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药炮制(二)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步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照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方法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1.纯净药材
借助一定的工具,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如挑、筛、簸、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非药用部分及药效作用不一致的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这是原药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如拣去辛夷花的枝、叶,筛选王不留行及车前子,簸去薏苡仁的杂质,刷除枇杷叶、石韦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挖掉海蛤壳、石决明的肉留壳,撞去白蒺藜的硬刺。再有如西洋参、天麻、冬虫夏草等按药材质量不同,经过挑选区分药材的等级。
2.粉碎药材
以捣、碾、研、磨、镑、锉等方法,使药材粉碎达到一定粉碎度,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的要求,以便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如贝母、砂仁、郁李仁等用铜药缸捣碎便于煎煮;琥珀研末便于吞服;水牛角、羚羊角等用镑刀镑成薄片或碎屑,或以锉刀锉成粉末,便于制剂或服用。现多用药碾子、粉碎机直接研磨成粉末,如人参粉、贝母粉、三七粉、黄连粉等,以供散剂、制剂或其他炮制使用。
3.切制药材
用刀具采用切、铡的方法将药切成片、段、丝、块等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性质或制剂及临床需要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切制规格要求。如槟榔宜切薄片,白术宜切厚片,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宜切圆盘片,黄芪宜切斜片,麻黄、紫苏、白茅根宜切段,葛根宜切块等。
二、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见的水制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1.漂洗
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地换水,以除去杂质、盐味及腥味。如将芦根、白茅根洗去泥土杂质,海藻、昆布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2.浸泡
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如用白矾水浸泡半夏、天南星。用胆巴水浸泡附子等。操作时要根据浸泡的目的、季节、气温的不同,掌握浸泡时间及搅拌和换水次数,以免药材腐烂变质影响药效。
3.闷润
根据药材质地的软坚、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的不同,而采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至内外的湿度均匀,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4.喷洒
对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而在炒制药物时,按不同要求,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5.水飞
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海蛤壳、雄黄等。
三、火制
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煅、煨等。
1.炒
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1)清炒法
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
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等。
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等。药材炒炭后要洒水,以免复燃。
炒黄、炒焦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材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而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2)加辅料炒法
是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其中,加砂、蛤粉或滑石粉炒的方法也称“烫”。它是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蛤粉、滑石粉等),温度可达150℃~300℃,用以烫制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如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滑石粉烫制刺猬皮等。
2.炙
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液体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解郁之功;醋制芫花、甘遂、京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补骨脂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3.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以煅至透红为度,如紫石英、龙骨、牡蛎。间接煅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棕榈炭、血余炭等。
4.煨
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
四、水火共制
这类炮制方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包括煮、蒸、炖、燀、淬等方法。
1.煮法
是将药物与水或辅料置锅中同煮的方法。它可减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附加成分,增强药物的疗效。它又分不留残液煮法,如醋煮芫花、狼毒至醋液吸尽为度;弃残液煮法,即将药物与辅料溶液共煮一定时间后把药物捞出,弃除剩余液体,如姜矾煮半夏。
2.蒸法
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分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它分清蒸与加辅料蒸两种方法。前者如清蒸玄参、桑螵蛸,后者如酒蒸山茱萸、大黄等。蒸制的目的在于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降低药物的毒性。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解毒、截疟、通便作用而功专补肝肾、益精血;黄精经蒸制后可增强其补脾益气、滋阴润肺之功。
3.炖法
是蒸法的演变和发展,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钢罐中或搪瓷器皿中,同时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盖严后,放入水锅中炖一定时间。其优点是不致使药效走失、辅料挥发掉,如炖制熟地黄及黄精等。
4.燀 chǎn 法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及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燀杏仁、桃仁、扁豆以去皮;燀马齿苋、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淬法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 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五、其他制法
1.制霜
中药霜制品包括药物榨去油质之残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多种成分药液渗出的结晶,如将皮硝纳入西瓜中渗出的结晶,即西瓜霜;药物经煮提后剩下的残渣研细,如鹿角霜。
2.发酵
在一定条件(如温度等)下使药物发酵,从而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可增强和胃消食的作用,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等。
3.发芽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称为发芽,如稻芽、谷芽、麦芽。
4.精制
多为水溶性天然结晶药物,先经过水溶除去杂质,再经浓缩、静置后析出结晶即成。如将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
5.药拌 药物中加入其他辅料拌染而成,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黄。
㈡ 清炒法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清炒法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170个(含子类)。
清炒法是指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根据火候及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通过加热,使种子果实类药物爆裂,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如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炒后增强焦香气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如焦麦芽、焦山楂等。
如牵牛子有小毒,炒后可以降低毒性,同时缓和峻泻作用。莱菔子、瓜萎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呕吐宽竖辩,炒后可以降低或消除。
有些药物作用猛烈,炒后可以缓和,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某些药本身就有凉血止血作用,炒炭后作用增强,如地榆、槐花、茜草等。另有一些药本身没有止血作用,但炒炭后可以产生止血作用,如荆芥、牡丹皮等。
有些药含有酶,可酶解其有效成分,但经炒制后可以破坏酶,即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而保证疗效,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炒黄是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是炒法中最基本的操作。
炒黄的操作虽然简单,但炒制程度却较难判定,因为很多药物表面就是黑色或灰色的,根据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1.对比看 炒制时可以留一点生品在外边,一纤枯边炒,一边与生品比较,颜色加深即可。 2.听爆声 很多种子类药材,在炒制时都有爆鸣声,一般在爆鸣声减弱时即已达到炒制程度,不要等到爆鸣声消失。
3.闻香气 种子类药材炒制过程中一般都有固有的香气逸出,所以嗅到香气时,也就炒好了。
4.看断面 当看表面和听爆鸣声仍难以判定时,可以看种子的断面。用两手将种子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时即达到了炒制程度。该条是判定标准中最关键的一条,可以说炒黄的程度体现,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断面的颜色。
以上几点综合运用,可很容易地判定炒黄的程度。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炒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 *** 。笔记: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药。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
炒炭要求存性。“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章等类药材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经炒炭炮制后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
药物炒炭后理化性质可产生明显变化。药物经炒炭后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的物质基础一直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中药中的钙离子,也有人认为是鞣质的含量变化所致。但止血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多种成分组成,药物经制炭后,其所含成分一般均有较为复杂的变化,而且大多有具止血活性的新成分产生,因此,炭药的止血作用不能慎缺单独取决于某一类成分含量上的变化。
1.操作时要适当掌握好火力,即达到“炒炭存性”的要求,质地坚实的药物宜用武火。质地疏松的花、花粉、叶、全草类药物可用中火,视具体药物灵活掌握。
2.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质地疏松的药物如蒲黄、荆芥等,须喷淋适量清水熄灭,以免引起燃烧。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经检查确无余热后再收贮,避免复燃。
1.药物必须大小分档,选择适当火力。
2.搅拌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3.炒前锅要预热。
㈢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哪些
(1)水制法 能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并能减低药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气味。包括洗、漂、泡、溃、水飞等法。
(2)火制法 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炮制以达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之目的。
炒:有清炒及辅料炒。清炒是将药物放锅内拌炒,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炒黄、炒焦之药物有焦香味道,以增强健脾开胃之力或改善药物之偏。炒炭的药物可增强收敛止血之功,如荆芥炭。辅料炒是加辅料同炒,如土炒白术,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
炙:与辅料炒无多大区别,一般多将用蜜炒的叫炙。如炙甘草、炙黄芪。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其松脆易于粉碎。多适用于矿石类或贝壳类药物。
煨:是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灰内或置于文火上烘烤,以纸或面糊表面焦黑为度,冷却后剥除纸或面糊使用。目的是利用纸或面糊吸收药物中的部分油质,以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并增强药物疗效,如煨木香。
炮:是将药物放入砂中加热,炒至焦黄爆烈,便于加工,并增强其温燥之性,同时能使药物毒性降低,如炮附子、炮姜。
(3)水火同制法 包括蒸、煮、单三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㈣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清炒法概念
1.定义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
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敬腔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
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旧有“逢子必炒”之说。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
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黄色,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黄色;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亮汪衫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
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炮制方法
炒焦的工序为:⑴锅预热;⑵投药分档,火力一般为中火;操作时先用小火挥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⑷看火候出锅,摊开晾凉。火候:颜色——质地轻薄、体小如槟榔、栀子、麦芽炒至焦黄色,质地坚实、体大如山楂、神曲、苍术炒至焦褐色。气味——均应透出焦香气味。
炒炭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或焦黄色的炮制方法,称为炒炭法。
炮制目的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药,中药制炭后多具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燔发”、“燔艾”;《金匮要略》王不留行炭治金疮,血余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黄炭治带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以五行学说和“取类比象法”解释炭药止血的现象。其书首方为“十灰散”,前人张秉成、王孟英谓“十灰散”:此方汇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之崩漏。止涩之品仅棕榈一味,余皆清血之热、行血之滞、破血之瘀之品。
炮制方法
炒炭的工艺要点为: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一般陵茄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黄色。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成火灾。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防止饮片的含水量过大。③炭药出锅后必须摊开冷却(约1周左右),或置于密闭容器中隔氧冷却,防止余烬复燃;待充分冷却后再入库收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