了明显改变,则应该考虑减少原先所计算出的负荷剂量。观察病人对实验剂量的反应,应等待足够时间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其次,对于老年病人或循环时间较慢的病人(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量应减少,且注射应缓慢速度,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最后,诱导时一些麻醉药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术前或诱导前给予阿片类药或所注射的静脉全麻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
(三)麻醉维持
????利用麻醉药静脉连续滴入或泵入来维持病人的麻醉,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剂量,即从中央室消除的药物剂量V1k10CT;并且加上向外周室转运的药物剂量CTV1(k10+k13e-k31t+k12e-k21t),显然这样的计算过于复杂。如果参考Cp50数据,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每个病人具体情况来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对合理的麻醉维持血药浓度。利用TCI技术,通过靶浓度的设定,可以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达到上述目的。但此时,麻醉医生应该注意到,由于伤害刺激在术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病人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此外还应强调,预先的主动调节靶浓度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强刺激比等到出现伤害刺激后才去被动调节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完善的麻醉在确保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前提下,至少应该做到的意识消失、镇痛完全、肌肉松弛以及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显然但靠某一类麻醉药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麻醉药的联合使用。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这也是"平衡麻醉"所倡导的原则。完善的静脉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类药:一是静脉全麻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二是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类药物;三是骨骼肌松弛药,如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泮库溴铵等。
????联合用药时各成分的调节。静脉全麻药合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如异丙酚与咪唑安定),这就要求每种药物的用量应小于单独使用时的达到同样效应的剂量。阿片类药物之间也能产生类似的协同作用,但程度非常小,这可能跟它们都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关。应用较低浓度的阿片类药物(类似于术后镇痛),可以明显减少维持麻醉所需的异氟醚和异丙酚浓度。但是当阿片类药物浓度升高至一定程度(如芬太尼3~4ng/ml)时,其减少异氟醚或异丙酚用药量的能力降低。此之谓阿片类药物麻醉作用的封顶效应(ceiling effect)。这就提示在联合用药时,如果芬太尼浓度低于3~4ng/ml,可以通过增加镇痛药物或剂量来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反之,则最好增加镇静催眠药的剂量。维持镇静药与阿片药合理的血药浓度比值,不仅有利于确保麻醉过程的平稳,还能使病人得到最快的恢复。以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的互相影响为例。输注60分钟时异丙酚及芬太尼的最佳血药浓度为3.42μg/ml及1.26ng/ml,停药后可在最短时间12.4分钟清醒。偏离这种最佳浓度比例,如异丙酚及芬太尼分别维持在9μg/ml及0.36 ng/ml,虽然也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但恢复时间却大为延长,达17.8分钟。同样当芬太尼浓度增加,而异丙酚浓度降低时病人的苏醒时间也会延长。当异丙酚与芬太尼实行最佳血药浓度比例时,在不同持续输注点停止后,从麻醉状态到病人清醒,效应室异丙酚浓度降低50~55%,而芬太尼仅降低13~20%。正因为效应室异丙酚浓度减低比芬太尼快,清醒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异丙酚浓度的降低。所以麻醉维持中如果需要临时加深麻醉,以增加异丙酚浓度为宜。Vuyk根据药效学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了异丙酚和阿片药物手工输注之间的最佳配伍方式(既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有保持良好的苏醒过程)
????(四)麻醉恢复
????静脉麻醉后,病人苏醒时间与中央室(血浆)麻醉药的浓度密切相关。对于单次注入的药物,其血药浓度的降低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如硫喷妥钠,单次注入后由于其快速地自中央室向外周室分布,血药浓度从高峰很快下降,但是较慢的清除半衰期及药物从外周室向中央室的再分布,使得其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这也是硫喷妥钠不适合静脉麻醉维持的原因。按等效剂量单次注入给药,恢复快慢的顺序为: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胺酮。
????对于较长时间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的快慢则不仅取决于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还与其外周室是否迟钝有关。长时间输注,外周室药物已经逐渐充满并不断向血浆中释放,这就是考虑外周室会影响到病人苏醒的原因。在长时间应用后,异丙酚比硫喷妥钠的临床恢复快,不仅是因为异丙酚的清除半衰期远小于硫喷妥钠,而且是前者存在容量巨大且迟钝的周边室。显然要考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才能估计病人的苏醒时间对于临床麻醉工作仍显得有些复杂,引入静脉麻醉药物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概念将使问题得到简单化。药物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越小,其血药浓度下降也就越快,病人苏醒也就越迅速。一个具有较长清除半衰期的静脉麻醉药物可能具有较短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可见,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与血药浓度(或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含义并不相同,这一点对于估计病人的苏醒时间非常重要。结合静脉麻醉药的即时血药浓度(如TCI时的靶浓度)以及病人清醒时可以耐受该药的浓度,再根据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便可估计病人的苏醒时间。
????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异丙酚恢复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躁动,咪唑安定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复延迟。氟哌啶可能会增加恶梦的发生率。病人在恢复期出现躁动首先应该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伤口痛及肌松药残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药还应考虑其洗出是否彻底。
????第2节 吸入全麻技术
????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而在今天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按照流量大小和使用的回路不同,吸入麻醉有不同的分类方式。鉴于本书已有专门章节进行相关阐述,本节只将涉及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而着重介绍低流量麻醉技术并简介紧闭回路麻醉的一些问题。
????五、吸入全麻的实施
????(一) 麻醉前处理
????与其它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病人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此外还应根据吸入麻醉诱导本身特点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备。
????(二) 诱导
????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法和高浓度快诱导法。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等,对嗜酒者、体格强壮者不宜采用。
????慢诱导法是用左手将面罩固定于病人的口鼻部,右手轻握气囊,吸氧去氮后打开挥发罐开始予以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药的选择以氟烷为最佳,也可选用其它吸入性麻醉药。打开挥发罐至0.25%,让病人深呼吸,每3~4次增加吸入麻醉药浓度0.5%,直至1MAC。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常,同时检测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应消失,可通知手术医生准备手术。麻醉开始后静脉扩张,应尽可能早的建立静脉通道。这种浓度递增的慢诱导方法可以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诱导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
????高浓度快诱导法是先用面罩吸纯氧6L/min去氮3分钟,然后吸入高浓度麻醉药如5%安氟醚,让病人深呼吸1~2次后改吸中等浓度麻醉药如3%安氟醚,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诱导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否则可致胃扩张,影响呼吸,并易导致误吸。
????此外,还有作者推荐采用Mepleson E或F型或Bain回路,以减少回路内容积对输出麻醉药的稀释作用。
????(三) 维持
????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病人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急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平稳的麻醉要求了解手术操作步骤,掌握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能提前3~5分钟预测手术刺激,以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如果为控制呼吸,气管插管后应立即给予肌松药,同时可吸入65%N2O、35%O2及0.8~1.2MAC挥发性麻醉药。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病人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节麻醉深度。在不改变病人的分钟通气量时,改变麻醉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挥发罐开启浓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来实现。MAC常用来判断吸入麻醉的深度,1.3MAC相当于ED95水平。
????尽管吸入麻醉药本身就产生肌松作用,但为了获得满足重大手术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静脉给予肌松剂,以避免为增强肌松作用而单纯增加吸入浓度引起的循环抑制。挥发性麻醉药可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阻滞作用,二者合用时应注意减少肌松药的用量。
????(四) 苏醒及恢复
????(四) 苏醒及恢复
????吸入麻醉病人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washout)过程。由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罐,N2OλB/G值很低,可以晚些停用。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冲洗病人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时,约95%的病人能够按医生指令睁眼。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干净越有利于苏醒过程的平稳和病人的恢复,过多的残余不仅可能导致病人烦躁、呕吐,甚至抑制清醒状况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给予一定的止痛药来增加病人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以有利于吸入药的尽早排出,同时还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第3节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单纯的静脉复合麻醉及吸入麻醉药复合麻醉已经在本章一、二节予以阐述,因此本节着重在于讲述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病人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其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因此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主要地位。
Ⅳ 什么是全麻快速诱导
麻醉诱导指的是全麻,全麻是病人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的麻醉,需要在气管里面插一个气管导管,控制病人的呼吸,插管之前需要面部和气管部的肌肉是松弛的,这样才有利于气管导管进入气管,这之前就要静脉给一些全麻药以达到插管的目的,插管之前所给药的过程,就叫全麻诱导。
Ⅳ 现代全身麻醉是怎样式、麻醉
全身麻醉的分类:
一、概述
将全身麻醉药物通过吸入或注射作用于脑,使患者意识消失、感觉消失、反射抑制、肌肉松弛为全身麻醉。按给药途径不同又分为吸入、静脉、基础麻醉。
二、吸入麻醉
通过呼吸道给药和吸收,使用药物为气体麻醉剂和可挥发性的液体麻醉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给药方式有开放滴药,目前很少采用,常用的方法为密闭式吸入,其中又有特制面罩和气管内插管,后者优点很多,尤其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呼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开胸手术必需采用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异氟醚、氟烷、氧化亚氮和乙醚。
三、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剂通过静脉给药,产生麻醉作用。
1.硫喷妥钠为一超短效的巴比妥类药物,作用发生快、消失也快,应小量反复给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醒后无任何不适。副作用有喉痉挛,麻醉前给阿托品可有一定预防作用,对咽、喉等处手术不宜使用硫喷妥钠。另一副作用为抑制呼吸中枢,注药不宜过快。目前常用于短小不需肌肉松弛的手术和静脉快速诱导。用药浓度为2%~2.5%,一次手术不得超过1g.
2.氯胺酮特点:
①意识抑制浅,而感觉消失深,因此,又称为分离麻醉。
②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律快、血压高,因此对高血压、心脏病、颅内压增高、青光眼等忌用。
③无肌松作用。
④醒后常有幻觉等精神障碍,术前用镇静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术后少刺激多保护。
四、基础麻醉
通过肌注硫喷妥钠或氯胺酮,使患者深睡,再配合局麻进行手术,因此,基础麻醉为一种辅助麻醉。
五、复合麻醉
凡是两种麻醉剂或两种麻醉方法配合使用的为复合麻醉,其优点是用药量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效果好、副作用少,目前应用广,方法很多,其中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最常用。此法安全、肌松好、苏醒快、并发症少。适用于呼吸道功能较差又需全麻的人,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Ⅵ 临床上麻醉的方法 全身麻醉的基本用药有哪些 临床上使用的肌松药分类和常用肌松药有哪些
临床上的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复合麻醉。
全身麻醉的用药有:按给药方式分为:
1 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前者如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等,后者如氧化亚氮(笑气)。
现认为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
麻醉乙醚(anestheticether)为无色澄明易挥发的液体,有特异臭味,易燃易爆,易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及乙醛,使毒性增加。麻醉浓度的乙醚对呼吸功能和血压几无影响,对心、肝、肾的毒性也小。乙醚尚有箭毒样作用,故肌肉松弛作用较强。但此药的诱导期和苏醒期较长,易发生意外,现已少用。
氟烷(halothane)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50.2℃,不燃不爆,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氟烷的MAC仅为0.75%,麻醉作用强,血气分布系数也较小,故诱导期短,苏醒快,但氟烷的肌肉松弛和镇痛作用较弱;使脑血管扩张,升高颅内压;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诱发心律失常等。反复应用偶致肝炎或肝坏死,应予警惕。子宫肌松弛常致产后出血,禁用于难产或剖腹产病人。
恩氟烷(enflurane)及异氟烷(isoflurane)是同分异构物,和氟烷比较,MAC稍大,麻醉诱导平稳、迅速和舒适,苏醒也快,肌肉松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反复使用无明显副作用,偶有恶心呕吐。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
氧化亚氮(nitrousoxide)又名笑气,为无色味甜无刺激性液态气体,性稳定,不燃不爆。用于麻醉时,患者感觉舒适愉快,镇痛作用强,停药后苏醒较快,对呼吸和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对心肌略有抑制作用。氧化亚氮的MAC值超过100,麻醉效能很低。需与其他麻醉药配伍方可达满意的麻醉效果。血/气分布系数低,诱导期短。主要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他全身麻醉药配伍使用。
2 静脉麻醉药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铜等。
硫喷妥钠(pentothalsodium)为超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几秒钟即可进入脑组织,麻醉作用迅速,无兴奋期。但由于此药在体内迅速重新分布,从脑组织转运到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因而作用维持时间短,脑中t1/2仅5分钟。硫喷妥钠的镇痛效应差,肌肉松弛不完全,临床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和脓肿的切开引流、骨折、脱臼的闭合复位等短时手术。
硫喷妥钠对呼吸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新生儿、婴幼儿易受抑制,故禁用。还易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故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氯胺酮(ketamine)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意识模糊,短暂性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常有梦幻,肌张力增加,血压上升。此状态又称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
氯胺酮麻醉时对体表镇痛作用明显,内脏镇痛作用差,但诱导迅速。对呼吸影响轻微,对心血管具有明显兴奋作用。用于短时的体表小手术,如烧伤清创、切痂、植皮等。
3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完善的手术中和术后镇痛及满意的外科手术条件。目前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够理想。为克服其不足,常采用联合用药或辅以其他药物,此即复合麻醉。
另外,肌松药是因为药物导致机体产生了N样作用,并不是成为全身麻醉药的条件。
肌松药的分类:根据其作用方式的特点,可分为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两类。
除极化型肌松药 琥珀胆碱
特点:a.肌松前有短暂的肌束颤动,作用快,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b.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受性。c.抗胆碱酯酶药合用不仅不能拮抗这类药的肌松作用,却反能加强之,故过量勿用新斯的明解救。d.临床用量时无神经节阻断作用及促进组胺释放作用。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筒箭毒碱
特点:a.肌松前无肌束颤动。b.吸入性全麻药和氨基甙类抗生素能加强和延长此类药物的肌松作用。c.与抗胆碱酯酶药之间有拮抗作用,故过量时可用适量的新斯的明解毒。d.在同类阻断药之间有相加作用。
Ⅶ 四种麻醉方式都包括什么呀应用最广泛的是什么呀
1、全身麻醉:是指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致使病人意识消失而周身无疼痛感觉的过程。
2、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由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3、静脉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4、复合麻醉:没有一种麻醉药在单独应用时就能满足手术需要,目前临床麻醉中都是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或技术来获得全身麻醉状态。一般以诱导阶段使用静脉麻醉,维持阶段使用吸入麻醉的方式较为常见。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入麻醉,减轻麻醉痛苦。
(7)目前全身麻醉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扩展阅读:
麻醉方式的选择:
1、选择麻醉方式要看实施手术的需求。有的手术必须全身麻醉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这是麻醉方法选择的首要前提。
2、比较优劣。有的手术全身麻醉能满足手术的需求,同时“半麻”或者是神经阻滞也能满足,麻醉医师需衡量哪种麻醉方法对病人更有利、更舒适、更安全,更容易实施,这是另外一个选择的角度。
3、病人意愿也很重要。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病人,和病人交谈,了解病史、麻醉过敏等情况,同时进行麻醉方法的选择。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选择时,应告知病人这些麻醉方法是什么样的状态以及如何实施,以便病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网络-麻醉
Ⅷ 做全身麻醉之后,一般都是怎么唤醒的
全身麻醉是通过鼻子吸入、静脉吊或者肌肉注射麻醉药物来让病人身体的相关反应进入深度抑制的状态。这些药物的药效发挥有时间限制,只要药物代谢掉了,病人就会自行苏醒。全身麻醉苏醒需要5-6小时,所以手术结束后患者就会被送到苏醒室,等待病人自然苏醒。
同时会给病人接入氧气来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并帮助解除神经、肌肉的阻滞,这时可以通过喊叫、肌肉刺激等方式来检查病人的苏醒情况。
镇静药主要使人快速睡着,处于无意识无记忆的状态全麻看似睡一觉,但实质上麻醉师,他要关注各项指标,和出血量,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病人生命。优秀的麻醉师则是拿捏好药量,毕竟是对身体正常机能的一种干扰,在保证病人安全,舒适的情况下,麻醉结束的时间越早越好。
肌松药的要用就是使你肌肉松弛,因为做手术的时候,医生可能要开膛破肚,正常情况下,腹肌是有张力的,这样就不方便显露腹腔内的器官,用上肌松药以后,使得肌肉松弛,便于医生操作,显露手术视野。
一般来说,手术快要结束,医生开始缝合皮肤的时候,麻醉医生会开始停药,现在的各种药物代谢时间都很短,通过肝肾等器官的代谢,麻药的效果很快就会消失。
Ⅸ 怎样进行麻醉诱导
麻醉诱导是为了减轻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并方便插管。常用药物有3种,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依托咪酯,使患者丧失意识,消除不良记忆;肌松药: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使肌肉松弛,便于暴露声门;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舒芬太尼,维持插管时循环稳定,进一步抑制应激反应。除以上三种基本药物外,还可以用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加深镇静。
药物选择要据患者病情,如丙泊酚心血管抑制反应比较重,就不适合用在危重病人及老年人诱导,应选用依托咪酯。用药顺序及时间要考虑各药物起效时间,基本上在各药物作用达到高峰时插管。
因此麻醉诱导方案千变万化,每个麻醉科,甚至每个麻醉医师的用药方案都不一样,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体会摸索。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案。
我诱导的方法是:咪达唑仑2-3m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我科进的药起效很慢,5min),紧接依托咪酯20mg(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5微克/kg,3.5-4min插管。
Ⅹ 请问麻醉诱导是什么,以及全麻的详细信息(吸入)
无论是静脉麻醉还是吸入麻醉都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麻醉诱导。常用的诱导方法有静脉快速诱导(最常用),吸入麻醉诱导,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也就是慢诱导等等。静脉快诱导一般先使用镇静催眠药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丧失意识,随即紧扣面罩,这期间注意管理好呼吸,还要使用镇痛药,最后是肌松药使病人自主呼吸消失,充分给氧后进行气管插管,确认进入气管后连接麻醉机,给予吸入麻醉药或者静脉麻醉药静推或静点,也可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合用。吸入麻醉诱导应用较少,小儿可用一些带甜味的麻醉药如七氟醚,N2O也可用于麻醉诱导,但至少有30%的氧气才可避免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