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局麻最常用的方法是

局麻最常用的方法是

发布时间:2023-04-05 06:43:00

⑴ 口腔科有哪些局麻的方法

口腔科的局麻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的局麻方法有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阻滞传导麻醉。

(一)冷冻麻醉是应用药物使局部组织迅速散热,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痛觉的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是氯乙烷,麻醉时间3-5min,目前已很少用冷冻麻醉。

(二)表面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浅表组织的痛觉消失,临床上用较多的是2%-5%利多卡因和0.25%-0.5%的盐酸丁卡因。

(三)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治疗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常用的浸润麻醉方法有:1.骨膜上浸润法,是将麻药注射到根尖部位的骨膜浅面,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上颌及下颌前份牙及牙槽骨的手术。2.牙周膜注射法,又名牙周韧带内注射法,注射针自牙的近中和远中侧刺入牙周膜,深约0.5mm,分别注入局麻药0.2ml,这种麻醉的缺点是注射时比较痛,但损伤小,适用于血友病和类似的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亦可避免因其他麻醉方法时容易产生的深部血肿,其次,阻滞麻醉镇痛效果不全时,加用牙周膜注射,常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四)阻滞麻醉,是将麻醉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因神经干和分支或主支血管一般都是伴行,所以当注射针头到达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前,须回抽检查有无回血,以防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神经阻滞麻醉:

1.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有翼腭管注射法和口外注射法。进针的表面标志是腭大孔的是属于翼腭管注射法。口外注射法的进针标志是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中点,垂直进针直抵翼外板,而后到翼腭窝。上颌神经的分支是:鼻腭神经,腭前,中,后神经,上牙槽前,中,后神经。由于腭中,后神经被麻醉,还可有恶心,呕吐感。

2.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麻药注射于上颌结节,故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注意针尖刺入不宜过深,以免引起翼静脉丛血肿,另须注意,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为上牙槽中神经支配。

3.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可麻醉上牙槽前,中,后神经,有口外注射法和口内注射法。(1)口外注射法,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2)口内注射法,注射针与上颌中线呈45度,于侧切牙根尖相应部位的口腔前庭沟顶刺入。

4.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大孔或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行麻醉手术时,麻药不可过量,注射点不可偏后,以免同时麻醉腭中,后神经,引起恶心,呕吐。

5.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腭前孔(切牙孔)以麻醉鼻腭神经。

6.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将麻药注入卵圆孔附近的下颌神经,故又称卵圆孔注射法,本法与上颌神经阻滞麻醉口外法极为相似,以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中点为刺入点,与皮肤垂直刺入,直抵翼外板,然后退针至皮下重新使注射针向后,上,内偏斜针尖到达卵圆孔附件。下颌神经在口腔中分支为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颏神经,切牙神经。

7.下牙槽,舌,颊神经一次阻滞麻醉。亦称下颌支内侧隆突注射法。

8.颏神经,切牙神经阻滞麻醉,亦称颏孔注射法。颏神经,切牙神经是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分为口内法和口外注射法。

9.咬肌神经阻滞麻醉,三叉神经第三支的运动神经分支,分别分布于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因而又叫咀嚼肌神经。麻醉该神经可以暂时解除或减轻某些炎症等引起的牙关紧闭,增大张口度,以利病灶牙早期拔除,缩短病程。

⑵ 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为三种:


椎管是什么? 椎管是椎骨和周围韧带围城的管状结构。内有脊髓、脊髓周围依次有软脊膜、珠网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区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静脉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关于睡眠麻醉国内是没有这一说法的。睡眠麻醉也称为静脉麻醉。睡眠麻醉采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静脉注射麻醉剂引导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进行局部麻醉,从而消除麻醉时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手术后患者犹如刚从梦中清醒,能够及时恢复意识。这种麻醉方法一般在监控装备齐全的大规模医院中使用。

麻醉常见问题回答:

麻醉过后脑子会不会变笨?

通常我们会误解,麻醉过后,由于尚未恢复一定会有比往常迟钝的表现。我们会认为是麻醉过后的后遗症。事实上只要是顺利康复,还是会和往常一样。不会像我们所说的那样脑子变笨。

麻醉多久会完全代谢?

一般在24~48内就会从体内代谢掉。

哪些手术适合局部麻醉?

眼睛类的,比如双眼皮手术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适合睡眠麻醉?

埋线提升,脂肪填充全脸,腹部吸脂,鼻部手术可以采用睡眠麻醉。

哪些适合全身麻醉?

动骨的大手术,比如颧骨手术、下颌角手术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项:

1.根据情况患者会发烧,这种情况是因为全身麻醉后肺会收缩而出现的现象。通过深呼吸、充分的加湿、运动和维持进食时间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要跟医生充分的沟通,再进行安全的麻醉。

⑶ 局部麻醉药物有哪些 怎样进行局部麻醉

临床上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而局部麻醉的方法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类,狭义上的局部麻醉通常指的就是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而广义上的局麻则还包括了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麻醉等麻醉方式。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是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部位的浅表手术。常选用丁卡因,如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法麻醉。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野附近的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浸润麻醉的优点是麻醉效果好,对机体的正常功能无影响。缺点是用量较大,麻醉区域较小,在做较大的手术时,因所需药量较大而易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3.传导麻醉/神经阻滞(conction anaesthesia)是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分布的区域麻醉。阻断神经干所需的局麻药浓度较麻醉神经末梢所需的浓度高,但用量较小,麻醉区域较大,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为延长麻醉时间,也可将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spinal anaesthesia),是将麻醉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根。首先被阻断的是交感神经纤维,其次是感觉纤维,最后是运动纤维。常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普鲁卡因。药物在脊髓管内的扩散受病人体位、姿势、药量、注射力量和溶液比重的影响。普鲁卡因溶液通常比脑脊液的比重高。为了控制药物扩散,通常将其配成高比重或低比重溶液。如用放出的脑脊液溶解或在局麻药中加10%葡萄糖溶液,其比重高于脑脊液,用蒸馏水配制溶液的比重可低于脑脊液。病人取坐位或头高位时,高比重溶液可扩散到硬脊膜腔的最低部位,相反,如采用低比重溶液有扩散入颅腔的危险。
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后者主要是由于静脉和小静脉失去神经支配后显着扩张所致,其扩张的程度由管腔的静脉压决定。静脉血容量增大时会引起心输出量和血压的显着下降,因此维持足够的静脉血回流心脏至关重要。可取轻度的头低位(10°~15°)或预先应用麻黄碱预防。
5.硬膜外麻醉(epiral anaesthesia)是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药沿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神经根。硬膜外腔终止于枕骨大孔,不与颅腔相通,药液不扩散至脑组织,无腰麻时头痛或脑脊膜刺激现象。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较腰麻大5~10倍,如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及心脏抑制,可应用麻黄碱防治。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
6.区域镇痛(regional analgesia)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及局麻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通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酰胺类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在区域镇痛中运用最为广泛,尤其是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使其成为区域镇痛的首选药。

⑷ 局部麻醉有几种方式呢

1.表面麻醉:常用1%~2%丁卡裤仔因。

2.局部浸润麻醉:常用0.5%普鲁卡因或0.25%~1%利多卡因,常在药液穗伏内加入肾上腺素,浓度为胡族汪1∶20万~1∶40万。

3.神经阻滞: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可加入1∶20万的肾上腺素

⑸ 局部麻醉药的应用方式有哪些常用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局麻常用的方式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椎管内麻醉及封闭麻醉。常用药普鲁卡因,除不用于表面麻醉外,其余方式均可。本品过敏时,可改用利多卡因替代。丁卡因毒性强,多用于表面麻醉。
提示:该参考答案仅为药学专业使用,麻醉学专业不适用。

⑹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传导阻滞四类。后者又可分为神经干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脊麻。静脉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种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义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表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药,难以达到上皮下的痛觉感受器,仅能解除黏膜产生的不适。可用于角膜、鼻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项①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③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④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取皮内注射针,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以后推注局麻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样皮丘,然后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若需浸润远方组织,穿刺针应由上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药液时应加压,使其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2)注意事项①注入局麻药要深入至下层组织,逐层浸润,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处神经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经通过,局麻药液量应加大,必要时可提高浓度。肌纤维痛觉神经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药便可产生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②穿刺针进针应缓慢,改变穿刺针方向时,应先退针至皮下,避免针干弯曲或折断。③每次注药前应抽吸,以防局麻药液注入血管内。局麻药液注毕后须等待4~5分钟,使局麻药作用完善,不应随即切开组织致使药液外溢而影响效果。④每次注药量不要超过极量,以防局麻药毒性反应。⑤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可通过环绕被切除的组织作包围注射,或环绕其基底部注射。区域阻滞的操作要点与局部浸润法相同。主要优点在于避免穿刺病理组织,适用于门诊小手术,也适于身体情况差的虚弱患者或高龄患者。
4.静脉局部麻醉
(1)定义肢体近端上止血带,由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称静脉局部麻醉。适用于能安全放置止血带的远端肢体手术,受止血带限制,手术时间一般在1~2小时内为宜。如果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缺血性血管疾患则不宜选用此法。下肢主要用于足及小腿手术,采用小腿止血带,应放置于腓骨颈以下,避免压迫腓浅神经。
(2)注意事项静脉局部麻醉主要并发症是放松止血带后或漏气致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所以应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细检查止血带及充气装置,并校准压力计;②充气时压力至少达到该侧收缩压100mmHg以上,并严密监测压力计;③注药后20分钟以内不应放松止血带,放止血带时最好采取间歇放气法,并观察患者神志状态。
5.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1)颈神经丛阻滞颈浅神经丛阻滞可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手术,而颈部较深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尚须行颈深神经丛阻滞。但由于颈部尚有后四对颅神经支配,故单纯行颈神经丛阻滞效果不完善,可用辅助药物以减轻疼痛。
(2)臂神经丛阻滞包括经颈路臂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锁骨上臂丛阻滞法、锁骨下臂丛阻滞法、腋路臂丛阻滞法等五种入路方法。五种臂丛入路阻滞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异,而上肢各部位神经支配亦各异,因此应根据手术部位神经支配选择最恰当阻滞入路。
(3)上肢神经阻滞上肢神经阻滞主要适应于前臂或手部的手术,也可作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完全的补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经阻滞、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滞,若行手指手术,也可行指间神经阻滞。
(4)下肢神经阻滞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时阻滞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因需多注药且操作不方便,故临床应用不广。然而,当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较局限或禁忌椎管内麻醉时,可以应用腰骶神经丛阻滞。另外,腰骶神经丛阻滞还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措施用于术后镇痛。
虽然腰神经丛阻滞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用于下腹部手术,但临床很少应用。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是简单而实用的麻醉方法,可用于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髋部手术需阻滞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最简便方法是阻滞腰神经丛(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大腿手术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及坐骨神经,可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大腿前部手术可行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或分别阻滞,亦可以采用“三合一”法,单纯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用于皮肤移植皮区麻醉,单纯股神经阻滞适用于股骨干骨折术后止痛、股四头肌成形术或髂骨骨折修复术。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阻滞再加坐骨神经阻滞,通常可防止止血带疼痛,这是因为闭孔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很少。开放膝关节手术需要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最简便的方法是实施腰大肌间隙腰神经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采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也可满足手术要求。膝远端手术需阻滞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的分支隐神经,踝部阻滞可适用于足部手术。

⑺ 局麻药的临床应用方法

临床常用的局部麻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表面麻醉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2.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皮下或手术切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经末梢被麻醉。 3.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附近,阻滞其传导。 4.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将局麻药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适用于腹部或下肢手术。 5.硬脊膜外腔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过此腔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用药量大,起效较慢,注药水平可高达颈椎,对硬脊膜无损伤和不引起呼吸中枢麻痹。

⑻ 局麻药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局麻药一般只有注射和表面喷涂的方式,也可以和吸入性全麻配合使用。就注射方式来说有传导麻醉和局部浸润两种。

⑼ 局部麻醉简介

目录

1 拼音

jú bù má zuì

2 英文参考

local anaesthesia

local anesthesia

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称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觉神经被阻滞时中毁返,产生局部的痛觉及感觉的抑制或消失;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时,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这种阻滞是暂时和完全可逆的。

3 局部麻醉的发展史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1853年Pravaz和Wood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麻的应用提供了工具。

1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根据Freund的建议,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开端。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 *** 现象,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开端。

1891年英国Wynter和德国Quincke介绍了腰椎穿刺术。

1892年Schleich推荐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1897年Braun加肾上腺素于可卡因以延长局麻时效。

1898年Bier在动物及人做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

1901年Sicard和Cathelin分别成功的进行骶管阻滞,并于1903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

1904年Barcock首先用低于脑脊液比重的溶液性脊椎麻醉。

1905年Einhorn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m应用于临床。

1907年Barker用较脑脊液重的溶液脊椎麻醉卖饥。同年Sterzi将普鲁卡因用于腰部硬膜外阻滞。

1909年Stoked用普鲁卡因阻滞于分娩。

1913年Meile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年Pages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1921年Fidelpage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阻滞。

1922年Labat刊行《局部麻醉学》一书。

1924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阻滞的开端。

1926年Janaen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

1928年Firsleb合成了丁卡因。

1931年Dogliotti采用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

1932年Cutierrey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

1940年Lemmon倡导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Cleland首先经硬膜外腔插入细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

1943年Lofgren和Lundguist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年用于临床。

1949年由Cordello等推广应用18号Tuochy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麻药由甲哌卡因(1956年)、丙胺卡因(1960年)、布比卡因(1963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麻药不断涌现,使余告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4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1、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的径路可达到无痛和避免因疼痛 *** 引起的全身反应。

2、麻醉前应向病人作充分解释以取得合作。不能合作者,如必须行局部麻醉,应在基础麻醉或强化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4、麻醉前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瓜,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应用前应经至少二人对所用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5、用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量、性质和不良反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5 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

(一)表面麻醉

1、局麻药直接与粘膜接触后,穿透粘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2、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粘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粘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为达到完善的麻醉,常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相隔5分钟。

3、常用药物为: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4、适应证:眼、耳鼻喉、气管、尿道等部位的粘膜麻醉。不同部位应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药物。

5、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 *** 。

(二)局部浸润麻醉

1、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2、操作方法:“一针技术”,即先行皮内注药形成皮丘,再从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二个皮丘,沿手术切口形成皮丘带。“分层注药”,即浸润一层起开一层,以达到完善麻醉的目的。每次注药前应回吸或边注药边进针,以免血管内注药。

3、适应证:体表手术,内窥镜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

4、禁忌证:局部感染,恶性肿瘤。

(三)神经阻滞

1、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临床效果与阻滞程度有关。感觉神经阻滞只产生镇痛作用;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产生无痛和运动麻痹。

3、适应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神经干(丛)支配范围内。

4、合并症:神经或血管的损伤,血管内注药。

6 常用神经阻滞方法

图1 颈丛的组成 图2 臂丛的组成 图3 臂丛阻滞入路 图4 股神经解剖

1.股外侧皮神经 2.股神经 3.闭孔神经 4.股动脉

图5 坐骨神经侧卧位阻滞法 图6 坐骨神经前路阻滞法 1.髂前上嵴 2.耻骨结节 3.大转子 4.坐骨神经 图7 坐骨神经仰卧位阻滞法 图8 星状神经节阻滞法

(一)颈神经丛阻滞

1、解剖(图1)

(1)由颈1~4脊神经腹支组成,分为颈浅丛和颈深丛。

(2)颈浅丛支配颈部皮肤感觉。

(3)颈深丛支配颈部肌肉。

2、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常规皮肤消毒。

(2)颈浅丛阻滞: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回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3)颈深丛阻滞:乳突后下1cm下方为第2颈椎横突,其下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每隔1.5~2cm处的下方为第3、4颈椎横突。当针刺入达横突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分别注入局麻药3~4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4)改良颈深丛阻滞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当穿刺针达颈3或颈4横突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0ml。

3、适应证: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4、禁忌证: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5、并发症:膈神经阻滞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喉返神经阻滞;颈交感神经阻滞导致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

(二)臂神经丛阻滞

1、解剖:

(1)由颈5~8和胸1脊神经的腹支组成,少数含有颈4和胸2脊神经腹支(图2)

(2)各神经分支经过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并形成三干。三干沿锁骨下动脉方向向外、下延伸,越过锁骨后第一肋骨面进入腋窝,分成桡、正中、尺和皮神经。

(3)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4)常用阻滞方法有三种(图3);

2、肌间沟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环状软骨(c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④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⑤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症:肩部和上臂的手术,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3)并发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

3、锁骨上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双臂靠身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向缓慢推进。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④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证: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3)并发症:气胸,血肿。

4、腋路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腋窝部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有穿破筋膜感并出现异感,证明定位正确。

④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30~4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证:前臂和手掌部手术。

(3)并发症:血肿,局麻药毒性反应。

(三)股神经阻滞

1、解剖:起自第2、3、4腰神经,经腹股沟韧带下方及股动脉外侧,分布于股内前侧的肌肉和皮肤(图4)。

2、操作方法:

(1)先以手指触及股动脉并固定之。

(2)由股动脉外侧经皮肤垂直进针,并寻找异感。

(3)在异感发生处注入局麻药10ml。

3、适应证:股内前侧的小手术或取皮,股神经疼痛治疗。

(四)坐骨神经阻滞

1、解剖:来自腰骶神经丛,经梨状肌下孔,于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下行。

2、操作方法:

(1)侧卧位阻滞法(图5):

①病人侧卧,患侧在上。

②在大转子和髂后上嵴之间作一连线。于连线中点向尾方向作一3cm长的垂直线,该线的终点即为穿刺点。

③于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2)前路阻滞法(图6):

①病人仰卧,下肢伸直。

②从髂前上嵴到耻骨结节划一连线;再经股骨大转子划一与连线的平等线。

③经连线的下1/3点(a)划一垂直线,并与平行线相交的b点即为穿刺点。

④经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3)仰卧位阻滞法(图7):

①病人仰卧,患肢屈曲90~120°

②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间划一连线,其中点为穿刺点。

③经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3、适应证:足部手术,下肢神经血管营养性疾病。

(五)星状神经节阻滞

1、解剖:

(1)由第7、8颈交感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组成。

(2)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前外侧。

2、操作方法(图8):

(1)病人仰卧位,头转向对侧。

(2)在环状软骨外侧,将气管和食管推向内侧,而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此间隙为穿刺点。

(3)经穿刺点垂直刺入直达椎体后,再将穿刺针退出3~5mm,注入局麻药10~15ml。

3、适应证:颅内或上肢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4、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血肿,气胸或血气胸等。

(六)胸交感神经节阻滞

1、解剖:

(1)共12个节:第1节多与星状神经节相融合,第2~9节多位于肋骨小头前方,第10~12节位于椎体前外侧。

(2)每节有灰白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

(3)神经节之间有节间支连接形成交感干。

2、操作方法:

(1)病人侧卧位,于脊突外侧3cm处为穿刺点。

(2)穿刺针与皮肤成45°,向中线刺入达椎体横突。

(3)从横突外缘滑过并推进约4cm可遇骨质阻力,即达椎体前外侧。

(4)回吸无血、气后,注入局麻药5~10ml。

3、适应证:胸部和上肢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⑽ 口腔局部麻醉

口腔局部麻醉(oral loc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

中文名

口腔局部麻醉

外文名

oral local anesthesia

简称

局麻

特点

不需特殊设备

概述

确切的含义应该是局部无痛,即除痛觉消失外,其他感觉如触压、温度觉仍存在;病人仍保持清醒的意识。

特点

1.不需特殊设备,不需麻醉医师参与,术者可独立操作。

2.术前无特殊准备,病人保持清醒。

3.术后无需特殊护理,安全性相对较大。

4.局部麻药中加入适量血管收缩剂,可使术区出血减少,便于手术操作。

5.不适用于不合作病人及局部有炎症部位。

适应症

1.一般的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

2.牙髓病的治疗

3.牙周刮治等治疗

4.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

5.种植牙手术等

禁忌症

1. 注射部位感染 。

2. 年幼的病人,特别是不配合的小孩子。

3. 将要做外科手术的病人。

局麻药物

局麻药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脂类和酰胺类。

国内常用的局麻药物有酯类的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的利多卡因、盐酸布比卡因和阿替卡因。甲哌卡因在国外亦较常使用。

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浸润麻醉药物为碧兰麻,阻滞麻醉药物为利多卡因。

常见药物

普鲁卡因优点:麻醉效果较好,价格低廉,毒性和不良反应小。

缺点:其血管扩张作用较为明显,故应用时常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以减慢组织对普鲁卡因的吸收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时间。

过敏反应:酯类麻醉药物,偶能产生过敏反应。

利多卡因优点: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维持时间亦长,有较强的阻滞穿透性和扩散性,可用做表面麻醉。但在临床上主要以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目前是口腔科应用最多的局麻药。

还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对心律失常病人常作首选的局部麻醉药物。

过敏反应:罕见。

阿替卡因商品名:碧兰麻。

优点: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给药后2-3min出现麻醉效果。

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牙髓的麻醉时间约60-70min,软组织麻醉时间可达3h以上。

适用于成人及4岁儿童以上。

过敏反应:罕见。

布比卡因优点:麻醉持续时间为利多卡因的2倍,一般可达6h以上;麻醉强度为利多卡因的3-4倍,特别适合费时较久的手术,术后镇痛时间也较长。

过敏反应:罕见。

丁卡因优点:易溶于水,穿透力强,麻药效能较大,临床上主要用作表面麻醉。

缺点:毒性较普鲁卡因大10倍,一般不作浸润麻醉。用作表面麻醉,一次用量也不超过40-60mg,即2%的丁卡因不超过2ml。

过敏反应:偶见。

过敏反应

1.有关局部麻药过敏反应的报道局限于酯类药如普鲁卡因,而酰胺类局麻药物的过敏反应极其罕见。

2.在用普鲁卡因之前,是否常规做过敏试验的问题,尚存在不同意见,但对过敏体质的病人,建议做过敏试验。

3.临床上对普鲁卡因过敏试验阳性或有过敏史者,可改用利多卡因,但也应做过敏试验。

4.过敏反应与药物主要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有关。局麻药中含防腐剂对羟基甲酸甲酯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5.在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之前,应备好肾上腺素、氧气等急救药物,以防意外。

6.过敏试验

普鲁卡因皮内试验:1%普鲁卡因0.1ml稀释至1ml,皮内注射0.1ml。20min后看反应。局部红肿,红晕超过1cm者为阳性。

普鲁卡因粘膜试验:1%普鲁卡因0.1ml稀释至1ml,涂布一侧鼻腔粘膜。每隔2min检视局部反应。粘膜充血肿胀,甚至该鼻孔完全堵塞者为阳性。

利多卡因皮内试验:1%利多卡因0.1ml稀释至1ml,皮内注射0.1ml。20min后看反应。局部红肿,红晕超过1cm者为阳性。

血管收缩剂的应用

1.临床上常加入少量血管收缩到局麻药物中,以延缓吸收,降低毒性反应,延长局麻时间,以及减少注射部位出血,使术区清晰。

2.局麻药物中是否加入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物应考虑几个因素:手术时间、术中止血及病人机体情况。

3.一般是肾上腺素以1:50 000-200 000的浓度加入局麻药物中,即含5-20ug/ml用作局部麻醉或阻滞麻醉,在注射部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4.对健康病人注射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最大剂量为20ml,有心血管疾病者4ml。

局部麻醉方法

冷冻麻醉是指应用药物使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能降低,以致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临床应用较少。

临床常用药物:氯己烷。

优点及适应症:方法简便,持续时间3-5min,适用于粘膜下和皮下浅表脓肿的切开引流,以及松动乳牙的拔除。

缺点:对组织刺激性大,在使用时,麻醉区周围的皮肤、粘膜应涂布凡士林加以保护。

表面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浅层组织的痛觉消失。

适应症:适用于表浅的粘膜下脓肿的切开引流,松动乳牙及恒牙的拔除以及气管插管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2%丁卡因,麻醉效果强,但毒性大,临床上较多应用2%-5%的利多卡因。

浸润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特点:浸润麻醉时,药液用量大,故其浓度相对较低。临床常用药物碧兰麻或0.25%-0.5%的利多卡因。

操作方法:

1.常规方法:先注射少量局麻药于皮肤和粘膜内使成一小皮丘,再从此沿手术线由浅至深,分层注射到手术区域的组织中,局麻药物扩散、渗透至神经末梢,发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2.骨膜上浸润法: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上,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注意麻药1~2ml。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3.牙周膜注射法:对于单纯使用粘膜浸润和阻滞麻醉效果不全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时,可使用牙周膜注射法加强麻醉效果,减少注射出血。自牙的近中和远中刺入牙周膜,深约0.5cm,分别注入麻药0.2ml。

适应症:多用于上颌牙槽突及下颌前牙区的牙槽突(牙槽骨较薄,骨质疏松,药物易渗透)。

操作过程

1、唇颊面麻醉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麻醉根尖部神经丛,而起作用。

麻醉位置标记:龈粘膜、牙冠、牙根在牙龈上的等高线

唇颊面麻醉操作过程

· 将唇尽量翻开,使唇面部暴露。

· 注射器的规格为25 或27 (5 号或4 1/2 号),针的方向与牙齿长轴线平行。

· 进针点在牙齿以上,从口腔前庭沟或唇颊龈沟处,进针长度1-2mm,针与粘膜成斜角进针。

· 将大约1ml 的麻药在20- 30 秒钟内慢慢推注。不要让组织膨胀。

· 推注完麻药后,针头慢慢撤回。

体征和症状

· 需要处理的牙和邻近的一或二颗牙失去感觉。

· 在处理过程中没有疼痛。

2、腭/舌面麻醉 腭面麻醉操作过程

· 让病人尽量张大嘴巴,告诉病人有一点痛。

· 为了腭侧龈剥离时无痛,应在腭侧距龈缘大约5-10mm 处的龈粘膜下注射麻药。注射针与龈粘膜成90 度角刺入,抵达骨面,深约1-2 mm。

· 大约0.2 –0.3ml 的麻药缓慢推注。注射点周围会变白。

· 推注完麻药后,针头慢慢撤回。

体征和症状

· 麻木,腭侧龈粘膜变白。

· 在处理过程中没有疼痛。

3、舌面麻醉操作过程

· 让病人尽量张大嘴巴

· 针头与舌粘膜平行方向处进针,应在舌侧距龈缘大约5mm处的舌粘膜下注射麻药。抵达骨面,深约1 mm。

· 大约1ml 的麻药缓慢推注。

· 推注完麻药后,针头慢慢撤回。

4、阻滞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注射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特点:麻醉范围广,可减少麻药用量及注射次数。减少疼痛,避免感染扩散。

适应症:适用于一次要拔除一个区的多颗牙。如下颌牙的拔除或当浸润麻醉失败后。

操作过程:

(1)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区域:同侧下颌牙,舌前2/3,舌粘膜,口腔底。

麻醉位置标记:冠状凹口、翼下颌皱襞、下颌后面磨牙的咬合面、用拇指和食指测量,下颌骨最窄的中间部分。

操作过程:

· 注射器的规格为25(5 号),长的针头。

· 注射器置于注射部位的对侧口角处,放在两个小磨牙上方,以水平方向进针。

· 在翼下颌皱襞外侧颊脂垫尖,咬合面水平上方1cm处刺入。(图17.6)

· 慢慢进针,深度为2-2.5cm或是针长的2/3,即可触及下颌骨升支内侧面的骨面。

· 如果触到骨面时进针过浅,矫正方法是针头往回撤,注射器向中线方向移动,到尖牙上面,再进针抵达骨面。

· 如果触到骨面时进针过深,矫正方法是针头往回撤,注射器向远中线方向移动,到磨牙上面,再进针抵达骨面。

· 如果一次就抵达骨面,针头往回撤约1mm,回抽无血。

· 如果回抽无血, 大约1.5 ml 的麻药缓慢注射。然后将针头往回撤,深度是针长的1/2 ,再回抽,如果无血,再注射麻药0 .5 ml 或边退针边注射麻药以麻醉舌神经。

· 推注完麻药后,针头慢慢撤回。

症状和体征

· 下唇,下巴及舌尖出现麻木和变肥厚的感觉。

· 在处理过程中没有疼痛。

(2)颊神经阻滞麻醉

操作过程

· 注射器的规格为25(5 号),长的针头。在颊侧,磨牙的远中面后外方向为穿刺点。

· 缓慢进针,深度为2-3 mm ,抵达骨粘膜。

· 大约0.5ml 的麻药缓慢推注。

· 推注完麻药后,针头慢慢撤回。

麻醉前准备

1、让病人知道病情及所要做的治疗,征求病人的同意,然后才可以进行操作。消除病人的余虑。

2、 不要让病人看到注射器和针头。

3、如果麻醉药从冰箱里拿出或室外温度太低,麻药要捏在手里,加温。

4、 可将麻药涂布于粘膜表面以麻醉末梢神经(麻醉药滴在棉球上,涂布于进针部位)。

5、 如果病人在打麻醉的过程中,有乱动,手乱抓的情况下,应该有人帮助压住病人的手。

6、缓慢推注麻药。

麻醉后检查

浸润麻醉大约3 分钟麻醉起效,神经阻滞麻醉需要5 分钟。用探针检查龈缘,病人能感觉医生用力刺龈缘,但是没有疼痛。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嘴唇和舌头也麻木。

注意事项

1、麻醉药1-2 小时才会消失,在麻醉没有消失之前不能咬舌头和嘴唇。

2、 术后在3-4 小时之内不能喝热水,不能吃热的食物。

并发症

晕厥:突发性、暂时性意识丧失。一般因恐惧、饥饿、疲劳及全身情况较差、疼痛以及体体位不良等因素引起。可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无力、脉弱、恶心和呼吸困难等。防治原则:做好患者思想工作,避免空腹进行,一旦发生迅速停止注射,放平椅位,松解衣领,氧气吸入和静脉补液等。

过敏反应:可发生于注射酯类局麻药物后,即刻反应可出现突然惊厥、昏迷、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延迟反应是血管神经性水肿。防治原则: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必要时做过敏试验。

中毒:常因单位时间内注射药量过大或局麻药快速注入血管引起。防治原则:应了解局麻药一次的最大用量及原则。

注射区疼痛:常见原因麻药液变质或混入杂质,或针头钝而弯曲等。防治原则:注射前认真检查麻醉剂及器械。

血肿(组织内出血肿胀):在注射过程中,刺破重要的血管和静脉,会出现血肿。所以在注射时,针头回抽无血才可以推注。如果发生意外,可施行压迫止血,1-2 分钟,并采用冷敷。 感染:注射针被污染,局部或麻药消毒不严等。防治原则:药及器械严格消毒,注射时避免穿过炎症区。

针头折断:如针头太细或太短,可发生针头折断。操作不当也是原因之一。防治原则:注射前检查针的质量。

暂时性面部麻痹:病人感觉注射侧,眼睑不能闭合,嘴唇下垂。如出现面瘫,待药物作用消失后,可自行恢复。但有时症状会长一点。

神经的损伤:在进行神经干阻滞麻醉时,可出现神经的损伤。可引起局部不舒服和麻醉时间延长。可采用针刺、理疗等方法治疗。

牙关紧闭:发生于神经干阻止麻醉时,由于麻醉药注射到肌肉,使肌肉失去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出现痛苦表情,嘴巴活动受限。麻醉过后,大多在2-3小时内恢复。

暂时性复视或失明:注射针误入下牙槽动脉且未抽回造成,局麻药作用消失后即可恢复。防治原则:推注局麻药物前回抽。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声音嘶哑,全脊髓麻痹。

阅读全文

与局麻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家里洗衣服的正确方法技巧 浏览:33
增加电容的计算方法 浏览:866
科学家研究病毒检验方法 浏览:733
魅族4智能桌面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30
快速治疗痘印的方法 浏览:88
古代钱的鉴别方法 浏览:151
圈树铁丝围栏网厂家的计算方法 浏览:182
弱声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浏览:723
制作洞洞乐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894
纸条造型的方法还有哪些 浏览:285
普通玛瑙手串鉴别最简单方法图片 浏览:472
肿瘤绿色治疗技术方法 浏览:948
小熊料理机的使用方法 浏览:456
右手拇指近节不能弯曲锻炼方法 浏览:661
小胖腿部训练方法 浏览:100
子线与11字环的连接方法 浏览:58
小米智能摄像机的连接电视方法 浏览:458
中耳炎怎么方法检查出来的 浏览:259
盆景制作方法怎么打理 浏览:127
油泵齿条行程测量方法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