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理学角度谈谈短跑运动员 训练方法及其原理
生理学角度上讲的训练原理的话,所有训练都是为了寻求超量恢复的过程。什么是超量恢复自己网络。。
生理学角度上讲训练方法的话,训练的方法就是为了让人体或者是那些肌肉超负荷,只有超过了人体原有的负荷,人体才会出现适应性提高。。自己网络超负荷原理。。
训练方法上直接讲过于空洞,要结合你自身的情况安排训练周期,先是大周期,一年一般分为两个大周期。再把每个大周期分为小周期,小周期再分为以一个星期为单位的最小周期。。每个最小周期里面都要安排进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和柔韧这五大运动要素的内容。。而根据你专项的不同这五大要素又各有侧重点。。比如你是短跑,侧重于速度最多、其次力量、其次灵敏、其次柔韧、最后的是耐力。而又根据每个小周期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比如现在冬天要偏向于耐力,因为耐力训练在冬季进行效果是最为显着的。。每个最小周期又要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上面貌似讲到训练周期原理上面去了。。。
最后我极力推荐把力量训练的一部分换做核心力量训练。。什么是核心力量自己网络,自己看美国的训练视频。。。
不知道你看懂了没有。。。
② 举例说明生理学指标在体育教学、训练方法、健身锻炼中的应用
生理学指标是对练习的强度、密度、量的一个反映。比如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曲线图是对体育教学好坏的一个评定标准。当练习者的心跳达到120次以上时说明练习有效(每个年龄段练习的有效指标不同),当负荷曲线持续一段时间时,说明训练方法可以使练习者在运动时能持续在有效的负荷强度上。在训练方法和健身锻炼方面真的是太多了,可以线下练习我。生理学指标在这三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这三者的支柱。
③ 功能性训练常用方法
简单实用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
一、提高躯干旋转的功能性训练
1、 弓箭步药球转体
动作要求:弓箭步,双手持药球。呼气转向一侧,吸气还原。左右交替每边各15次。
2、 弹力带挥杆半程模拟练习
动作要求:用弹力带模仿半程挥杆动作,左右交替每边各15次。
二、提高躯干稳定性的功能性训练
1、 肩桥预备式加抬腿
动作要求:肩桥预备式,让身体始终处于同一平面,慢慢抬起单边腿。保持30-60秒,左右交替各一组。
2、 侧卧支撑加抬腿
动作要求:侧卧支撑动作保证躯干的稳定,慢慢抬起上面的一条腿。保持30-60秒,左右交替各一组。
三、预防伤病的功能性训练
1、 站姿平衡训练
动作要求:左腿支撑,抬起右腿。 右膝指向正前方,吸气身体转向右侧,呼气还原。身体转动时保持右膝指向前方不动,左右交替各15次。
2、 弹力带肩部内、外旋练习
动作要求:弹力带固定墙上,肘关节贴紧身体。前臂在体侧做开合训练。左右交替,各15次。
④ 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并从生理学
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负荷强度为人体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一般在140—170次/分。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决定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运动中氧气的供应因素和作为能量物质的糖原含量。
决定因素
1.肺的通气功能。从呼吸系统看,肺的通气量越大,吸入本内的氧气量就越多,在体育锻炼中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呼吸效率,增加肺的有效气体交换量。
2.血液的载氧能力。吸入肺内的氧气是通过血液中敌国红蛋白运送到各组织细胞的,在生理范围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其携带氧气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人体中血红蛋白含量下降10%,就会明显影响有氧耐力。
3.心脏的射轿能力。心脏的射血能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单位时间内,心脏射邮的血量越多,运送氧气的能力越强。体育锻炼中影响心脏射血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容积的大小,体育锻炼时,心脏收缩力量越大,心脏的射血能力就越强。
4.骨骼肌体的代谢能力。肌组织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有氧代谢酶活性高,利用氧气的能力强,表现为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高。而肌组织的有氧代谢能力与肌纤维类型密切相关,肌肉中红肌纤维多,有氧代谢能力就好。现在普遍认为,心脏的射血能力和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最重要因素。
5.肌糖原含量。肌糖原是肌肉进行有氧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它的供能特点为效率高,氧气消耗量相对较少,代谢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及时排出体外,不致在体内堆积,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肌肉中糖原含量越高,有氧供能的潜力就越大。虽然脂肪也参与有氧运动的供能,但由于脂肪氧化供能时氧气消耗量大、代谢产物堆积等因素,容易使身体疲劳。
提高有氧耐力的方法
1.最大摄氧量及其体育锻炼。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入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是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达4-5升/分,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可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指标确定运动强度。对于身体机能状况较好的青壮年人来说,运动强度可相当于80%的最大摄氧量;对老年人则以采用40-6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发展有氧耐力较为合适。
2.无氧阈及其体育锻炼。无氧阈是人体在进行递增性体育锻炼过程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转折点,这一转的点相当于一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40/分以下,主要是发展有氧耐力,心率150次/分以上,就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耐力。因此,不管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方式,只要是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50次/分。
3.常用的有氧耐力练习方法。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和高原训练法。
⑤ 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肌糖原含量与无氧酵解酶系的活性);
2、血液中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碳酸氢钠含量);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
二、无氧耐力训练方法
即选用负荷时刻短、操练密度大、间歇时刻短的操练办法专门操练,经常使用以下几种办法:
1、30米、60米、100米冲刺跑。
2、400米、800米变速跑。
3、跳木马提膝—左、右侧滑步扶地。
耐力素质的作用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耐力素质在不同的竞技运动项目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对于长距离走、跑、骑、游、滑、划等竞速项目来说,耐力素质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低的主导素质,对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足球、羽毛球、水球、拳击、摔跤等持续竞技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来说,耐力素质对运动员比赛结果也有重大影响。
对比赛时间很短的竞技项目来说,尽管在比赛现场通常无法直接感受到耐力素质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影响,但不容置疑的是,短距离竞速选手、远度竞技选手及举重、体操、技巧等选手也都需要发展相应的耐力素质,以便坚持和承受不断加大的训练负荷,并保证以充沛的体力参与竞技比赛。
⑥ 从运动生理学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力量训练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①肌力与肌肉横断面积 成正比。
•②实验: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横面积↑23%,肌力↑92%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a.肌纤维增粗: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运动单位: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节最适初长(2.0-2.2mm)时,粗细肌丝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大于最适初长时,粗、细肌丝重叠↓,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小于最适初长时,粗、细肌丝重叠↓,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虽然↑,但不如最适初长时。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80%MVC活动时,同步兴奋↑
6.年龄与性别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着)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着)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7.体重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下降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小结: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6.年龄与性别
•7.体重
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三)肌纤维类型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三)肌纤维类型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概念: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表现:肌纤维的增粗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
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肌纤维。
•耐力性运动→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维的体积明显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的显着提高。
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力量性和速度性全力运动→快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四、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
•要求: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二)渐增负荷原则
•概念: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三)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四)负荷顺序原则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
(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概念: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二)练习次数和频度
•研究表明: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隔天训练的效果比每天训练效果好。
每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47%
隔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77.6%
•举重等以发展肌肉最大肌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运动强度应足够大,一般接近或达到肌肉的最大负荷能力,练习组数至少不低于3次,训练频度则可适当减少,每周1-2次即可。
•以发展肌肉体积线条和爆发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健美,其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但练习组数和频度则相应地增多;
•以发展肌肉耐力和提高内脏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运动强度更低,练习次数相应较多,练习频度亦可有所增加。
(三)运动量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是二者的乘积。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运动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在一段时间如一周或一个月训练的运动总量除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外,还要考虑这段时间的训练频度,即:
运动总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频度
第二节 速度素质
•概念: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分类(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一)反应速度
•概念: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生理基础:1.反应时↓→反应速度↑
•影响因素: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②中枢延搁
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良好→反应速度↑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速度↑
(二)动作速度
•概念: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动作速度生理基础:
•1.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
•2.肌肉力量 大→动作速度↑
•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 兴奋性高→动作速度↑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高→动作速度↑
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三)位移速度
•概念: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生理基础:以跑为例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改善和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牵引跑、在转动跑台上跑和顺风跑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如短跑运动员常采用10秒以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来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实验研究结果: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行一些超等长练习(如连续单腿跳、蛙跳等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
•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
思考题:1.力量训练原则及力量训练要素有那些? 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耐力素质
•概念: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
•分类:
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划分: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耐力等;
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划分: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
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划分: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按运动的性质划分: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关键因素:充分的氧供应及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
影响因素:
1.最大摄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
•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经过程的稳定性↑,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
②各肌群(主动肌、对抗肌、协调肌)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
③内脏器官的活动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
•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
•系统的耐力训练: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节省糖原的利用。
小结: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4.能量供应特点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
1.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及高原训练法等。
2.训练要素
(1)运动强度
•美国Cooper:发展心肺机能,心率应达150次/分;
•荷兰的Karvonen提出适宜强度的公式为:
安静心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60%,训练水平较高者可乘以70%,训练水平较低者可乘以50%。
•个体乳酸阈(ILAT)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2)运动持续时间:最低限度时间为5分钟。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2.缓冲乳酸的能力
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
•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提高。如短跑和短泳运动员对静脉血CO2含量增多的耐受力比长跑和长泳运动员增强,这也是短跑和短泳运动员对长期无氧训练产生的适应。
(二)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
•1.间歇训练法
•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
•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一般应长于30秒,以1-2分钟为宜。
•2.缺氧训练
•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缺氧训练不仅可以在高原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且在平原特定环境条件下模拟高原训练,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训练效果,如利用低氧口咀、低氧面罩、低氧屋等等。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迅速改变体位和随机应这的能力。
•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如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球类运动员的灵敏则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作出反应的能力。
(一)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综合能力
灵敏素质重要的生理基础。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得快,才能使机体在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反应,并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调整或修正动作,尤其在对抗性项目中,如球类、击剑和摔跤等,随着运动形式的变化.
•2.各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
•3.掌握的运动技能及其他身体素质水平
二、柔韧素质
概念: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一)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关节的构造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二)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
•2.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3.柔韧性练习与为量训练相结合
•4.柔韧练习与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结合
•5.柔韧练习要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以恒
⑦ 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从训练、恢复几个方面来指导,首先是训练强度和方法,要懂得根据自身实际以及年龄段等因数为自己配置运动处方,知道自己处于什么运动水平;其次是运动后的恢复,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和人体知识紧密相关的科学,根据自身需要配置营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⑧ 一般肌力训练方法有哪些
一、颈肌练习。以仰卧或俯卧的姿势在软垫上做颈部支撑的“桥”练习,各30秒左右/组。可以双手上抵下巴,下巴向下抗力,慢慢将头部抵至后仰以及以双手攀住脑后下扳,使头颈部前俯,而头部尽力后抗的方法进行颈部肌力练习,反复进行。记住:强壮的颈部是力量和抗打能力的象征。
二、俯卧撑练习。学员可自行选择以下任何一种俯卧撑方法做练习(练习时,身体应像直棍般起落):
1、双手撑地,与肩同宽的俯卧撑练习。可发展冲拳等直线矽钢手法所需肌力。
2、双手撑地,肘部外开比肩宽一倍的俯卧撑练习。此练习可发展侧击型手法所需肌力。
3、这是在身体下去后,突然推肘起身,暴空双手击一次掌后再落地的俯卧撑练习。此练习可极大发展手臂的爆发性肌力和协调性。有些学员可能一下子做不到,因此,初练时可撑在一定的高度上最此练习。
4、三角式俯卧撑:既双手体前指尖相贴着地的俯卧撑。此练习可有效发展学员肘底劲力。
5、以拳面支撑的俯卧撑和以五指(随指力加强,逐渐过渡为4指、3指、2指甚至1指)支撑的俯卧撑。这两项练习旨在同时强化学员拳面和指上功力。指劲不足者练习时,可仅以手指静力支撑作撑作练习,循序渐进。
6、猫式展躯练习——也就是中国传统的铁牛耕地练习。从双手撑地姿势,手臂向后伸直,臂部向后翘,头底下,然后曲肘,头向下向上,身体亦向下向前向上尽力伸展脊柱,然后沿原线路逆行再恢复至翘臂姿势,如此反复进行。此练习如猫伸展懒腰般动作,可综合地练习到手臂、肩、背等上体各个相关部位。
三、俯卧撑练习。仰身,双掌身后撑在高出地面一定距离的物体上做屈伸肘上练习,此练习可以有效发展手臂伸展肌群——肱三头肌肌力。
⑨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主要有哪些
力量的大小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人的肌肉分为红肌与白肌,白肌为爆发力肌,红肌为耐力肌,肌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在摄入一定量的高蛋白基础上进行力量训练,持之以恒就能增强你的力量了,白肌的训练方法是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如百米,红肌训练方法是长时间的耐力性训练。
⑩ 试述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1、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由负荷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决定。通常,只要不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运动的负荷越大,肌肉的生理反应也越大,反复的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肌肉的适应性。运动负荷越小,生理反应越小,其效果越不明显。
2、针对性训练:
专门的项目有专门的训练内容,不同的项目训练方法也不同,不能按部就班。在通常情况下,两类运动中动用的肌群是一样的,但运动的形式却是不一同的。短跑运动员,往往不是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反之亦然。
同样地,训练中动作的节奏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专门训练时,练习的动作节奏与速度也要和正式的运动相一致。
3、练习顺序原则:
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先练多关节,后练单关节;单一肌群训练时,大强度训练在前,小强度训练在后。
4、合理间歇练习:
每一次超量恢复训练都需要一定的休息时间,充足的休息时间才有利于身体快速恢复,从而进行下一次训练。不仅仅是超量恢复要有间歇,在训练环节中要间歇,组间中也要有间歇,通常在环节间歇是90S,组间间歇为5min。
5、系统性原则: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练习应长期系统地安排。研究表明,练习频率高、肌肉力量增长很快者,停止练习后消退也快;而练习频率较低、训练时间较长、肌肉力量缓慢增长者,力量保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