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事故调查常用技术方法

事故调查常用技术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7 17:22:21

A. 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步:危险辨识

危险——可能导致事故,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健康受损和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俗称:危险源辨识——查找出来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某种危险变为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造成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评价——用各种科学的方法量化风险

第三步:消除或减少危险源

通过安全研究,期望取得突破,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现有危险源

不得已时求其次,设法减轻危险源

第四步:预防控制

同时采取组织措施、教育措施、技术措施,形成完整的预防体系

组建多到防线,增加防御纵深

从有效控制高概率事件开始

第五步:预测预警

配备监控装置

确定警戒线

多方共同全天候监控

第六步:灾害保险

精确估算事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价值,事先投保,转移小概率事件发生时的经济风险

第七步:事故报告

确保报告渠道畅通;

发生事故时,按事故快报相关法律规定快速上报;

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

第八步:应急救援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形成一案三制

防灾、减灾、救灾和恢复

第九步:调查处理

查明真相,掌握事实

B. 设备事故有哪些调查程序

设备事故的调查程序:
设备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按设备分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上报,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三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进行调查分析,严肃处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般事故由事故单位主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在设备管理部门参与下分析事故原因。若事故性质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全厂设备管理员、安全员和有关人员参加现场会共同分析,使大家都受到教育。重大及特大事故由企业主管设备的厂长(总工程师)组织设备、安全技术部门和事故有关人员进行分析。事故调查可按下述程序进行:
1、迅速进行事故现场的调查工作
凡发生重大设备事故后应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则应组织抢救,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未到场,任何人不得改变现场状况。
设备科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前往事故现场,着手进行调查,不能拖延。因为事故现场是分析事故的客观基础,为了掌握事故原因的第一性材料,避免发生错误判断,把本来属于操作不当或工艺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事故误认为设备事故,所以设备科人员尽快赶到事故现场是非常必要的。这项工作开展越早,可得到的原始数据越多,分析事故的根据就越充足,防范措施就越准确。
2、拍照、绘图、记录现场情况
特别是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存在许多遗迹,为避免“时过境迁”或因抢救工作需要,现场很快要施工,应立即将这些遗物、痕迹拍摄成照片,收集有关资料,以便用这些照片较长时间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发生化工设备、压力容器爆炸,吊车、建筑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时,更是必不可少的。
若有些情况难以拍摄,则要绘制示意图,并做好化工工艺或设备工艺的原始记录的收集工作。例如:流量、压力、流速等各项参数,还要注意各辅助设施,如冷却水、润滑油管路、风机管路等各项工艺状况,供事故分析和建立各项档案之用。
3、成立专门组织,分析调查
按事故严重程度成立由厂长或车间主任负责组织,由安全管理科、设备科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若发生设备事故的同时也发生了人身伤亡或使生产受到重大损失时,要由上级局、公司及其他有关部门参加调查指导事故调查组工作,压力容器、锅炉发生事故时应上报劳动局,并要邀请其参加调查组。
调查工作首先应请现场操作和其他现场人员如实介绍情况,广泛地向他们了解情况,弄清事故发生前的操作内容、方法等,力求把事故全过程真相搞准确。尤其是化工设备爆炸,事前可能无特异征兆,当事者又可能死亡或受伤,如发生这种情况,更应反复详细调查,不可仓促形成结论。
调查的笔录,至少要有二人负责,要经当事人过目并签名。要由主要当事人写出事故发生的过程,并存入档案。向主要当事人了解情况时要问清操作方法、操作次序、当时的外界条件等情况,同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使当事人能反映出真实情况,给分析提供可靠资料。
4、模拟实验,分析化验
在调查中除了查阅有关技术档案、运行日志外,为了弄清事故原因,可以进一步做分析和化验工作,以取得所要求的数据,如润滑油是否变质,亦可分析气体成分、材料强度等。对操作过程是否超温、超压则可作模拟实验,按形成的后果来推算事故发生的情况。
若本企业没有条件,则可委托有关单位做化验分析,并要说明情况,以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地做好分析化验工作。
5、讨论分析,作出结论
在以上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调查组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向企业领导汇报,并以企业名义向上级机关报告。
在分析讨论过程中,若仍有部分人持异议,则在结论中将这种不同意见详加说明,并存档备查。
6、建立事故档案
每次事故发生后,经调查处理上报,应将每次事故的原始记录及各种调查材料立卷存档,妥善编号保存。对重大设备事故,更应强调保存一切资料,以备今后查阅。
7、采取对策,防止事故发生
事故的调查,目的不仅是为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据以制订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限期实施。但是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个,因此预防措施也可能不是一个,必须一一落实,而其中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必须严格实施。

C. 崩塌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

崩塌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涉及很多技术方法,主要有:遥感图像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山地工程、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和模拟试验、动态监测等。

(一)遥感图像解译

1.基本要求

1)遥感图像解译应在搜集资料阶段完成,并编制工程地质解译图,为野外踏勘和设计编写服务。

2)区域性解译采用1∶50000~1∶67000的航片,崩塌体部分选用大比例尺(1∶10000~1∶1000)航片。有条件时,宜采用多时相的彩红外、红外、彩色、黑白、侧视雷达等多种航片进行综合解译。

3)一般采用目视解译,尽可能对航片进行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4)建立不同航片的直接解译标志(形态、大小、阴影、灰阶、色调、花纹图形等)和间接解译标志(水系、植被、土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进行室内解译,编制解译地质图和像片镶嵌图,规划调查工作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5)进行解译验证,建立准确的解译标志,同时建立健全解译卡片和验证卡片,以积累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

6)提交的成果为:①解译灾害地质图;②解译卡片;③验证卡片;④典型相片集;⑤解译报告;⑥调查所需的其他解译图件。

2.解译内容

1)划分地貌单元,确立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微地貌形态及发育特征;确定地貌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崩塌体产出的地貌单元,分析判断崩塌与地貌的关系。

2)解译崩塌体产出的地层岩性特征。

3)解译崩塌与构造的关系。确定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层)的分布和规模,与崩塌形成的关系。

4)解译地表水、地下水对崩塌形成及其堆积物稳定性的作用及影响。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带,确定洼地、漏斗、落水洞、天坑等岩溶现象的分布,圈定地表水体分布范围,了解水系发育特征。

5)解译崩塌体边界,推测其厚度和体积,判译其形成机制和类型。根据崩塌区地貌形态、植被情况及彩红外影像特征等,初步分析崩塌的形成时间和稳定状况。

6)推断危岩体将来发生崩塌的体积、范围、方位、位移距离,圈定成灾范围,分析派生灾害,初步进行灾情评估。

(二)工程地质测绘

1.基本要求

1)比例尺的确定:综合区域工程地质测绘为1∶25000~1∶50000;崩塌灾害环境地质测绘初步调查为1∶10000~1∶1000,可行性研究阶段测绘为1∶2000~1∶500。

2)测绘范围:外围环境地质调查,以查明与崩塌体成生有关的地质环境和小区域内崩塌发育规律为准;崩塌体的测绘范围应为其初步判断长宽的1.5~3倍,并应包含其可能造成危害及派生灾害成灾的范围。

3)使用的地形图必须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

4)实测地质体的最小尺寸一般为相应图上的2mm。特别重要的,不足2mm可扩大表示,但须注明实际数据。地质点位与地质界线的误差不应超过图上的2mm。

5)开展测绘之前,应实测地层剖面,建立地层岩性柱状图,确定填图单元。

6)测绘方法采用穿越和追索相结合。重要边界要追索。覆盖地段应采取人工揭露。

7)观测点布置应目的明确、密度合理,崩塌边界、地质构造、裂缝等要有足够的点控制。观测点的类型分为:岩性点、地貌点、地质构造点、裂隙统计点、水文地质点、外动力地质现象点、裂缝调查点、崩塌壁调查点、崩塌体调查点、崩塌变形点、灾情调查统计点、人类工程活动调查点、采样点、试验点、长观点、监测点等。

8)观测点的测量要求:测绘比例尺小于1∶5000时,采用目测和罗盘交会法定位,高程可根据地形图和气压计估算。测绘比例尺大小1∶5000时,必须用仪器测量。重要的观测点、勘探点、监测点,不管比例尺多大,均须用仪器测量。

9)野外记录要求:①采用专门的卡片记录观测点,分类系统编号,卡片编号与地点号一致;②记录须与野外草图相符;③描述应全面又突出重点;④进行点与点之间的路线描述和记录。

10)采集具代表性的岩土样、水样进行鉴定和室内试验。

11)测绘过程应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及时进行分析,及时编制各种分析图表,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

12)测绘工作结束,原始资料整理完毕,应组织野外验收。在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提出以下原始成果:①实际材料图;②野外地质草图;③实测地层柱状图;④实测地层剖面图;⑤观测点记录卡片;⑥山地工程记录表及素描图;⑦长观记录和监测记录;⑧岩土、水样试验成果一览表;⑨照片册;⑩文字总结;瑏瑡数据化的资料。

2.测绘内容

1)岩体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岩体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接触关系等。

2)土体工程地质测绘:查明土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密实度或稠度、空隙性、土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地质年代等。

3)地貌和斜坡结构调查:①以微地貌调查为主,包括分水岭、山脊、斜坡、谷肩、坡脚、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剥蚀面、岩溶微地貌、塌陷地貌和人工地貌等。调查描述各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面积、长度、宽度、高程、高差、深度、坡度、形体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微地貌的组合特征、过渡关系及相对时代;②重点调查崩塌体产生的地貌单元,侧重于沟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调查,查明斜坡的结构类型与坡面特征;③分析岩溶地貌、流水地貌与崩塌的关系;④调查人工地貌(采场、水库大坝、道路、人工边坡等)与崩塌的关系。

4)地质构造调查:理清调查区构造轮廓、构造形迹特点,调查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的位置、产状、规模、力学性质及其与崩塌的关系。

5)新构造运动和地震调研:以收集资料为主。

6)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地表水体的位置、范围、动态与地下水的关系,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地下水露头的位置、出流特征、动态变化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对崩塌的作用。

7)人类活动调查:调查人类工程活动的现状与规划、人类活动诱发的不良地质现象或地质灾害。

8)崩塌区的调查:①查明崩塌区的地质结构:包括地层岩性、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及其对崩塌形成的控制和影响。岩土体结构要重点记录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岩溶、采空区、临空区、侧边界、底边界;②查明崩塌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表水入渗及产流情况,崩塌体内地下水水量、水质及侵蚀性;③早期崩塌的运移和堆积;④未来崩塌成灾条件下可能的运移和堆积;⑤本次崩塌灾害可能派生的灾害类型(如泥石流、滑坡、涌浪等)和规模、成灾范围、灾情预评估。

9)环境地质体调查:调查崩塌区外的地质体的稳定性,为防治工程持力层选择提供依据。

10)孕灾因素调查:调查与崩塌形成有关的孕灾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冲蚀、地下水活动、人工爆破、地下开采、水渠渗漏等)的强度与周期。

(三)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技术要求按现行的专业标准执行,主要物探剖面应与工程地质剖面一致。

(四)钻探

1.基本要求

1)要编制钻孔设计书(包括钻孔的目的、类型、深度、结构、钻探工艺等)。

2)钻孔深度应穿过崩塌体底界。进入稳定岩(土)体3m(土体)至5m(岩体)。

3)孔径应满足取心及测试要求。

4)要进行钻空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5)钻孔结束后应作封孔处理,按要求保留岩心。

2.钻孔地质编录

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手成果资料,应在现场及时地分回次进行记录;要注意残留岩心的分配和岩心采取率的计算;钻孔地质编录应使用统一的表格。

1)岩心的描述:坚硬岩层,应描述岩石名称、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风化及破碎程度、岩心长度和完整性等;卵、砾层,应描述其名称、颜色、岩性、成分、大小、形状、充填物含量及胶结情况;砂类土层,应描述其名称、颜色、成分、粒度、干湿状态、夹杂物等;粘性土,应描述其名称、颜色、成分、结构特征、可塑性、稠度等。

2)节理裂隙描述:确定节理裂隙类型、成因、连续性、张开程度、充填物、裂隙率;断层描述:断层性质、破碎带宽度(深度)、擦痕、构造岩、岩心完整性、漏水和涌水情况等。

要重视岩溶、裂缝、滑带及软弱夹层的描述和地质编录,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和钻进异常记录,取样记录。

3.钻探成果

钻孔终孔后,要及时整理并提交钻探成果,包括钻孔设计书、钻孔柱状图、岩心素描图、岩心照片、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取送样单、钻孔报告书等。

钻孔柱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至1∶200,以能清楚表示主要地质现象为准。图的内容、样式、标注等应符合相应的规范。

4.钻探方法解决的主要问题

1)查明崩塌体的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风化带、岩溶、边界条件和崩塌体的形态特征、规模。

2)查明崩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地下水样。

3)探测隐伏裂隙、地表裂隙的深度、发育特征、充填情况、充水情况和连通情况。

4)采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室内试验样品,进行水文地质野外试验(压水、抽水、注水、扩散试验等)和长期观测,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查证崩滑带位置和特征。

5)进行物探综合测井和跨孔测井,扩展探测范围。

6)进行崩塌变形长期监测和施工期变形监测。

(五)山地工程

1.山地工程解决的问题

1)试坑:深度小于3m。用于剥除浮土,揭露基岩,了解岩石及风化情况,或用作载荷试验及渗水试验。

2)探槽:深度一般不超过3m。用于剥除浮土,揭示基岩,多垂直于岩层走向布设。用于追索构造线、断层、崩滑体边界,了解残坡积层的厚度、岩性等。

3)浅井、竖井:浅井深度小于15m,竖井深度大于15m。用于探查风化岩体的划分、岩土体的结构构造、软弱夹层、裂缝和溶洞等,进行原位试验及变形监测。

4)平斜硐:一般断面为1.8m×2m,适用于岩层倾角较陡以及斜坡地段。用于勘查地层岩性、岩体结构构造、断层、裂缝和溶洞等,并用于取样、现场原位试验及现场监测。

5)平巷、石门:没有直接地表出口而与竖井相连接的近水平坑道,不常用。

2.山地工程的地质工作

(1)地质编录内容

1)揭露的岩土体名称、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层面特征、厚度、接触关系、地质时代、成因类型、产状。软弱夹层应放大比例尺进行素描,并注意其延伸性和稳定性。

2)岩石风化特征及风化卸荷带的划分,风化与裂隙、裂缝的关系。

3)断层:产状、规模、断距、断层形态与展布特征、破碎带的宽度、构造岩、两盘岩性、断层性质等。

4)裂缝、裂隙:逐条描绘裂缝及贯穿性较好的节理,记录其性质、壁面特征、成因、裂缝张开、闭合情况、充填情况、连通情况、相互切割关系、错动变形情况、渗漏水情况。

5)崩滑带及重力变形带作为描述的重点,放大表示。要描述其厚度、岩性、物质组成、构造岩、产状、含水情况等。

6)水文地质现象:注意滴水点、涌水点、渗水点、连通试验出水点、临时出水点。关注其产出位置、水量,与裂缝、裂隙、岩溶及老窿的关系,水量与降雨的关系。

7)记录各种试验点、物探点、长观点、取样点、拍照点、监测点的位置、作用、层位、岩性及有关的地质情况。

(2)地质素描图的有关规定

1)比例尺一般为1∶20~1∶100。

2)探槽的素描绘制一壁一底的展示图。若两壁地质现象不同,则绘制两壁素描图。槽底长度可用水平投影,槽壁按实际长度和坡度绘制,也可采用壁与底平行展开法。

3)浅井、竖井的素描,展示图一般作相邻的两壁,平行展开,注明壁的方位。圆井展示图以90°等分分开,取相邻两壁平行展开绘制,斜井展示图需注明其斜度。

4)平硐素描展示图绘制洞顶和两壁。展开格式为以洞顶为准,两壁上掀的俯视展开法。当洞向改变时,需注明转折前进方向,洞顶连续绘制,两壁转折时凸出侧呈三角形撕裂叉口。洞深计算以洞顶中心线为主。洞顶坡度一般用高差曲线表示。

5)开挖过程中的编录:及时记录掘进中遇到的裂缝、滑带、出水点、水量、顶底板变形等现象。一般隔5m作一个掌子面素描图。对于围岩失稳而必须支护的地段,应及时进行素描、拍照、录像、采样及埋设监测仪器。

(3)取样及原位试验

按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原位试验硐段视需要进行地质素描及试件素描。

(4)录像

有条件应对重型山地工程进行录像。录像时要记录方位及主要地质内容。

3.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

地质素描图、重要地段施工记录、照片集、录像、取样送样单、各种点位记录、重型山地工程勘查小结等。

(六)试验

目的是查明崩塌地质体及其赋存环境,为稳定性评价、模型试验、模拟试验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必须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

1.试验工作布置原则

1)岩土成分鉴定和基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测试,宜以岩性层或工程地质组、段为基本单元,每单元各取3~5组。

2)测试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崩滑带。崩滑带的力学属性具有不均一性,应重点测试主要软弱面(最弱面)。要对崩滑带进行面上的控制。参与统计的力学指标数不宜小于6个。

3)实验工作应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其他手段进行取样和试验。如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深部采样和水文地质试验可充分利用钻探;表层采样和原位试验可充分利用山地工程。

4)试验工作的布置应室内、现场相结合,现场试验耗资大且限制条件多,不宜过多投入,要根据工作阶段及实际需要合理安排。

5)对于初步选定的防治工程持力层的岩、土体,可根据防治工程的类型、荷载、受力方式和可能产生的变形形式选择测试项目。如评价持力层的抗滑稳定性、岩体抗拉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抗滑定性等。

2.试验内容和方法

试验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工作阶段及其精度要求。

1)初勘阶段:对崩塌—危岩体,试验要能满足评价其变形破坏特征和稳定性计算。对于相关的环境岩体(周边岩体、崩塌位移作用的地质体、防治工程持力岩土体、可能危及崩塌体的其他灾害岩土体等),试验以能满足其稳定性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定性评价为主。这个阶段以收集资料和室内试验为主。

2)预可行阶段:对崩塌—危岩体要进行分析和稳定性计算所需的测试。对相关环境岩体要进行稳定性评价等所需的简要测试。对持力岩体要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评价所需的有关简要试验。方法以现场测试为主,同时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

3)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崩塌体要进行较为详细的试验,为变形分析、稳定性计算、模型试验和模拟试验提供所需的参数。对相关环境岩体,进行简要试验,以满足稳定性定性评价和环境地质问题定性研究的需要。对于持力岩体,进行一定的试验,为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方案设计提供所需的参数。试验方法以现场测试为主,同时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

3.试验项目的选择

应根据崩塌的失稳机制和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分析,选择必须的试验项目。

1)滑移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弱面抗剪强度;④水文地质试验。

2)倾倒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底部弱面抗拉强度;④岩块间岩面摩擦强度;⑤岩体抗拉强度。

3)拉裂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土体成分和物理性质;②抗拉强度。

4)鼓胀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底部软弱层无侧限抗压强度。

5)错断式崩塌的测试项目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②弹性波速;③底部岩土体抗剪强度。

4.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的选择

要根据崩塌岩土体的特征和赋存环境选择适宜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

1)室内渗透试验适用于砂性土、粘性土。混合土和碎石土应考虑现场试验。

2)室内压缩试验适用于粉土和粘性土,其他土类应选择现场试验。

3)室内直剪试验适用于粘性土和砂土类(样品中大于2mm的砾、块石均要捡出)。角砾状滑带土或级配混杂的碎屑状滑带土宜考虑现场试验。

4)土样中粒径大于10mm的颗粒较多时,不宜做室内三轴剪切试验。宜选择现场实试验。

5)砂类土、粘性土和黄土类宜采用静力触探。

6)浅埋防治工程选用的地基土,可采用承压板压缩试验;埋深较大(5~15m)的地基土,宜采用螺旋板荷载试验或旁压试验。

7)土体崩塌不能采用钻孔压水试验;崩塌体内有一定水位和水量时,可进行提水试验或适当的抽水试验;崩塌体内无水或微含水条件下,稳定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控制性钻孔注水试验或地表渗水试验。

8)在岩体中进行现场试验难度极大,应根据弹性波观测和室内试验作选择。

9)风化岩体和软岩土可作预钻式旁压试验。

10)尚未形成贯通性弱面的危岩体应进行现场直剪试验;沿一定弱面滑移的危岩体应进行现场直剪试验。

11)水库型岩崩-危岩体,岩体裂隙发育时,考虑水库高水位淹没部分危岩体,可作抽水试验或钻孔压水试验。作压水试验前,须论证其是否影响危岩体稳定性。

12)人工快速对开裂岩土崩塌体裂缝内注水进行充水试验和连通试验,是十分危险且有害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行。

5.试验成果的分析应用

承担试验工作的单位应提交对崩塌地质体的综合测试报告,内容包括:①测试对象、试验方案、试验项目的确定及依据;②试验要求及有关规范;③试验技术及试验过程(试验概述、试件制备、试件数量及特征、试验仪器、试验程序、成果整理);④试验成果及综合分析;⑤试验成果建议值。

试验成果只能作为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设计的参考。计算参数及设计参数取值应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试验成果、模型试验、模拟试验和专家经验等予以综合确定。

(七)动态监测

1.动态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1)动态监测的目的:①评价地质灾害的活动性及稳定性;②通过监测崩滑变形块体变形的分布、规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为分析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变形机制,进行稳定性评价服务,同时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③为勘查施工安全提供预警预报,对重型山地工程施工对崩塌体的扰动及时反馈,控制勘查施工部位和施工强度,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④为今后建站进行长期监测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动态监测的任务:①查明崩塌体正在变形破坏的主要块体、主要部位、主要破坏方式、主要变形方向和变形速率;②进一步认识崩滑体的形体特征,分析其变形规律、发展趋势、形成机制,分析评价崩塌体的稳定性和论证防治工程设计;③监测崩塌相关成灾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人类活动等)及其强度,分析评价它们对崩塌体稳定性的影响。

2.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1)绝对位移监测

1)监测内容:崩塌体测点的三维坐标监测,得出测点的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法与位移速率。

2)监测方法: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全息摄影法和激光散斑法。

(2)相对位移监测

1)监测内容: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崩滑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和错动等)的一种常用变形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和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是崩塌监测的主要内容。

2)监测方法:简易监测法(作标记或埋桩,用钢尺等定期直接测量)、机测法(采用机械式仪表对裂缝、滑带和顶底板进行位移或沉降监测)、电测法(常用电感调频式位移计监测)。

(3)倾斜监测

地面倾斜监测:监测内容为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监测仪器有盘式倾斜仪、杆式倾斜仪和T字形倾斜仪。

深部倾斜监测:利用钻孔倾斜仪测量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反求各孔段水平位移。

(4)声发射监测

1)监测内容: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用以判断岩体变形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2)监测方法:采用进口或国产的声发射仪、地音仪等进行监测。

(5)地应力观测

1)观测内容:测量崩滑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2)监测方法:常用WL-60型应力计,YJ-73型三向压磁应力计等仪器监测。

(6)地下水监测

1)监测内容: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崩塌体变形的相关分析,为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2)监测方法:利用监测盅、水位自动记录仪、孔隙水压计、钻孔渗压计、测流仪、水温计、测流堰和取样等,监测泉、井、坑、钻孔、平斜硐与竖井等地下水露头。

3)适用范围:当崩塌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崩塌体内具有地下水,应予以监测。

(7)地表水监测

1)监测内容:监测与崩塌相关的沟、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与降雨量的联系。

2)监测方法:利用水位标尺、水位自动记录仪、测流堰等进行监测。

(8)常规气象监测

1)监测内容及仪器: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2)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均要进行气象监测,进行地下水监测的崩塌体则必须进行。

(9)地震监测

1)监测内容:地震力是作用于崩塌体上的特殊荷载之一,对崩塌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应采用地震仪等仪器监测区内及外围发生的地震的强度、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区内的地震烈度,评价地震作用对崩塌体稳定性的影响。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的崩塌调查评价。根据我国地震监测的现状,不宜自行设站监测,应以收集地震资料为主。

(10)人类活动监测

应针对调查区内对崩塌有影响的项目,监测其范围、强度、速度等与崩塌变形的关系。

D. 事故调查常用的技术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形态分析类,--------包括双底双顶头肩顶头肩低,三角形反转,棱形反转,调整形态旗形,三角形,矩形调整,楔形调整,画线类,--------包括趋势线水平阻力支撑通道线,指标类,其中又包括趋势指标(主要是均线,MACD等)震荡类指标(KDJ,RSI等),统计类指标波浪理论类技术分析,日本蜡烛图分析,道氏理论,江恩理论黄金分割线理论。另外还有一些民间牛人自创的一些技术分析理论包括缠论,趋势交易法等。自有感觉以道氏理论,蜡烛图技术,形态分析,画线分析,黄金分割波浪理论最为基础。这几种理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其他的理论只是只是这几种理论的衍生和优化。以上只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E. 调查过程、技术方法及手段

农用地分等外业调查主要调查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状况、农用地利用状况和经营效益情况,调查方法采取了座谈、填表和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式。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外业调查充分依靠了乡镇土地管理员,并在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讲解了有关调查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了调查的准确性。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需要外业实地调查的基础数据主要是关于农田基本建设与经营状况方面的数据资料,具体包括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作制度、农作物结构与布局、投入-产出调查等,即以调查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和土地利用水平及经济水平为主。

(一)自然质量影响因素调查

1.调查内容

根据区域内农用地的耕作制度、分等因素指标设置情况(包括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层厚度、表层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因素)等,补充调查和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所需的资料。

2.调查范围与对象

调查范围为被列入农用地分等工作范围的农用地地类,但现有评估资料精度不够,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需要对资料进行准确性校核的区域。调查对象为《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中因素法列出的农用地分等因素。

3.具体的外业补充调查方法

主要是利用相应的外业调查表,以村为基本单位,根据村级行政区内土地质量变化的情况,随机设置调查样点,在因素特征变异明显的地带加密布点。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与技术人员和各个村熟悉当地耕地生产的人员的咨询,对调查样点的总体质量排序,分别进行土地质量状况的定性、定量描述,完成相关基础数据资料的外业补充调查。

(二)土地利用水平和经济水平调查

土地利用水平和经济水平调查以村委会为单位,组织调查农用地样点的投入-产出水平,以满足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需要。外业调查中,请当地熟悉情况的人员对本村委会的耕地进行初步分等,分为好、中、差几种情况,样点一定要标注在工作底图上,以便对分等成果进行检核。另外,对有关产量、成本等调查数据,宜请了解情况的农业部门乡镇农经站的有关人员提供。

1.调查样点的选取

选取的样点必须有代表性,必须能反映当地正常投入下的平均产出水平;各样点的投入产出数据应与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种植安排相对应;调查样点要落实到分等单元上,并在图上进行相应的标注;样点调查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有关精度要求执行,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2.产出数据调查

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统计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按照当地农民熟悉的计量单位设计调查表格,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再进行转换。

3.投入数据调查

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统计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物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水电、农用工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投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算。

F. 关于交通事故的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交通事故
调查目的:了解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杜绝再次发生
调查方法:查询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调查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步骤:1.到当地交通局,出示学生证,并说明来意(调查)
2.在档案管理员的带领下,查询并记录
3.整理笔记

G. 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包括哪些

下面介绍一下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四不放过”原则。《安全生产法》规定,对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事故调查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对事故发生的经过、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情况、事故原因、事故性质、事故责任进行全面深入和完整准确地调查,收集证据材料,去伪存真,得出真实、科学的事故调查结论。
《条例》对事故调查处理原则的规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坚持“快”“和”准“,否则就会失去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机和有利条件。
事故现场情况、当事人和相关证据对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损失至关重要。所以,事故调查必须及时展开,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取证,取得第一手材料。 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核实固证,搞清楚事故全貌,为确定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提供可靠的依据。

H. 事故是怎样的调查和处理的

1、事故现场
(1)当发生了交通事故以后,车主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亮起车辆的危险警告灯,并在车后面设置危险警告标识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防止有后面的车进行追尾的碰撞,从而保障车内的人员以及车辆自身的安全。
(2)除了设立了警示标识以后,还要对事故的现场进行拍照取证,这是向保险公司进行理论的事故证据,在移动车辆之前进行拍照的方法主要是为了避免车主不认问题出现。再填写相应的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这样就可以到定损机构进行车辆定损,从而完成相应的维修与检测工作。
2、马上停车
在汽车运行安全的情况下马上停车,关掉引擎(以免汽车起火)并打开紧急灯让其闪亮;立即记下对方车的牌号(车上应随时备有笔和纸,甚至照相机),以防对方在出交通事故后开车跑掉。
3、发出警示
保护好现场;向其他车辆发出警告,亮起危险警告灯;在路上摆放三角形警告牌;如有需要,再用其他方式示警。
4、护理伤者
切勿移动受伤者,除非伤者面临危险(如着火、有毒物体渗漏),因为您的移动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伤者仍在呼吸,且流血不多,则旁人不可做任何事情,除非确实懂得怎样护理伤者;不可给伤者喂任何食物或饮料。
5、防止危险
关掉所有肇事车辆的发动机;禁止吸烟;当心其他易燃物品;尽可能防止燃油泄露;当心危险物品,慎防危险性液体、尘埃及气体积聚。

I. 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调查方法:

1.实地观察法。调查者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因该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观察,需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适用于对那些不能够、不需要或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进行调查。

2.访谈调查法。该法是比实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调查的问题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差别较大,调查的样本较小,或者调查的场所不易接近等情况。包括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电话访谈法等。但由于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且访谈过程耗时长、成本较高、隐秘性差、受周围环境影响大,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3.会议调查法。这种方法是访谈调查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故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比较常用。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了解到比较详细、可靠的社会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由于这种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调查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调查结论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且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很难做深入细致地交谈,调查的结论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调查者自身因素影响等。

4.问卷调查法。即间接的书面访问,该法最大优点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范围内,对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适用于对现时问题、较大样本、较短时期、相对简单的调查,被调查对象应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对某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调查、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现状的调查等。由于问卷调查法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该法不能代替实地考察,特别是对那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因配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完成。

5.专家调查法。这是一种预测方法,即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依靠其知识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和评估。最大优点是简便直观,特别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广泛应用于对某一方案做出评价,或对若干个备选方案评价出相对名次,选出最优者;对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途径、手段及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估计等。

6.抽样调查法。指按照一定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所得结果说明总体情况。它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相对准确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组织全面调查范围广、耗时长、难度大,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和验证。比如开展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流动党员现状社会调查等。局限性在于抽样数目不足时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J. 常用的事故处理的方法有哪几种

一、施工质量事故处理的基本方法
修补处理、加固处理、返工处理、限制使用、报废处理以及不作处理。
一般可不做专门处理的情况有: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的;后道工序可弥补的质量缺陷;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合格的;出现的质量缺陷,经原设计单位核算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
二、概念
工程质量事故,是指由于建设管理、监理、勘测、设计、咨询、施工、材料、设备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程、规范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影响使用寿命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及危害的事件。
三、质量事故处理的依据
质量事故的实况资料有关、合同及合同文件、有关的技术文件和档案、相关的建设法规。
四、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为

事故调查、事故原因分析、制定事故处理方案、事故处理、事故处理的鉴定验收。

阅读全文

与事故调查常用技术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痕祛斑的最佳方法 浏览:189
安装天然气表的正确方法 浏览:304
图层蒙版使用方法 浏览:178
冬虫夏草的使用方法 浏览:750
鱼秋串食用方法 浏览:198
如何用多种说明方法描写雪 浏览:232
99乘以16用简便方法 浏览:604
山楂研究方法 浏览:362
万用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浏览:746
桂花栽培种植方法 浏览:279
多变量分析方法与应用 浏览:652
电脑电源噪声测量方法 浏览:630
汽车座椅清洗方法有哪些 浏览:779
如何用线圈缠绕方法确定电流 浏览:421
电脑笔记本恶搞方法 浏览:654
如何长高方法12岁 浏览:400
真皮皮带质量好不好的鉴别方法 浏览:916
脊柱炎物理治疗方法 浏览:573
直接开平方法20道例题带答案简单 浏览:165
手动试压泵安装方法 浏览: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