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计时方法有哪些
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灶腔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三更半夜租辩辩就是由此而来。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4、漏刻
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弊缺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也可参考今天的沙漏。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
古巴比伦人很早便发明了水钟,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
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故而我国古代是有机械钟的计时存在的,只是不够常用而已。
⑵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干支计时
干,即天干,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可以配成60个干支数: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60个干支数,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复始,成了一种可以循环的计数方式。
(2)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子时:23:00至01:00(夜半)
丑时:01:00至03:00(鸡鸣)
寅时:03:00至05:00(平旦)
卯时:05:00至07:00(日出)
辰时:07:00至09:00(食时)
巳时:09:00至11:00(隅中)
午时:11:00至13:00(日中)
未时:13:00至15:00(日昳)
申时:15:00至17:00(哺时)
酉时:17:00至19:00(日入)
戌时:19:00至21:00(黄昏)
亥时:21:00至23:00(人定)
*(该时辰的专称)
此外,一刻等于15分钟,一柱香约为20分钟。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称“五鼓”。如:林觉民的《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时计时用“壶漏”,报时用“时牌”,所以也常用“时牌”、“申牌”等说明时间。《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却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时”。
⑶ 涓夌嶅彜浠d汉浠鏅氢笂璁℃椂镄勫伐鍏峰拰鏂规硶
鍙や唬浜轰滑鏅氢笂璁℃椂镄勫伐鍏锋湁锛氩埢婕忋佹矙婕忋佹按杩愭祽澶╀华銆佹按杩愪华璞″彴銆佸ぇ鏄庣伅婕忋
璁℃椂镄勬柟娉曞垎涓轰袱澶х被锛屼竴绫诲埄鐢ㄦ祦浣揿姏瀛﹁℃椂锛屾湁鍒绘纺鍜屽悗𨱒ュ嚭鐜扮殑娌欐纺锛涗竴绫婚噰鐢ㄦ満姊颁紶锷ㄧ粨鏋勮℃椂锛屾湁娴戝ぉ浠銆佹按杩愪华璞″彴绛夈
1銆佸埢婕忓张绉版纺鍒汇佹纺澹躲
婕忓6涓昏佹湁娉勬按鍨嫔拰鍙楁按鍨嬩袱绫汇傛棭链熺殑鍒绘纺澶氢负娉勬按鍨嬨傛按浠庢纺澹跺簳閮ㄤ晶闱㈡祦娉勶纴镙煎弶鍜屽叧鑸屽张涓婂崌锛屼娇娴鍦ㄦ纺澹舵按闱涓婄殑婕忕闅忔按闱涓嬮檷锛岀敱婕忕涓婄殑鍒诲害鎸囩ず镞堕棿銆傚悗𨱒ュ垱阃犲嚭鍙楁按鍨嬶纴姘翠粠婕忓6浠ユ亽瀹氱殑娴侀噺娉ㄥ叆鍙楁按澹讹纴娴鍦ㄥ弹姘村6姘撮溃涓婄殑婕忕闅忔按闱涓婂崌鎸囩ず镞堕棿锛屾彁楂树简璁℃椂绮惧害銆
2銆佹矙婕
锲犲埢婕忓啲澶╂按鏄撶粨鍐帮纴鏁呮湁鏀圭敤娴佹矙椹卞姩镄勚伞婃槑鍙猜峰ぉ鏂囧织銆嬭浇鏄庡埯瑭瑰笇鍏冨垱阃犱简钬滀簲杞娌欐纺钬濄傚悗𨱒ュ懆杩板﹀姞澶т简娴佹矙瀛旓纴浠ラ槻鍫靛烇纴鏀圭敤鍏涓杞瀛愩傚画婵(1310锝1381)镢椼婂画瀛﹀+鏂囬泦銆嬭拌浇浜嗘矙婕忕粨鏋勶纴链夐浂浠跺昂瀵稿拰鍑忛熼娇杞钖勮疆榻挎暟锛屽苟璇寸浜旇疆镄勮酱姊㈡病链夐娇锛岃岃呮湁鎸囩ず镞堕棿镄勬祴鏅鐩樸
3銆佹按杩愭祽澶╀华
涓鍏蜂緷闱犳按锷涜屼娇鍏惰繍杞锛岃兘妯′豢澶╀綋杩愯岀殑浠鍣锛屽苟鍙浠ユ祴瀹氭椂闂淬傝繖涓娴戝ぉ浠鏀硅繘浜嗘眽浠g戝﹀跺紶琛$殑璁捐★纴娉ㄦ按婵杞锛屼护鍏惰嚜杞锛屾樇澶滀竴锻锛岄櫎浜呜〃鐜版槦瀹跨殑杩愬姩浠ュ栵纴杩樿兘琛ㄧ幇镞ュ崌链堣惤锛屽綋铹舵瘆寮犺镄勬按杩愭祽璞′华镟村姞绮惧阀銆佸嶆潅浜嗐
4銆佹按杩愪华璞″彴
鏄涓濂楁瘆杈冨嶆潅镄勯娇杞浼犲姩绯荤粺銆 鍦ㄦ洒杞镄勪笂鏂瑰拰鍦嗗懆镞佹湁钬滃ぉ琛♀濊呯疆铍铍镎掔旱链烘瀯锛岃繖鏄璁℃椂链烘颁笘鐣屽彶涓婄户涓琛屼箣钖庣殑閲嶅ぇ鍒涢犵殑缁х画锛屽畠鎶婃洒杞镄勮繛缁镞嬭浆杩愬姩鍙树负闂存珑镞嬭浆杩愬姩銆
5銆佸ぇ鏄庣伅婕
1276骞达纴涓锲藉厓浠g殑閮瀹堟暚鍒舵垚澶ф槑𨱔婕忋傚畠鏄鍒╃敤姘村姏椹卞姩锛岄氲繃榻胯疆绯诲强鐩稿綋澶嶆潅镄勫嚫杞链烘瀯锛屽甫锷ㄦ湪锅惰繘琛屸滀竴鍒婚福阍熴佷簩鍒婚紦銆佷笁阍层佸洓阈欌濈殑镊锷ㄦ姤镞躲
镓╁𪾢璧勬枡锛
鏄熻薄瀹氭椂锛
杩欑嶆柟娉曟瘆鐢ㄥ姩鐗╂姤镞剁殑鏂规硶镟村姞鍙よ侊纴瀹冩槸镙规嵁链堜寒鍜屾槦鏄熺殑鏅氢笂浣岖疆鍙桦寲𨱒ョ‘瀹氭櫄涓婃椂闂撮桩娈电殑銆
镙规嵁链堜寒链夆滃埯涓鍗囧埯浜岄暱锛屽埯涓夊埯锲涜佹湀浜钬浓滀簩鍗佸叓涔濇湀浜涓镓钬濆紑濮嬭$畻镞堕棿锛屼竴鑸鐢扁滃崄浜旀湀涓澶┾濓纴钬滀簩鍗佷簩涓夛纴链堜寒钀藉湪姝e崡钬濈瓑璁$畻澶滈棿镞堕棿锛屽埌浜嗗啲澶╄缮链夆滃弬钀芥e崡钬浓斺斿崐澶滀箣璇达纸鍙傛寚涓夋槦锛夈
鍙﹀栵纴镙规嵁鍖楁枟鏄熷湪姣忎釜瀛h妭镄勬櫄涓婅浆锷ㄤ綅缃鍒欐洿鏄鍙や唬鏅氢笂鎶ユ椂鍜岀爷绌跺洓瀛g殑閲嶈佹柟娉曘傚寳鏂楁槦鍦ㄦ槬鍒嗗拰绉嫔垎銆佸啲镊冲拰澶忚呖镄勯粍鏄6镣瑰拰镞6镣逛綅缃鍜屾櫄涓12镣圭殑浣岖疆钬斺斿嵂镞躲佺敌镞跺拰瀛愭椂鏄鍗佸垎鍑嗙‘镄勶纴鍖楁枟涓冩槦姝eソ鍦ㄦd笢瑗垮拰姝e崡鍖楁柟浣嶃
澶滆岀殑浜轰滑缁忓父镙规嵁瀛h妭鐪嫔寳鏂椾竷鏄熺殑浣岖疆鍒ゆ柇澶滈棿镄勬椂杈板簲璇ユ槸浠涔堟椂闂达纴镓浠ュ彜浜烘湁钬沧枟杞鏄熺Щ钬濅竴鏁村楀滆傚ぉ璞′箣链銆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细锏惧害锏剧戋斺斾腑锲藉彜浠h℃椂鍣
⑷ 古时候人们常用的记数方法有那三种方法
1、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2、书契记数
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记数记事记录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汉代徐岳在《数术记遗》一书中,记明书契始于黄帝,有“十等”记法。
3、算筹计数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算筹是我国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的出现年代现在难以考证,但据史料推测,至迟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时已经出现。
(4)古时人们常用的计时方法有扩展阅读:
罗马人计数
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罗马人还处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当时他们用手指作为计算工具。
为了表示一、二、三、四个物体,就分别伸出一、二、三、四个手指;表示五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十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
当时,罗马人为了记录这些数字,便在羊皮上画出Ⅰ、Ⅱ、Ⅲ来代替手指的数;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Ⅴ”形,表示大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表示两只手时,就画成“ⅤⅤ”形,后来又写成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的“Ⅹ”,这就是罗马数字的雏形。
⑸ 古人的计时方法是什么
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⑹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