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常用产品方法论体系

常用产品方法论体系

发布时间:2024-08-23 20:24:43

① 对于产品方法论的理解

结合你之前给到的产品管理方法,对照了自己在日常产品管理中的工作及思维方法我反思了很久,特做如下产品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总结(包括:产品管理核心思考,一般实际情况下的产品管理规划流程)。也对自己一直以来遵循的一些产品理念和方法(克制,好奇心,开放,热爱,同理心,回归本质)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对于您给到的产品管理方法中的核心关键6点,我想可以主要总结归纳为两部分: 需求的真实准确性,功能的可行性 。也可以和下面列出的实操中的产品管理流程和方式方法基本对应上。

1.  需求的真实准确性。

产品的方向对了,所有的努力才有意义,不然再多的辛苦都是徒劳,也是对公司资源和成本的巨大浪费 ,所以真实有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方向非常关键。只有去深入观察用户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能够同理心融入去发现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特别是对那些最根本的痛点和需求,从而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整个产品才会有意义。

2.  功能的可行性。 包含: 投入产出的平衡,产品的可持续性。

知道用户的问题和需求点后,可以采用的产品方案有很多,特别是对于核心的痛点和需求,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方案都可执行或者合适去做。 所有的方案都是有成本的,不管是时间机遇成本,还是人力和研发成本。 只有去做深入的调研分析,去做反复的平衡,能否符合当前资源和技术的储备(包括外部的), 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去最大化的解决用户的诉求和问题的方案才是好的方案 。当然还有产品在设计开发阶段时在技术开发难度与效果表现上的平衡处理,也是需要持续跟进的重点。

还有 产品的可持续性 。所有的产品做出来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能够持续的延续其生命周期内对用户和公司的价值,能够根据用户和市场趋势需求及时持续性的对产品进行改善提升 ; 能够想的长远,看的长远,在产品设计时尽量预期到将来的发展方向,做到更全面兼顾性的架构考虑,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以上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产品人的基础。

如下为 一般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的产品规划管理方式 :

主要为: 需求的真实准确性,产品的可行性及投入产出平衡 。同时也和您给到六点在操作中有对应关系。

“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其中:

1.“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对产品需求的真实准确性进行卡位。

寻求需求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深入观察用户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扰,来确认产品的目标方向和功能预期。当然一般在前期我们对于所要做的产品也会有一个大概的功能预期及方向,通过进一步调研分析来进行验证,同时来调整完善其预期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在后期的产品运营中通过持续的观察分析得出后面的产品方向。

2.“怎么做?”对产品的可行性及投入产出平衡进行处理,对产品的可持续性进行布局。

确认产品的目标方向后,对产品的预期功能点进行开放的、不设限的探究和梳理(最好有团队的力量,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容易受限),对功能及未来的预期方向做梳理;再进行现实资源和条件的分析(包括外部可以调用和能促成合作的),市场情况及友商竞品等的综合分析。经过功能梳理和现实情况分析后来确认各期的功能支持情况,其中初期最为重要的是解决用户在所处场景下最核心最基础的痛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资源,市场)再进行适当情况的功能排期计划,当然也要紧跟市场和行业趋势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保持产品的可持续性。

其他日常遵循的规则及思考:

1.    做产品要懂得克制。

这个世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能够去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怎么做才能让产品最后的效果 对用户的价值最大,不管是在功能或是情感上,同时能够平衡好公司的投入 ,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个人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不能因为是一时的热点,或者只是因为友商都是这样做,就去跟进。关键还是要看,最终是不是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对用户有没有价值,如果有,那么就值得去做,就算有困难也要想尽办法去做;如果没有,那就要很慎重了, 资源都是有限的,完成核心的功能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 。

当然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做,在团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时为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利益去配合做一些看起来短期的行为也是必须的,同时也如前所说我们需要紧盯着核心的功能和目标方向。

这其中还有一些看起来对用户裨益不大,但是却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甚至超出用户预期的功能,比如说一些 小惊喜和小彩蛋布置,这些就要仔细分辨 了,因为人都是渴望温情和美好的,有些举动虽小,但却足能触达内心,只有让用户感受到了我们的温情和真实,感受到了善意的存在,反过来用户才会给我们更多的包容,帮助我们一起成长。

最后对于产品人员的克制,我想应该是要 预防自己和团队人员的“用力过猛” ,因为有时谁都克服不了个人对于利益或荣誉的急切心,此时如果能够去分辨,并懂得委婉刹停对公司对团队和对个人都裨益甚大。

2.    要紧跟时势,趋势,拥有强大的好奇心 。

科技行业发展太快了,对于进入智能电动网联时代的汽车行业同样如是,新的概念、新的技术一直在不断涌现,用户的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的升级变化,一时的落后就有可能被行业和用户抛弃,这就要求我们随时跟进行业和科技最新进展趋势,实时保持更新,保持链接。

同时也得拥有一颗强大的对人对世界的好奇心,积极的去了解用户,了解行业,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本身也会是一种乐趣所在,可以实时的了解这个世界最新最酷的技术,了解观察人们的渴求和困扰,也能更好的升华我们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体系。

3.  保持开放。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能始终做到却很难。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所在领域和认知习惯的蒙蔽性,也会有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盲区,如果再加上我们自知或不自知的自负,很多事情就会慢慢从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需要自信,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勇气和毅力去完成一件件挑战;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或者对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虚与委蛇、充耳不闻。只有保持倾听,保持开放,相信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同时,也愿意去接纳、去了解那些我们自认为有问题或者我们不甚了解的人和事,去及时的反思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有持续进步的能力和勇气,而不是始终陷于自己已有认知中。

4.    你做的东西,要真心热爱,会感觉到骄傲

这句话很理想化,但我却一直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伟大的产品背后都是灌注大量人的热爱和努力的。看到它就会自然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注,不断去追寻和探索,希望其会更美好,不太会感觉到累,也不会枯燥,更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会让其更加美好,也会因此而感觉到骄傲。这样如此如果方向没错的话,最后大多也会有不错成就吧。

5.  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同理心】

“同理心”应该来说是产品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 一直印象深刻并影响深刻的事情是,当年年少刚开始接触互联网产品工作,在一家腾讯系人员组成的车联网创业公司,每次产品讨论和评审时,不光只是讨论产品是什么样的,关键是要考虑场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和痛点,有什么解决方案,这还没结束,还会现场模拟真实的场景情况,包括用户感触的情景,实际的操作流程方式,物体的位置、距离、角度,一切力求真实、还原。

将自己快速拉到用户实际的使用情景中,按照实际的情况来探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用户潜在的渴望,也在实际模拟中提前预知产品会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预防,做出更符合用户预期的产品。 而不是最后做出来发现是科技宅自己自娱自乐的的玩具。

更何况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很好的用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做产品也同样适用。始终相信人的最底层需求其实是很相近的,对于真善美的热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事情会简单很多。

6.  回归本质的能力

上面说了那么多,但总结起来我认为就主要说了两件事情【同理心】和【回归本质】, “同理心”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感知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用户,从而才能更好的判断我们产品的好坏 ; “回归本质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去发现用户对于产品对于服务最原始的渴求和向往,从而抓住用户的核心诉求。

就拿电动车来说,如果我们老是拿着电动车目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补贴可拿,就按照用户第二辆汽车的标准来设计规划汽车,我们的电动车就永远也别想好,更别说普及!我们还是应该回到用户最基础的需求-“用户到底需要或者渴望一辆什么样的电动汽车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和考虑,同时直面问题想办法来解决(走捷径的路,最后往往会是弯路)。 其实对于车联网各功能服务也是如此,有更新更好的服务很好,但是各基础服务模块的各基础功能体验一定要好。

说到此“回归本质的能力”好像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点像了, 一个是回归最原始最基础的渴望和需求,一个是用最本质的方式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7.  需要有对HMI的美感和对汽车行业的敬畏

这一条不是理念,是需要对技能的培养要求。之所以单独抽出,是因为新势力的车联网人大多是从互联网公司而来,对汽车行业了解不多,虽然车联网产品看起来好像也没多少东西,可是一进来才发现到处是坑,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血泪史)。

汽车和车联网真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大多功能和其他功能模块都是有关联的,不管是和系统,和其他模块,更或者是和汽车的其他底层模块,在结合汽车封闭、快速移动、驾驶优先的行车情景和各车载的硬件结合后,出现问题会被严重放大,让人焦躁,然后还是真金白银的大件,用户的抱怨和互联网产品比会严重特别多。

再说 HMI Sence, 车载的产品效果是要有内饰效果要求的,需要讲求与内饰效果的整体协调一致性 ,中控效果,仪表效果要和车内内饰空间,中控台,仪表台很搭,一眼看上去就是高质感的感觉,说到底用户买的还是那辆车,而不是车联网产品,特别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中高端定位车型用户对这块会尤为挑剔。

② 产品基本方法论

1、功能为先,体验次之。

特别是做B端产品。做产品都需要听用户反馈,听用户想要什么,分析为什么想要这个功能,怎么做这个功能。

要先把这个功能做出来,做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该功能可以简单,考虑之后对这个功能改版时的成本,是迭代,还是推翻重来?显而易见,迭代是一个好选择。所以在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定主要流程,制定简单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

2、当遇到让你犹豫的功能,暂时不做。

从需求分析层面考虑,当一个功能产品经理都要想着要还是不要做得时候,很明显他的需求不是很强烈,这个时候产品可以将该功能放入需求池,或者调整该功能优先级。处理好不会犹豫的功能之后再回头处理犹豫的功能。

3、考虑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做。

不论是做产品立项的时候,还是做功能、功能迭代的时候;

理解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做,产品立项时需要通过市场分析等其他原因也就是BRD内的内容;

功能、功能迭代考虑背后的原因也就是需要写在PRD内的背景及功能定位;

这些内容产品必须熟知。

4、遇事规划为先。

遇事规划为先,不论是做产品还是做项目。遇事有规划指产品后续的迭代计划;项目中指规划过程组,对项目可能发生的事进行提前规划,规划为纲。才能保证做事情胸有成竹,自信也就慢慢来了。

5、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互联网大时代下,谁的产品先上,谁就能获得更多用户的背景下产生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思想,经过长期实践,依然是产品从业者良好的方法论。

③ 产品需求分析的方法论(一)-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苏杰大大曾经说过产品就是一个需求的奋斗史,所以在产品开发中需求分析必不可少,最近学到一个运用广泛的需求分析方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也是现在很多需求分析方法的源头。所以拿这样一个经典理论开篇貌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 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斯洛同志认为,如果你企图越过基本需求直接去满足高层次需求,你便处于这个层次中的不稳定状态。如果你正在等待癌症的医疗诊断结果出来(第2层),你是不可能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第3层)。

层次模型中,低层次需求是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如果你的基础不稳固,你会被拉回低层次需求先稳固基础,以保证层次的稳定。如果不这样,你就会被压力和焦虑所困扰。

按照马斯洛的说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下简称理论)是分析行为科学的理论,适用于营销、设计、心理,适用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但是世界上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吗,这个理论本身就一定正确吗,不一定。

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马斯洛。很多人以其无法解释人的无私行为、勇敢和慈善等,来非难这一理论。也没有办法解释“绝食行为艺术”--那些人在生理需求几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追求自我实现。

批评家们认为马斯洛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之前并未积累到足够的经验证据且观察广度不够。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适用于人的精神层面 ,此外有太多的事实与他的理论相悖。一开始它也许是个不错的观点,但也许离被完全接受还有很长的路。直觉上我们觉得它正确,但马斯洛需求层次有一定局限性,总结如下:

尽管从直觉来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正确的,但鲜有证据能佐证它层次顺序的正确性。 实际上,有些证据与马斯洛模型中的需求顺序并不符合。比如,有的文化中社交需求是高于任何其他需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也解释不通“绝食行为艺术”--一个人舍弃低层次需求而追求高层次需求。最后,除了在需求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没有证据表明人们一次只被激励去满足某一个特定需求。

智利经济学家、环境学家,Manfred Arthur Max-Neef了,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人类需求理论,它在满足基本的人类求生需求之上并没有需求层级。他认为需求的满足是伴随着妥协的,是内相关的且被同步实现。

在这个系统中,一个人不必首先满足安全需求就可以满足创造这一需求。

那么既然理论不一定正确,它对产品需求分析还有什么作用呢?

任何一款产品若要深入人心,必要深谙人性。需要区分清楚人类表面需求及潜在需求。只有把握了人性深处的需求,才能让产品植入用户的灵魂深处,欲罢不能。

由此可见,要想做好一款好产品,必须对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有及其深入的研究。所以该理论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有人就将产品需求和马斯洛需求层次做过一个切合分析:

从功能上分,产品提供的功能不外乎以下几种:工具类、娱乐类、阅读类、社交类等。

工具类 :如为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方便,诸如美食、租房、公交、旅行等应用。

娱乐类 :如音乐、视频、拍照等日常休闲娱乐,这类应用除了满足基本功能之外,又有不少做了个性化探索,来是的娱乐更加鲜活有趣。如魔漫相机,已经显着超越了简单的拍照,而是将照片已更加幽默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阅读类 :如各种媒体、科技博客、新闻客户端、资讯聚合应用(如今日头条,无觅阅读等)

社交类 :如QQ,微信,微博,陌陌,比邻,Linkin ,婚恋交友,面向不同类型的社交。

生理需求 :即时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日常基础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像基于美食的大众点评,公交指南的网络公交,提供生活综合服务的58同城,都在点点滴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平时都不温不火,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炒作的话题。

安全需求 :这类需求如对健康的担心、对贫困的恐惧、对无知的忧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安全感匮乏的同时,则内心驱动会促使去满足获取安全感的需求。

如因为对贫困的恐惧,则产生理财相关的需求,希望快速的以钱生钱达到富足的目的。因之,各类投资理财软件层出不穷。

社交需求 :社交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多个层次。或者可以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等。当然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 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尊重需求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展现自己,获得人们认可。信任和认可, 这也更多的体现在社交过程之中 。每一个人的尊重与被尊重都存在于在社交网络中交流互动之中。所以, 尊重需求可以深度暗合在社交需求之中。

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级的需求。这一层级,人们对自己的表现或者获取的成绩都已非常满意。一定程度上,炫耀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尽管,可能这个是很主观的。满足此需求的,如将美图秀秀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或者展示一些可以提升逼格的东东都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需求的外在展示。

马斯洛的上述需求层次与产品需求之间,存在如下规律: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是刚需

一款应用产品,最核心的是其解决的需求是否是刚需。所谓刚需,乃是刚性需求,即:需求是硬性的,是必需的;其对应的是弹性需求,只是在某些场景下才需要,是可选择的,是非必要的。

马斯洛最低层此需求,是生理需求,如生活类的吃穿住用行,即为刚需。其上一层次的安全需求,安全感缺失,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则变得越来越不必要,如自我实现,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因人而异,变得有选择性,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须。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工具化

几乎越是底层的东西,越是平淡无奇,使用起来越是不温不火。就像美食、租房、公交应用等。只有在需要的才打开使用,已成为一种工具。而其他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则在使用高峰时则万人空巷;低谷时,则门可罗雀。最后的归宿则可能是烟花散尽,不了了之。 故基于底层的工具类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越靠近高层需求,则新鲜感驱动越明显

往好了说,新鲜感驱动的东西,比较容易扩散和裂变。你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取巨大的用户基数;往坏了说,这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粘性,用户的留存根本无法保证。很多就好比昙花,一现而亡。这类应用比比皆是。

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形成的产品,未来如何将引来的用户,能够通过其他工具化的基础需求将其留存,才是未来能否持续稳定的生存下去的关键。

总体而言,一个优秀的产品,一定是深谙人性,并且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用户粘性的产品。

好的产品需是:小火慢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步调太大,容易扯着蛋。

不管是满足底层需求的工具类产品还是满足自我实现炫耀需求的产品,最本质的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交属性,形成强有力的用户粘性。并且基于用户需求的场景化,来满足用户核心本质的需求,才是王道。

尽管马斯洛层次从直觉上看是对的,批评家们也指出其证据不足,特别是在“低层次需求必须要先于高层次需求被满足”这一点上。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设计需求层次,以致任何基于马斯洛层次的层级理论。 他们在直觉上正确,但缺乏经验证据。

这些层级理论并不是你遵循的铁律。所有的设计中,研究透你的成功的判定标准然后确定设计目标。

你的用户也许会更喜欢这样一个网站:设计精美但它偶尔会抽风跳转到一个无聊的网站,而不是一个完美可靠的网站。

在满足高层次需求前必须完全满足低层次需求这一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你只要明白哪些低层次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就好。 一般,如果你的网页加载不出内容,其他都是白搭。你在做进阶改进时首先要搞定这个基本问题。

把设计层级看做一个指南。 多数情况下,满足高层需求前先满足底层需求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的网站不可用,在为用户提供更多专业功能之前你最好还是先搞定不能用的问题吧。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基于需求分析的行为科学,虽然缺乏经验证据,但是对产品需求分析很有指导价值。

2、产品需求分析更为复杂,往往包含了几个不同的需求层次,层次之间的高低关系也复杂交错。产品定位、市场的需求和期望才是决定层级里有哪最需要改进的关键。即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批评同样适用于产品需求设计的层次。

3、要在众多需求中抓住刚需,抓住需求中的痛点才能提高用户粘度。

相关资源:

产品设计背后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人人译客】缘需求而设计(正确认识马斯洛需求层次)

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私戳

阅读全文

与常用产品方法论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陵肺癌免疫治疗方法 浏览:983
各个季节的白菜种植方法 浏览:889
宝宝高烧如何降温方法 浏览:325
解决无赖老板可用的方法 浏览:169
怎么在控制台执行main方法 浏览:756
房贷利率计算方法中lpr是什么意思 浏览:360
提取鸡血清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12
犬瘟热的快速的诊断方法 浏览:192
怎么用化学方法鉴别丁酮 浏览:731
大米白酒的手工方法步骤 浏览:487
垂直度公差测量方法步骤 浏览:284
机器人学习简单方法 浏览:586
同步到苹果手机的音乐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05
做饺子皮的简单方法不用鸡蛋 浏览:459
摩托电喷常见故障检测方法 浏览:650
热敷贴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435
冷冻肉的正确解冻方法 浏览:333
割伤紧急处理方法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431
手机清理垃圾方法的小视频 浏览:107
蝎子培育方法有哪些 浏览: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