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当中,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心脏康复患者多为心阳不足或心阳被郁遏,因此扶阳外治方法可用于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1期阳(正)虚最为明显,第一类治法有耗伤正气之弊,因此第一类一般用于心脏康复2、3期。
心脏康复各期其基本病机都为本虚标实,治疗当温扶阳气、扶正祛邪,因此第二类在心脏康复1、2、3期皆可应用。其在心脏康复各期的具体用法会在下一节详细论述。
此类以泄实为主,通过中医外治手法疏通人体被邪实痹阻之经络,活血化瘀,除湿消痹,正阳以除邪,温阳以通里,使机体阴阳相和,营卫协调,气血得通,津液得化。具体方法如下:
1.针刺疗法
针,“金”属旁,“十”象形,代表锋利、精准。刺之要,气之而有效。通过对穴位的精准刺激,形质刺通,激发经气感传,即阳气周流运转的次序迅速复原,才有《灵枢》中所描述的刺之道。这种自身修复能力的实现,前提在于机体化生的链物阳气尚足以维持失衡状态的平复。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指光明四达,位指位居相位,然都以火立极。阳气充沛,君火光明布达,人则神清气爽,耳聪目明。相火位居相位,辅助人体正常气血运化。阳虚者,灸之而温扶其阳;阳郁者,刺之而条达其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针灸并施而复其升降浮沉一气周流之道。
针刺是通过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可用于心脏康复2-3期。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证明缺血性心脏病人的HRV 多明显降低, 且疾病的程度与迷走神经的损伤呈很强的相关性。说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合并自主神经的受损。实验结果显示, 针刺内关后LF成份显着降低, 从而使LF/HF 比值发生显着变化, 提示针刺内关的效应是以迷走神经的张力相对增强, 交感神经活性显着降低为主的良性调整作用。并提示针刺治疗心脏疾病的机理可能与改善HRN 相关。
电针可以改善肺运动试验后2min时心率恢复值异常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恢复和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心肺功能以及生存质量。有研究发现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于改善冠心病PCI术棚李液后患者心脏功能,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其意义体现在以下5点:
1.针刺结合运动疗法能显着降低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的血脂水平,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术后再狭窄,可明显改善 PCI 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
2.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6min步行实验距离经过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后有明显提高,可显着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3.针刺结合运动疗法能显着提高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能明显改善患 II 者心脏的泵血功能,提高心脏搏出量。
4.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后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分数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证明针刺结合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绞痛程度。
5.冠心病 PCI 术后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实现了对术后患者的多方面、连续的 健康 管理,扰毁对于提高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控制危险因素、延缓冠心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的意义尤为重大。
2.推拿疗法
《庄子• 养生 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又循行于脊里人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
《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任脉的穴位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大量临床经验也证明,督脉及任脉是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穴位,可直接改善大脑和全身脏腑的气血运行。
督脉与任脉二经是推拿砭术施治的主要经脉,可总结为“调任督二脉”。推拿任督二脉治疗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降低血流阻力,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改善心脏和血管功能。并有调整自主神经和镇痛的作用。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证明推拿疗法在心脏康复中对心血管具有直接和间接调节作用。
推拿通过特有的机械刺激方式,直接对心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淋巴系统和血液等产生较好的作用,从而改善心功能、促进血液流通、改善血液的流变、降低血流阻力、促进微循环的建立。推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也非常复杂。它可以间接作用与影响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和效应器官。
现代研究表明,推拿后机体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加强,血清中补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从而发挥其免疫功能。推拿疗法还可以调节康复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解痉、消炎与镇痛。生理研究表明,调节肌肉张力的神经组织有位于肌腹的肌梭感受器和位于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兴奋时可使肌肉加强收缩,后者兴奋时可抑制肌肉收缩。运动生理研究证实,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长后可使腱梭感受器兴奋。推拿可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拉长受损的肌肉,从而消除肌紧张、痉挛。
3.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是应用边缘光滑或硬物器具,蘸上润滑液体,在身体表面部位进行刮、提、推、擦,或用手指钳拉患处,造成皮肤表面淤点、淤斑、点状出血,以此刺激经络,改善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调气行血、活血化瘀、通行阳气、舒经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
4.拔罐疗法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下面重点介绍扶阳罐的几种操作方法。
扶阳罐点按 以扶阳罐罐底陶瓷部分着力,在体表腧穴或一定部位上,逐渐往下用力,按而留之的方法,称为扶阳罐点按。
术者一手握住扶阳罐上部,罐体与体表形成一定角度,另一手大拇指抵住罐底陶瓷部分,相对应的另一瓷边以点接触体表穴位、阳性反应点或椎问。垂直用力,力度由轻到重。在点按时,不可以有移动,力度要渗透,由浅入深。除了头面部少量穴位以外,扶阳罐点按在全身大多数经络穴位都可以应用。
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的作用。
扶阳罐温滚 以扶阳罐罐底陶瓷部分着力,在体表进行连续不断往返滚动的方法,称为扶阳罐温滚。
扶阳罐温滚的操作要领为:术者将扶阳罐横置,罐底陶瓷部分接触体表,一手握住罐的上部,另一手用掌压住陶瓷边并推动,使罐在体表局部滚动,力度均匀,节奏一致,连续往返滚动,使受术者有压和技动的感觉。
扶阳罐温滚多用于肩背部、腰臀部、四肢等肌肉发达部位。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
扶阳罐温拨 以温热的罐陶瓷边缘着力,置于肌肉、肌腱等组织一侧,作与其走行垂直方向拨动,其状如弹拨琴弦,从而达到剥离黏连、消散结聚、解痉镇痛目的之手法,称为扶阳罐温拨。
扶阳罐温拨的动作要领为:术者手持扶阳罐略微倾斜,以温热的罐陶瓷边缘压住受术部位或阳性反应点,适当用力下压,由浅入深,朝向与肌纤维垂直的方向拨动。
拨动时要具有渗透力,且罐底边与表皮没有摩擦。拨动频率可快可慢,速度要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莺到轻,刚中有柔。扶阳罐温拨多用于肩背部、颈项、跟腱等处。具有松解黏连、缓解痉挛、祛瘀止痛、舒筋活血等功效。
扶阳罐温推 以温热的扶阳罐罐底面着力,进行单方向或往返直线或弧线推动,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扶阳气目的之方法,称为扶阳罐温推。通过扶阳罐温推操作法的运用,可起到“以罐代手”推拿的目的。
扶阳罐温推的动作要领为:术者手持扶阳罐,以温热的罐底面接触体表,按循行方向罐前1/3稍抬起,沿经络或体表循行,操作时力度重而不滞、轻而不浮,路线不偏斜、不跳跃,缓慢地进行温推。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证明拔罐可以借助负压吸附人体皮肤表面形成的局部瘀血以期达到治病防病效果, 其属于物理疗法。
以罐体为工具, 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合适的部位开展拔罐活动, 先保持人体皮肤的清洁, 可以涂抹甘油, 罐体吸附5 min 即可, 进行拔罐时避开皮肤受损部位, 该疗法多用于治疗血瘀质、湿热质心脏病患者。
拔罐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拔罐前要检查器具是否完好, 避免火罐口有破损损伤人们的皮肤, 拔罐时严格观察人们的反应, 一旦有不适情况及时取罐。皮肤溃烂、重度心脏病患者严禁使用。
5.气功导引疗法
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以少林内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六字诀等传统功法为主要手段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的推拿医疗技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为主,也可以在功法训练的同时进行手法治疗。
气功疗法具有疏通气血经络、扶正通阳、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与其他推拿技术配合,运用于心脏康复。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证明导引技术通过推行中医传统运动形式, 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和八段锦等,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 引导患者进行训练, 可以帮助其强身健体, 以便更好地应对病魔。
太极拳 以阴阳辨证为理念, 结合阴阳五行的变化, 是一种内外兼修、缓慢、轻灵、柔和、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适合冠心病患者进行练习,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调整运动强度, 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变人们的用力习惯, 减少人们日常因用力不当导致气血受阻、胸闷紧张等不良症状。
五禽戏 作为中国导引 养生 的重要功法, 虎戏13 式、鹿戏9 式、熊戏9 式、猿戏10 式、鸟戏13 式, 动静结合的引导民众进行锻炼, 如虎戏健肺, 鹿戏活腰胯, 熊戏健脾胃助消化, 猿戏活筋骨养肝脏, 鸟戏通脉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几个动作进行练习。
八段锦 有坐八段锦和立八段锦之分, 又有文八段和武八段之说, 因简单易学、疗效显着, 备受民众欢迎, 人们练习八段锦不仅能缓解不良情绪, 调节心情, 同时还能改善睡眠情况, 是冠心病患者最佳的心脏康复运动方式。
此类以补虚为甚,通过温扶人体先后天之肾阳、脾阳、心阳等,正阳以固精、温阳以驱寒,补虚以潜阳,此类外治法主要以艾灸、中药浴、中药贴敷、石蜡疗法为主,具体方法如下:
1.艾灸疗法
“灸”,久+火也。火代表光明,代表动力,运用火的能力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存在的本质区别。除了白天的太阳,唯有火才能给予人类光明和能量。
长久的运用火是为了什么?补阳气的不足,是故才有“针不及,灸之所宜”灸法是利用易点燃的材料和某些药物。烧灼穴位,凭借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失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具有双向调节,无副作用,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特点。包括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及灸器灸等。
2.中药浴疗法
中药泡浴 将煎好的中药方于5000 6000升温水中混匀,泡浴20分钟后擦干皮肤,每周2 3次。
中药蒸气浴 将特定中药方煎煮取汁约500 1000毫升,经汽疗蒸发器加热和形成蒸汽,直接作用于体表,每周2 3次。功效: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中、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消肿化瘀、通络止痒、荣 养生 肌的作用。
沐足疗法 沐足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药物煎煮成液或制成浸液后,通过浸泡双足、按摩足部穴位等方法刺激神经末梢,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的治疗方法。
3.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敷贴剂,贴敷于人体腧穴上,利用其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穴位刺激疗法。将扶阳的药物和活血行气、解表散寒等药物配伍(如扶阳益火膏、散阴膏等),制成敷贴剂。例如脐封,脐封是在神厥穴外敷以温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药物,通过缓慢渗透吸收,达到持续治疗的目的。其操作方法:脐部填入中药膏剂,外敷纱布,胶布固定,保持约数小时。机理:脐部即神厥穴,为神气出入之门户,具有振奋中阳、温通血脉之作用。
4.石蜡疗法
石蜡是从石油中蒸馏出热容量较大、导热性较小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经过加热后的液体,石蜡作为导热体,涂敷于患处可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中、温经散寒的作用。
具体有以下两方面作用:
(1)温热作用:由于石蜡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系数低,保热时间长等特点,蜡疗时蜡疗区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热透入可达皮下1 5cm,局部汗腺分泌增加,致使局部大量出汗。
由于蜡疗具有较强而持久的热透入作用,故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加速水肿消退,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新陈代谢,故其也具有消炎作用。
(2)机械压迫作用:由于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黏稠性,能与皮肤紧密接触。在冷却过程中,其体积缩小,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产生柔和的机械压迫作用,既可防止组织内淋巴液和血液渗出,又能促进渗出物的吸收。
‘贰’ 艾灸凳的功效
艾灸凳主要作用
1. 消炎杀菌
坐灸时所产生的药性腔衡烟雾有着很强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改善女性疾病(阴道炎、盆腔炎、阴部瘙痒、外阴部臭味)、肛门疾患(痔疮、痔漏、脱肛)、男性疾病(前列腺炎,阳痿)等。
2. 滋阴缩阴,暖宫暖巢
女性坐灸可以强化阴道羡谈和伍派做子宫的收缩,艾条燃烧时释放出的有益成分可以起到滋养阴道和保养宫巢的作用。
3. 驱除宫寒,调经止痛
经血在子宫内寒凝、排出不畅,就会疼痛、月经淋漓不尽。采用坐灸方法,温暖子宫,促进下腹部的血液与淋巴液的循环,从而起到治疗下腹痛、经痛、腰痛、神经痛的功效。
4. 去脂排毒、美容养颜
痤疮、色斑是体内毒素的面部表现,肠道瘀毒过多,自然会产生痤疮和色斑。坐灸可以促进下腹部的血液循环、体内毒素和残渣的排出、从而起到去脂的作用同时保持皮肤温润光滑。
‘叁’ 艾灸,冬天里的一把火!送给怕冷一族最好的礼物
天气转寒、温度渐低,
父母提醒你添衣加物,
怕冷绝告誉的人不得不开启空调取暖,
但只是解一时之苦......
别怕,用“艾”温暖这个冬天
冬天怕冷、身体免疫力不好的你
还不备好小板凳
拿好笔记本划重点啦
艾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艾叶性温热,味苦无毒,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经行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灸的特点是既能使亢进的功能得到抑制,也能使衰退的功能兴奋而趋向正常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艾灸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友氏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
我院针灸科采用精选优质艾绒,自制艾条,保证疗效。欢迎广大病友前来施灸。
一,扶阳灸:一天一次。
优惠活动:做三次送一次。做三次再送艾草足浴汤一盒。
二,周天灸:三天一次。做一次送艾草足浴汤一盒。
艾草足浴汤成分为艾草、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红花、当归、花椒、川姜、白芷等中药组成,能够通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睡眠,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各种风湿骨病疼痛也随并段之而来!以及气虚怕冷的朋友们,不妨试一试艾灸,用“艾”温暖这个寒冬!
‘肆’ 艾灸条的使用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祥弯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4)艾灸扶阳凳的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综合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着。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
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模察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谨码闷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
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
有这么几种女性: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伍’ 艾灸凳的功效和副作用 艾灸凳的功效和副作用介绍
1、艾灸对身体副作用较小,艾灸是利用灸火温热刺激,经络穴位,激发全身数瞎气血,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2、针灸是否有副作用关键看艾灸的手法是否正确敬孝,如果使用不当,温热性刺激过大,可能会出现耗伤阴液等不良反薯稿空应,因此在使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地使用。
‘陆’ 艾灸条的使用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6)艾灸扶阳凳的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综合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着。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
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
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
有这么几种女性: 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柒’ 艾灸凳的功效
消炎杀菌、滋阴缩阴,暖宫暖巢、去脂排毒、美容养颜。‘捌’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图解
艾灸,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甚至在家都喜欢用随身灸调理身体。那么,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图解是什么?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寒湿气往往通过5大穴位进入体内!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②前胸的‘膻中穴'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⑤脚底的”涌泉穴“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余粗颂炎等症状。
”寒湿“是万病之源,我们日常一定要注意排寒湿凳散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非常重要,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图解
艾灸盒,做为一种艾灸辅助工具,适合家庭个人艾灸时使用,他以其小巧,方便,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在艾灸使用人群中广受大家欢迎。但是据华夏艾灸网观察,人们在使用艾灸盒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今天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讲一讲艾灸盒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在使用艾灸盒的时候应该先看一遍新买的艾灸盒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再次是看看是否配套齐全。
如今艾灸家庭用户用得最多的就是竹制单孔或多孔艾灸盒(适用于艾条),另一类就是随身灸金属制的艾灸盒(适用于艾柱)
艾条一般要用专用的艾条灭火器来熄灭,并且熄灭时可以把燃着的那头插在灭火器上放在安全的地方。竹制艾灸盒在身上用的时候,一定要身边有人经常看看艾条烧到的部位,快烧到孔口上方时,要把艾条往里塞到接近钢网的位置。
很多艾灸的朋友都说在使用时,艾灸盒太烫而觉得特别难用。其实只要掌握使用方法就非常方便实用的。艾灸盒使用方法图解
金属制的随身灸艾灸盒主要分普通金属的、纯钢的、和纯铜的,使用的材质不一样,但使用方法都基本一样。
艾灸时艾条的选择也非常关健,好的艾条火力温和,穿透力强,且艾烟淡,用着比较舒服,而劣质艾条火力暴躁,容易烫伤皮肤,而且艾烟也很刺鼻。
先将艾灸盒旋转拧开,可以看到上部分内面有一个伸出的钢丝,把艾柱插在这根钢丝上,然后充分点燃,然后对准下部分的卡口闭合后旋转拧一下,直到感觉吻合卡紧,将下部分的塑料竖郑调风盖旋到露出金属通风口三分之二,先让它稍微充分燃烧,然后将随身灸盒塞进布套内系在需要艾灸的部位。如果感觉很烫就拿出艾灸盒将塑料调风盖调节到稍闭合的位置,等于就是调风孔小了,这样燃烧就小些,温度就会低些。
艾灸能治什么病
艾灸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遗尿、脱肛、崩漏、带下、痰饮;乳痈初期等。
‘玖’ 艾灸凳一次座多久
一般15分钟到20分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