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中医骨科外治常用方法

中医骨科外治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3-08-28 07:27:49

1.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哪些

治疗方法,是针对疾病所采取的措施。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方法和外治方法两种。
一、内治法:中医外科的内治方法大约分三大类十一种方法。中医外科疾病是从疮疡论治开始,其治疗方法也明显体现针对疮疡的初起、形成、溃后三个阶段治疗措施,即中医外科疾病三类治法,即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初起肿疡、非化脓性肿块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
补法:是指运用补益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
内治方法中详细分为十一种方法,具体如下:
1、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风寒、风热之不同,则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施以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
2、通里法:是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3、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热毒得以清解,是治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在具体运用时,还要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分别使以不同的清热法,如清热解毒、清气分热、养阴清热等不同方法。
4、温通法:是运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是治疗寒证的主要法则,根据病邪的不同,分为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之不同。
5、祛痰法:是运用咸寒软坚化痰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临床运用中,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不同。
6、理湿法:是运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致病者,多挟有热邪、风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须结合清热、袪风等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7、行气法:是运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气郁结而发病者有很多,往往导致气血凝滞,因此,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
8、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9、内托法:是运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分为透托和补托两类。
10、补益法:是运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根据患者虚损情况,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11、养胃法:是运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来源,扶正祛邪,促进康复。具体运用分为理脾和胃、和胃化浊、清养胃阴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医外科的外治方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药物疗法:是运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并赖药物的性能,使其直达病所,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
2、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
3、箍围药: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限局,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4、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分为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平胬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新鲜草药直接外用等。
手术疗法:依据病变不同可分为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其他疗法:主要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浸渍法)等。
总之,各种不同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阶段,择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而应用的。有时治疗时,可能内外治结合,也可能内治、外治中多种不同的方法联合应用。如内治方法,运用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但应用中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统百人,一方统一病。

2. 骨伤科外治法简介

目录

1 拼音

gǔ shāng kē wài zhì fǎ

2 英文参考

External treatment for osteonosus and traumati ***

3 注解

骨伤科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除针拨、牵引、手术、理伤手法及正骨器外,常用外治法还有:

(1)敷贴。即将药膏或膏药贴附于损伤局部。膏药或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消瘀退肿止痛类、舒筋活血类、接骨续筋类、温经通络类、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生肌拔毒长肉类等。

(2)掺药。是将药物碾成细小粉末直接掺在伤口上,或掺在软膏上敷贴患部的外治法,常用于止血收口、生肌长肉、去腐拔毒、温经散寒、清凉散风、祛寒散毒等。

(3)涂搽。即将药物制成液状药剂,直接涂搽或配合理伤手法使用于患部.常用的涂搽制剂有水剂,油剂、酒剂三种,多用于早期伤口感染,治疗跌打损伤或理筋手法时的局部涂擦,或用于闭合性新伤及陈伤旧患。

(4)洗涤。即将药物煎成汤液或用盐水等外洗伤口局部,适用于治疗开放性损伤。能达到清洁伤口、预防感染或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增生、促使伤口愈合的效果。

(5)熏淋。即将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进行熏蒸和淋浴,适用于坎组织损伤初期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者,或骨关节损伤后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者,或损伤而引起局部邪毒感染者。

(6)热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用布袋装好,熨贴于损伤局部,适用于骨关节损伤时间较长,局部瘀血凝聚、肿痛不消者;或慢性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等。近年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电热熨贴,适用于治疗一切骨关节损伤。

(7)药线。又称药条。是用桑皮、纱纸或棉纱捻成线条状外粘或内裹具有拔毒去腐功效约物以作腐蚀瘘管壁或引流脓液之用,适用于附骨痈疽、流注及骨痨形成的瘘管者。

(8)针灸.即使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相应穴位,从而治疗损伤的方法。

(9)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而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适用于治疗软组织挫伤,肌肉、关节劳损,以及骨关节损伤后期。

古籍中的骨伤科外治法

3. 骨伤怎么

中医骨伤四大治疗方法:复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
手法:手法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新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神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击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
药物: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导引和功能锻炼:中医骨伤特色其中之一。
手术疗法:不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中医骨伤也有手术治疗。

4. 中医怎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坏死,中医称骨蚀,中医认为机体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低下,肝肾精血不足,致使骨质疏松,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潜在原因。病变涉及肝、脾、肾。
中医如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坏死的病理特点都是因为气血不通,而产生瘀血。
气血对骨的滋养是骨骼能保持正常形态和正常功能的关键,而一旦瘀血阻滞,脉络不通,气血失去滋养,骨则必然会枯朽、塌陷、坏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综合骨坏死病人骨痛、功能障碍等症状,莫不与此符合。这与中医的气血不行.气滞血瘀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医如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等三方面改变均与中医学瘀血阻滞、血行不畅的概念相吻合,因此可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纠正之。1、中医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内治法:中医学中活血化瘀的方法很多,其中既有内治法又有外治法。内治法主要指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活血化瘀中药是指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而使血行通畅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红花等等,现代药理研究它们普遍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指标的功能,使用这些药物后可使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顺畅,代谢废物及时清除,缺氧状态得以矫正,由骨内压升高而起的疼痛等症状减轻,这完全符合中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
2、 中医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外治法:外治法主要采取药物敷贴、手法推拿按摩等,中医学认为这些方法可由肌表透达深部,同样能起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因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l临床上辨证分型多样,治疗以自拟方为主。但不外乎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另辅以补益气血、通经活络、温经止痛等。创伤性以祛瘀血为治标:激素性以祛痰湿为治标;最终皆补肾复骨收功。骨坏死早期,在骨关节面尚未塌陷之前采用中药治疗,活血化淤、益气填髓壮骨,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药治疗骨坏死亦有采用髋关节内注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者。

5. 中医的治疗手法是什么

一、汤液法——中药内服法,有丸、散、膏各种药剂,口服多为汤液。

二、针灸——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包括针刺放血)。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调脏腑,防治疾病。

三、按摩——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

四、导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

五、食疗——药食同源、药膳。

六、其他——外治法等。

外治法:

拔罐:使局部皮肤充血,防治疾病。适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痹痛、神经麻痹、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及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末溃等外科病。

捏脊、刮痧、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贴、膏丹丸散外涂外敷、药浴、坐浴、中医骨伤科的整骨。

养生七法:神养:包括精神心理、情趣爱好和道德品质调养。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气养: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形养: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食养: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药养:养生药剂选配调制,中医常有“药膳”之说。术养:非食非药的养生法。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疗法养生。

四时养生法: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安排生活起居。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松弛心胸,庭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顺应春升之气机,不束缚自己; 2、夏三月应晚卧早起,夏天该天热而汗出,让它出个够,是阳光宣泄于外不要过于贪凉,顺应夏长之气;3、秋三月,应早卧早起,心情平静安宁,不烦不燥,保养肺阴,免受燥气之侵袭;4、冬三月,时令闭藏,冰天雪地,保护阳气,勿使外泄,不使皮肤出汗过多,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祛寒就温,减少活动,养精蓄锐,以待来春,这是冬藏之道。

预防中风六字诀:稳:即稳定情绪。防:即防止便秘。低:即饮食低脂、低盐。忌:一忌食过饱;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三忌随意突然停药。 炼:即坚持适度的锻炼。诊:即早治“小中风”。

6. 中医外治有哪些疗法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非口服药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的瑰宝。

外治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茎敷裹创伤、干草烤石御寒等,被认为是针法、敷贴、热熨法的雏形。《内经》记载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圣惠方》则记载有淋渫、贴爝、膏摩等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术,就有27种之多。明清时期,外治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并泛化。如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尚先所着《理瀹骈文》,集《黄帝内经》至清朝时外治技术之大成,是一部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它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性的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的意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吴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热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吴氏在《理瀹骈文》中以敷贴(膏剂)为主,不仅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还总结出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华清出浴图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种不同的外治疗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外治技术这门最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又增添了新内容,外治技术已由原创的自身领域,迅猛地向当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由对局部体表病变的治疗发展到了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一直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现代中医外治法已包括药敷、药结、药熏、药贴、药擦、药枕、药罩、药扑、药滴、探吐、吸入、针刺、艾灸、按摩、牵引、气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体白肉际全息诊疗、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声雾化、超短波疗法等60多种,可谓百花齐放、百草争鸣。在此,我们将几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外治疗法向读者作以简单介绍。

敷贴——神奇的自然疗法

敷贴是一种将药物敷于体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清代的《理瀹骈文》则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由此可见,敷贴疗法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了。

穴位敷贴的药性或直接作用于病所,或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到达病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去湿,理气活血,调整脏腑,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由于该法操作简使,费用低廉,内病外治,又无副作用,连“良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最易为儿童所接受。可见敷贴将成为人们日益喜爱的外治疗法之一。

熏洗——风靡全球的一枝独秀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间疗法大师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专立了熏法门,详细介绍了熏蒸洗涤等疗法。清代吴尚先还提出,熏洗、熨、敷诸法即使是虚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会产生虚虚实实的祸患。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疗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种方法。

药浴可以认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疗范围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在药浴种类上有洗、沐、浴、浸、渍、浇等法。熏洗法在现代仍被人们宠爱有加。

刺血——崭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诊疗中仍应用极为广泛。它是一种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络利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疗法仍为人们广为使用,其价值可见一斑。

现代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险性极小。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疗法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也是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等在治疗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在公元1世纪前后成书的古代传统医学巨着《月王药诊》中,就有专章论述了藏医的放血疗法。《四部医典》的问世使放血疗法的理论进一步完善、经验进一步丰富。

放血疗法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备受重视。

我国的中医外治法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医术,然而却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起源于我国而传向世界,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进步和中医外治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日益结合,中医外治法将会更加造福于人类。

阅读全文

与中医骨科外治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生殖器泡疹治疗方法 浏览:20
熊娃娃机器人使用方法 浏览:7
产后阿胶粉的食用方法 浏览:936
腰肌强韧训练方法 浏览:265
如何看懂大盘的方法 浏览:613
四川房产测量地下坡道计面积方法 浏览:830
防晒喷雾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351
心衰的症状和解决的方法 浏览:687
烙饼问题思考研究的方法 浏览:787
蜘蛛牌放大方法视频 浏览:289
社会方法研究计划 浏览:829
ac7260信号弱解决方法 浏览:945
淋浴帘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675
来川学习方法如何检查试卷 浏览:496
多位数竖式加法计算方法 浏览:895
紫花地丁草食用方法 浏览:684
学习数字的正确方法 浏览:324
人热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786
用哪些方法洗脸 浏览:192
犬感冒治疗方法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