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染菌的检查判断常用什么方法呢

染菌的检查判断常用什么方法呢

发布时间:2023-03-16 03:42:04

‘壹’ 怎么判断发酵过程的染菌是由哪种微生物引起的

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杂菌的类型

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细菌和芽孢,还有一定数量的霉菌、酵母和病毒。细菌的大小有零点几微米至几个微米,见表5-3。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应得出如下结论:

A: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极少单独游离存在,基本上是附着于灰尘、液滴等微粒的表面上。 B:介质过滤除菌就是把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和极少量的游离微生物捕集起来予以除掉。 因此我们通常所用的空气过滤器为什么0.3u可以保证无菌发酵生产的原因。 2)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

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为了及早发现染菌并进行恰当处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对菌种制备、种子罐、发酵罐的接种前后和培养过程中,须要按工艺规程要求按时取样,进行无菌检验。 A:无菌检查

培养液是否污染杂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a:无菌试验

b:培养液的显微镜拉查 c:培养液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依据。

无菌试验

现在采用的无菌试验方法有肉汤培养法、双碟培养法、斜面培养法。其中以酚红肉汤培养法和双碟培养法结合起来进行无菌检查用的较多。

(1)肉汤培养法 直接用装有酚红肉汤的无菌试管取样,然后放入37℃恒温室(箱)内培养。定时观察试管内肉汤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同时进行显微镜观察。

(2)斜面培养法 先用空白无菌试管取样,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室(箱)内培养。定时观察有无杂菌菌落生长。。

(3)双碟培养法 种子罐样品先取入肉汤培养基中,然后在无茵条件下在双碟培养基上面划线,剩下的肉汤培养物在恒温室(箱)内培养6小时后复划线一次,发酵罐培养液直接取入空白无菌试管中,于37℃下培养6小时后在双碟培养基上划线。24小时内的双碟定时在灯光下检查有无杂菌生长。24小时~48小时的双碟1天检查一次,以防生长缓慢的杂菌漏检。正常生产过程中,种子罐和发酵罐每隔8小时取样一次,进行无菌检查。该方法经常用于单菌落挑选,可以从染有杂菌的培养液中经多次划线挑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培养,得到纯种的种子。

‘贰’ 如何判断异构柱染菌

如何判断异构柱染菌
百点户7
超过50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成为第19位粉丝
一、种子培养和发酵的异常现象
发酵过程中的种子培养和发酵的异常现象是指发酵过程中的某些物理参数、化学参数或生物参数发生与原有规律不同的改变,这些改变必然影响发酵水平,使生产蒙受损失。对此,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解决。

1.种子培养异常
种子培养异常表现在培养的种子质量不合格。种子质量差会给发酵带来较大的影响。然而种子内在质量常被忽视,由于种子培养的周期短,可供分析的数据较少,因此种子异常的原因一般较难确定,也使得由种子质量引起的发酵异常原因不易查清。种子培养异常的表现主要有菌体生长缓慢、菌丝结团、菌体老化以及培养液的理化参数变化。

(1)菌体生长缓慢 种子培养过程中菌体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培养基原料质量下降、菌体老化、灭菌操作失误、供氧不足、培养温度偏高或偏低、酸碱度调节不当等都会引起菌体生长缓慢。此外,接种物冷藏时间长或接种量过低而导致菌体量少,或接种物本身质量差等也都会使菌体数量增长缓慢。

(2)菌丝结团 在培养过程中有些丝状菌容易产生菌丝团,菌体仅在表面生长,菌丝向四周伸展,而菌丝团的中央结实,使内部菌丝的营养吸收和呼吸受到很大影响,从而不能正常地生长。菌丝结团的原因很多,诸如通气不良或停止搅拌导致溶解氧浓度不足;原料质量差或灭菌效果差导致培养基质量下降;接种的孢子或菌丝保藏时间长而菌落数少,泡沫多;罐内装料小、菌丝粘壁等会导致培养液的菌丝浓度比较低;此外接种物种龄短等也会导致菌体生长缓慢,造成菌丝结团。

(3)代谢不正常 代谢不正常表现出糖、氨基氮等变化不正常,菌体浓度和代谢产物不正常。造成代谢不正常的原因很复杂,除与接种物质量和培养基质量差有关外,还与培养环境条件差、接种量小、杂菌污染等有关。

2.发酵异常
不同种类的发酵过程所发生的发酵异常现象,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均表现出菌体生长速度缓慢、菌体代谢异常或过早老化、耗糖慢、pH值的异常变化、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异常增多、发酵液颜色的异常变化、代谢产物含量的异常下跌、发酵周期的异常拖长、发酵液的黏度异常增加等。

(1)菌体生长差 由于种子质量差或种子低温放置时间长导致菌体数量较少、停滞期延、发酵液内菌体数量增长缓慢、外形不整齐。种子质量不好、菌种的发酵性能差、环境条件差、培养基质量不好、接种量太少等均会引起糖、氮的消耗少或间歇停滞,出现糖、氮代谢缓慢现象。

(2)pH值过高或过低 发酵过程中由于培养基原料质量差、灭菌效果差、加糖、加油过多或过于集中,将会引起pH值的异常变化。而pH值变化是所有代谢反应的综合反映,在发酵的各个时期都有一定规律,pH值的异常变化就意味着发酵的异常。

(3)溶解氧水平异常 根据发酵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如溶解氧、pH值、排气中的CO2含量以及微生物菌体酶活力等的异常变化来检查发酵是否染菌。对于特定的发酵过程要求一定的溶解氧水平,而且在不同的发酵阶段其溶解氧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如果发酵过程中的溶解氧水平发生了异常的变化,一般就是发酵染菌发生的表现。

在正常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初期菌体处于适应期,耗氧量很少,溶解氧基本不变;当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耗氧量增加,溶解氧浓度很快下降,并且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在这阶段中操作条件的变化会使溶解氧有所波动,但变化不大;而到了发酵后期,菌体衰老,耗氧量减少,溶解氧又再度上升;当感染噬菌体后,生产菌的呼吸作用受抑制,溶解氧浓度很快上升。发酵过程感染噬菌体后,溶解氧的变化比菌体浓度更灵敏,能更好地预见染菌的发生。

由于污染的杂菌好氧性不同,产生溶解氧异常的现象也是不同的。当杂菌是好氧性微生物时,溶解氧的变化是在较短时间内下降,直到接近于零,且在长时间内不能回升;当杂菌是非好氧性微生物,而生产菌由于受污染而抑制生长,使耗氧量减少,溶解氧升高。对于特定的发酵过程,工艺确定后,排出的气体中C02含量的变化是规律的。染菌后,培养基中糖的消耗发生变化,引起排气中C02含量的异常变化,如杂菌污染时,糖耗加快,C02含量增加,噬菌体污染后,糖耗减慢,C02含量减少。因此,可根据C02含量的异常变化来判断是否染菌。

(4)泡沫过多 一般在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消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但是,由于菌体生长、代谢速度慢、接种物嫩或种子未及时移种而过老、蛋白质类胶体物质多等都会使发酵液在不断通气、搅拌下产生大量的泡沫。除此之外,培养基灭菌时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葡萄糖受到破坏后产生的氨基糖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也会使泡沫大量产生,从而使发酵过程的泡沫发生异常。

(5)菌体浓度过高或过低 在发酵生产过程中菌体或菌丝浓度的变化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进行的。但是如罐温长时间偏高,或停止搅拌时间较长造成溶氧不足,或培养基灭菌不当导(营养条件较差,种子质量差菌体或菌丝自溶等均会严重影响到培养物的生长,导致发酵液,菌体浓度偏离原有规律,出现异常现象。

二、染菌的检查和判断
发酵过程是否染菌应以无菌试验的结果为依据进行判断。在发酵过程中,如何及早发现杂菌的污染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是避免染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生产上要求能准确、迅速的检查出杂菌的污染。目前常用于检查是否染菌的无菌试验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检查法、肉汤培养法、平板培养法、发酵过程的异常观察法等。

(一)染菌的检查方法
1、显微镜检查法(镜检法)
用革兰染色法(Gramsstain)对样品进行涂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根据生产菌与杂菌的特征进行区别、判断是否染菌。如发现有与生产菌形态特征不一样的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就可判断为发生了染菌。此法检查杂菌最为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必要时还可进行芽孢染色或鞭毛染色。

2、肉汤培养法
通常用组成为0.3%牛肉膏、0.5%葡萄糖、0.5%氯化钠、0.8%蛋白胨、0.4%的酚红溶液(pH=7.2)的葡萄糖酚红肉汤作为培养基,将待检样品直接接人经完全灭菌后的肉汤培养基中,分别于37℃、27℃进行培养,随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取样进行镜检,判断是否有杂菌。肉汤培养法常用于检查培养基和无菌空气是否带菌,同时此法也可用于噬菌体的检查。

3、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将待检样品在无菌平板上划线,分别于37℃、27℃进行培养,一般24h后即可进行镜检观察,检查是否有杂菌。有时为了提高平板培养法的灵敏度,也可以将需要检查的样品先置于37℃条件下培养6h,使杂菌迅速增殖后再划线培养。

(二)染菌的判断
无菌试验时,如果肉汤连续三次发生变色反应(由红色变为黄色)或产生混浊,或平板培养连续三次发现有异常菌落的出现,即可判断为染菌。有时肉汤培养的阳性反应不够明显,而发酵样品的各项参数确有可疑染菌,并经镜检等其他方法确认连续三次样品有相同类型的异常菌存在,也应该判断为染菌。一般来讲,无菌试验的肉汤或培养平板应保存并观察至本批(罐)放罐后12h,确认为无杂菌后才能弃去。无菌试验期间应每6h观察一次无菌试验样品,以便能及早发现染菌。

(三)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显微镜检查方法简便、快速,能及时发现杂菌,但由于镜检取样少,视野的观察面也小,因此不易检出早期杂菌。平板划线法和肉汤培养方法的缺点是需经较长时间培养(一般要过夜)才能判断结果,且操作较繁琐,但它要比显微镜能检出更少的杂菌,而且结果也更为准确。

(四)杂菌检查中的问题
检查结果应以平板划线和肉汤培养结果为主要根据;平板划线和肉汤培养应做三个平行样;要定期取样;酚红肉汤和平板划线培养样品应保存至放罐后12小时,确定为无菌时方可弃去;取样时要防止外界杂菌混入。

(五)检查的工序和时间
选择哪些生产工序和时间的样品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科学合理的选择检查工序和时间,对于除去已污染杂菌的物料,避免下道工序再遭染菌,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有时即使由于检查时间较长,未能及时据导本批生产,但对于找出造成染菌事故的环节,分析染菌原因,杜绝染菌漏洞也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生产菌种相产品的不同,检查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但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每个工序或经一定时间都应进行取样检查。

‘叁’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什么办法呢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什么办法呢?

以下症状:你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反酸和烧心

幽门螺杆菌适合在胃酸浓度高的环境中滋生。胃酸越多,其能动性越强,从而导致各种胃病。反酸和烧心是其常见的表现。

胃痛、胃部不适

胃痛、胃部不适,甚至出现嗳气、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相对缓慢,很可能患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口臭

幽门螺杆菌也存在于口腔中,导致口腔感染后产生臭味物质,表现为口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幽门螺杆菌会随着唾液或食物进入胃部,也会引起胃部疾病。

以上就是猜漏蔽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提问有帮助!

‘肆’ 预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检测4方法

如何知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临床上主要有四种检查,其中以胃镜加上切片的准确率最高。

1.胃镜加上切片:

病患接受胃镜检查时,同时在胃前庭幽门处做组织生检切片,经由组织切片染色或是细菌培养确定有无幽门螺旋杆菌,但其为侵入性的检查,有些病患接受度较低。

2.碳十三尿素呼气试验:

如果病患不想做侵入性的胃镜检查肢搜猜,可以选择做“碳十三尿素呼气试验”,此项检查为医院最常用来侦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且检查准确度不亚于切片的准确率。

病患将含有碳十三的同位素喝入胃内,如果幽门螺旋杆菌存在,胃内的尿素会被幽门螺旋杆菌转变成氨及二氧化碳,之后再经由测定病患呼气的碳十三量,即可以测得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临床上亦常用其做为治疗后的效果追踪。

3.验血:主要是看血清中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4.粪便检查: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侦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原,但其准确度又不若“碳十三尿素呼气试验”,不过执行较为容易,适合做大规模的筛检。

染菌,一定要治疗吗?

经检测确定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非做治疗不可,因为感染到幽门螺旋杆菌历型不一定会有症状,也不一定会胃痛,如果没有不适情形,目前医界并没有一定非要将幽门漏州螺旋杆菌灭掉不可,而是可以与人体共存的。

但如果病患确定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又同时有胃发炎、胃痛甚至是胃溃疡,就一定要接受治疗。

目前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主要为质子帮浦抑制剂(PPI)加上两种抗生素,即为所谓的“三合一疗法”,每一种药物均每日服用2次,连续服用1?2周,即可达到约80%的根除率,少数患者服用后会有排便次数变多、口腔药味重或是皮肤过敏等现象,但疗程结束后,这些副作用即会消失。

病患在接受治疗结束周后,医师通常会以“碳十三尿素呼气试验”来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是否仍存在,如果第一线治疗失败,就须使用其他种类的抗生素进行第二线治疗,但成功率会下降至60%?70%,成功除菌后,仍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复发及再感染,不过,台湾由于饮水及环境的改善,幽门螺旋杆菌经治疗后,复发的机会并不大。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并不难,随时注意个人清洁及饮食卫生,共餐时餐具的清洁及公筷的使用,也会有预防传染的作用,一旦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胃溃疡、胃出血及腹痛时,最好积极就医检查,避免演变成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或是增加将来得胃癌的风险。

更精彩内容,请见【常春月刊360期】

‘伍’ 手指是否染菌,如何判断

在日常条件下,手指上是肯定有细菌的。
如果是医务条件下,则对手细菌有限制,比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要求严格的地方手细菌应小于等于5cfu/cm²,病房、检查室、化验室小于等于10cfu/cm²,普通病房小于等于15cfu/cm²。
应该按照国家标准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检测手细菌菌落总数,并判断是否合格。

‘陆’ 如何判断液体培养基是不是染菌,有哪些方法可以检测

除了镜检,还有更为放心的,就是将属于正常的菌体的引物来做16s的PCR作为对照,然后将通用引物来做所有菌的16s的PCR,让上述一起跑胶,看看是几条条带,如果是一条且在同一位置就是纯菌,其他的均为染菌了

‘柒’ 细菌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什么

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一2分钟,水洗,干后镜检,结果是细菌呈蓝色。

2.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蓝染色法,结果是细菌呈红色。

3.革兰(Gram)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结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钟,水洗。

(2)加革兰氏碘液于抹片上媒染1一2分钟,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秒至1分钟,水洗。

(4)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水溶液)复染50一60秒钟,水洗。干后镜检。结果是细菌染成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捌’ 检验发酵是否染菌的方法

可液游以通过观察pH值、溶氧、糖等的消耗量和同期的闹闭销数值做比较,一旦异常就要考虑染菌了.前期还可以取发酵液观察菌体形态,问发酵态唯液的气味是否正常来判断.

‘玖’ 进行菌种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直接观察。对引进菌种观察包装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无破损,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无病虫侵染,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发生变化。然后在瓶塞边作深吸气,闻其是否具备特有的香味。原种和栽培种可取出小块菌丝体观察其颜色和均匀度,并用手指捏料块检验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

2、显微镜检验。若菌丝透明,呈分枝状、有横隔、锁状联合明显,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种固有的特征,则可认为是合格菌种。

3、观察菌丝长速。将供测的菌种接入新配制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置于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果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则表明是优良菌种,否则即是劣质菌种。



优质菌种的标准

食用菌的种类虽然繁多,但从总体上看,每一个优良菌种均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其标准是:

1、菌种的纯度要高,不能有杂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类似的菌种。

2、菌丝色泽要纯正,多数种类的菌丝应纯白、有光泽,原种、栽培种菌丝应连结成块,无老化变色现象。

3、菌丝要粗壮,分枝多而密,接种到培养基吃料块,生长旺盛。

4、培养体要湿润,与试管(瓶)壁紧贴而不干缩,含水适宜。

5、具有每品种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气味。

阅读全文

与染菌的检查判断常用什么方法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提高手机照片质量的方法 浏览:779
核心投资方法和技巧 浏览:838
孔隙水压力计算方法 浏览:723
棋盘法可以用什么方法代替 浏览:950
精油护发使用方法 浏览:330
干疮的最土治疗方法 浏览:219
高粱标准水分检测方法 浏览:651
卡纸制作房子简单方法 浏览:831
如何克服猛兽的方法 浏览:659
花岗岩异形抛光最佳方法 浏览:25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 浏览:400
如何自制辣椒酱的方法 浏览:972
羊肚菌的种植方法和技术管理 浏览:144
俄罗斯人都有哪些做薯仔的方法 浏览:545
酸度检测国标方法有 浏览:200
更新手机系统几种方法 浏览:374
手指头有点发黄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63
如何降薪最快的方法 浏览:257
九朵云加马油使用方法 浏览:160
常用的材料防腐与防护的方法 浏览: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