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营养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及一些评价法如下:
(一)常用的评价方法
生长发育评价在儿少卫生工作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①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现时的生长发育水平,处于什么等级。②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评价营养和生活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保健咨询建议。③列入社区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观察指标变化,评价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实效,作为实施学校卫生监督的依据。根据这些需要,生长发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生长发育水乎、生长发育速度、各指标相关关系等三个方面。
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是进行正确评价的关键。迄今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满足对个体、群体儿童的发育进行全面评价的要求。因此,应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力求简单易行,直观而不需要附加计算;可结合体格检查、生活环境条件、健康和疾病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较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
(二)指数法
指数法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本方法计算方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应用广泛。常用指数有:
(1)身高体重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体重,体现人体充实度,也反映营养状况。
(2)身高胸围指数,反映胸廓发育状况,借以反映体型。
(3)身高坐高指数,通过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体躯于和下肢的比例关系,反映体型特点。可根据该指数大小,将个体的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
(4)BMI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迹裂祥体重kg/身高m2),又称体重指数。近年来受国内外学姿搏者高度重视,认为它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身体的充实度和体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响较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反映体脂累积程度指标的相关性也高。我国已建立的"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别一年龄别筛查标准",是BMI在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具体应用。l8岁时该指数≥24和≥28,可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数和背肌力指数:均利用肌力与体重的密切关系,借助单位体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体重的影响,分别显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标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数:分别利用肺活量和体重、身高的密切关系,利用单位体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确切反映机体肺通气能力的大小。
由于身体指数存在显着的种族、域乡、性别、年龄和身高等差异,应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注意克服指数的机械性弱点。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不能忽视身高因素。同性别、年龄而身高不同的儿童,身材高大而粗壮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样被评价为"体型匀称".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龄别身高标准,先筛出那些生长发育迟滞者。②充分注意指数(尤其源自体格指标者)鲜明的种族、地区差异。③大多数指数呈非正态分布。因此,最好依据百分位数法先将指数分若干等级,确定其等级含义。
(三)等级评价法
等级评价源启法是离差法(用于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现状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利用标准差与均值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评价时将个体该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国内最常用五等级评价标准见表9-1.
一般生长发育评价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常用的指标。个体的身高、体重值在判定标准均值±2个标准差范围内(约占儿童总数的95%)均可视为正常。但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儿童少年,不能据此定为异常;需定期连续观察,结合其他检查,慎重做出结论。个体的体重有升有降,易受内外环境影响。若儿童体重连续数月下降,则应先排除疾病再评价营养状况。
等级评价法亦可用于集体儿童的发育评价,称"等级百分数法".评价时先将两个班或两所学校所有学生的测量资料,分别按不同发育指标,采用统一标准,对照相应的等级评价标准,确定各个体的等级。然后,分别统计每项指标中各发育等级的人数占各班、各校整体的百分数(%)。由此,可通过分析两班间、两校间在该指标上发育"好"或"差"的等级百分数的高低,比较其发育状况。
等级评价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掌握,可较准确、直观地了解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高低。评价集体儿童时,所得结论不受两群体内部成员性别、年龄等差异限制。这是因为尽管两群体的成员组成不同,但评价时各个体都是按该指标各自的年龄、性别评价标准进行的;换言之,群体的等级百分数建立在个体等级评价的基础之上。等级评价法的不足之处是只能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无法准确判断发育匀称度,而且其变化趋势在动态观察中不够直观。
(四)曲线图法
曲线图法是离差法中另一常用评价方法。制作曲线图时,将某地不同性别一年龄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1、±2个标准差分别点在坐标图上(纵坐标为指标值,横坐标为年龄,男女各一),然后将各年龄龄组位于同一等级上的各点连成曲线,即制成该指标的发育标准曲线图。若连续几年测量某儿童的身高或体重,将各点连成曲线,则既能观察出该儿童的生长发育现状,又能分析其发育速度和趋势。以身高为例,若个体的测量值在均值±1个标准差内可评价为发育中等;均值+1~+2个标准差间者可评价为发育中上等;在均值-1~-2个标准差间者可评为发育中下等;在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者可评为上等;而均值-2个标准差以下者可评价为下等。如上述,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儿童,不能一概评价为不正常,应连续观察其发育动态,判断其发育曲线是趋向好转还是趋向恶化,再做出正确判断。
用曲线图来评价集体儿童少年的发育现状也简便易行。可在同一坐标纸上将该群体各年龄组的某指标均值和该地区同年龄-.陛别发育的"标准"均值都绘成曲线;比较两曲线相差的高低和距离远近。同理,也可比较某地不同年代某指标的均值曲线。
曲线图法使用广泛,有以下优点:①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使用方便。②能描述儿童的发育水平等级。③能追踪观察儿童某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④能比较个体和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不足之处是不同性别的每一指标都要做一张图,也不能同时评价几项指标,分析比较发育的匀称度。
(五)百分位数法
百分位数法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以百分位数曲线图法(percentile curve)使用最广泛。制作原理、过程与离差法相似,但基准值(P50)和离散度(P3、P25、P75和P97等)均以百分位数表示。优点是无论指标是否呈正态分布,都能准确显示其分散程度。
目前,利用百分位数法和曲线图法结合制成的身高、体重、BMI等指标的百分位数曲线图,已成为目前WHO和许多国家用以评价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标准。评价时只需找到个体身高或体重在图上的位置,即可评价发育现状。根据所处范围描述结果,如位于<P3、P3~P25、P25~P75、P75~P97或>P97范围内,分别相当于"下"、"中下"、"中"、"中上"和"上"等。本方法形象直观,反映发育水平准确,便于动态观察。
评价群体儿童时,可单用各指标P50,配合P10、P25、P75、P90等少量曲线,反映同时期不同地区、群体的发育水平差异,或比较同群体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发育水平处于P3和P97以外者应重点追踪,比较他们在图上的变化,配合临床检查,排除侏儒症、生长发育迟滞、营养不良或巨人症、肥胖和其他疾患。
本方法的缺点与离差法曲线图相同;制定标准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若各性别一年龄组人数不足150人(青春期不足200人),制成的标准曲线两端(P3、P97)值摆动较大,直接影响标准的应用价值。
(六)标准差分法
标准差分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差法,简称“Z”分。1个“2分”值相当于1个标准差值。
(七)相关回归法
相关回归评价法利用身高和体重、胸围等指标间的密切关系,以其中某项指标为因变量,求得方程并编制成回归评价表,进行发育评价。根据回归方程中变量的多少可以有一元回归、二元回归等。优点是能综合应用多个指标的结合,准确反映发育水平和身体匀称度,直观性强。但标准图制作繁琐限制了其应用。
(八)生长速度评价法
生长速度是评价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征,常用指标有身高、体重和头围(尤其3岁以下)等,身高最常用。遗传、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变化,可通过生长速度的加快或减慢反映。即使是同时出生的同性别个体,其生长速度变异也很大,尤其在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因此,评价生长发育速度,可敏感地反映生长的动态变化。有些儿童因疾病等原因,生长出现障碍,但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其生长水平可能仍处于正常范围;此时,只能依据其生长速度的减慢或停滞,才能及早筛查出生长发育异常。
评价个体的生长速度,所用标准需根据追踪资料获得,包含同性别一年龄组的早熟、平均、晚熟等不同类型的增长期望值及其范围,从而能准确、全面地评价生长速度及其变异。长期追踪调查应以有代表性的同一批儿童为对象,每年至少两次定期测量身高。不同季节生长速度不同,故任何年龄的生长速度正常值,都应以一整年的速度及其变异程度表示。
评价群体的生长速度,主要利用前述的半追踪性调查,甚至横断面调查资料,来制定发育速度的参考标准;后者是以年增加值、年增长率为指标所获得的生长速度的近似值。计算方法如下:
(1)年增加值(annual increment):以身高为例,通过对个体身高的连续测量,把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测量的身高值相减。除以时间(年为单位)而得。
(2)年增加率(annual incremental rate):仍以身高为例。因不同年龄个体的基础身高不同,故身高增加值必然受身高基数的牵制。身高基数不同的儿童,尽管增长值相同,含义却不一样;基数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因此,需将年增加值除以身高基数,使绝对数变为相对数,才能得出年增加率(Vt,%)来进行比较。
(九)发育年龄评价法
发育年龄又称生物年龄或生理年龄,是指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二性征指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育状况。发育年龄有形态年龄、性征年龄、齿龄、骨龄(skeletal age)等四类。其中最实用、结果最精确的是骨龄。
骨龄,是根据儿童少年的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进行比较求得的发育年龄。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较精确的指标,能较客观、精确地反映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各阶段的发育水平,在各种发育年龄中应用最广泛。骨龄在探讨生长发育规律、判断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运动员选材、预测女孩月经初潮、预测儿童少年的成年身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判断骨龄主要利用X线摄片。通过观察儿童少年手腕部各骨化中心的出现、骨块的大小、外形变化、关节面出现及干骺愈合程度等,并和作为正常值的"骨龄标准"比较,即可判断个体的骨龄。
理论上,人体各部分骨骼均可用于判定骨骼的成熟程度,但以手腕部最为理想。主要优点是:①手、腕骨数目、种类和形状多样。包括长骨、短骨、不规则骨和种籽骨,对全身骨骼有很好的代表性。②手、腕骨各继发性骨化中心的出现及掌指骨、尺桡骨的干骺愈合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不同发育阶段问界限明确,易发现差别。③拍片方便,投照条件易控制,受检者接受的X线剂量小,对保护儿童少年健康有利。
(十)营养状况评价法
营养状况评价,指对儿童少年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所获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评价,是少儿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观察指标主要有身高、体重、皮脂厚度等。制定营养评价标准,一般应以那些生活环境适宜,膳食摄入合理,生长发育良好,可获得良好保健服务的儿童少年为参照人群(reference population)。由这类样本制订的标准高于一般儿童的发育水平,属"理想标准",其积极意义是可加速对儿童少年生活状况和保健服务的改善。
过去曾用"年龄别体重"(weight for age)。它是一种以时间年龄来比较体重大小的方法。但大量实践证明,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因为此时的身长测量误差相对大,而体重无论在测量误差或反映现时营养状况方面,都是良好的指标。3岁后,儿童的年龄别体重受身高的影响越来越大;同年龄身高较高者体重也重,身高较低者体重也轻;如不联系身高,就不能有效反映现时营养状况。单凭年龄别体重,也不能准确反映那些主要表现为身高生长迟滞的长期性营养不良现象。因此,目前该方法在儿少卫生领域已很少使用。
目前常用于评价儿童少年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有:
(1)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国内也称"身高标准体重".是WHO积极推荐的指标,着重反映儿童的现时营养状况。它在同等身高条件下比较体重大小,可有效消除青春期前因性别、发育水平、遗传、种族差别等原因导致的身材发育差异的影响。使用简便,所评价的营养水平较准确、灵敏和客观。WHO推荐用于小儿的参考值可男女共用;但对3岁以上者应使用分性别标准。
我国有些地区仍在使用的"l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已明显落后于我国儿童少年目前的生长发育水平;继续使用将导致大量的错筛和漏筛现象,应及时用"2000年中国学生身高别体重"标准(修订版)替换。目前在各发达国家,针对学龄儿童少年群体的超重、肥胖筛查,身高别体重已逐步被BMI标准取代。
(2)年龄别身高(height for age):是一种以时间年龄来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通常青春期前儿童可采用"WHO年龄别身高"标准。因种族遗传差异,进入青春期后仍使用该标准易导致误差,应使用正在制定中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别身高标准".年龄别身高标准的设计理念是:营养不良包括两种,一种是现时性营养不良,即“消瘦”(wasting);另一种是长期性营养不良引起的身高生长迟滞(stunting)。对学龄儿童青少年筛查营养不良时,应先使用"年龄别身高",排除生长迟滞者,再用"身高别体重"筛查出消瘦者;两者合并,构成全部营养不良人群。如果不使用"年龄别身高",那些身高、体重发育都不足(往往前者表现更突出)的患儿容易被漏掉,甚至被错误当作"正常体重",从而影响筛查的准确性。
(3)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是通过估测皮下脂肪(约占全身脂肪量的50%以上)来反映儿童少年近期营养状况的方法之一,用于评价肥胖程度效果较好。皮脂厚度可用X线照片、超声波、皮褶卡钳等方法测量。用卡钳测量皮褶厚度最为简单而经济,测得结果和X线片测量值的相关可高达0.85~0.90,对人体亦无放射性伤害。但是该方法可因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技术差异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测量误差。技术差异主要来自用手捏皮褶时施加压力的稳定性;卡钳头的夹皮时间长短;被测者的皮褶厚度厚薄等。
测量皮脂厚度的部位有多处;其中以上臂肱三头肌部(代表四肢)和肩胛下角部(代表躯干)最理想。这些部位组织均衡、松弛,皮下脂肪和肌肉能充分分开,测点明确,测量方便,测值重复率高。该两部位的测量值之和可代表全身皮下脂肪的发育状况。身体其他部位的测量点还有肱二头肌部、髂上、腹侧壁等。
皮脂厚度和体脂含量间的相关性较高,回归系数在0.7左右,故可利用皮脂厚度建立估计体脂含量百分比(即脂肪含量占体重的百分比,简称体脂率)的回归方程。个体的体脂分布和皮褶厚度都受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影响,故此类方程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用体脂率可判定肥胖程度。一般认为:轻、中、重度肥胖的体脂率,男性(适合各年龄)分别为≥20%,≥25%和≥30%;14岁以下女性分别为≥25%,≥30%和≥35%;15岁及以上女性分别为≥30%,≥35%和≥40%。但是,利用该方法推算的体脂率和判定的肥胖程度,易受身高、肌肉发达程度等影响而产生误差。例如,同性别、同年龄,皮褶厚度相同的个体,所计算的体脂率可相同,但因身高和肌肉的发达程度不同,其体密度、体脂率可能不完全相等,但在多数此类公式中却被假设是等同的,使用时应予充分注意。
❷ 身幼儿身高体重营养评价方法
(一)按体重评估
体重反映小儿身体的总重量,表示身体的大小。年龄别体重,即由年龄看体重的大小,这一指标下降可反映小儿长期或近期存在的营养不良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反映小儿营养不良的体格测量指标。
小儿的年龄别体重如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的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这里的中位数是指参照人群假如为1000人,将这1000人的体重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然后再把他们分成100等份,而对应于50%位的数值即为中位数。标准差是指在这一参照人群中,体重大小不一,其值的分散程度。例如,根据我国9市城区正常小儿体格发育指标的参考标准,6个月大的男小儿体重的中位数是8.39千克,标准差为0.94千克。这个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即8.39-2×0.94=6.51千克,也就是说,凡是6个月大的男孩体重小于6.51千克的,这就是低体重的小儿。
但年龄别标准体重指标所反映的小儿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还可能包括着现时和长期环境中的两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年龄别体重标准对小儿现时营养的评价还混杂着长期环境因素的作用。
(二)按身高评估
身高反映着小儿的线性生长状况,因此,小儿年龄别身高偏低则表明某些小儿存在着长期的、累积的健康问题和营养不良问题。小儿的年龄别身高如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考人群值中的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为生长迟缓。生长迟缓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例如,根据我国9市城区正常小儿体格发育指标参考标准,6个月大的男小儿身高的中位数是68.6厘米,标准差为2.6厘米。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68.6-2×2.6=63.4厘米,即假如一个6个月大的男小儿身高低于63.4厘米,那他就被认为是生长迟缓儿。
(三)按体重和身高评估
根据小儿身高和体重的双重生长参考值,求出身高别体重值,可反映小儿近期的急性营养不良问题。评价方法为:以同等身高下体重的第50百分位数,即为中位数为该身高的标准体重。标准体重为100%,±10%为正常,低于标准体重90%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还可分为轻度(<90%)、中度(<80%)、重度(<70%)和极重度(<60%)。例如,根据我国9市城区正常小儿体格发育指标参考标准,75厘米高的男小儿其标准体重为9.33千克,那么其±10%的范围是:9.33±9.33×10%,即8.40千克~10.26千克。所有低于8.40千克的小儿均为营养不良症患儿。其中低于8.40千克,也就是低于标准体重90%的为轻度;低于80%的为中度等等。
采用身高别体重指标,可在同等身高的小儿中比较体重的大小,这样能消除发育水平、遗传和种族因素等造成的身材发育不同影响,同时也可更充分地反映小儿现时的营养状况。
(四)按中上臀围和皮脂厚度评估
小儿臂围包括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厚度。经研究证明,小儿中上臂围在1岁以下增加迅速,1~5岁间增加1~2厘米。因此,在不能用秤称体重和量身长的地区,评定小儿营养是否良好,也可用测量上臂围的办法来测定。其标准是:1~5岁小儿臂围超过13.5厘米为营养良好,12.5~13.5厘米为营养中等,而低于12.5厘米为营养不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的标准是:当采用中位数百分比时,上臂围值大于中位数的85%为正常,85%~76%为营养不良(其中85%~80%为轻度,80%~76%为中度,<76%为严重营养不良)。
另外,皮脂厚度也是衡量小儿营养状况及肥胖度的良好指标,而且可直观地表示近期的营养状况。用这一方法衡量,目前医生大多选用小儿上臂肱三头肌处进行测量,因为该处便于裸露,测量也方便。其次是肩胛下角处。皮脂厚度的正常范围是中位数加减一个标准差,超过该标准可视为肥胖或消瘦。
(五)按指数评估
指数法是一种根据小儿身体各部分之间有一定比例,再用数学公式将几项有关小儿体格生长的指数联系起来再判断生长、营养状况、体型、体质的方法。这是一种综合评估,在儿童保健工作中,保健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指数对小儿进行评估,而常用的指数,即是Kaup指数。Kaup指数一体重(千克)/身长(米)2,它是将身长(高)的平方设想为小儿的体积,它既反映一定体积的重量,又反映机体组织的密度。因此是评估婴幼儿营养状况一个较好的指标。一般情况下,指数定为<12为营养不良,12~13.5为偏瘦,13.5~18为正常,18~20为营养优良,>20为肥胖。例如,一个3岁男小儿体重10千克,身高94厘米,即为0.94米,其Kaup指数即为10÷0.942=11.32,这个小儿属于营养不良
同意请采纳!!谢谢!
❸ 营养状况评价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营养评价是儿童保健和人群营养状况流行学调査的基本方法,一般通过临床询问和营养调査进行评估。
(一)病史询问
(二)营养调查
1.全面的营养调查
应包括:
①膳食调查;
②体格检査和体格发育评价;
③实验室检查。
只有正确完成此3项内容,才可能对受检儿童的营养状况作出可靠、全面的评价。
2.膳食调查
儿童的膳食调査是从其每日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中计算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然后参照国家规定的相应年龄儿童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分析其膳食平衡状况。
(1)调查方法:
①称重法;②铅梁记账法;③询问法。
(2)膳食调查结果评价:
无论采用何种调査方法都是从总能量供给、蛋白质摄入高烂量与动物性蛋白质所占比例,以及三大产能物质的比例来评价。一般要求全日摄入食物的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均应达到推荐的同龄儿供给量的80%以上,且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应占总蛋白的戚激漏50%,至少不低于30%;三大产能物质的比例应是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糖类占50%~60%。
❹ 评价幼儿生长发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及一些评价法如下:
(一)指数法
指数法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本方法计算方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应用广泛。常用指数有:
(1)身高体重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体重,体现人体充实度,也反映营养状况。
(2)身高胸围指数,反映胸廓发育状况,借以反映体型。
(3)身高坐高指数,通过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体躯于和下肢的比例关系,反映体型特点。可根据该指数大小,将个体的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
(4)BMI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kg/身高m2),又称体重指数。近年来受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认为它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身体的充实度和体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响较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反映体脂累积程度指标的相关性也高。我国已建立的“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别一年龄别筛查标准”,是BMI在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具体应用。l8岁时该指数≥24和≥28,可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数和背肌力指数:均利用肌力与体重的密切关系,借助单位体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体重的影响,分别显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标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数:分别利用肺活量和体重、身高的密切关系,利用单位体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确切反映机体肺通气能力的大小。
由于身体指数存在显着的种族、域乡、性别、年龄和身高等差异,应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注意克服指数的机械性弱点。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能忽视身高因素。同性别、年龄而身高不同的儿童,身材高大而粗壮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样被评价为“体型匀称”。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龄别身高标准,先筛出那些生长发育迟滞者。
②充分注意指数(尤其源自体格指标者)鲜明的种族、地区差异。
③大多数指数呈非正态分布。因此,最好依据百分位数法先将指数分若干等级,确定其等级含义。
(二)等级评价法
等级评价法是离差法(用于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现状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利用标准差与均值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评价时将个体该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 一般生长发育评价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常用的指标。个体的身高、体重值在判定标准均值±2个标准差范围内(约占儿童总数的95%)均可视为正常。但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儿童少年,不能据此定为异常;需定期连续观察,结合其他检查,慎重做出结论。个体的体重有升有降,易受内外环境影响。若儿童体重连续数月下降,则应先排除疾病再评价营养状况。
等级评价法亦可用于集体儿童的发育评价,称“等级百分数法”。医'学教育网|整理评价时先将两个班或两所学校所有学生的测量资料,分别按不同发育指标,采用统一标准,对照相应的等级评价标准,确定各个体的等级。然后,分别统计每项指标中各发育等级的人数占各班、各校整体的百分数(%)。由此,可通过分析两班间、两校间在该指标上发育“好”或“差”的等级百分数的高低,比较其发育状况。
等级评价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掌握,可较准确、直观地了解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高低。评价集体儿童时,所得结论不受两群体内部成员性别、年龄等差异限制。这是因为尽管两群体的成员组成不同,但评价时各个体都是按该指标各自的年龄、性别评价标准进行的;换言之,群体的等级百分数建立在个体等级评价的基础之上。等级评价法的不足之处是只能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无法准确判断发育匀称度,而且其变化趋势在动态观察中不够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