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发汗的其它相关
【化工】
sweating(of paraffin)
在炼油工业中,由蜡料分离出所含的油和低熔点蜡的过程。
由于粗蜡中油少蜡多,故需先将蜡料降温,使其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再缓慢冷却至其熔点以下,使石蜡呈比较粗大的针状颗粒结晶出来,而后再逐渐提高温度,蜡膏中的各种低熔点油分、软蜡依次(发汗)渗出,达到油蜡分离的目的。
发汗的装置有皿式发汗、罐式发汗、合成炉发汗和减压发汗等。
【中草药】
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药材。
【医】发汗法
“发汗法”是祖国医学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发汗法”不仅通经活络、活动全身器官,提高精神和恢复体力,而且具有可以调节神经的功能,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系统,促进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使内邪随蒸发的汗液排出。
㈡ 秦艽加工也是发汗药材吗
秦艽,中药名。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主产于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林缘、溪边。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微寒。归胃、肝、胆经。功效祛风湿、清虚热、止痹痛。临床用名秦艽。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秦艽,手足阳明验药也,兼入肝胆,故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耳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所以《圣惠方》治急劳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一两,甘草五钱,为未白汤调服。治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水煎服之。钱乙加薄荷叶五钱。
治胃热,虚劳发热。
《本草经疏》:秦艽感秋金之气,故味苦平,《别录》兼辛,微温而无毒。洁古:气微温,味苦辛,亦可云微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降多于升。入手足阳明经。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用菖蒲为使,入太阳手经。养血荣筋,除风痹肢节俱痛;通便利水,散黄疸遍体如金。
除头风,解酒毒。止肠风下血,去骨蒸传尸。
《本草乘雅》:人身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络之下注者为孙。肌腠之邪,多从孙入,次薄于络,复溜于经,渐传府藏。秦艽罗纹,错综如织,象形从治法也。
根有罗纹,左旋者入药,盖天道左旋,而人生气从之。经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是以本经用治寒热邪气,或风寒湿痹,致骨节水道,反从地道右旋者,使顺天运,以转玉玑。别录诸家,用治转胞口噤,目暗耳鸣,即九窍内闭。用治痈疽黄疸,传尸骨蒸,即肌肉外壅。用治手足不遂,通身挛急,即卫气散解。设左右无别,天道逆矣。
《药性解》:秦艽,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胃、大小肠三经。主骨蒸肠风泻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风湿,疗黄疸,解酒毒,去头风。菖蒲为使。罗纹者佳。
按:秦艽苦则涌泄为阴,故入大小肠以疗诸湿;辛则发散为阳,故入阳明经以疗诸风。骨蒸之症,亦湿胜风淫所致,宜并理之。
《药鉴》:气微温,味苦辛,无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手阳明经药也。治口眼歪斜不正,主口噤肠风下血。下牙肿痛,口内疮毒。养血荣筋,除风痹肢节俱疼。通便利水,去遍身黄疸如金。又能去本经风湿,以菖蒲为使。
《景岳全书》:味苦,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阳明清火药也。治风寒湿痹,利小水,疗通身风湿拘挛,手足不遂,清黄疸,解温疫热毒,除口噤牙疼口疮,肠风下血,及虚劳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