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预防接种的方法
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
(1)皮上划痕;
(2)注射,包括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3)口服;
(4)喷雾吸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⑵ 四大注射的缩写是什么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它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于前臂掌侧的中部。它通常用于皮肤试验(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兆。注射方法为;与乙醇消毒后,皮肤穿刺到5度的角度或平行于皮肤,注入0.1毫升的液体,拔针时注射部位的皮肤角质层,形式,不擦后局部皮肤或按当地拔针。
如有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和盐酸肾上腺素1枚。注射到皮肤内部不能用碘酊消毒,如果病人对乙醇过敏,可以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皮下注射)
适用于皮下组织,常用于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先对皮肤常规消毒,然后用注射器抽出好的液体并与皮肤以30-40度角快速刺穿,刺入针蒂1/3至2/3处,无血回泵,缓慢注射液体。
用棉球压住针眼,迅速拔针。
(2)四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扩展阅读:
安全用药警告
静脉注射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静脉注射也有其缺点。不良反应通常更严重,发生更频繁。”“吊针”虽然纯度很高,但仍难免存在不溶性小体,小体通过“吊针”终末过滤装置进入人体,轻者引起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引起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重要的是,异物可以从血管侵入组织。
安全用药的四项原则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所以如果你可以口服药物,最好不要注射,如果你可以肌肉注射,最好不要静脉注射。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如果有的话)和使用的组合类型。“医生不要开过多的静脉注射处方,病人对待治疗要有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求快。”
⑶ 预防接种有哪些方法
皮肤划痕法
在上臂外侧中部划痕接种。
皮下注射法
将疫苗接种到上臂外侧的皮下。如接种乙脑疫苗、麻疹疫苗等均用皮下注射法,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
肌肉注射法
将丙种球蛋白、抗毒素等制剂进行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
口服法
口服法简便易行,易于接受和推广。最常见的口服疫苗是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