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得荣县美食
红烧乳猪肉、面疙瘩、彝族坨坨肉、水淘糌粑、康定凉粉、花馍馍等。红烧乳猪肉:猪肉用开水烫白后,在火中烤至略有烧烤味时切成小块,在酥油中回锅后加水放盐红烧。面疙瘩:用荞慎行面或麦面做成圆形小疙瘩,面在水中煮熟后,放人碾细的核桃米和酥油、鲜奶饼即可。
红烧乳猪肉、面疙瘩、彝族坨坨肉、水淘糌粑、康定凉粉、花馍馍等。
1、红烧乳猪肉:不让御孝顷藏乳猪的血流出体外,用开水烫白后,在火中烤至略有烧烤味时切成小块,在酥油中回锅后加水放盐红烧。这个莱有说不出的鲜味,是当地的上等食品。
2、面疙瘩是独有风味食品用荞面或麦面做成圆型小疙瘩面在水中煮熟后,放人碾细的核桃米和酥油、鲜奶饼,它是饭镇陆菜合一的美食佳肴。
3、彝族坨坨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其肉为30市斤以下以非现代饲料喂养而成的小猪为原料,辅以彝族特有的香料、佐料稍加加工而成。其肉块硕大,一般呈正方形,故称“坨坨肉”,入口化渣,肥而不腻,口感细嫩。
4、水淘糌粑:为甘孜特产,历史悠久,它以选料好、加工细、香美可口而闻名于康巴。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质、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点受到州内外的好评。
5、康定凉粉:以黄凉粉称着于世,自制的凉粉筋丝好,切得四棱四现,厚薄均匀,且粉丝光泽发亮,筷拈不断。
6、花馍馍:一种藏式月饼,源于清代。是用面粉做成的一种夹心并模印图案的薄饼,当地俗称花馍馍。现被视为民族文化交流、汉藏一家的实物体现。
㈡ 不知道这些,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标准的吃货(藏族饮食文化)
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么的瞬息万变,不可捉摸,我成了西藏大学的一名学生。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不可思议,有着梦想成真的激动不已,我终于要坐着火车去拉萨啦! 忘了告诉你,我是个标准的吃货(偷笑ing),从拉萨站出来后,顾不得其他,直奔了最近的一家藏餐馆(早在网上查了个遍,火车上也打听了一路,嘿嘿~),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和品尝,更多的是为满足好奇心。
后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知道了藏民有着自己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的样式。在此与您交流与学习,若有错误之处,望加斧正。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和我国其他纬度相同的地区相比,海拔相对较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光照强。),养成了西藏人民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他们把茶叶、酥油、糍粑和牛羊肉作为很珍贵的食物。此外,青稞酒和各种奶制品也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品。下面我来一一介绍。
茶百道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饮品,偶尔会喝一些清茶、甜茶和奶茶作为调剂品。
酥油茶藏语称“加隋玛”,是藏族的传统饮料,由砖茶、盐巴和酥油做成。无论是日常饮用还是招待客人俱佳。我亲眼见过同学的老爸是怎么做茶的,叔叔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砖茶用水久煮啊煮,等变成红红的浓汁,在将他们倒进一种特制的的圆木桶里,在放入合适量的酥油和食盐,用专门的棒棰在里面上下反复抽打,看着很有意思,忍不住想去参与一下,可是怕坏了茶的品质,就放弃了。当酥油和茶汁充分溶解后,倒进茶壶里放在文火上,随喝随倒即可,屋子里酥油茶香味扑鼻。 酥油茶的营养价值很高。喝了它能抵御寒冷、消除疲劳等等。 同学的阿爸告诉我,藏族百姓早上必须喝上几口酥油茶才去工作。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我觉得藏族对茶水的需要量如此之大,是生活环境及气候特点所致。
那次去他家拜访,同学的阿妈(家庭主妇)将阿爸煮好的清香可口的酥油茶端了出来,我们有说有笑的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后来得知喝此茶有一套规矩,通常是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幸亏当时我是我是用双手接杯)。还有就是边喝边添,不能一口喝光。不过主人总是将客人的茶杯添满。如果你不喜欢或不想喝则不必动,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等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离开时再一饮而尽就可以了。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其实北京的藏餐厅也售卖酥油茶,可是酥油味好像淡了些。我在藏族同学家里喝到的纯正酥油茶,淡褐色,香气浓,表面浮有油花,喝起来顺滑油润、有淡淡咸味,越到后来砖茶的味道越彰显。 此外,他们的炊餐灶具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别具风格。就拿酥油茶桶来说,几乎是每个藏族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桶由两部分组成,即筒桶和搅拌器。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十分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筒口稍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四个直径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 (来自新浪网介绍)
除了酥油茶,我更喜欢的还有青稞酒和酸奶。
酒文化 藏族人民生活很喜欢喝青稞酒青稞酒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它近似于黄酒,藏语称“羌”,用青稞酿制而成,不经蒸馏的一种低度酒,度数一般不超过20度。可分为青青稞酒和黄青稞酒,分别由生青稞和熟青稞酿造而成。在藏地的一些农家乐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可亲手体验制作工艺,它简单的很,就是将淘净的青稞煮熟待稍凉后加上酒曲放进陶罐内,随后将罐封闭好并用藏毯等覆盖使罐内青稞升温发酵,数日后开罐加适量清水然后再封袭贺闭一二天即酿成,酿好的青稞酒喝起来有甘醇微酸之感拍春派。但是也有经过蒸馏的,度数可高达到五六十度,后劲也很大,比这在此劝解您一定要弄清楚再夸海口! 藏族有着绵延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酒,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族酒文化。
� 招待客人时:按习俗,藏族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贵客的一种诚挚礼节。凡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皆以青稞酒款待。我的旅游英语老师是藏族,一次课上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风俗习惯:通常主人会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必须双手接过,不可推辞,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森做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迎接客人时主人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在喝酒时,其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把满杯酒一口喝干,藏语叫“松只尼达”,意思是三口一杯。这样做,主人才觉得你看得起他,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没有礼貌或瞧不起他。你喝得越多,他就越高兴。说明他酿的酒越好。藏族敬酒时,对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藏族同志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曲调优美,男女老少都会唱,从头至尾基本无重复。
节假日和庆典场合:节日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只在城镇较为流行。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很丰富也很特别,每酿完新酒,必先用其敬神,在向年长的人敬献。敬酒的人一般要用两只手捧着酒杯要举过他们的头顶,敬献给你想敬酒的人,特别是对长者更应该遵循该礼节。受酒的人也要用两只手接过酒杯,这是一种礼貌。 酒宴上敬酒也是一项习俗,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敬酒,在大的酒席上,会有专门的人倒酒,他们要唱着歌来敬酒,直到把客人灌醉。说道酒歌,藏族的酒歌非常好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意。
酸奶 酸奶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以内地的酸奶不同,他们的酸奶更加浓稠白皙,嫩的像豆腐一般,有的时候放在器皿里倒都倒不出来。吃的时候要使用勺子作为工具。开盖后有一种芳香的气味,质地细腻,口感很棒!营养价值高,具有抑菌、降低胆固醇等功效。听说还可以拌着米饭吃,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敢尝试过。
永远的糌粑 对于藏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哪里有藏人,哪里就有糌粑。 � 糌粑是藏族民间传统食品,原料以青棵为主。(青稞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也能够顽强生长。)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与北方的炒面很相似,但是在制作流程上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先炒后磨,通常不除皮。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和我们的生面粉是一个道理。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据口味磨成粗细不等也可去皮磨成精制糌粑。糌粑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几种,以青稞精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过节或招待客人食用。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或清茶等搅拌均匀,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刚开始不好掌握,不过在藏族朋友那里习得一个好方法,就是加一小团酥油,就比较好成型也不易沾在手指上了。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粮食制品。它的营养丰富,便于贮藏,出门带着它特别方便,只要抱着木碗、腰间别着糌粑口袋,再配上一点茶水就可以了,不用再麻烦生火做饭。不过我认识的一名藏学博士曾劝诫我,如果不是从小就吃,最好少食,因为它是一种高纤维食品,对于没吃过的人会比较难消化一些。(制作方法主要来自于网络搜索)
也有在面疙瘩里放些野菜或牛肉一起成型的,叫做“土巴”。土巴除了糌粑特有的清香外,还增加了韧劲,更加耐嚼,营养也更丰富。土巴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土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
肉类 藏族的人通常以吃牛肉、羊肉为主。因为西藏是在很遥远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所以牛羊肉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成为他们生活饮食的大部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高温下取暖。 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火候以开锅肉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割肉时,刀口要向内,刀口向外对着别人是种不礼貌的表现。咀嚼时嘴巴需闭合,大张嘴或是出声也都是不礼貌的。吃完肉,每个人还需用舌头将碗筷舔干净,表示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并且注意卫生。羊尾和胸叉是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颈椎骨节相连的羊脖子很难将肉吃尽,但藏族青年不会被难倒,能吃得好象骨头上从来没长肉似的,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有本领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传着“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这部分内容我没接触过更没体验过,所以就网络的) ��
藏族还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在拉萨的太阳岛有一条美食街,店门口挂满了风干肉。入冬后的牛、羊肉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我从风干肉店老板那里了解到,表面为深红色,撕开却略显白色,表明已无水分则为佳品。前车之鉴,吃的时候千万记住一定要撕成丝,否则腮帮子肯定会酸疼一两天! 藏族在吃肉方面还是有很多禁忌的。一般只吃牛肉和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其是忌吃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刚到藏区就有好多同学告诉我,他们是不吃鱼、虾等水产海鲜的,他们觉得鱼类的身上有转生的灵魂,不过在拉萨的一些餐馆里我也偶尔看到过食鱼藏族。
总之 ,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雪域高原,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寻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古到今,形成了他们自己惯有的饮食习惯,藏族人对于家乡菜的偏好是强烈的,甚至是偏执的。离乡的人身处喧嚣,也仍然坚持每日的糌粑和每日的酥油茶。
不过如今,藏餐无论是在烹饪技术还是样式上越来越推陈出新,多样化,藏区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也趋向于多元化,大米、面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还增加了蔬菜、酒类、糖果、糕点等消费品。越来越能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笔者推荐食物 :姐姐薯仔,措姆凉粉,古树酸奶,藏面,酥油茶和甜茶,藏血肠,凉拌牦牛肉……
㈢ 江西男生在宿舍自制藏族美食糌粑,西藏人为啥这么爱吃糌粑
中国地大物博,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地理差异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而藏族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山上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和酥油、茶叶、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
在西藏,藏民们则更加偏爱糌粑,因为它不仅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液指昌携带和储藏。在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的西藏,满满一口糌粑带来的不仅是幸福的饱腹感,更能补充一天所需要的能量!
第二、营养价值高。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很难有时间每一顿都做饭所以糌粑成了他们的首选,第三当然是糌粑的营养价值了,糌粑富含很多维生素,可以预防很多重大疾病。
㈣ 糌怎么读音
糌怎么读音
[zān]
部首:米
笔画:15
五笔:OTHJ
五行:金
解释:〔糌粑〕把青稞麦炒熟磨成的面,吃时加上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合,再捏成团儿。是藏族人的主食
“糌”,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ān。“糌”的基本含义为糌粑,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引申含义为粑”读轻声
糌字取名忌讳
1、糌字五行属性为金,根据五行金克木的原理,糌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木的字取名;
2、糌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ān或同声调阴平的字起名,这样读起拗口,没有节奏感;
3、糌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糌字,晚辈忌讳用糌字取名。
6、尸体被置于面朝地面,第一刀从背部割下,削下肌肉,卸下四肢,碾碎骨头拌上糌粑面。
7、尸骨很快就减为小碎块,拌上糌粑面,扔给乌鸦和鹰,这些鸟一直等着轮到它们。
8、在藏东昌都地区,一提起“洛隆水磨糌粑”,那可是一个名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9、展览共展出17大类150余件展品,包括扎日乡的藏香、竹器、藏白酒,玉麦乡的鸡血藤镯,加玉乡的黑糌粑,隆子镇的木制器具,雪沙乡的马褡裢、酥油箱等。
㈤ 九寨沟有什么好吃的有特色的土特产
一,糌粑
耗牛肉
牦牛的肉经过盐卤,切成薄片,拌上辣椒不失为一道好的下酒菜,当然,酒要喝当地的青稞酒咯。牦牛产于松潘九寨沟一带的高原,肉香且带有一点野味,目前九寨沟已经有牦牛肉的加工厂,做成真空包装的熟食,游客购买起来也十分的方便,并能够带回家赠送朋友。
㈥ 松茸是甘孜特产吗有哪些营养价值
孜县主要特产有鹿茸、麝香、贝母、虫草等以本地青稞加工生产的水淘糌、青稞酒等。
甘孜日布
甘孜日布,俗隐握称格玛达协,意为“甘孜丸”是第一世扎嘎活佛向巴绕登首创,由二十余种药材配方而成。此药有三百年历史,是着名藏医药。
水淘糌粑
以美可口而闻名于康巴老棚。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质、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点。糌粑是整个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营养丰富,携带及食用灶含庆方便。
甲恩酥油茶
甲恩茶,是甘孜县独具风味的茶,甲恩茶在甘孜城乡极为普遍,制作简单、方便,先用茶罐把茶倒入专制的 茶桶中,加入酥油、盐、少许牛奶或奶粉,用搅棒上下反复搅打四、五十次后即可斟用。此茶不仅色乡美味香,回味无穷。还有御寒、耐饿、提神之功效。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399468.htm?from_id=5366683&type=syn&fromtitle=%E7%94%98%E5%AD%9C&fr=aladdin#11
㈦ 请问藏族都有什么吃的
藏族的饮食
藏族的饮食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农民一般以青棵、小麦为主粮,其次还有玉米和碗豆。日常最主要的食物是炒熟的青棵和碗豆粉做成的“糌粑”。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时往往加上茶和酥油,奶渣,浓郁可口,营养丰富。蔬菜有萝卜、油菜、葱头、水芹菜等。沿拉萨河一带,有桃、杏、梨、枣、核桃、葡萄等。牧民则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要食物。牧民们一般在初冬牲畜肥壮的季节大量宰杀牛羊,制成干肉,供一年的食用。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奶酪。都是极富营养的食品。由于牧民多食肉类,油腻较大,所以需要饮用浓茶。除了茶以外,还有普遍饮用青稞酒,用煮熟的青稞酿制而成。其酒精度数很低,类似米酒。色淡、味酸甜,清凉可口,略有后劲。
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杷。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杷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
[雅茶]
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雅安地区,故称“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祢为“边茶”。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酒歌。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人参果饭]
人参果饭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肠]
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块]
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薯仔,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请你0乞酸菜面块。 [其它食品]
奶酪、奶渣、奶皮、豆腐、薯仔、腊肉等。
糌粑的做法
选好青棵、豌豆或燕拦旦麦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得越细越好,称为糌粑面。<BR>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的不同爱好,还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用于的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一般不用筷子、勺子,直接用手往口里送。除用茶水调制糌粑。还可冈青稞酒调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青稞酒的制作
将青棵或小麦淘净煮熟,加曲发酵,数日成酒,其酒色微黄,酸中带简岩扰甜,被称为“藏式啤酒”。
酸奶制作方法
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作发酵剂,温度在3O℃—40℃之间,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酸甜可口。
酥油的制作方法
先将鲜牛奶稍微加热,倒入1个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个像活枣冲塞一样与木桶内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内上下滑动。将鲜牛奶倒入木桶里,用力上下抽动木杵,连续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离成奶油和奶汁,黄色或白色脂肪质自动漂到表面,然后将这些油脂捞出,揉成团状,放入清水中冷却,就成了块状酥油。酥油可以放人糌粑中调着吃,也可做点心和调制甜食。
㈧ 糌粑与糍粑的问题
糍粑,闽北各县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简游凯韧。趁热将饭泥制作磨轿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拦唤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㈨ 锅巴可以怎么吃
米锅巴是一种休闲小食品,香酥可口,广受欢迎。
⒈工艺流程
淘米→煮米→蒸米→拌料→压片→切片→油炸→喷调料→包装
⒉技术要点
⑴淘米、煮米、蒸米:大米洗净去沙,放入锅中煮成半熟、捞出,在蒸锅中蒸熟。
⑵拌料 蒸熟的米饭中加入2%~3%的起酥油或棕榈仿瞎油,12%~16%的淀粉,搅拌均匀。
⑶压片、切片:用压片机将拌好的料压成1~1.5毫米厚的米片,按3厘米×2厘米的规格切片。
⑷油炸、喷调味料:油温240℃左右,时间3~6分钟,炸成浅黄色捞出,沥油后喷上细度为60~80目的调味粉,然后包装。
[编辑本段]制作方法2
1、原料配比 大米500克,淀粉50克,猪油少许。
2、制作方法
①将淘净的米放入锅中,煮成半熟捞出,再放入蒸锅中蒸熟。
②趁热拌入少量猪油,待米饭冷却至常温时,拌入淀粉。
③将米饭手工擀制成2毫米厚的米片,再用刀切成适当的小片。
④将适量植物油入锅加热,油热后放入米片,炸至浅黄色时捞出,控去多余的油后,再撒上调味粉即成。
[编辑本段]鱿鱼锅巴
原料
水发鱿鱼150克,肥瘦肉末50克,冬笋末15克,水发冬菇15克,锅巴50克,酱油7克,精盐1.5克,味精3克,料酒5克,香醋8克,胡椒粉1克,清汤250克,菱粉8克,猪油10克,香油8克,植物油800克(约耗30克)。
做法
将鱿鱼刮净杂质,先切成约3公分长10公分宽的块,后批成均片,泡在清水中,烧热锅放入猪油,先将肉末下锅煸散后,烹入料酒,加入酱油、精盐、汤,放入鱿鱼、笋片、冬菇略滚一下,加入味精,随后用水菱粉勾薄芡,加入香油、香醋、撒入胡椒粉搅匀,起锅装在碗中。烧热锅放入植含旅物油,待油烧至九成热时,将锅巴掰成金钱块,下沸油锅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装在深圆盆中,随即将鱿鱼倒入锅巴盆中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酸辣松脆,鲜嫩。
[编辑本段]虾仁锅巴
锅粑类的菜式在川菜馆中种类非常多,但也只是在浇头的用料及口味上加以变化。相传是政论家陈果夫先生研究出来的,因富营养且味美介廉,所以又称为“天下第一菜”。到了抗战期间,此菜更为流行,而又有了“一声雷”“轰炸东京”“轰炸南京”“轰炸莫斯科”等名称,因为油炸过的锅粑淋上勾过芡的浇头,会发出很大声响。固此做此菜要色、香、味、声四者兼具,才算合格,目前在大陆此菜亦有个极美艳的名字叫“桃花泛”。
材料
虾仁、瘦猪肉、香菇、熟青豆、锅巴(二寸四方大)、盐(用于腌虾)、湿太白粉(用于腌虾、腌肉)、酱油(淡色)(用于腌肉)、清汤、蕃茄酱、糖、醋、麻油
做法
①虾仁洗净后,用腌虾仁料拌匀。瘦猪肉切丝拌匀腌料,腌置片刻。冬菇用温水泡涨后,去蒂切成细丝备用。
②在炒锅内烧熟六汤匙油(约八成熟即可),先炒熟猪肉丝,随即铲出放在盘中,再烧热锅中剩馀之油,倾落虾仁大火炒熟备老空,盛在肉丝一起。
③放下香菇丝在炒锅内略炒,并注入清汤煮滚,然后加入蕃茄酱、酱油、糖、醋、盐调味,待再滚煮后,即用调过水之湿太白粉勾芡,使汁粘稠,再将炒过之猪肉丝与虾仁及熟青豆等加入拦匀,最后淋下少许麻油。改用小火继续使其保暖( 中太滚以免汤汁乾)。
④将六杯油在另一只锅内烧得极熟之后,投入锅巴用大火膨,至颜色变黄而酥脆时捞出(油不要沥得太乾),装在深盘(或大碗内),同虾仁料(盛在另一只碗中)一起迅速端上桌面,浇下虾仁料到锅巴上,当时必呈油爆之声,即可迅速供食。
番茄虾仁锅巴
原料:
大虾仁175克 锅巴100克
鸡蛋清1个 沙司125克
味精2克 米醋10毫升
绍酒15毫升 白糖10克
湿淀粉50克 色拉油1250毫升
精盐4克
制法:
①将虾仁在冷水中冲洗至雪白,沥干水,放入碗中,加精盐2克拌匀,放入鸡蛋清,用筷子搅打至有粘液,再加湿淀粉25克搅匀,浆透待用。
②用不焦的锅巴,刮尽饭粒,切成直径4厘米的菱形小块,烘至干脆。
③锅热后,滑锅后,下色拉油至100度左右热时,倒入虾仁,用筷子划至玉白色时,倒入漏勺,沥去油。将锅置中火上,放水300毫升,加精盐2克和绍酒、番茄沙司、白糖、味精,待汤烧沸时,用米醋和湿淀粉25克拌匀,勾薄芡,然后将虾仁入锅,搅动后起锅装盘。
④锅洗净,下色拉油,旺火烧至230度左右时,倒入锅巴,用漏勺翻动,炸至金黄色时捞起,盛在碗内,立即和番茄虾仁汁同时送上餐桌,将汁倒在锅巴上面,即发出“吱吱”的爆裂声。
辣酱虾仁锅巴
【菜名】 辣酱虾仁锅巴
【所属菜系】 韩国
【特点】 呈酱红色,辣酸咸甜,别具特点
【原料】
虾仁300克,鲜豌豆25克,罐头竹笋25克,熟火腿15克,辣大酱100克,糖10克,精盐5克,醋10克,味精5克,鸡汤1250毫升,水淀粉35克,葱姜末10克、鸡蛋1只,花生油1公斤(实耗100克),鸡油500克(实耗50克),干淀粉15克,干锅巴150克
【制作过程】
①虾仁冲洗干净,沥干水分,放入碗内,用蛋清、盐、干淀粉上浆,待用
②烧热锅,放入熟鸡油,烧六成热时,投入虾仁划熟,倒入漏勺,沥出油。原锅留25克鸡油烧热,放入葱姜末煸炒,随那加入辣大酱,煸熬至油呈红色时,即加鸡汤、盐、味精、糖、醋、豌豆、竹笋丁、火腿丁,烧开后,下入水淀粉勾薄芡,放入虾仁,淋入熟鸡油,出锅,装碗
③净锅,放入花生油,烧八成热时,将掰成金钱大小的锅巴入锅,速,呈淡黄色时,捞出,控油,装入深盆迅速上桌。
④食用时,将碗里汤汁往锅巴上浇,即可
[编辑本段]海参锅巴
原料
水发海参200克,锅巴100克,葱30克,生姜20克,素油200克,黄酒20克,
味精1克,胡椒粉1克,湿淀粉15克。
制作:
⒈将水发海参切成片,锅巴掰成小块,生姜用刀拍松;
⒉炒锅上水,放入素油少许,投入葱、姜煸香,放入海参,烹入黄酒,略烧,注入清水1000克,烧沸捞起海参沥水;
⒊原锅去水,洗净,放入鲜汤一大碗,烧沸后加入精盐、味精,用湿淀粉勾薄芡,盛入大汤碗,撒上胡椒粉;
⒋在烧海参汤的同时,另取一锅,加入素油,烧至九成油温,放入锅巴炸至金黄时捞出沥油,装入另一汤碗中,迅速上席,将海参汤倒入锅巴碗中即成。
[编辑本段]锅巴肉蟹
原料
肉蟹2只、约750克、大米锅巴150克、 鲜虾仁30克、 发好的鱼肚30克、火腿30克、香菇30克、青豆30克、泡辣椒节10克、 姜片5克、蒜片10克、马耳朵葱20克、精盐、胡椒粉、料酒、味精、鲜汤、干湿淀粉各适量、精炼油1500。
制作方法
①肉蟹宰杀后治净,剁去脚尖,斩成小块;鲜虾仁洗净,用精盐、胡椒粉、料酒、水淀粉抓匀上浆;鱼肚洗净,切成菱形片;火腿、香菇均切片;青豆洗净;用精盐、胡椒粉、料酒、味精、鲜汤、湿淀粉等对成滋汁。均备用。
②炒锅置火上,放入精炼油烧热,先下入泡辣椒节、姜片、蒜片和马耳朵葱爆香,再下入虾仁滑散,接着放入鱼肚片、火腿片、香菇片和青豆炒熟,烹入滋汁,待芡熟后起锅装入大碗内。
③净锅重上火,放入精炼油烧热,将蟹块拍匀干淀粉,下入锅中炸熟,捞起摆入盘中,再将锅巴掰成小块,投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时捞起摆入盘中,随同大碗一起上桌,然后当着客人的面,将碗中汤汁及内容浇在盘中蟹块及锅巴上,即成。
特点
蟹肉细嫩,锅巴酥香。
[编辑本段]锅巴调味粉制作
①麻辣调味粉配比:味精20%、辣椒粉2%、盐76%、花椒粉2%。
②孜然调味粉配比:盐60%、孜然28%、姜粉3%、花椒粉9%。
[编辑本段]锅巴肉片
【原料】
猪里脊肉300克,大米锅巴100克,玉兰片50克,水发冬菇50克,豌豆苗50克,葱100克,姜5克,蒜10克,泡辣椒10克,酱油10克,胡椒粉2克,料酒20克,味精1克,白糖25克,醋15克,盐3克,蛋清25克,豆粉30克,素油250克,猪化油100克,鲜汤50克。
【制作过程】
⒈猪里脊肉去尽白筋,横切成薄片,用盐、胡椒粉、料酒、味精拌匀;并用蛋清豆粉挂好浆。
⒉冬菇去蒂片成片,玉兰片片成片。葱切成节,姜、蒜切片,泡辣椒去籽切成斜刀片。锅巴掰成5厘米见方(或圆形)的块。用酱油胡椒粉、料酒、味精、白糖、醋、盐、水豆粉加鲜汤对成芡汁。
⒊炒锅置火上,下猪化油烧热(约180℃),将肉片入锅炒散,滑熟,倒入漏勺。锅内留底油,下冬菇、玉兰片,泡辣椒、姜,蒜、葱,稍炒,下肉片炒匀,烹入芡汁,下豌豆苗,稍收,起锅装碗,锅巴入烧沸的素油锅中,炸至黄色。浮起即捞起,装入窝盘,并浇上少量沸油,将锅巴和炒好的肉片同时上桌,趁油烫迅即将肉片淋于锅巴上即成。
【特点】
上菜形式别致,糖醋香味浓郁,肉片滑嫩,锅巴酥脆。
[编辑本段]红薯锅巴
红薯锅巴,是以新鲜的红薯、上等糯米为原料精制而成的风味小食品。具有绵甜、酥脆、可口的特点,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其制作方法是:
⒈原料选择 选新鲜、无机械损伤、含干物质高的红薯10份、切去根茎,用水洗净。另选粘性强的糯米1份,用水淘洗、浸泡30分钟沥干水分。
⒉蒸制 把红薯和糯米分别放入锅内,加水。用大火蒸煮熟透,备用。
⒊捣泥 把熟透的红薯和糯米,趁热倒入木桶中,迅速用大头木棍或酒瓶将其捣成泥糊状。同时加入少量的浓糖水,以增加甜度和风味。
⒋抹泥 取干净被单平铺于晒垫中,四角用重物压住。再将捣匀的泥糊慢慢倒在被单上迅速用泥工抹灰用的镗子(要洗净消毒)用力按抹均匀。抹得越薄越好。然后在抹平的泥糊上撒上一层芝麻。
⒌干燥 两人分别提起被单两角,轻放在竹竿上置阴凉通风处凉干,以防暴晒干裂。再把晾干的被单面朝下反铺在晒垫上,用湿毛巾将被单浸透,迅速将薯皮一块块剥下,晒干或烘干,以防霉变,用剪刀剪成3.6×6.6(厘米)见方的各种形状后收藏。
⒍炸制 将干薯皮放在140~160℃的菜油中炸3~5秒钟,至薯皮表面渐黄而未焦糊时取出沥干油,即为成品。干薯皮可随吃随炸。
⒎贮存 内包装采用复合塑料袋密封,置低温干燥处。或放在小口缸中用布塞紧即可。保质期可达6个月以上。
[编辑本段]茶香大米锅巴
一、原料
粳米、茶叶、提炼植物油、猪油、淀粉、食盐。
二、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淘洗→浸泡(加茶叶)→蒸煮→冷却→配料→轧片→切片→油炸→沥油→包装
三、操作要点
⒈原料选择:选用优质粳米做原料,筛选除杂后,清洗干净。
⒉茶汁提取:提取茶汁用于浸泡大米和米饭。将适量过120目* 的茶末用沸水冲泡10分钟,然后抽滤,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滤液混合,加入适量保色剂备用,茶渣留存待饭煮熟后加入。
⒊浸米:浸米的目的是米粒充分吸收水,使大米在蒸煮时充分糊化煮熟,浸米至米粒呈饱满状态,水分含量达30%左右,浸泡时间通常为30~45分钟,浸泡用茶汁浸泡。
⒋蒸煮:蒸煮是使大米中的淀粉糊化的过程,采用常压蒸煮或加压蒸煮即可,蒸煮到大米熟透,硬度适当,米粒不糊,水分含量达50%~60%为止。
⒌冷却:将蒸煮结束后的米饭自然冷却,散发水汽,目的是米饭松散,不进一步变软,不粘成团,也不粘轧片器具。
⒍添加配料:加入适量猪油、小麦淀粉及茶末于冷却后的米饭中。
⒎轧片、切片:用轧片机压成5毫米厚的薄片,然后切成4厘米×5厘米的小方块。
⒏油炸:将切好的薄片放在植物油中炸,油温190~200℃,动作要迅速,以减少茶叶中营养成分损失。
⒐调味:可采用传统方法加味精、盐、辣椒粉、花椒粉、胡椒粉、五香粉等,各种调料,制成麻辣味、牛肉味、海鲜味、五香味等,也可不加其他调料,只加味精和盐,以保持茶的香味。
*“目” 为非标准单位,为了使用方便,本词条仍保留。粗略的换算公式为:粒度d(mm)=16/目数。
[编辑本段]三鲜锅巴
美味中国美食网
美食原料:
鱿鱼、肉皮、海参、米饭、笋尖、虾仁、葱、姜丝
制作方法:
1、先将所有原料都切成小段,洗净,接下来就可以开油锅了。
2、将米饭压实后放入油锅炸,炸至金黄色即可捞出摆盘待用。
3、炸完锅巴,即可开始炒制配料,由于虾仁比较嫩,所以先下锅略微过下油即可,再将笋尖、海参、鱿鱼放入锅中,加盐和姜丝,略微焖煮一下,快熟时将虾仁倒入即可。
4、最后将炒好配的料趁热淋在锅巴上面,在噼噼啪啪的油爆声中,宛如平地一声雷般的勾人食欲。
[编辑本段][1]不好的锅巴
焖米饭的时候,由于火候和锅的原因,通常是电饭锅,经常在锅底形成一层又干又硬,有时候略带黄色的物质,被称为锅巴。如果不严重可以用铲子硬铲下来,实在不行则可以用水浸泡。预防这种锅巴需要在焖米饭时掌握好加水的程度,并且注意不要超过时间。而且当锅巴烧糊了的时候。这时候锅巴当中产生了一种致癌物质-苯并(a)芘。它是世界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毒物之一。这时的锅巴是不能吃的。长期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癌症。
[编辑本段]锅巴的起源
“锅巴”名出安徽(转载)
小的时候,家在农村,每顿吃了两三碗米饭之后,还想要吃点锅巴。有的孩子嘴甜,会向成年人讨要说:“给块锅巴香香嘴呀!”大人就会将锅中的饭刮净,留下贴着锅的锅巴,把灶下余火划一划,或略添一把微火,锅巴就在加热中起脆而自然剥离,我们就可以吃到焦脆又香酥的锅巴了。煮饭时,若是饭头上蒸几片咸肉,肉油流入锅巴上,那锅巴酥香、松脆,还会带上点微微的咸味,更加好吃。放在鼻子前闻几下也诱人直咽口水。
过去,城乡居民都很穷困,锅巴一般不让人随意吃完。往往把锅巴积攒起来,晒干收藏,留待春荒活紧之时,充粮度饥。所以,安徽境内沿江及皖南一带有些人家吃饭时是不准吃锅巴的,他们称锅巴叫“靠山”,看作抵挡饥荒灾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锅巴不仅可以当零食、当粮食用,还可用它做出许多菜肴。据传说,干隆皇帝下江南,曾在一家小饭店用餐,就吃到用虾仁、鸡丝、鸡汤熬成的卤汁当场浇在油炸的锅巴上,顿时炸声大作,浓香扑鼻,干隆一尝,觉得香脆可口,食趣盎然,便问这是何菜,店主笑道:“这叫平地一阵雷。”干隆脱口而道:“此菜可称天下第一菜。”从此,“天下第一菜”成为许多地方保留的传统名菜。如今,饮食业已广泛采用锅巴做菜,口蘑锅巴、鱿鱼锅巴、海参锅巴、干贝锅巴、鱼肚锅巴,烧料大同小异,不一而足。食品工业也在锅巴上大做文章,加工出方圆不同形状的包装锅巴,即开即食。
锅巴的起源应在安徽。《北京晚报》1994年6月4日曾载李知文先生《“锅巴”考源》一文,认为锅巴本作锅粑,原是带有地方色彩的皖语中的一个词。桐城派晚期文学大家姚永朴所着的《旧闻随笔》可证,其中所记汪志伊的嘉言懿行———《汪家门制军》,有这样一段记述:
太湖李木山(长森)与公(指汪志伊)同时居官,并有廉名,时人称为汪白菜、李锅粑。锅粑,皖语,谓锅底焦饭也。据此可知,现代汉语的“锅巴”是由皖语中的“锅粑”演化而来的;“巴”并非“粑”的简化字,如糌粑并未简化为“糌巴”。我们在品尝着酥脆松香锅巴的同时,考其渊源,也可看出皖人对民族食品和词库的小小贡献。
[编辑本段]锅巴救命的启示
陈遗是晋朝的一个小军官,从小爱惜粮食、朴素节俭的好习惯。一天,他到厨房去,看到有许多锅巴被扔,很可惜,便命厨师收好,别浪费。这样一天一天地下来有好几麻袋。后来了生了战争,他们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们没有粮食,饿得眼冒金星。陈遗突然想起那些锅巴。他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在几天中,等到了援兵的到来。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要时时刻刻紧紧地记牢,无论在任何地方、环境、生活中也是要记牢。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帮你一把。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辛辛苦苦项着烈日,冒着雨水种出来的,这每一粒浪食都是农民的心血,每天起早摸黑地辛苦干活而得来的。有这么一首诗:锄禾日法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爱惜粮食,若每人都浪费食物,那么这个国家就浪费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因此,我在这里号召大家:千万要紧记爱惜粮食,这不但为自己着想,还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编辑本段]旧词新解
郭芙蓉的粉丝,人称锅巴。
[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煮饭时附着于锅底之焦饭。又称锅焦、饭焦。以焦厚者为佳。
性味甘平。能健脾消食、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久泻等。单用研末服(名黄金粉),或与莲米、神曲、山楂、鸡内金等健脾消食药配伍,作丸、散服。每次用10~15g。
【别名】锅焦、焦锅巴、饭焦。
【性味】性温燥,味甘苦。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厚肠胃,助消化。
宜:胃弱者及慢性胃炎、不思饮食者宜食;脾虚、消化不良、久泻不愈的老人、小儿宜食;病后消化力弱、食积腹痛者宜食。
忌:糖尿病患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阴虚火旺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