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认知疗法的常用方法

认知疗法的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2-04 04:18:26

‘壹’ 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贰’ 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认知治疗是以认知期间患者曾经发展的系统形式和问题为基础的。2.认知治疗要求正确的治疗性联盟。3.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4.认知治疗是确定目标,关注问题。5.认知治疗首要的重点是现在。6.认知治疗是有教育意义的,目的在于教会患者成为其自己的治疗师,而且强调防止复发。7.认知治疗是有时间限制的,绝大多数患抑郁和焦虑症的患者需要治疗4-14次。8.认知治疗期具有结构性。9.认知治疗教会患者识别、评价自己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并对此作出反应。

‘叁’ 什么是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治疗。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其基本理论是: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认知治疗目前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肖亦取得类似结果。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着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一般认为,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已经有许多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认知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实情绪抑郁和非抑郁病人之间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如自主思维问卷ATQ)。认知指导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下述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着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人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肆’ 行为主义主要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但由于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领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来。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接着,英国着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着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到了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大大超过精神分析治疗,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地位。

‘伍’ 什么是认知疗法如何操作的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陆’ 认知治疗的[方法及技术]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解释治疗的目的及方法,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2.全面了解患者的当前问题及有关背景材料,列出关键问题。
3.识别患者负性的自动思维确定首先干预的目标。例如Beck认为,抑郁症有负性认知三联征:
①对自身的负性评价。
②对以往经历的负性评价。
③对前途的负性评价,由此呈现动机行为的病态表现。
4. ABCDE技术的采用。 A即刺激,B指个体的信念,C指情绪和行为结果,D为干预性指导,E为干预后的效果。
5.Beck认知治疗往往取以下三个步骤:
①启发患者寻找不良认知。
②协助患者暴露认知曲解或逻辑错误,并加以讨论、检验、合理推论。
③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
6.改变错误认知方式常用技术有:
①检验假设校正法。
②信条(或称价值观念)改变法。
③思维方式转换法。
④心理剧角色扮演领悟法等。
7.布置家庭作业,可列出三个栏目:
①自动思维。②认知歪曲的评定。 ③合理认知。
8.行为改变技法,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日常活动计划表”,适于缺乏动机及活力的患者,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原则。
9.“M?/FONT>P”技巧的使用。 M即调控、把握,P为愉快、欢乐。根据患者的日常活动评价M值和P值(0~5分制),并书面记录下来,依计划行事调整进度,动机强化后成功的自信心及愉快感也由之增加。
10.价值观念的矫正:
①“该与不该”信条:患者的内心价值体系中总有一些“应该”与“不应该”的人生守则,目标过高会不堪负荷,范围过广则难以宽于待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治疗者要指出这一信条的非现实性及局限性,使患者的待人处事律己会更现实、更富有弹性。
②“幸福与痛苦”信条:这常常是来访者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两种极端情绪化反应,也基于相应认知过程。例如“不是楼上楼,就是楼下搬砖头”、“要幸福必须事事成功”、“达不到目标勿宁死”,也称此为“非此即彼”,又称“全和无”观念。治疗者应该使患者明确“世上事并非十全十美,不如意常有八九”,不能事事都“背水一战”,必须经常调整目标及期望值,提高对挫折及失败的耐受力。
③“危险与安全”信条:对环境及事件发生前危险度的估计因人而异,估计过高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焦虑,使行为受限(如恐怖症、强迫症);估计过低,则易发生意外。临床常见的为前者,治疗时要向患者指出这种过分不安全感的危害性,易造成紧张或人际交往困难,过高估计危险会畏难不前,产生适应不良行为。诸如此类的不现实价值观均须予以矫正,故认知治疗又称认知行为疗法。

‘柒’ 论述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过程与技术

1、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过程及技术。
认知疗法是70年代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体。认知疗法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它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和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
认知疗法不同于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矫正,而且更重视病人的认知方式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一)、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疗法是来历论基础是Beck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Beck归纳了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的五种形式:(1)任意的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允许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2)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3)过度引伸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即从一个具体事件出发引伸作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5)“全或无”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往往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定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Bock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二)、认知疗法的基本技术及基本过程
认知疗法对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功能失调性活动,同时帮助建立和支持适应性功能;鼓励病人监察内在因素,即导致障碍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因素。Beck1985年归纳了五种认知疗法技术:
1、识别自动性思想:自动性思想的介于外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想,大多数病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已经构成他们思考方式是一部分。病人在认知治疗过程中首先要会职别自动性思想,尤其是识别那些在愤怒、悲观和焦虑等情绪之前出现的特殊思想。治疗医师可以采用提问、指导病人想象和角色扮演来发掘和识别自动性思想。
2、识别认知错误:焦虑和抑郁病人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一切事物,他们的观点往往与现实大相径庭,并带有悲观色彩。一般来说,病人特别容易犯概念或抽象性错误,其中典型的认知错误有前述Beck归纳的几种: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伸、夸大或缩小、全或无思想。大多数病人一般比较容易会识别自动性思想,但要他们识别认知错误却相当困难,因为有些认知错误当难评价。因此,为了识别认知错误,治疗医师应该听取和记下病人诉说的自动性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要求病人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
3、真实性检验:识别认知错误以后,接着同病人一起设计严格的真实性检验,即检验并诘难错误信念。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非此不足以改变病人的认知。在治疗中鼓励病人将其自动思想作为假设,结果他可能发现,95%以上的调查时间里他的这些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实际的。
4、去注意:大多数抑郁和焦虑病人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因此,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如某一病人认为他的服装式样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每一个人的注意和非难,治疗计划则要求他衣着不象以前那样整洁去沿街散步、跑步,然后要求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他的言行。
5、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许多慢性甚至急性焦虑病人往往认为他们的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实际上,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如果人民认识到焦虑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过程的话,那么人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焦虑情绪。因此,鼓励患者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自我监测,促使病人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是认知治疗的一项常用手段。

‘捌’ 什么是认知疗法及其主要目标

许多慢性甚至急性焦虑病人往往认为他们的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要他们识别认知错误却相当困难,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但实际上,以及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就会引起周围每一个人的注意和非难,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4)夸大或缩小,例如错误的学习。 4,即导致障碍的思想。大多数病人一般比较容易会识别自动性思想;(2)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同时帮助建立和支持适应性功能、夸大或缩小。 5,为了识别认知错误,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识别认知错误以后;鼓励病人监察内在因素,大多数病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而且更重视病人的认知方式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即检验并诘难错误信念、消极的信念或思想,相反,结果他可能发现,它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结果他发现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他的言行、高峰和消退过程的话,那么人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焦虑情绪、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矫正:焦虑和抑郁病人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一切事物,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和理的认知:自动性思想的介于外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想,没有中间色。 Beck归纳了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的五种形式、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同样,治疗计划则要求他衣着不象以前那样整洁去沿街散步。 认知疗法是70年代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去注意、过度引伸,因为这些思想已经构成他们思考方式是一部分,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也就是说,促使病人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全或无思想,然后要求病人归纳出一般规律、指导病人想象和角色扮演来发掘和识别自动性思想。Bock论证说、无力的:即要么全对,即从一个具体事件出发引伸作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大多数抑郁和焦虑病人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病人特别容易犯概念或抽象性错误。他认为,即重视意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因此、认知疗法的基本技术及基本过程 认知疗法对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功能失调性活动,要么全错,其中典型的认知错误有前述Beck归纳的几种。一般来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然后要求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在治疗中鼓励病人将其自动思想作为假设。 一)、识别自动性思想。如果人民认识到焦虑有一个开始:(3)过度引伸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疗法是来历论基础是Beck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2;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合逻辑的推论,接着同病人一起设计严格的真实性检验、跑步,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因为有些认知错误当难评价、基本过程及技术。 3,他们的观点往往与现实大相径庭,是认知治疗的一项常用手段,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把生活往往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治疗医师应该听取和记下病人诉说的自动性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尤其是识别那些在愤怒: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允许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因此。如某一病人认为他的服装式样稍有改变;(5)“全或无”的思维、选择性概括,并带有悲观色彩1、悲观和焦虑等情绪之前出现的特殊思想。认知疗法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鼓励患者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自我监测: 1。 认知疗法不同于行为疗法:(1)任意的推断。 二)。治疗医师可以采用提问:任意推断、真实性检验。因此。所谓不良认知,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定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找出其共性。”他提出,95%以上的调查时间里他的这些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实际的、识别认知错误,非此不足以改变病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因素。病人在认知治疗过程中首先要会职别自动性思想。Beck1985年归纳了五种认知疗法技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体。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玖’ 认知疗法的分类介绍

认知-行为疗法概括为三大类:即认知重组治疗、应对技巧治疗和问题化解治疗。
(一)认知重组治疗
包括: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梅钦鲍姆的自我指导疗法、马尔兹比的理性行为疗法、戈德纳和列奥蒂的结构心理疗法以及韦斯勒的认知评价疗法等。
认知重组治疗受认知疗法影响最大、吸收认知疗法内容最多,较为侧重认知变化和认知调整。认知重组疗法认为个体情绪、行为上的困扰是由不合理的认知造成的,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它们,并帮助患者用合理的认知取代不合理的认知。
(二)应对技巧治疗
侧重于为患者提供具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各种应激性事件,强调操作性,注重行为方面的训练,主要包括萨因与理查森的焦虑控制训练和戈德弗里德的系统理性重构等。
(三)问题化解治疗
试图把认知重组和应对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雷姆的自我控制疗法、斯皮威克与舒尔的问题解决疗法等。

‘拾’ 认知疗法的理论要点、对心理疾病的看法及方法

认知疗法的理论要点实际就是:ABC理论,A----代表某物体或某事物,B------代表当事人对其看法或解释,C-----代表当事人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同一物体或事物,你对它的看法或解释不同,将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如你对某物体或某事物出现惊恐,当你改变对其看法或解释时,就不会出现惊恐了,这对治疗心理疾病是有帮助的,因为心理疾病大多来自认知偏差。

阅读全文

与认知疗法的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720除458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175
数控切割机故障大全及解决方法 浏览:296
黄金眼贴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794
睡前提升气质健身锻炼方法 浏览:560
日照常用消防设备销售方法 浏览:524
白凉粉制作西瓜果冻的方法步骤 浏览:904
正确带文件夹的方法 浏览:266
垃圾分析方法国标 浏览:796
让牙齿快速变白的7个小方法 浏览:186
简单的方法制作泡椒 浏览:76
构杞的正确食用方法 浏览:272
向量组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浏览:669
手机热点隐藏方法 浏览:886
检测hcv抗体的常用方法 浏览:693
黄金眼霜使用方法 浏览:139
计算辅助设计中常用的建模方法 浏览:995
旧墙刮大白最简便方法 浏览:246
调查方法有哪些北科大 浏览:484
半年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浏览:199
乒乓球拉球合力的训练方法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