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儿园小班教案认识物体方位上下里外
活动目标: 1、能借助物体来辨别前后、两边等方位。 2、在游戏中学习完整讲述句子,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 活动准备:各种毛绒小动物或头饰 活动重点:感知前后、两边等方位。 活动难点:能完整的讲述句子。 活动过程: 1、初步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里?”(在前面、在后面、在旁边) 2、游戏—找方向: “你们做兔宝宝,我来做兔妈妈。我捏捏鼻子你们就到我的前面来;我拍拍屁股你们就到我的后面来;我拉拉耳朵你们就到我身体的两旁来。好,我们现在来试试吧。” 教师边拍屁股边说: “快到我的后面来。” 依次:边捏鼻子边说:快到我的前面来。 边拉耳朵边说:快到我的旁边来。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行动。 教师转身,改变方向,只拉耳朵不说话。 “为什么还是拉耳朵,你们要变方向?” 师生共同小结:改变了方向,旁边也跟着变了。 3、游戏—捉迷藏: “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游戏,让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小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 分组游戏:请一半幼儿抱着动物们躲藏,另一半幼儿寻找并说出躲藏地。轮换进行游戏。
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早期科学阅读。
1、观察法:一是借助于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另一种是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可分为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的观察、间或性观察、室内和室外环境的观察。
2、分类法:学前儿童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学前儿童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
3、早期科学阅读:幼儿通过阅读寓有科学知识的作品,包括故事、儿歌、谜语等,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可分为科学诗、科学童话、谜语、科普画册、录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要让儿童获得科学经验,更主要的是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让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也就是在儿童探索过程中,让儿童的认知、情感、技能、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要选择儿童生活熟悉的内容,贴近幼儿,贴近自然。活动方式也应该生活化,就是把科学教育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科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时机。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的探索性。
儿童好奇心强,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事实上他们也正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来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的。
㈢ 认知物体常用的方法有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什么不能什么
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 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㈣ 怎样提高幼儿感知物体软硬的探究能力
活动过程 (一)摸箱,感知物体有软硬之分,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1.分组摸箱。 分成两组,每组一个“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样东西(规则:只摸不看)。 (1)摸一摸,说出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取出来,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 2.小结:箱子里面的东西,有软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据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1.提出问题。 猜一猜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类。 根据自己的猜测,按物体软硬分别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软的物品,放石头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并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1.分组操作。 (1)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发现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压一压) (2)发现什么了?(引导幼儿关注操作的结果,并表述) 能捏动的东西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东西; 能压扁的东西是软的,压不扁的是硬的东西。 2.认识记录表。 3.记录操作结果。 4.小组内自由交流,关注操作的方法、结果和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5.以儿歌的形式总结: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6.验证猜测的结果。检验猜想环节的玩具分类是否正确。 (四)寻找,拓展经验 寻找身边(身上、活动室、家里)有哪些东西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学角,供区域活动时继续观察、探索。 教学反思:讨论,促进幼儿的成长 1.在区别概念时运用讨论,掌握比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体软硬的概念时,借助具体的软硬物体,让幼儿先用触觉感受物体,根据自己的猜想给软硬物体进行分类。教师提出:“你们刚刚摸到什么玩具了?把它分在哪个筐的?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软硬,讨论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总结出物体软硬的概念,即软的物体,摸上去软软的;硬的物体,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这其中的概念同化对于幼儿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即“幼儿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而如果在幼儿操作、比较之后,引入讨论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领悟,那么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儿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学会比较的方法。 2.在学重难点时运用讨论,学会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动的重难点是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比较物体软硬方法。教师提出:“你发现这些玩具中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探究物体软硬的属性,分析比较物体软硬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最费时、费力的。这时,教师根据幼儿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现自己欲望的特点,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议一议”,发挥“集体”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直接的内趋力。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使得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状态,告别消极、被动的聆听吸收。经过广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儿的认识趋于完善,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总结规律时运用讨论,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儿探索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时,教师提出:“玩具娃娃是软的还是硬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幼儿分组讨论探索的结果。有的幼儿说,捏一捏就知道它是软的;还有的幼儿说,用手压一压也能知道它是软的……最后,师幼一起总结出感知物体软硬的要领: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分析】幼儿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让他们独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内容,发现某一规律是很困难的。 在情境中,让幼儿边操作(比一比、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边讨论,通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总结规律。幼儿在讨论中,既总结出物体软硬属性的规律,又提高概括的能力。 4.在是非判断时运用讨论,提高辨析的能力。 【情境四】 在分辨手套的软硬时,大部分幼儿说手套是软的,因为手套能捏动;而一小部分幼儿说手套是硬的,因为手套压不扁。幼儿的争辩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发现手套不仅能捏动,而且能压扁,只是压扁的程度不明显。 【分析】 当授完新课内容,往往要运用新知识判断哪些物体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以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有争议性的材料(手套),引起幼儿的争论,“有争论才有鉴别”,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浮现在头脑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幼儿的辨析能力。幼儿在讨论中,通过亲自探索,不仅学会了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辨别物体软硬的能力。 总之,讨论不仅能培养幼儿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巧妙恰当地运用“讨论”,有利于引导幼儿掌握比较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幼儿概括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㈤ 简单的科学知识大全
人体65%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蔬菜90%是水。
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舌头尝。对不了解的物体,千万
不能闻,更不能尝。水是无色、透明、无形状的液体。水有毛细现象,表面张力。 水能
溶解许多物质。水的污染有: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
在我们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称为天然材料:羊毛、木材、石料等。
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加工处理的称为人造材料:纸、铁、玻璃、塑料等。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等等。
㈥ 幼儿园常用的八种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物体和现象)、演示、示范、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等。
1、观察法:幼儿园直观教学方法之一,运用观察进行教育的方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指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方法:指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依据观察的目的要求,选择科学的观察方法会提高观察的效率。
(1)幼儿自发观察: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发地观察周围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飞机、树下的蚂蚁等。
(2)个别物体观察: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使幼儿掌握这一物体或现象的名称、外部特征、功能、与人们及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如一般的认识食物、动植物都用这种方法。
(3)比较性观察:指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现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能更精确、细致、完整的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如认识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等。还可以分为整体比较和分解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点。分解比较是对两种物体分别从局部逐一地进行比较。
(4)长期系统性观察:也称“追踪观察”。在较长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连续的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如观察种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变化等。
(5)顺序观察法:即对观察对象按照先后顺序,从不同的角度细致的观察。一般观察动物时是按照从头到脚、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6)特征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
(7)分解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再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观察:即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和结果进行探索。
㈦ 认识物体可以用哪几个方法
认识物体通常使用人的感官啊,眼、耳朵、鼻子、手、舌头。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讲,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包括色,味,态,密度,熔点,
化学包括化学性质(元素组成,与什么反应,酸碱度等)
然后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看看原子排列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