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血液病分类有哪些
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其主要表现特征的各种疾病;传统上将血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则指人体其他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常。当然这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
血液病都有哪些?血液病是怎样分类的?
1、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2、粒细胞疾病,如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分叶功能不全及类白血病反应等。
3、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如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如各类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5、造血干细胞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骨髓纤维化)等。
6、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如血管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等。
血液病具有许多与其他疾病不同的特点,这是由血液和造血组织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血液以液体状态存在,周流全身,所以血液病的表现多为全身性;同时由于血液是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血细胞和血浆成份的综合体,并且与造血组织共同构造一完整的动态平衡系统,所以血液病的症状与体征多种多样。
1、血液病代表性的症状与体征往往缺乏特异性:血液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血细胞或血浆成份功能障碍所致,如贫血、出血、发热、容易感染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常提示血液病,但许多其他疾病也可出现上述表现,因此血液病在非专业科室很容易误诊或漏诊。一般而言,其他疾病误诊为血液病机会较小
,因为一旦怀疑血液病,通过血象或骨髓象检查很容易确诊;血液病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则很多见,尤其是患者第一次就诊不在血液科时,临床上经常见到以骨关节为突出表现的急性白血病被误诊为关节炎,腰背疼痛为主要的多发性骨髓瘤被误诊为腰椎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等。
2、实验室检查在血液病诊断中占有突出地位:多数情况下确定诊断要依赖于实验室方面的检查,如白血病、再生障碍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通过血象和骨髓象检查即可确诊,骨髓纤维化须骨髓活检确诊;有些血液病的基本病变在亚细胞或分子水平如各种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血红蛋白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需要特殊实验室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因此,疑诊血液病者应到血液专科就诊。
3、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原发性血液病更多见,几乎全身所有器官和组织的病变都可引起血象的改变,甚至有些还可引起严重或持久的血象异常,酷似原发性血液病,例如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内分泌病可引起顽固性贫血;慢性心肺疾病、某些肾脏疾患、少数分泌红细胞生成素的肿瘤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可以继发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并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类似白血病血象);急性感染、恶性肿瘤、血管疾患、组织大量损伤可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将其与原发血液病鉴别开来。
2. 血液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则指人体其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常。血液病部分常见疾病可进行白血病、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他血液内科疾病的检查等。以及骨髓象检查等。
二、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为最基本的化验检查。
(二)网积红细胞计数,以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各种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对贫血患者进行形态学分类,有助于寻找贫血的原因。
(三)骨髓检查
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某些血液病有确诊价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及参考价值(如增生性贫血)。
(四)出血性疾病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为基本的检查。尚可做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五)溶血性疾病检查
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试验、尿潜血(血管内溶血);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PNH);渗透脆性试验(先天性球成形红细胞增多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贫)等以确定溶血原因。
(六)细胞化学染色: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价值,如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等。
(七)活体组织检查:如淋巴结或浸润包块的活检对诊断淋巴瘤或恶性血液病的浸润有诊断价值。
(八)生化及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统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
(九)器械检查:如超声波、CT对纵膈及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
(十)放射性核素:应用于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骨髓显像、淋巴瘤显像等。
3. 通过内科学你掌握了什么
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 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 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科大学生的内科学课程, 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 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 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在内科学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医师素质, 关心爱护病人,培养人民医生的高尚医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毕业时能独立地防治常见病。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应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 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内科学包含了心脏血管,胸腔及重症照护,肝胆肠胃,肾脏,血液,内分泌及新陈代谢,感染,免疫风湿,神经等次专科。广义的内科学更包含了皮肤,复健,精神,环境及职业病等非用外科方式治疗之专科。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及中毒部分。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疾病的定义、病因、制病机转、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征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治疗、预后。
4. 中国最好的血液病专家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原发)或者其他因素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继发),从而引起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玻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5. 血液病实验室诊断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当然是血液、骨髓检查啦。
6. 治疗白血病的偏方或者有效的方法
目前白血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放射线、某些化学品、病毒和遗传因素等可诱发白血病。放射线如γ线、X线等是放射物质发出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射线,人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触放射线均可导致白血病。这里应说明我们到医院拍片、透视、放射线剂量非常小不会引发白血病。许多化学物质对造血系统有害,有的可诱发白血病。这里列举一些比较肯定的化学物质和药品,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发剂(含苯胺)等等;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等,还有一些治疗癌症的烷化剂可导致白血病。病毒可导发白血病已被公认,如人类T淋巴细胞通病毒(Ⅰ型和Ⅱ型)可引发白血病,人们感染了这种病毒,不会立刻发生白血病,只有当一些危险因素存在时才可促发本病,这些危险因素是放射线、化学品和某些药物,大量病毒的多次接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以及患者的年龄等都是危险"催化"因素。白血病的病因中与遗传因素相关,这里的"遗传"不是指的父母患病可以遗传给子女,而指的是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如PH、染色体的存在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非常相关。双胞胎中,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危险性就很大。
==
急性白血病
【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可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达缓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疗,一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
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农村多于城市。近十余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白血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24万急性白血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虚痨”、“血证”、“瘟病”等范畴。
【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因素等。
1、病毒 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细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类白血病尚无法证实其病毒因素,并不具有传染性。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关,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
3、化学物质 苯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粒和红白血病为住。
4、遗传因素 某些白血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分型】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临床表现】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着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齿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
2、 发热和感染
A、 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AML的M3和M5亚型出血更严重,尤其是M3病人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颅内出血而死亡。
4、 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5、 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
A、 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B、 神经系统:主要病变为出血和白血病浸润
C、 骨与关节:骨与关节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状之一,ALL多见。
D、 皮肤;可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损害二种,前者表现为斑丘疹、脓疱、肿块、结节、红皮病、剥脱性皮炎等,多见于成人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者则多表现为皮肤瘀斑、斑点等。
E、 口腔:齿龈肿胀、出血、白血病浸润多见于AML-M5,严重者整个齿龈可极度增生,肿胀如海绵样、表面破溃易出血。
F、 心脏:大多数表现为心肌白血病浸润,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液等。
G、 肾脏:白血病有肾脏病变者高达40%以上。
H、 胃肠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
I、 肺及胸膜:主要浸润肺泡壁和肺间隙,也可浸润支气管、胸膜、血管壁等。
J、 其他:子宫、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细胞浸润。女性病人常有阴道出血和月经周期紊乱。男性病人可有性欲减退。
【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急骤高热,进行性贫血或显着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2、 体征 皮肤出血斑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
3、 实验室:
A、血象 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
鉴别诊断: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常规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是化疗,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必须加强支持治疗,减少并发症,才能使病情好转至缓解,
治疗分为三期
1、诱导缓解期治疗
2、巩固期治疗
3、维持期治疗
难治性AML的定义为
1、初治病例对一线诱导治疗无效;
2、在首次缓解6个月内的早期复发;
3、采用与常用药物作用机理不同的抗白血病新药。对ALL可选用其他方案。
【预后与转归】
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70%~90%经治疗,可达缓解,经巩固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病中的急危重症,一部分病例因化疗耐药,效果不佳,并发症多者预后较差。应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挽救患者生命。
慢性白血病
【概述】【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常规治疗】【预后与转归】【难点与对策】【康复指导】
【研究进展】【名医论坛】【成功案例】【经验与体会】【病情调查表】
【概述】
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chronic myelognous leukemia ,CML),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90%以上的病例均具有CML的标记染色体——ph1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ber/abl基因重排。CML临床上以乏力、消瘦、发热、脾肿大及白细胞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CML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并不一致。我国的CML发病率调查结果为年发病率036/10万,在我国CML约占各类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的95%。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机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和积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国CLL发病率低,一般只占白血病发病总数的10%以下,居白血病类型的第4位。由于慢淋患者淋巴细胞寿命极长,并经常伴有免疫反应缺陷,故又称“免疫无能淋巴细胞蓄积病”。
临床主要表现是以淋巴结肿大为主,常伴有肝脾肿大,贫血及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伴有皮肤损害。本病中老年人居多,偶见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根据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乏力等特征,属中医“症瘕”、“积聚”、“瘰疬”、“虚劳“等范畴。
【病因】
1、 中医
①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聚, 瘀血内停,久积成块。
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
③起成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
2、 西医
(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 细胞遗传学
(2) G-6-PD同工酶
(3) 细胞动力学
(4) 脾脏因素 脾在CM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脾内粒细胞增殖状态有所不同,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而且还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且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与脾脏间的往返循环增加,使细胞正常的释放调节过程受到破坏。
(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 染色体异常
(2) 白血病的克隆发生
(3) 细胞动力学异常
【分型】
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
(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
(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
(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
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与鉴别论断 〖诊断〗
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体征:
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
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
(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
(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
(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
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
4、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①可有疲乏,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
②可有淋巴结(包括头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WBC>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109/L,形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
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3)免疫分型:
①B-CLL: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SIg弱阳性,呈K或λ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0阳性;CD10、CD22阴性。
②T—CLL: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2、CD3、CD8(或CD4)阳性,CD5阴性。
(4)形态学分型:B—CLL分为3种亚型:
①典型CLL:90%以上为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
②CLL伴有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幼稚淋巴细胞>10%,但<50%。
③混合细胞型: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细胞体积大,核/浆比例减低,胞浆呈不同程度嗜碱性染色,有或无嗜天青颗粒。
T-CLL细胞形态分为以下4种:
①大淋巴细胞型: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为淡蓝色,内有细或粗的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向一侧,染色质聚集成块,核仁罕见。
②幼稚T细胞型:胞核嗜碱性增强,无颗粒,核仁明显。
③呈脑回样细胞核的小或大淋巴细胞。
④细胞形态多样,胞核多有分叶。
(5)临床分期标准:
①I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②Ⅱ期:Ⅰ期加肝或脾大、血小板减少<100×109/L。
③Ⅲ期:Ⅰ期或Ⅱ期加贫血(Hb<100g/L)。
除外淋巴瘤合并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增高≥3个月,并可排除病毒感染、结核、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较长期连续观察下,淋巴细胞仍无下降,结合临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可诊断为本病。
〖鉴别诊断〗
就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的特征,临床上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升高明显(100×109~500×109/L),骨髓中以中晚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少或消失,有Ph’染色体阳性,脾肿大显着。 (2)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不显着,血象和骨髓象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偶见幼单核细胞。
(3)淋巴瘤:淋巴结呈进行性的无痛性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血象无特殊变化,骨髓涂片和活检找到Reed—sternbery细胞或淋巴瘤细胞。淋巴结活检可见: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被膜周围组织同样有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被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
(4)淋巴结结核:常为颈部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地较软,有压痛及粘连,甚至坏死或破溃。淋巴结活检:有结核杆菌或干酪样坏死。抗结核治疗有效。
(5)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为多克隆性的,增多是暂时性的,随着感染的控制,淋巴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常规治疗】
慢粒临床可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三个阶段,各阶段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慢性期治疗可以中药为主,配合化疗药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应以化疗为主,配合中药治疗。
西医治疗
(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 疗效标准:对CML治疗效果的判定可分为在血液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水同上的评价。CML血液学缓解的标准为: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细胞浸润表现;血象:血红细胞高于100g/L,白细胞数低于10×109/L,分类无不成熟细胞,血小板在(100~400)×109/L;骨髓象正常。CML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标准是标志CML克隆的ph1染色体的消失。
2、 单一化疗药物治疗 单一药物治疗CML可应用的药物包括烷化剂如:马利兰、马法兰、苯丁酸氮芥、二溴甘露醇等、抗代谢药如羟基脲、6-巯基嘌呤(6-MP)、6-硫鸟漂呤(6-TG)等,高三尖杉酯碱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和应用的中药靛玉红和异靛甲等。
3、 联合化疗 受急性白血病治疗中联合化疗于单药治疗的启示,对于CML人们近年来也尝试了采用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
4、 干扰素 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免疫调节等IFN 可分为α、β、γ三大类,IFN-α和IFN-β对酸稳定,具有相同的受体,均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5、 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1) 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CT):ABMT和APBSCT治疗CML的目的主要是延长慢性期或使晚期病人重新回到慢性期,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2) 同基因骨髓移植:此种BMT是对CML病进行BMT治疗和最早尝试。
(3)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几乎是目前能够彻底治愈CML的惟一手段,也是CML治疗的最佳方法。
(4)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治疗 CML 一旦进入加速期病期病情多不稳定,约有2/3的病人会继而发生急变。此阶段已为CML的晚期,治疗比较困难。
【预后与转归】
目前认为年龄小于40岁,脾肿大不明显,外周血中血小板较低,原始细胞百分比不高,CR小于1年以及BMT前时间短均为CML的有利因素。 CML最终可合并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及多脏器衰竭,并发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慢淋病程悬殊不一,短至1~2年,长至5~10年,甚至20年。病程长短与病情缓急、全身病状、肝脾肿大、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等有关。一般年龄偏大,预后为好,就诊前无症状期,生存期长,反之预后较差,常见死亡原因为感染 ,尤以肺部感染多见。慢性急变而死亡较罕见
参考资料:http://www.cn-blood.com/blood/
7. 2012年最新版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的全书目录
第一单元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要
第二节 采血方法
第三节 抗凝剂选择
第四节 血液涂片制备
第五节 血液细胞染色
第六节 方法学评价
第七节 质量控制
第二单元 红细胞检查
第一节 概要
第二节 红细胞计数
第三节 血红蛋白测定
第四节 红细胞形态检查
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
第六节 红细胞平均指数
第七节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第八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
第九节 点彩红细胞计数
第十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第三单元 白细胞检查
第一节 概要
第二节 白细胞计数
第三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
第四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第五节 白细胞形态检查
第四单元 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检测原理
第三节 检测参数
第四节 血细胞直方图
第五节 方法学评价
第六节 临床应用
第五单元 血型和输血
第一节 红细胞ABO血型系统
第二节 红细胞Rh血型系统检查
第三节 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第四节 自动化血型分析仪
第五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
第六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查
第七节 血液保存液
第八节 输血与输血反应
第六单元 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
第一节 尿液生成
第二节 尿液检验目的
第三节 尿标本采集
第四节 尿标本处理
第七单元 尿理学检验
第一节 尿量
第二节 尿颜色和透明度
第三节 尿比密测定
第四节 尿渗量测定
第五节 尿气味
第八单元 尿有形成分检查
第一节 检测方法
第二节 尿细胞检查
第三节 尿管型检查
第四节 尿结晶检查
第五节 尿沉渣定量检查
第九单元 尿液化学检查
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测定
第二节 尿液蛋白质检查
第三节 尿液糖检查
第四节 尿液酮体检查
第五节 尿液胆红素检查
第六节 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第七节 尿血红蛋白检查
第八节 尿液本周蛋白检查
第九节 尿液微量清蛋白测定
第十节 尿液蛋白电泳
第十一节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第十二节 尿液β2-微球蛋白测定
第十三节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
第十四节 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
第十五节 尿液α1-微球蛋白测定
第十六节 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
第十七节 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
第十八节 其他化学物质检查
第十单元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第二节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第三节 方法学评价
第十一单元 粪便检验
第一节 标本采集
第二节 理学检查
第三节 化学检验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
第五节 质量控制
第十二单元 脑脊液检验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处理
第二节 理学检查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第四节 化学与免疫学检查
第五节 病原生物学检查
第六节 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第十三单元 浆膜腔积液检验
第一节 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积液检查
第二节 关节腔积液检查
第十四单元 精液检查
第一节 标本采集
第二节 理学检查
第三节 化学检查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
第五节 免疫学检查
第六节 微生物学检查
第七节 精子功能检查
第八节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
第九节 精液检查的质量控制
第十五单元 前列腺液检查
第一节 标本采集
第二节 理学检查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第十六单元 阴道分泌物检查
第一节 标本采集
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查
第三节 清洁度检查
第四节 病原学检查
第五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的质量控制
第十七单元 羊水检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羊水理化检查
第三节 胎儿成熟度检验
第四节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
第十八单元 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
第一节 痰液检查
第二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第十九单元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第一节 胃液检验
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第二十单元 脱落细胞检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第三节 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
第四节 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第五节 标本采集与涂片制作
第六节 显微镜检查
第七节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第八节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
第九节 泌尿系统脱落细胞检查
第十节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第二单元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
第三节 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
第四节 细胞凋亡
第三单元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
第四单元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第二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单元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第二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六单元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检查的应用
第七单元 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
第一节 贫血概论
第二节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
第三节 DNA合成障碍性贫血
第四节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第五节 溶血性贫血概述
第六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第八单元 白血病概述
第一节 白血病特点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第九单元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 其他检查
第十单元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的实验诊断
第三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的实验诊断
第四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实验诊断
第五节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的实验诊断
第六节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实验诊断
第七节 红白血病(M6)的实验诊断
第八节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的实验诊断
第十一单元 慢性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第十二单元 特殊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浆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毛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第三节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第十三单元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诊断
第十四单元 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霍奇金病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非霍奇金病淋巴瘤的实验诊断
第十五单元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六单元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
第十七单元 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八单元 类脂质沉积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戈谢病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尼曼-匹克病的实验诊断
第十九单元 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第一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诊断
第二节 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验诊断
第三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
第二十单元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血管壁止血功能
第二节 血小板止血功能
第三节 血液凝血机制
第四节 抗血液凝固系统
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
第七节 血栓形成
第二十一单元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筛查试验
第二节 血管壁检验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
第四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
第五节 生理抗凝蛋白检验
第六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
第七节 纤溶活性检验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
第二十二单元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 出血性疾病的概述
第二节 血管壁异常性疾病
第三节 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第四节 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
第六节 原发性纤溶亢进
第二十三单元 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二节 血栓前状态
第三节 易栓症
第二十四单元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第一节 抗凝治疗的监测
第二节 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第三节 溶栓治疗的监测
第二十五单元 出凝血试验的自动化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第一节 糖代谢简述
第二节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第三节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第四节 低血糖症的分型及诊断
第五节 糖代谢先天性异常
第三单元 脂代谢和高脂血症的检查
第一节 血浆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及有关酶类的分类、结构、功能
第二节 脂蛋白代谢及高脂蛋白血症
第三节 脂质、脂蛋白与载脂蛋白测定方法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 血浆蛋白质检查
第一节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测定、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第五单元 诊断酶学
第一节 血清酶
第二节 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
第一节 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理论,重要电解质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血气及酸碱平衡紊乱理论、检查指标、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血气分析技术
第七单元 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钙、磷、镁代谢
第二节 微量元素
第八单元 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 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第九单元 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第一节 酶学检查
第二节 肌钙蛋白与肌红蛋白检查及BNP/NT pro BNP
第十单元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肝胆生化
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检查
第三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十一单元 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第一节 肾脏的功能
第二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早期肾损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第十二单元 胰腺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胰腺的功能
第二节 胰腺疾病的检查、方法学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第十三单元 内分泌疾病的检查
第一节 甲状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第二节 肾上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第四节 性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第十四单元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第一节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方法
第二节 酶和代谢物分析技术
第十五单元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
第十六单元 临床化学检验标本、试剂及量器常识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第二节 标本的处理
第三节 影响体液成分的因素
第四节 试剂的配制与保管
第五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容量校正 第一单元 概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免疫应答
第三节 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
第四节 免疫细胞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
第六节 补体
第七节 细胞因子
第八节 免疫学检验
第二单元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第三单元 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第二节 抗血清的制备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和鉴定
第四单元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
第三节 杂交瘤抗体的制备技术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单元 凝集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
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
第六单元 沉淀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相内沉淀反应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反应
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
第七单元 免疫电泳技术
第八单元 放射免疫技术
第九单元 荧光免疫技术
第一节 荧光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
第十单元 酶免疫技术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第四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第五节 酶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单元 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
第十二单元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三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四节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第五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第六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十三单元 免疫细胞的分离检测技术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
第二节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第三节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第四节 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十四单元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及应用
第十五单元 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测定方法及应用
第十六单元 细胞黏附分子的测定及应用
第十七单元 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概述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第十八单元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单元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补体的活化途径
第三节 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
第四节 补体测定的应用
第二十单元 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自身抗体的特性
第三节 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
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一单元 MHC与HLA检测及应用
第一节 MHC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HLA分型
第三节 HLA分型的实际应用
第二十二单元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第二十三单元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
第三节 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
第四节 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
第二十四单元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
第一节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咨询服务
第二十五单元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
第二十六单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第三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免疫学检测
第二十七单元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
第二十八单元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五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
第二十九单元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概述
第三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
第四节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第五节 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
第六节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第七节 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意义
第三十单元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第三节 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第四节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第五节 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
第二单元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第二节 细菌L型
第三单元 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四单元 细菌的分布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第五单元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三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
第五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六单元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的现象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第四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七单元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
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六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第七节 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第八节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八单元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九单元 微生物学检验概述
第十单元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第十一单元 培养基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第十四单元 血清学试验
第十五单元 动物实验
第十六单元 菌种保存与管理
第一节 菌种保存的方法
第二节 菌种保管
第十七单元 细菌检验的商品化、自动化设备
第十八单元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第四节 肠球菌属
第五节 奈瑟菌属
第六节 卡他布兰汉属
第十九单元 肠杆菌科及检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埃希菌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第四节 志贺菌属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
第六节 耶尔森菌属
第七节 肠杆菌科的其他菌属
第二十单元 弧菌科及检验
第一节 弧菌属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第二十一单元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第一节 弯曲菌属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
第二十二单元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厌氧菌感染
第三节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第四节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二十三单元 需氧和(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
第三节 产单核李斯特菌
第四节 丹毒丝菌属
第五节 阴道加特纳菌
第二十四单元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简介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二十五单元 非发酵菌及检验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第二节 产碱杆菌属
第三节 其他非发酵菌
第二十六单元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第二节 军团菌属
第二十七单元 衣原体及检验
第二十八单元 立克次体及检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第二十九单元 支原体及检验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致病性
第三节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十单元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第一节 放线菌属
第二节 需氧性放线菌
第三十一单元 螺旋体及检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疏螺旋体属
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
第四节 密螺旋体属的分类
第五节 梅毒螺旋体
第三十二单元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第三节 几种病毒感染的诊断
第三十三单元 真菌检验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真菌微生物学检查
第三节 病原性真菌
第三十四单元 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概述
第三十五单元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第一节 扩散法
第二节 稀释法
第三节 杀菌试验
第四节 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第五节 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及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六节 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与浓度测定
第七节 细菌耐药菌株的监测
第三十六单元 医院感染
第三十七单元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医学蠕虫
第一节 线虫和棘头虫
第二节 吸虫
第三节 绦虫
第三单元 医学原虫
第一节 阿米巴
第二节 鞭毛虫
第三节 孢子虫
第四节 纤毛虫
第四单元 医学节肢动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昆虫纲
第三节 蛛形纲
第五单元 检验技术
第一节 病原检查
第二节 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节 DNA探针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单元 医学与医学伦理学
第二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
第三单元 医患关系
第四单元 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
第六单元 医学研究与医学道德
第七单元 生命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第八单元 医学伦理学文献
8. 血液病病人一般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为最基本的化验检查。 2、网积红细胞计数:以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各种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对贫血患者进行形态学分类,有助于寻找贫血的原因。 3、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对某些血液病有确诊价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及参考价值(如增生性贫血)。 4、出血性疾病: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为基本的检查。尚可做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5、溶血性疾病检查: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试验、尿潜血(血管内溶血);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PNH);渗透脆性试验(先天性球成形红细胞增多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贫)等以确定溶血原因。 6、细胞化学染色: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价值,如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等。 7、活体组织检查:如淋巴结或浸润包块的活检对诊断淋巴瘤或恶性血液病的浸润有诊断价值。 8、生化及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统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 9、器械检查:如超声波、CT对纵膈及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 10、放射性核素:应用于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骨髓显像、淋巴瘤显像等。
9. 血液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其中血清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常见的血液病: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纤维化、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10. 血液系统疾病常用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常规:
主要包括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细胞大小分布。这是血液病的必查项目,也是血液病诊治过程中需要经常追踪的项目。
2、白细胞分类:
由技术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白细胞分类。机器检测时,白细胞形态在基本正常范围时,结果才有参考价值,当血液中出现异常的细胞时,如原始细胞、异性淋巴细胞等,机器很难正确分类。因此当我们怀疑白细胞疾病时,要目测白细胞分类。
3、骨髓检查:
抽取骨髓细胞或组织可进行形态学分析、细胞化学染色、染色体核型检查、免疫学检查、基因分析、干细胞培养、电子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骨髓检查是血液病的最重要检验方法之一。
(10)血液病实验诊断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是扩展阅读
血液系统功能: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
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
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