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胜任力模型怎么构建
胜任力模型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力结构,是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如工作分析、招聘、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的重要基础。
麦克利兰认为胜任力模型是,“一组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它们影响个人工作的主要部分、与工作绩效相关、能够用可靠标准测量和通过培训和开发而改善”。
吉尔福德(Guiford)则认为,“胜任力模型描绘了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以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一组行为特征”。
应用方式:
胜任力模型:
一、将胜任能力模型融会到公司的甄选体系中,以此保证参与招聘决策的每个人都依据共同的标准,而该标准应该是同优良业绩密切相关的。
二、将胜任能力模型融会到业绩管理体系当中,以此保证人员能够得到有关同胜任工作息息相关的行为与技巧的指导和反馈。结果是,新雇佣的人员能够更快地实现最大生产力,并且离职率也会相应降低。
㈡ 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有的公司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帮自己建立胜任力模型,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对其应用仅停留在发工资、记考勤上,建立的模型根本没办法用到实践中去。还有的公司在应用模型去评价员工的时候,不能统一评价标准,使得结果存在极大偏差…… 总之,一谈到在企业中引入胜任力模型就有无数的问题困扰着大家。那么,胜任力模型究竟能不能在中国的企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 胜任力模型(也被称为素质模型/资质模型)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的人力资源质量标准,它清晰地界定了产生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行为特征,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和改进重点。很多西方企业早已开始尝试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将其应用到人才发展的整个周期,以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战略要求保持一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胜任力模型不仅改变了美国外交官的选拔,还彻底革新了欧美企业人才选拔的模式与标准。与一些管理理念与工具一样,作为一项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舶来工具,也受到中国企业的追捧。然而引入胜任力模型的企业越多,来自企业的质疑声也越高。它不仅从名称上甚至在模型结构、内容上,在不同的企业中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确有部分模型的质量不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对建立胜任力模型时花费不菲,耗时耗力,完成之后却只能束之高阁,不知如何使用等。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如何保证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成功应用呢? 选择适合企业的建模方式 谈到建立胜任力模型,大家自然会想到麦克利兰先生所创的方法,即通过对照绩效优秀与绩效普通的样本人群找出差异素质,俗称归纳法。但此方法的运用对企业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需要有符合统计要求的样本人群与熟练掌握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专业调研人员等,这也是胜任力模型价格不菲的重要原因。 一个企业建立胜任模型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首先,确定绩效标准,比如,企业营业额、利润、管理风格、员工满意度;从企业内部找出一定数量的绩效优异的管理者和绩效平平的管理者建立标准样本。其次,进行大规模访谈、调研、收集数据信息,这当中可以采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等方法;调研结束后专业人员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岗位胜任力内容,并确定、描述胜任力的等级,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模型建好后应不断在实践中验证、改进。 模型中的胜任力指标是对调研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后选取的。很多企业在应用此方法时,调研对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只有寥寥数人。结果当然缺乏准确性与说服力。行为事件访谈法尽管有基本的套路可循,但如何与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并运用技巧引导对方“娓娓道来”获得宝贵的“故事”,则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与一定的实践磨练才能达到所需效果。没有好的调研访谈与分析人员也是很多企业模型构建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有多种方法可循,如借鉴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库、内外部专家研讨法、测评建模法、针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事件访谈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好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建模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建立起来的胜任力模型,其信度与效度略微低于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法建立的胜任力模型,但相对而言往往更为经济,也具备足够的应用指导意义。而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一种,主要是对优秀和一般的任职者分两组进行访谈,并对比分析访谈结论,发现那些能够导致两组人员绩效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继而演绎成为特定职位任职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运用此方法需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建模的岗位非常重要,没有行业榜样可借鉴,并且企业具备样本对照行为事件访谈建模所需的技术要求。 对绩效优异者的行为事件访谈建模与样本对照的实证式建模方法都要通过访谈进行,区别在于前者只对绩效优秀员工进行访谈,将优秀者的关键行为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而后者则需要就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员工的关键行为进行对比归纳。 模型须不断修订完善 无论是何种建模方法,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出现偏差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素质模型框架形成之后,还要通过实践对素质模型进行评估与进一步确认。一方面,通过与相应职位的任职者及其上级进行讨论,确认该模型中的素质是否为驱动任职者取得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素质模型的实践运用来检验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在胜任力模型构建完成之后,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新与完善是模型信度、效度的重要保证。在项目完成后一年与两年期分别设定胜任力模型的更新点,对照绩优人员的胜任力测评与业绩评估结果,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优化效果往往好于在模型构建时期内进行的短期修正。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科学的胜任力模型,使企业“人才选拔有标准,使用有依据,考核有尺度,培训有目标,个人努力有方向”。解决了选人、用人、育人的标准问题,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迈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是,模型的价值是在不断的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反之,如果不能在应用中看到模型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产生的好处,人们就会对模型本身的准确性,甚至对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决策的正确性产生质疑。形成此种情绪或氛围之后,想要继续推广胜任力模型自然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巨大阻力。因此,如何将胜任力模型与已有的管理体系与理念结合起来,用适当的测评工具实现模型作为人才选拔、培养与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才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有的企业在完成了胜任力模型后,便急于引入一些胜任力培训产品或咨询公司推荐的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没有考虑企业现实是否可以接受。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引入胜任力模型意味着一场变革的开始。受制于成本与其他客观因素,绝大部分企业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整改造。所以,选好切入点,从最容易看到效果,最容易被企业接纳的环节展开,快速地让企业全体员工看到模型带来的实质效果,才能让大家有进一步应用胜任力模型的信心与动力。 而有的企业在与咨询公司合作时,将建模的过程变成一个简单的访谈、统计与文字编辑的过程。仅派人员参与访谈安排与内部协调。其实,在建模的过程中,无数的讨论会与访谈也是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内部宣传、统一认识的好时机。(完)(彭逼眉)
㈢ 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
01
什么是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最初,人们发现,智商可以鉴别出好学生和差学生。后来的跟踪研究发现,很多智商高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而很多所谓的差学生工作中却表现得很好。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智商不能有效区分“好的工作者”与“差的工作者”。之后又开始考虑性格对绩效的影响,比如内向好还是外向好,但效果也不显着。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着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发表了“测量素质而不是智力”一文,批评了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主张用能力测试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绩效。此后,Competency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中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实际研究中,麦克利兰等人强调:“不要先做任何假设!”把自己当成一无所知的人,直接到企业里面选择绩效优异者与一般者,研究他们的工作过程及一些细节,比如: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做了什么事、感情是什么等。
从而得到一些叫做 “品质”或“素质”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再拿到另一个“绩优”群体与“一般”群体中去验证。如果绩优的人都得分高,这个研究就过关了。
也就是说,胜任力模型相当于是在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情况下,直接拿着录像机把员工的行为、言谈等细节都录下来,然后再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胜任力素质最终都能归结为某种行为。现在,一般借助冰山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素质。从浮在水面上的知识、技能,依次到水面下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直到最底层的动机,都综合在素质里,而且越是底层的东西对绩效表现起的作用越大。
目前关于敏捷建模有效性的验证并不多,但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有效性进行把控。
(1)内部一致性:通过工作坊小组的讨论,争论,最终保持一致,这种类似“德尔菲法”专家讨论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确保了模型的有效性。当然,这里所谓的“专家”,通常指处在领导岗位的员工或岗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员工,对岗位的把握比较全面。
(2)校标效度:模型在企业落地后,可以通过员工的绩效分析和工作表现对员工标准进行验证,当然,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会更有说服力。
哪种是最适合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通过这个方法做出来的素质模型能不能把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区分开来。 实际上现在成功的方法都是综合的,既有归纳又有演绎,还参照外部的标杆。就是要吸取各法之长,弥补单一方法可能带来的缺陷。
3.选中专家
胜任力模型构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因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非常关键。如果建模人员不专业,不会进行战略文化分析,访谈时不能挖掘出有效的行为事件,或者编码和数据统计过程有偏差,都会导致建模的失败。因此要保证模型构建成功,企业必须选中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建模人员。
专业的建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胜任力模型和人才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工具应用技巧(如行为事件访谈、头脑风暴法、编码、数据统计等),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总结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当然,即使选中了建模的专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企业认为,既然花钱聘请了咨询公司,就应该把开发工作交给咨询人员,自己再花费力气,岂不是冤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企业管理人员和咨询公司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最需要管理者参与的环节,就是胜任素质的提炼。基于同一个行为事件,咨询公司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所提炼出的胜任素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咨询公司的顾问对企业的背景和情况没有内部人员熟悉,从而在判断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因此,模型提炼工作必须由咨询顾问和企业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合作的方法有研讨会、头脑风暴法等形式。此外,胜任力模型的真正使用者是企业管理人员,亲自参与指标提炼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各项胜任素质的含义。
㈣ 如何做胜任力模型
公司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步骤如下:
一、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
(一)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框架
1、咨询公司在了解企业战略要求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对于需要做胜任力模型的岗位(以下简称岗位)就现有的《岗位说明书》进行详细的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2、咨询公司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对岗位职能进行修订,出具《岗位职能修订意见书》。
3、在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配合下,由咨询公司对企业各岗位绩效出众的员工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找出其有别于一般员工的特点和行为,建立岗位的基准能力和区别能力,出具报告。
特别要求: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由咨询专家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结合同行业成功管理经验进行。 考试大
4、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岗位的关键胜任要素,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出具具体方案的初本。
(二)胜任力模型的细化
1、在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配合下,由咨询公司根据已做出的胜任力模型框架进行管理层面的访谈工作,推动管理层研讨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框架”进行调整和修正,进一步细化胜任特质的典型行为,出具《胜任力模型修正报告》。
2、在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岗位评估要素列表,制定评估框架并选择、组合评估方法。成果检验时出具《岗位评估要素列表》以及相应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建议书。
3、建立完整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出具具体明确的文字资料及说明。
二、专业培训及试行操作
1、在企业对岗位胜任力模型予以确定的情况下,由咨询公司对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深入了解胜任力模型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等。
2、根据“模型”,由咨询公司指导企业人力资源部对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评估,出具各岗位评估报告。
3、根据“模型”,由咨询公司指导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基于胜任力的选任机制、评估机制、培训设计、薪酬体系等工作的创新式开展,出具不同领域的分析报告和改进意见。
三、胜任力模型管理的提升
通过对企业的管理诊断和评估,由咨询公司指导公司人力资源部建立发展评价中心。发展评价中心包括心理测验(包括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动机测验、管理风格测验)、情境模拟(包括文件筐、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案例分析等)和专家面谈(包括结构化面谈、半结构化面谈和非结构化面谈)。
在此基础上,企业接受进一步必要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开辟一条对人才选拔、培训、考核等一系列专业领域高层次管理的道路。 转贴于:人力资源管理考试_考试大【责编:lqq 纠错】
㈤ 如何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
岗位胜任力 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各岗位分项调整,拓展企业人才库的实力候选人,发挥员工的才能,让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运用,力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作为HR想建立 胜任力模型 ,首先要知晓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什么?你说没有战略目标?那也不行!
任何公司生存发展都是有一个目的,说白了任何企业都是为了赚钱,只是赚钱的手段不同,我记得一句话: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都是耍流氓。
2、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岗位目标
假设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市场占有率从40%达到60%,那么这个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做出什么样子的工作。
再把部门目标分解成岗位目标,我们以人力资源部为例,假设为了完成市场目标,人资部门的目标是完成300人的人才输入,那么招聘专员的招聘任务将至少会是300人(假设一个人员也不流失),为了完成300人的招聘任务,招聘主管应该具备什么样子的能力呢?
3、界定目标岗位的绩优标准
通过对目标岗位的消行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绩效评估,区分目标岗位优秀员工、普通员工和绩效较差员工的行为表现,再讲界定好的绩效优秀标准分解到各个任务要求当中去。
我们以生产普工为例,优秀员工的标准是:产量高,合格率高,态度端正等等。我们根据这些特质,确定他们为绩效优秀的员工。
4、选取样本组,进行对比工作
一般来说,可以从通岗位的员工中随机抽取3-6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2-4名作为样本组。
5、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我们上面说的那些方法了,简单操作的可以是问卷调查法,也可以做行为事件访谈法等等。如果这些达不到目标,还可以使用个人访谈法及小组座谈法。
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你要提前准备好胜任力辞典。问卷调查因素是自己设计的,可以自行定义胜任素质的选项,只是表达的时候要直白一点,让员工比较容易理解;假设做行为事件访谈法,那么HR在访谈的时候要注意引导,或者能熟练的抓住关键词,假设你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个行为事件的代表胜任素质是什么,访谈是没有意义的。
6、定义岗位胜任要素
数据整理完毕,已经大致得出了每个岗位的关键行为、特质是什么,对这些行为对应的胜任素质进行识别整理。
7、划分胜任素质等级
有忍就奇怪了,胜任素质还要有等级?
当然有,例如很多岗位需要沟通能力,但是每个岗位对沟通能力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岗位只要做好简单的沟通就好,有些岗位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例如普工员工只要能沟通好内部员工就可以,而部门经理就要做好跨部门沟通。
8、建立 胜任力模型
根据上述步奏,最后就可以建立每个岗位的胜任力模型了。
胜任力模型可以有多种维度,例如可以按照冰山模型建立6维度模型,但是6维度比较多,有的时候不好划分这个码桥大素质到底属于哪个维度,所以个人建议可以建立三维度模型。
总结:建立敢为胜任力模型非常重要!岗位匹配的人才往往具备共同的特征,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迟竖这份工作,他们能够做到自我的约束和控制,他们谦虚并且不断追求进步。
㈥ 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麦克里兰等人开创的古典建模法(行为事件访谈法)仍然雀弊是最常用也是最精准的建模方法,它最适用于岗位胜任力模型宽洞的构建。但是经过将近40年的应用与发展,衍生了多种方法或工具对古典建模法进行补充。
企业的核心胜任力模型是对企业全体人员的胜任力要求,它是企业的战略、愿景与价值观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领导者胜任力模型是对企业高层领导者的胜任力要求,这种要求超越了岗位、专业乃至单个职能,它主要是反映企业宏观运营对高层领导者的胜任力要求。利用古顷巧族典建模法来构建核心胜任力模型和领导者胜任力模型反而不太精准,因为绩效标准不好定义、样本不好选择(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在古典建模法之前加入“战略气质分析”,目的是为核心胜任力模型、领导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构建核心胜任力模型和领导者胜任力模型。然后借助其他辅助工具对模型进行验证
㈦ 胜任模型的胜任模型的建立
即便是同一个销售经理的职位,也会因为行业的不同,公司的不同而要求具有不同的胜任力,这就需要建立不同的胜任力模型。
一般说来,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是在既定好的,关于“什么是高绩效的标准”这个前提下,选取绩优者和绩差者两个散档对照组,应用一种叫做“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的开放式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要求被访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所发生的关键事件的详细背景以及当时的所想、所做。然后对两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程度指标进行比较,抽取出权重较大的特征并归类,由此建立模型。
从胜任力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是能够从绩优者身上抽取出那些“关键的、能够影响绩效好坏的”几类特征,这很接近于之前我们提到的标杆。所以胜任力模型的价值也就显而易见了。对于那些还没有“进门”的候选人,我们在招聘筛选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本身既已具有的素质越能贴近该岗位的胜任力要求越好,这个中间的差距越小越好;对于那些已经“进门”的员工来说,我们可以用胜任力模型这把“尺”来给每个人量一量,对于那些符合要求,并且具有一定潜质的员工来说,可以在将来的继任计划中加以考虑。掘历而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达到胜任力要求的员工来说,则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将来的努力方向,帮助企业或者员工自己明确培训需求。
当然了,对于胜任力的测量也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冰山”以下的部分,就更不容易凭借简单的观察就能察觉到的。因此,在测评胜任力时,企业或者专门的咨询公司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评价中心”测试。是把待评人员置于一系列模拟的工作情景中,由企业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外部的心理学家组成评价小组,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观察和评价被测者在这些模拟工作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以考察被测者的各项能力或预测其岗位胜任力。主要手段包括公文筐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演讲、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测试组合判掘搜。
McClelland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帮助两家跨国公司建立了高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新建立的胜任力模型作为高层管理人员选拔的标准,使得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从原来的49%下降到了6.3%,追踪研究还发现,在所有新聘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中,达到所要求的胜任力标准的有47%在一年后的表现比较出色,而没有达到胜任力标准的只有22%的人表现比较出色。
㈧ 如何构建企业胜任素质模型(常用方法)
能力素质模型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中的关键环节,它将企业战略与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紧密连接,避免脱节。能力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如员工招聘、员胡液工培训、员工发展、绩效评估等。
1、企业战略决定
1、企业战略决定能力素质模型,也就是说设计能力素质模型必须以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为基础,以确保员工具备的能力素质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一致,为企业的长期目标服务。
2、导出的能力素质模型
2、企业战略导出的能力素质模型被用于设定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中的能力指标,它与业务指标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因此企业战略被细分为个人能力发展目标用于个人绩效考评。
3、针对各个岗位
3、针对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决定了人员配置所需满足的资质要求,有利于选择和任用合适的人员。在企业招聘时,根据能力素质模型考察应聘者对一些关键能力的学习和掌握的潜质以使他们进入公司后,有能力更好地为完成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在工作安排上,如建立工作小组时,可以根据小组整体的能力素质要求选择具备不同能力的人员参加,以平衡团队能力。
4、明确的指导
4、能力素质模型为员工的发展作出明确的指导,公司可以根据能力模型制定员工技能发展路线,并根据个人能力模型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为员工设计培训课程。
5、制定薪酬及激励机制
5、在制定薪酬及激励机制时,对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决定了该岗位的基本薪资水平。通过对能力素质不断评估,以确定员工基本薪酬提升和职位晋升机会。编辑本段七、能力素质模型举例
国外在能力素质模型的设计上已经非常成熟,目前不少咨询公司也有国际知名企业的素质模型以及素质辞典,但不论是现在流行的18项或27项能力素质库,都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在进行能力素质模型的设计,设计的过程和搭建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各个企业需要结合自已的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价值观、行业特性、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内部运营等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构建适合本企业的能力素质模型。切不可照搬他人做法。
能力素质模型
例:目前流行的通用素质定义与分级(选取四项作为说明):
1.服务精神
1.服务精神(CSO): 即有帮助或服务客户的愿望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专注于如何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人是否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行事?) 计铅歼算分析时需切记:“客户”可以是广意的,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或内部“客户”或“服务对象”。 1~4级主要针对对客户的反映,5~6级是特别积极和可指导他人的。 这种人:
1)有追踪:追踪客户的要求、需求、抱怨。 让客户对最新项目进展有所了解(但却不深究客户的深层问题或困难)。
2)保持沟通:与顾客在彼此的期望方面保持沟通,监督客户满意度的执行。给客户提供有意信息、以及友善和开心的帮助。
3)亲自负责:对更正客户服务问题采取亲自负责的态度,及时地、不袒护自己地解决问题。
4)为顾客采取行动: 特别在客户碰到关键问题时,主动使自己能随时被顾客找到。例如:提供给客户自己的家庭电话或休假时电话或其它能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式,或为解决问题在顾客所在地滞留很长时间。采取超出正常范围的措施。
5)指出客户潜在的需要:除前面几条所提到的外,了解客户业务并/或为客户的真正潜在问题寻找信息,为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方便。
6)运用长远观点:对待客户问题采取长远观点,为了长远利益关系宁愿牺牲一下暂时利益。从客户的长远利益出发,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客户决定的过程。对客户的需要、问题或机会和运用的可能性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推进工作槐做冲(例,推荐不同于客户要求的新的办法)。
2.培养人才
2.培养人才(DEV):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带有一定想法或力度地筹备长期培养人才的计划。关键在于培养人才的意愿和影响力,而不一定是一个培训人员的角色。(这人是否具有长期培养人才的特点?(不仅只在技巧上)?) 计算分析时需切记: 培养人才的潜在动机必须清楚,培养人才素质的低级部分常常与监控能力素质的低级部分相混淆,而培养人才的动机是区别其两者的关键。 这种人:
1)对别人表达正向期待:对他人的发展趋势作正面的肯定:现在所具有的和将来所期待的能力和/或面对困难的潜力,相信别人也想且能学习或改进他们的业绩。
2)提供如何做的指示: 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或如何做的演示,告诉别人如何完成任务,提出具体、有益的建议。
3)解释原因、提供帮助:在做指示或演示时,解释其原因或理由,视其为培训策略之一,为使下属的工作简化,提供实用的支持或帮助(即,主动提供其它资源、工具、信息、专家建议等)。采用提问、测试或其它方法确认自己的的解释或指导已被理解。
4)为了鼓励他人有意给出正面反馈:为达到培养他人的目的,给出具体正面的或正反面的反馈,在别人受到挫折时给予安慰,用行为而不是言语给出否定反馈,对未来表现提出正面期待或给予个性化的建议以改进工作。 5)参与长期培训或指导计划:为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安排合适有意的工作、正式培训或其他活动,让受培养者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以便他们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告知其正确答案。这种培训不包括那些为了满足公司要求的正式培训, 但包括那种确立了培训需求、拟定了新的计划或教材的培训。
3.监控能力
3.监控能力(DIR): 即以公司长期利益为重,适当并有效地利用个人权利或个人地位使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愿望相符。 包括“让别人做某事”的内容或说话声调。说话声调可以有严厉、直截了当、苛求、甚至威逼。而讲理说服或让他人信服等属于影响能力素质,不属于监控能力。(这人设立坚定的行为标准并指派人去完成之?) 这种人:
1)需监控别人:需适当监控,让别人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要求和目标。把例行工作一项一项地分派给他人,以便腾出自己做更重要或更长远的目标。
2)确立限度: 对无理要求能坚决地说出“不”,对他人的举止有自己的判断限度,能利用环境限制他人的可选性,或强迫他人提供希望获得的支助。
3)要求杰出业绩:单方设立标准,高线要求业绩、质量或支助;用“少说废话”或“我说我算”的风格坚持自己的命令或要求。
4)保持可见业绩标准:侵犯性地(或公开地)用清晰的标准监控业绩表现(例如:把个人目标与销售结果公之于众,并用红色标明其差距)。
5)让各人对自己的业绩负责:不断用标准衡量个人业绩,强调其后果,并公开个别交锋、直接指出其问题所在。
4.影响能力
4.影响能力(IMP): 即为了使他人赞成或支持说话者的议程所采取的说服、使别人信服、影响或强迫他人的办法。主要基于对他人施加具体影响的愿望,如自己设定的议程等,一种给他人留下具体印象的愿望,或希望他人采用的一系列行动。(这人是否特意采用影响策略或战术?) 计算分析时切记:2级和3级通常指非个性化或相对简单的说服。即在同样情况下对任何人都可用同样的理由或观点。 4~6级属于非常个性化或非常特殊的情况,往往与组织理解力(OA)和/或人际理解能力(IU)素质相关。如有足够证据,要么其中一项计分,要么两项都计。如果一个人为了同一目的作出了一系列非常特殊的努力(如,与一个故事的系列计划有关),那么应该把这些行为计为5或6。切不可分别对这些行为计分。 这种人:
1)陈述意图但不采取具体行动:打算达到具体效果或影响, 表示对名誉、地位、外貌等的关切,但没有采取任何具体行动。
2)采取了单项行动去说服: 在讨论或演示中运用直接说服法(如,运用理由、数据、其他人个人的兴趣;运用具体例子、直观教具、实际演示等)。没有作出明显改变去适应听众的兴趣和水准。
3)采取了多项行动去说服: 采取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步骤做说服工作,而没有就听众的水准或兴趣作必要的调节。包括演讲所需的详细数据准备,或在演讲或讨论中运用了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理由或观点。
4)对个人的行为或话语的影响有充分考虑: 调节演讲或讨论内容以特别适应某种听众的兴趣和水准。对演讲者某种行为或某些细节对听众的影响有期待准备。或采取某种周密计划过的戏剧或非常行为以便达到某种特殊效果。 对他人的反映有期待和准备。
5)运用非直接影响:运用非直接影响的因果链:“由A到B,再由B告诉C等等”。或采用两个步骤去影响,每一步骤适应不同的听众。 运用专家或第三方施加影响。
6)运用复杂的影响策略:有政治上的同盟,为某种观点建立“幕后”支持,为了取得某种效果提供或保留某些信息,运用“群策技巧”去引导或指导一群人。编辑本段八、能力素质模型的作用
㈨ 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合易认为:1、胜任力模型框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所属行业特性、职责角色、绩优者特质、共性短板。
2、合易咨询-胜任力模型构建步骤具体如下:
(1)前期准备:成立建模小组;企业战略、文化、岗位说明书、绩效结果的梳理与提炼(主题分析);编制目标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拟定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界定绩优与绩效一般的特征,与销码困决策方沟通,选定被访谈人。
(2)建模调研:与公司高层访谈,对胜任力问卷调查的因子进行补充和完善;分组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行为事件访谈、个性特质实测;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及访谈信息汇总。
(3)数据统计与建模:结合主题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结果及访谈内容进模喊行编码、提炼和归纳胜任力模型因子;形成初步的胜任力模型,包括一级因子、二级因子亏念、行为描述点及各级因子解释;公司内部沟通修正和完善胜任力模型;结合调研访谈素材,拆分、撰写分级行为描述;验证模型结构完整性和分级描述均衡性。
㈩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模型构建
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实践
KL集团是一家办公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为适应高速增长的业务需要,集团按产品划分为多个事业部并希望每个事业部都能在各自的产品领域进入行业前三甲。但几年下来,一些事业部的发展情况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除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因素外,事业部总经理在经营中所表现出的任职能力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对事业部总经理的任职能力进行甄别和评价,总裁要求集团人力资源中心立即拿出一套有效的事业部总经理任职能力评估方案。
从专业角度分析,总裁需要的实际上是一套事业部总经理的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中心也想借此机会把集团员工核心素质模型、领导力模型和事业部总经理的胜任力模型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项目完成,并成立项目组。
通过对集团实际情况分析,项目组决定把项目分三个阶段;1、胜任力素质提炼阶段;2、胜任力素质关键行为整理阶段;3、胜任力素质成形阶段。 胜任力素质提炼阶段
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常用方法有三种: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法和问卷调查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考虑到项目组成员大多是老员工,对公司情况熟悉及对企业现行阶段对员工的要求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于是项目组先分别就员工核心素质模型和领导力模型两个议题在内部组织了一次讨论,同时也参考了一些标杆企业的素质模型。最后罗列出15个核心素质和30个领导力素质并进行定义后制作成《胜任力素质调查问卷》(例图见表1-1)发给集团5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及编码。
胜任力素质模型问卷 例表:1-1
为深入了解集团事业部总经理岗位胜任力素质要求,制定出事业部总经理胜任力素质标准及公司领导力模型。人力资源中心特制定此调查问卷拟进行岗位胜任力素质调查。您作为本岗位任职人员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胜任本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最熟悉,也最有心得体会。特邀请您参加本次岗位胜任力素质调查,您的理解和意见,对集团事业部总经理岗位定位和领导力模型建立至关重要,所以请您认真填写该调查表。 一、核心素质部分 胜任力素质 定义 您的选择 团队合作 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构建良好合作氛围,主动分享,相互配合,以促进团队共同发展及团队目标的达成。 责任意识 认可自己的工作职责及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积极采取行动去完成工作职责,并自发自觉承担工作后果。 卓越执行 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想法,并付诸于行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客户导向 关注客户感受,擅长发现和预见客户的需求,完善客户服务水平,致力于满足并不断超越内部和外部客户的期望,并与客户建立、保持良好关系,持续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 …… 二、领导力素质部分 胜任力素质 定义 您的选择 战略思维 在复杂模糊的情境中、用创造性或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来识别潜在问题、制定战略性解决方案 商业洞察 对市场、客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映速度,预知市场前景、熟悉竞争对手、客户需求并进行分析判断,做出理性决策。 经营决策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以企业发展为焦点、对经营环境和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恰当、合理、及时和实际的判断并采取行动 培育他人 从组织长远发展愿景考虑,注重部署培养,有培养他人的意愿与倾向,关注他们的潜能与可塑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其成长 …… …… 三、事业部总经理知识部分 必备知识 掌握程度 财务管理知识 □ 不用了解 □ 了解一些 □ 掌握 □ 熟悉 □ 非常熟练 营销管理知识 □ 不用了解 □ 了解一些 □ 掌握 □ 熟悉 □ 非常熟练 …… ……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除了与企业文化导向相关,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在现代管理上也应提高到战略角度去思考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特别是领导力模型的构建从战略角度思考显得尤其重要,当组织战略发生变化时,组织对管理者的胜任素质发展要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成功的胜任力模型应成功地将管理者胜任力素质要求与未来战略方向和组织能力需求连接起来。如着名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在布局海外时,就对领导力模型进行了调整,加入了“布局全球,决胜长远”的素质要求。
2)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不仅反映在企业的组织流程和组织管理方面,同时也反映在人员的胜任素质上。因为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会反映出对企业员工胜任力素质要求。比如顾客导向型企业,员工素质模型会更多地围绕如何满足顾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来进行构建;而产品领先型企业,员工素质模型会更多围绕产品创新、市场快速反映来进行构建。
3)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业务特点也会不同。而业务特点反映出对员工的胜任素质要求也会不同。如企业在创业阶段,企业还处于市场探索期,这个阶段对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是敢于冒险、勇于决策、创新等;而当企业在成熟阶段时,企业文化管理成为领导者的关键任务,这个阶段对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更趋向于愿景管理、战略思维等
4)企业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也会对员工胜任力素质要求也会产生影响。比如直线型组织更多关注员工的执行能力,而矩阵式组织则更关注员工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等。
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时,项目组在结果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企业战略、企业价值创造模式、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组织模式等因素对胜任力素质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核心素质模型和领导力素质模型的胜任素质。具体如下: 核心素质模型 领导力素质模型 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卓越执行、客户导向、积极主动、持续学习 领导力模块 领导力素质 高瞻远瞩 战略思维、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商业洞察 管理运营 经营决策、成本管控、资源整合、变革创新、风险控制 持续发展 组织协调、凝聚人心、培育他人、团队建设 自我管理 组织认同、成就导向、理性思考、诚信正直、事业激情、大局观念 完成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提炼后,项目组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胜任力素质行为整理阶段。综合考虑到企业现状及保证行为信息的科学性,在关键行为的提炼上项目组决定采用BEI行为事件面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BEI行为事件面谈对象主要为集团职能部门总监、事业部总经理及部分资深员工代表;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集团中基层管理人员及部分员工代表。两种调查方式都事先准备好了内容,BEI行为事件面谈内容主要围绕对素质内涵的理解、工作行为描述及分别例举3 个工作上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同时将面谈内容发送给面谈者,以便他们事先准备;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是围绕每个素质进行了5-10个行为描述,被调查者只要在认为符合工作实际行为要求的行为描述上打“√”。
行为面谈和问卷调查结束后,项目组根据调查结果开始着手素质关键行为的提炼。主要方式是把大家聚焦度集中的行为列为素质关键行为,同时对这些关键行为也进行了素质维度加以区别。例如: 胜任力素质 维度 行为描述 责任意识 工作认知 对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性。 积极行动 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寻求工作解决方法,高效完成工作目标; 热爱工作 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积极寻求完成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 关键行为提炼时,尤其要注意关键行为必须是反映在员工实际工作中并且能用事实衡量的行为标准,避免用一些口号性或无法界定的行为描述。
完成胜任力素质关键行为提炼后,为方便后续对员工开展的胜任力素质评估工作。还需对关键行为进行分级。
不同的素质模型分级方法会有区别。如员工核心素质模型,可按展现程度(深度和宽度)来划分,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界定出素质的标准行为要求(也就是公司认为员工要胜任素质要求必须做到的标准行为),然后在标准行为的基础上进行展现程度的差异行为描述,具体可分3-5级;领导力素质模型的行为等级划分则需要分两个步骤完成,因领导力素质是适用于企业所有管理人员,所以首先可按管理人员的职位要求进行相应行为描述,从而按职位级别纵向分出等级。然后再对每个等级进行横向程度描述,具体方法和员工核心素质模型描述一样。
在行为分级时,避免简单地用好、不好、很好等评价性词汇,而应该用更加具体、可操作、有说服力的行为区分。 在对所有的素质进行了行为描述和分级后,项目组依据公司需要形成一个了完整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图。例举如下:
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