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如下:
1、煮沸灭菌:是湿热灭菌法范围,就是将洗净的物品(如毛巾、衣服、床单、用具等)放入水中直接煮沸30min或60min,可将细菌全部杀死,但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孢。
2、紫外线灭菌: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000~3000Å,灭菌力最强的是波长为2540Å的紫外线。主要用于消毒器具表面的灭菌以及净化室内空气。器具表面灭菌一般要经肥皂水洗净后再经清水洗净后擦干后在紫外线下灭菌,包好备用。
3、75%乙醇灭菌:本法是化学灭菌法之一,可用75%酒精溶液用于剪刀、手术刀、针具以及皮肤表面和物品表面等的消毒。物品表面消毒前需要了解酒精是否恢复消毒物品产生损坏。
4、氯维液体喷剂灭菌:氯维液体喷剂灭菌属于化学灭菌法。可用于器具、皮肤伤口表面、物品表面、空间等等情况的消毒。
消毒效果的检查方法
1、物品表面检查
在消毒物品相邻部位划出2个10cm2范围,消毒前后别以无菌棉签采样,接种后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
2、排泄物检查
消毒前后各取0.2ml排泄物的稀释液接种肉汤管,37℃培养24小时后再取样转种相应的培养基,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
3、空气消毒效果检查
一般用自然沉降法。消毒前后在消毒的空间不同平面和位置。放置4~5个平面,暴露5~30分钟后盖好,培育24~48小时观察结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消毒
2. 空气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国标《空气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48-2011)对允许使用的空气消毒剂在理化指标、灭杀微生物以及毒理学安全性等三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一、理化指标要求:
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pH值等理化指标应符合产品质量的相关标准;
2、稳定性要求:液体消毒剂在产品有效期内的有效成分下降率应≤15%,固体消毒剂在产品有效期内的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率≤10%;
3、消毒后的残留及在环境中的残留毒性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4、消毒过程中,不易发生燃烧、爆炸。
二、杀灭微生物要求:
1、实验室杀菌试验或消毒模拟现场试验,使用气溶胶喷雾法消毒时,消毒剂用量应≤10 mL/m3。在20℃~25℃,相对湿度50%~70%条件下,作用≤1 h。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应≥99.9%;
2、现场自然条件下,使用气溶胶喷雾法消毒时,消毒剂用量应≤10 mL/m3。作用≤1 h,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应≥90.0%。
三、毒理学安全性要求:
1、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
2、急性吸入毒性属实际无毒;
3、致突变试验为阴性。
简单来说,空气消毒剂必须稳定,具有强消毒能力。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其水解产生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导致蛋白质变性,杀灭细菌、病毒,实现消毒。但是市售的84消毒液浓度一般在5%-8%左右,使用时必须要按照比例稀释使用,否则高浓度84消毒液会生成氯气,对人体呼吸道产生损伤,对金属有腐蚀作用,且对有色织物有漂白作用。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中规定,化学消毒法洗消剂允许残留量:游离性余氯≤0.03mg/100cm2。若使用高浓度84消毒液,残留氯就会超标,长期接触,会导致诱发疾病。因而,84消毒液使用时要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除此以外,84消毒液对皮肤和口腔粘膜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如果直接接触原液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显然,84消毒液的生理毒性很强,应避免吸入或者接触。氯本身对人体是有一定的毒性,因其含有强氧化的作用,长期吸入会造成眼结膜、球结膜、鼻腔内黏膜周围的受伤和表皮层脱落,对呼吸道肺有刺激性,可能会导致咳嗽、喷嚏、流眼泪,皮肤粘膜均有明显刺激性和腐蚀性,皮肤长期接触出现红肿、皮疹,对不锈钢、皮革、纺织物、涂饰板材等造成加速老化变色即腐蚀,特别对金属类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酒精的有效成分是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酒精蒸汽与空气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燃烧。酒精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3.3%-19%,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3.3%以上,遇到火源会发生闪爆;当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火源就会闪燃。浓度75%的酒精消毒液燃点较低,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室内使用时禁止采用喷洒式消毒方式,应采取擦拭方式并避免洒漏。保持室内通风,以免发生火灾。另外,酒精具有超强的渗透力,能渗透到细胞体内,是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使细胞脱水,皮肤就会渐渐失去弹性,在带走皮肤热量的同时也带走了皮肤的水分,使皮肤的天然保湿能力及免疫力降低,造成皮肤干燥和皮肤衰老、粗糙,皮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
综上,84消毒液、酒精虽然消毒合格,但因其有毒性、易燃、刺激性等问题,在空气中停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84消毒液、酒精不能进行空气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