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神经阻滞麻醉是什么意思
神经阻滞麻醉(conction
anaesthesia)
扰厅将缓猛隐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知禅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常用的局麻药为procaine、lidocaine、bupivacaine。
⑵ 注射封闭针会造成骨刺病情的恶化么
所谓打封闭针,是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强的松龙注射液和盐酸普鲁卡因(或它们的同类药物)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强的松龙属人工合成激素,能够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损害。盐酸普鲁卡因是局部麻醉药,可以缓解疼痛,增强疗效。
封闭疗法是骨伤科疾病中非常常用的方法,有的病人由于对此种治疗方法不甚了解而产生畏怕心理,或认为它是一种“应付疗法”,只能暂时起到止痛的作用。
医学上采用这种治疗方法的有很多,退烧、降压、利尿等等都是,虽然这些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去除病因,但能起到减轻甚至消除症状、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封闭疗法是将一定的药物注射于痛点、关节囊、神经干等部位,可以起到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这样的治疗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局部,在病变局部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不同的药物可以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譬如疼痛剧烈的急性病症,可以给予强的松龙、利多卡因等消炎止痛药,以消除局部炎性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并缓解肌肉痉挛。对有粘连的慢性病灶可选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药,以消除粘连,软坚散结,去瘀生新,改善组织代谢和缓解疼痛多种作用。有人担心所选用激素药物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芹碧其实由于封闭治疗用药量较小,不会对人体带来什么影响。因此封闭疗法有给药直接,疗效迅速的优点。有些疾病经封闭治疗可以获痊愈。封闭治疗应注意无菌操作,注射部位准确,用药选择恰当等问题。一旦选用封疗法还应坚持治疗,完成治疗疗程,以免中途停止,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与其他药物一样,强的松龙类也有副作用。
封闭疗法起源与前苏联和英国,又称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是将普鲁卡因注射于人体的局部痛点,以阻断病变部位的不正常刺激向大脑的传导,因而改变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加速疾病的痊愈。
神经阻滞的英文是“Neural blockade”或“Nerve block”,这一术语已被全世界应用了近百年了,目前仍在应用,系指用药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经冲动的传导,无论如何也不应译成"封闭"或"神经封闭"。可是,目前仍有不少医生将“神经阻滞”或“注射治疗”称为“封闭”。
“封闭”一词是在五十年代产生于国内的,那时由于和国外的学术信息交流很困难,难以了解国外的正确的术语,是可以理解的。时间长了,也就被叫习惯了。但时至今日,还是提倡使用正确的国际通用的医学术语为好。就好比将"腹痛"称为"肚子疼"一样,虽然没什么大的错误,人人都能听懂,只是由医生的口中说出来,使人感到不规范。
许多非疼痛治疗专业医生,甚至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热衷于在疼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封闭疗法"。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药物,有的则不加入。有的医生在局部注射的药物种类繁多,例如在注射液内加入抗生素、动物血液制品、动物脏器制品、中药制剂、抗免疫制剂、抗肿瘤药物。这类治疗虽然有时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发生了许多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事例。也有一些社会的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雀首慎“一针走天下”,到处“封闭”,使“封闭”一词增添了不良色彩。这种"封闭疗法"的称呼流传甚广,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神经阻滞"也产生误解,甚至存有惧怕心理。我认为,正规的医生不宜使用“封闭”这一不正规的词汇。况且, 在英文、俄文和日文顷敬的疼痛文献中也找不到"封闭"一词的来源,在疼痛治疗中,还是称为神经阻滞或注射治疗为好,这两个术语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由此可见,两者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作为疼痛治疗的最基本的手段,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疼痛患者解除切身的痛苦。
⑶ 局部麻醉简介
jú bù má zuì
local anaesthesia
local anesthesia
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称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觉神经被阻滞时中毁返,产生局部的痛觉及感觉的抑制或消失;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时,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这种阻滞是暂时和完全可逆的。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1853年Pravaz和Wood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麻的应用提供了工具。
1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根据Freund的建议,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开端。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 *** 现象,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开端。
1891年英国Wynter和德国Quincke介绍了腰椎穿刺术。
1892年Schleich推荐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1897年Braun加肾上腺素于可卡因以延长局麻时效。
1898年Bier在动物及人做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
1901年Sicard和Cathelin分别成功的进行骶管阻滞,并于1903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
1904年Barcock首先用低于脑脊液比重的溶液性脊椎麻醉。
1905年Einhorn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m应用于临床。
1907年Barker用较脑脊液重的溶液脊椎麻醉卖饥。同年Sterzi将普鲁卡因用于腰部硬膜外阻滞。
1909年Stoked用普鲁卡因阻滞于分娩。
1913年Meile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年Pages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1921年Fidelpage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阻滞。
1922年Labat刊行《局部麻醉学》一书。
1924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阻滞的开端。
1926年Janaen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
1928年Firsleb合成了丁卡因。
1931年Dogliotti采用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
1932年Cutierrey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
1940年Lemmon倡导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Cleland首先经硬膜外腔插入细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
1943年Lofgren和Lundguist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年用于临床。
1949年由Cordello等推广应用18号Tuochy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麻药由甲哌卡因(1956年)、丙胺卡因(1960年)、布比卡因(1963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麻药不断涌现,使余告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1、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的径路可达到无痛和避免因疼痛 *** 引起的全身反应。
2、麻醉前应向病人作充分解释以取得合作。不能合作者,如必须行局部麻醉,应在基础麻醉或强化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4、麻醉前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瓜,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应用前应经至少二人对所用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5、用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量、性质和不良反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一)表面麻醉
1、局麻药直接与粘膜接触后,穿透粘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2、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粘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粘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为达到完善的麻醉,常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相隔5分钟。
3、常用药物为: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4、适应证:眼、耳鼻喉、气管、尿道等部位的粘膜麻醉。不同部位应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药物。
5、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 *** 。
(二)局部浸润麻醉
1、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2、操作方法:“一针技术”,即先行皮内注药形成皮丘,再从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二个皮丘,沿手术切口形成皮丘带。“分层注药”,即浸润一层起开一层,以达到完善麻醉的目的。每次注药前应回吸或边注药边进针,以免血管内注药。
3、适应证:体表手术,内窥镜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
4、禁忌证:局部感染,恶性肿瘤。
(三)神经阻滞
1、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临床效果与阻滞程度有关。感觉神经阻滞只产生镇痛作用;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产生无痛和运动麻痹。
3、适应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神经干(丛)支配范围内。
4、合并症:神经或血管的损伤,血管内注药。
图1 颈丛的组成 图2 臂丛的组成 图3 臂丛阻滞入路 图4 股神经解剖
1.股外侧皮神经 2.股神经 3.闭孔神经 4.股动脉
图5 坐骨神经侧卧位阻滞法 图6 坐骨神经前路阻滞法 1.髂前上嵴 2.耻骨结节 3.大转子 4.坐骨神经 图7 坐骨神经仰卧位阻滞法 图8 星状神经节阻滞法
(一)颈神经丛阻滞
1、解剖(图1)
(1)由颈1~4脊神经腹支组成,分为颈浅丛和颈深丛。
(2)颈浅丛支配颈部皮肤感觉。
(3)颈深丛支配颈部肌肉。
2、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常规皮肤消毒。
(2)颈浅丛阻滞: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回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3)颈深丛阻滞:乳突后下1cm下方为第2颈椎横突,其下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每隔1.5~2cm处的下方为第3、4颈椎横突。当针刺入达横突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分别注入局麻药3~4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4)改良颈深丛阻滞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当穿刺针达颈3或颈4横突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0ml。
3、适应证: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4、禁忌证: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5、并发症:膈神经阻滞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喉返神经阻滞;颈交感神经阻滞导致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
(二)臂神经丛阻滞
1、解剖:
(1)由颈5~8和胸1脊神经的腹支组成,少数含有颈4和胸2脊神经腹支(图2)
(2)各神经分支经过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并形成三干。三干沿锁骨下动脉方向向外、下延伸,越过锁骨后第一肋骨面进入腋窝,分成桡、正中、尺和皮神经。
(3)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4)常用阻滞方法有三种(图3);
2、肌间沟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环状软骨(c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④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⑤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症:肩部和上臂的手术,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3)并发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
3、锁骨上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双臂靠身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向缓慢推进。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④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证: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3)并发症:气胸,血肿。
4、腋路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腋窝部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有穿破筋膜感并出现异感,证明定位正确。
④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30~4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证:前臂和手掌部手术。
(3)并发症:血肿,局麻药毒性反应。
(三)股神经阻滞
1、解剖:起自第2、3、4腰神经,经腹股沟韧带下方及股动脉外侧,分布于股内前侧的肌肉和皮肤(图4)。
2、操作方法:
(1)先以手指触及股动脉并固定之。
(2)由股动脉外侧经皮肤垂直进针,并寻找异感。
(3)在异感发生处注入局麻药10ml。
3、适应证:股内前侧的小手术或取皮,股神经疼痛治疗。
(四)坐骨神经阻滞
1、解剖:来自腰骶神经丛,经梨状肌下孔,于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下行。
2、操作方法:
(1)侧卧位阻滞法(图5):
①病人侧卧,患侧在上。
②在大转子和髂后上嵴之间作一连线。于连线中点向尾方向作一3cm长的垂直线,该线的终点即为穿刺点。
③于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2)前路阻滞法(图6):
①病人仰卧,下肢伸直。
②从髂前上嵴到耻骨结节划一连线;再经股骨大转子划一与连线的平等线。
③经连线的下1/3点(a)划一垂直线,并与平行线相交的b点即为穿刺点。
④经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3)仰卧位阻滞法(图7):
①病人仰卧,患肢屈曲90~120°
②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间划一连线,其中点为穿刺点。
③经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3、适应证:足部手术,下肢神经血管营养性疾病。
(五)星状神经节阻滞
1、解剖:
(1)由第7、8颈交感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组成。
(2)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前外侧。
2、操作方法(图8):
(1)病人仰卧位,头转向对侧。
(2)在环状软骨外侧,将气管和食管推向内侧,而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此间隙为穿刺点。
(3)经穿刺点垂直刺入直达椎体后,再将穿刺针退出3~5mm,注入局麻药10~15ml。
3、适应证:颅内或上肢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4、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血肿,气胸或血气胸等。
(六)胸交感神经节阻滞
1、解剖:
(1)共12个节:第1节多与星状神经节相融合,第2~9节多位于肋骨小头前方,第10~12节位于椎体前外侧。
(2)每节有灰白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
(3)神经节之间有节间支连接形成交感干。
2、操作方法:
(1)病人侧卧位,于脊突外侧3cm处为穿刺点。
(2)穿刺针与皮肤成45°,向中线刺入达椎体横突。
(3)从横突外缘滑过并推进约4cm可遇骨质阻力,即达椎体前外侧。
(4)回吸无血、气后,注入局麻药5~10ml。
3、适应证:胸部和上肢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⑷ 什么是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治疗除了使用非类固醇性消炎药、类鸦片药、及镇痛辅助药外,神经阻滞技术可说是疼痛科医师最常应用的法宝。对许多肩颈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肌腱炎、骶髂关节炎、梨状肌症候群、网球肘、腕管综合症等有不错的效果。带状疱疹后遗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性神经元性疼痛,应用特异性神经阻滞技术及神经变频(热)电调制刺激等方法,通过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有些疾病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合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治疗,则可以获得药物治疗无法获得的效果,对患者来说比手术治疗损伤小、见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说,神经阻滞疗法是介于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治疗措施。 有人把神经阻滞技术称为封闭疗法,这是错误的,“封闭”一词产生于对疼痛认识较浅,治疗手段较少的五十年代,在当时由于和国外的学术信息交流很困难,难以了解国外的正确术语,在翻译俄语时被人翻译错了,是可以理解的。谁知久错成为习惯了,现在很多医生还认为疼痛科医生做的治疗是封闭疗法。“封闭”一词在国内流传甚广,它与神经阻滞一样吗?那一个是正确的医学术语呢?神经阻滞的英文是Nerve block ”,这一术语已被全世界应用了近百年,目前仍在应用。神经阻滞系指用药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经冲动传导的治疗方法,不应译为“注射封闭”或“封闭疗法”。 目前有些非疼痛治疗专业医生,甚至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热心于在疼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封闭疗法”。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药物,有的则不加入。有的用于局部注射的药物种类繁多,在注射液内加入抗生素、动物血液制品、动物脏器制品、中药制剂、抗免疫制剂、抗肿瘤药物等。这类治疗虽然有时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发生了许多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事例。也有一些社会的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一针走天下”,到处“封闭,使“封闭”一词增添了不良色彩。这种“封闭疗法”的称呼流传甚广,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神经阻滞”也产生误解,甚至存有惧怕心理。正规的医生不宜使用“封闭”这一不正规的词汇。况且,在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疼痛文献中也找不到“封闭”一词的来源,在疼痛治疗中,还是称为神经阻滞疗法为好,这个术语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神经阻滞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依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阻止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水肿减轻、缓解疼痛和缓解由于病症所合并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二是阻缺颤滞感觉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和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三是阻滞运动神经,使肌肉松弛或暂时制动,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 神经阻滞疗法是利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药物,配合类固醇、维生素注射到神经疼痛的部位来消除炎症、解除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许多患者对于神经阻滞疗法了解不多,往往不易接受,认为注射的药物中含有激素,对人体不利,会引起骨质疏松等,甚至有的骨科野嫌医师也会反对。其实,对于神经阻滞疗法,远不必如此紧张。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作用、适应症和禁忌症后,就会明白和接受了。对于神经阻滞疗法要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环节,即正确的诊断、有效的药物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神经阻滞疗法中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药物是对神经系统有亲和性的麻醉药,它可以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使神经系统得到休息和调整,能保护神经系统。它又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可以阻断局部病变发出的疼痛信号。大多数软组织疼痛多由于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神经系统所致。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合并类固醇药物(激素)可以改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并缓解肌肉痉挛。对有粘连的慢性病灶加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药,以消除粘连,软坚散结,去瘀生新,改善组织代谢和缓解疼痛多种作用。癌症患者,多需要加用激素治疗,尤其是癌细胞迅速扩散、转移至脊椎骨造成的下肢疼痛,麻木等。有人担心所用激素药颂扮手物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其实由于神经阻滞治疗用药量较小、用在局部、又不是长期使用,不会对人体带来什么影响。因此神经阻滞疗法有给药直接,疗效迅速的优点。有些疾病经治疗后可以获痊愈。治疗时应做到明确诊断,无菌操作,部位准确,用药恰当等。一旦选用神经阻滞疗法还应坚持治疗,完成治疗疗程,以免中途停止,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神经阻滞疗法如果操作得当,基本没有什么危险性,患者无特殊的不适感,局部应用的类固醇药物量少,吸收缓慢,维持时间较长,对机体无明显副作用。但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神经阻滞疗法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危险性,如局部的急性过敏反应、无菌操作不当引起的局部感染等,由于应用激素降低了局部的免疫能力,如果发生感染控制不利,可能产生局部组织的坏死、脓肿和窦道形成等。在神经阻滞中使用激素,以增强治疗效果已有近60年历史,当然在应用激素时应遵循:慎重负责、合理应用、按需用药、短期适量、防止滥用的原则。
⑸ 什么是3s神经阻滞术
3S神经阻滞术技术成熟,在美国已经成为缓解脑瘫痉挛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纠正如下异常姿势。锋昌
1、 尖足
尖足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尖足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有可能会造成踝关节挛缩、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
3S神经阻滞术可以缓解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纠正尖足、足内翻,提高步速,改善步态。还可以纠正因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膝关节反张。
2、 足内翻
足内翻是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会引起踝关节畸形。足内翻的儿童行走姿势非常难看,力线错误,不能行走长距离。
3S神经阻滞术缓解胫骨后肌痉挛后,能够明显改善脑瘫儿童的步态,使行走能力大幅度提高。
3、 屈膝
屈膝的异常步态一般是升基判由于腘绳肌痉挛造成的。
3S神经阻滞术后,脑瘫儿童的屈膝姿势得到纠正,行走时的身高可以在几天之内提高吵改10%左右。##北京 黎 明 脑瘫医院是我国定点脑瘫医院,3S神经阻滞术 是他们的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