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中医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中医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发布时间:2024-10-19 11:36:21

⑴ 辩证论治的证指什么

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多样化的给药途径:

中医根据药食同源和合则安的理论原则,主要研究和应用了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穴位熨贴、孔窍给药。

5、天然化的用药取向:

中医根据人法于天地的基本原理,按照不同的季节和产地精选、精制各种动、植、矿物等作为药物,这就是药取天然。

⑵ 中医八大辩证介绍

恭喜大家,两个月内粉丝数量突破一万,为了帮助初学者,我将分享一些中医基本辨证知识。中医辨证方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病因辨证则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涵盖六淫、七情等因素。气血津液辨证关注病变部位的气、血或津液变化,与脏腑功能紧密相连。脏腑辨证是判断疾病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的重要手段,涵盖脏病、腑病和兼病辨证。

经络辨证利用经络理论确定病变部位和趋势,针灸等疗法中尤为重要。卫气营血辨证针对外感温热病,描述了病程发展过程,而三焦辨证则补充了温病阶段划分。六经辨证则通过太阳、阳明等六经来分析伤寒病的不同阶段。

辨证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四诊收集的信息,结合八纲、病因等基本辨证方法,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和个体差异。学习辨证时,关键在于掌握主症,分析全面症状,理解病机,同时关注特殊个例的指导意义,并结合中医学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理解。

最后,要强调的是,辨证的基础是四诊内容的掌握,只有精通四诊,才能在实践中准确运用中医辨证学。通过理论与实例的结合,逐步深化对辨证内容的理解,这是学习辨证的有效方法。

⑶ 辨证论治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着,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这是因为暑湿耗气,可以适当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代茶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气的药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以血瘀证为例,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以水液停聚证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积存于体内的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证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病证,《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桂枝汤”,也是初学者必备的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证的有效办法。
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主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比如下列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属卫分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高热、皮肤出血,出现与某个传染病相对应的特异性病变。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这一期的变化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内脏出血,严重的精神症状。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热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提到三焦辨证,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清代医家吴鞠通。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以上焦病证为例。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名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无论是那种辨证方法,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祖传家宝,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阅读全文

与中医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烤红薯锅使用方法 浏览:555
自由基常用的测定方法 浏览:213
设计简便方法 浏览:124
受伤最佳急救方法 浏览:181
队列研究中对照人群的选择方法 浏览:569
什么是研究的系统性方法 浏览:275
明彩笔的使用方法 浏览:581
附子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87
哪些方法可使沉淀更快 浏览:424
离心泵的管道安装方法 浏览:508
刮肝经的正确方法 浏览:564
大红酸枝家具鉴别真假方法 浏览:610
流产后闭经的治疗方法 浏览:715
什么方法可以让阴茎变大 浏览:767
用什么方法诅咒人灵验 浏览:438
早期痔疮的治疗方法 浏览:634
简单的让奶多的方法 浏览:328
物理研究方法及举例 浏览:142
钢琴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浏览:125
另类教学方法日本电影 浏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