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是怎样用吹制法制作玻璃的
萨珊玻璃器皿大多造型浑朴,用连续的圆形作为装饰。萨珊的工匠们,还发明了后世一直都在使用的玻璃制作方法“吹制法”,就是借助特制工具将玻璃熔液吹成空泡而成型,这样制作出的玻璃制品,形态更多样、更精巧。吹制法俗称“吹大泡”,它需要吹筒、剪刀两种必备工具。昀早的吹筒是用玻璃制作的。吹制法工艺技巧完全靠口和手,即依靠吹气量的大小、缓急和吹筒的转动速度、转动方式来掌握、控制。
吹大泡就是用吹筒蘸取玻璃熔液,然后由吹筒的另一端的中空部位向熔液吹气,由于这时刚出来的玻璃熔液呈液体状态,必须将吹筒不断地转动,或将吹筒在空中舞动,以防止玻璃熔液流失,再通过剪刀的引、裁、拗、突、抑等操作,即可完成器物成形。
这种吹制法是在北魏以后才有的,三国、两晋时期仍然采用传统的模铸法。我国早期的吹制玻璃作品,器壁较薄,透明度较好,但玻璃中含有较多的杂质、气泡,表面比较粗糙,光洁度不好,这些缺点至隋代有所改变。
萨珊玻璃碗发现于宁夏固原县北周李贤墓,通体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错位排列两周凸起的圆形装饰,系用烧吹技术制成,再用雕花技术进行整形。
这件玻璃碗体现了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艺,是我国萨珊玻璃的代表,说明当时西方玻璃技术经丝绸之路输入了我国,如在山西大同也发现有北魏淡绿色萨珊琉璃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