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测试一款产品抑菌实验需要多少天
需要2天。用于测定抗菌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效力的试验称为抑菌试验。通过抑菌实验,可以测定一个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用以评价该药物的抑菌性能,这是抗菌药物的最基本的药效学数据。主要方法有进行定性测定的扩散法(如抑菌斑试验)和进行定量测定的稀释法(如最低抑菌浓度实验)。
B. 对抗真菌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抗真菌感染方法就是口服以及外用的治疗,在口服药物方面,可以选择伊曲康唑胶囊联合氟康唑胶囊口服,也可以应用盐酸特比萘芬片口服,起到抗真菌的治疗疗效,可以针对酵母菌以及霉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外用药物可以局部湿敷复方黄柏祛癣搽剂,针对皮疹颜色鲜红,有糜烂、渗出、浸渍等情况发生。如果皮疹较干燥,可以应用维A酸软膏或者魏氏膏涂抹抗角化,同时联合应用盐酸特比萘芬凝胶或者克霉唑软膏,进行杀灭真菌的治疗,治疗期间要避免食用酒精类的饮料。
C. 请问什么药杀幽门螺旋杆菌最有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来看起来很容易治疗的问题,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应先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先更换牙具,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垢,牙结石等.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胃得乐(胃速乐),乐得胃,西皮氏粉和胃舒平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菌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由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方案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因此,将来替换性的治疗或预防策略,如疫苗预防或免疫治疗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D. 幽门螺旋杆菌吃了2个月西药,一个月中药还是杀不了,反而更高。什么三联四联都没效果,怎么办。急
你吃了什么药?中药无法很好杀菌。
疗程那么长,可能产生耐药性了,在服用西药期间,有没有换过药?抗生素对人体副作用极大,所以不能长期服用,停半年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不大。
还有就是口腔内的幽门螺旋杆菌没有清除,所以治疗不好。
如半年后治疗,在这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最好采用分餐制,生冷腌制不洁食物要忌口,保持口腔清洁。
E.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灭菌的方法盘点
1、热灭菌法。热灭菌法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一切蛋白质变性,酶活性消失,致使细胞死亡。通常有干热、湿热和间歇加热灭菌等法。
2、干热灭菌。火焰灼烧法或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称为干热灭菌法(dryheatsterilization)。把金属器械或洗净的玻璃器皿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下维持1~2小时后,可达到彻底灭菌(包括细菌的芽孢)的目的。灼烧(incineration或combustion)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法,应用范围仅限于接种环、接种针的灭菌或带病原菌的材料、动物尸体的烧毁等。
3、化学试剂灭菌。大多数化学药剂在低浓度下起抑菌作用,高浓度下起杀菌作用。常用5%石炭酸、70%乙醇和乙二醇等。化学灭菌剂必须有挥发性,以便清除灭菌后材料上残余的药物。化学灭菌常用的试剂有表面消毒剂、抗代谢药物(磺胺类等)、抗生素、生物药物素抗生素是一类有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他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感染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4、间歇灭菌。间歇灭菌连续3天,每天进行一次蒸气灭菌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不能耐 100℃以上温度的物质和一些糖类或蛋白质类物质。一般是在正常大气压下用蒸气灭菌1小时。灭菌温度不超过100℃,不致造成糖类等物质的破坏,而可将间歇培养期间萌发的孢子杀死,从而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5、辐射灭菌。辐射灭菌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射线进行灭菌的方法。较常用的有紫外线,其他还有电离辐射(射线加快中子等)。波长在25000~80000纳米之间的激光也有强烈的杀菌能力,以波长26500纳米最有效。辐射灭菌法仅限于某一定材料,因所需设备复杂,难于广泛使用。
6、消毒剂消毒法。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化学消毒剂大多仅能杀死微生物的繁殖体而不能杀死芽孢,能控制一定范围的无菌状态。可将消毒剂配成适宜浓度,采用喷淋、涂擦或浸泡等方法对物料、环境、器具等进行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0.1%~0.2%苯扎溴铵溶液、3%~5%的酚或煤酚皂溶液、75%乙醇等。常用于物体表面灭菌。但要注意其浓度不要过高,以防止化学腐蚀作用。洁净室的墙面、天花板、门窗、机器设备、仪器、操作台、车、桌、椅等表面以及人体双手(手套)在环境验证及日常生产时,应定期清洁并用消毒剂喷洒,无菌室用的消毒剂必须在层流工作台中,用0.22μm的滤膜过滤后方能使用。
F. 何谓抑菌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实验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时的形变忽略不计,这里我们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G. 硫酸粘杆菌素与痢菌净
硫酸安普霉素、硫酸黏杆菌素,山东鲁抗舍里药业有限公司提供;TMP、青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北里霉素、环丙沙星、硫氰酸红霉素、痢菌净,购自甘肃省药检所。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性反应,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所以在药物联合应用以前,必须对这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体外抗菌活性是其重要的内容。
3.2 用试管法和杯碟法来测定硫酸安普霉素及其配伍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故单凭一种方法所得结果并不完全可靠,最好用两种或以上方法综合评价,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3.3 首次对硫酸安普霉素与其它药物的配伍,应用体外抑菌试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从本实验结果综合来看,硫酸安普霉素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静止期杀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硫氰酸红霉素配伍;与快速抑制剂强力霉素、硫酸粘杆菌素配伍;与慢效抑菌剂TMP、痢菌净及杀菌剂环丙沙星等配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尤其是与TMP、阿莫西林等配伍,抑菌圈大,MIC小,说明硫酸安普霉素与繁殖期杀菌剂和慢效抑菌剂配伍对猪、鸡大肠杆菌作用最强。
参考:http://www.dyjzbjb.com/9L-8.htm
H. 抗真菌抗生素
分类 按化学结构抗真菌药物分为 棘白菌素类 多烯类 嘧啶类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 烯丙胺类 氮唑类 [编辑本段]作用 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药如水杨酸、雷琐辛、碘剂、硫黄等外,抗真菌作用显着的新药有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二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长期使用有少数浅部真菌产生耐药菌株,可换用酮康唑。制霉菌素治疗胃肠道念珠菌病,外用治疗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也可制成坐药。二性霉素B主要治疗深部真菌病,如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将此药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②合成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氟胞嘧啶、丙烯胺衍生物。5-氟胞嘧啶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着色芽生菌病。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基本供外用。咪康唑也可静脉滴注。酮康唑也可口服。外用时主要治疗皮肤真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口服和静脉滴注主要治疗深部和浅部的真菌病。 抗真菌药容易影响白细胞及肝功能,长期使用造成一过性GPT上升或白细胞下降,停药可愈。5-氟胞嘧啶从尿中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可在血中聚集,引起中毒,故肾功能差者应禁用或慎用。二性霉素B可损伤肾脏,并引起血钾降低,有人有发冷、发热反应,少数人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酮康唑应特别注意肝脏受损问题。长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和肾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 5-氟胞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也可与二性霉素B合并使用,二药有协同作用。5-氟胞嘧啶也可与酮康唑合并使用。二性霉素B不能与酮康唑合用,因二药有相互干扰的作用。 临床试用的依特拉康唑抗菌谱广,毒性小 ,优于酮康唑,治疗曲霉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等,均有较好疗效。供外用的还有联苯苄唑、氟康唑、环吡氧胺和萘替芬等。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种。自从第一个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 问世以来,人类与真菌的斗争已持续了40多年。迄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疗浅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1-2]。然而,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剧增,真菌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因此,寻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史[3] 20世纪30年代末,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灰黄霉素,第1个发现并被用于临床; 1944年报道了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1960年两性霉素B被用于临床; 1981年酮康唑口服制剂在美国上市,第1个烯丙胺类药物萘替芬进入临床试验; 1990~1992年氟康唑和依曲康唑开始在美国使用; 1993~1995年报道了第2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1995~1996年上市了第2 个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以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 1997年通过了依曲康唑口服溶液制剂; 2001~2002 年上市了2个刺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 2003 磷氟康唑在日本上市 2 主要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2.1抗真菌抗生素[4-6] 2.1.1多烯类抗生素 近年报道的多烯大环内酯有高轮烯(takana- waene)、3841 H1、H3、AB023、AB400 与TPU-0043等近10种。七烯大环内酯3874H1 与H3抗真菌谱广,活性稍强于两性霉素B。此外尚未见抗菌活性与急性毒性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者。 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广,对隐球菌、念珠菌、芽生菌、球饱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抱子丝菌、曲霉、毛霉等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有确切疗效,缺点是毒副反应较强,但至今依然是治疗全身性真菌病的最有效的药物。通过对两性霉素B进行结构改造可以降低其毒性。 AmBisome在欧洲得到广泛的验证,但因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有人建议将两性霉素B与“脂肪乳”合用,可降低费用,且容易制备。但这些“自产”的两性霉素B的脂质复合物没有标准化,尚未有质量控制标准。这些药物似乎更不稳定,肾毒性可能会更大。另外,制霉菌素的脂质复合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没有关它与两霉素B对比的数据[7]。 近年来,国外对其剂型改造后,在临床上继续发挥着良好作用。目前有三种不同脂质体剂型的两性霉素B供患者应用。 ①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包裹而成的药物,由美国明日之星公司研制开发,1991年首先在英国和爱尔兰上市,商品名AmBisome,而后相继进入欧洲13个国家以及北美和亚洲市场,1997年8月11日获得FDA批准。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国外应用了多年,主要经营厂商是Gilead Sciences和日本藤泽公司,200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411亿美元和0.778亿美元。 ②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交织而成的药物,商品名Abelcet。1995年11月20日获得FDA批准,首先在英国上市,次年已在欧美部分国家上市,目前主要由爱尔兰的伊兰公司销售,2000年该产品在全球排第455位,市场份额为0.64亿美元。 ③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商品名为Am-photec,是用硫酸胆因醇与等量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已在欧洲和美国广泛用于临床。 2.1.2 脂肽类、糖脂类 微生物产生的环状脂肽棘球康定、纽莫康定、牡仑康定、阿枯菌素、孢利芬净、FR-901469与WF11899A等选择地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阻断真菌细胞壁合成。为了增大此等天然物的水溶性,降低毒性,设计合成并筛选出多种半合成脂肽,其中卡帕芬净与米卡芬净已相继上市,还有一些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卡泊芬净 由纽莫康定BO半合成制得,对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抑制活性比原抗生素强70~100倍。具有较强的抗曲霉菌属、念珠菌属与丝状真菌活性,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制剂用二醋酸盐,单剂静脉滴注70mg,血药浓度(Cmax)12.4μg/mL,消除半衰期(t1/2) 9~10h。适应证为侵袭性曲霉菌病与念珠菌病。在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中,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和不能耐受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36%和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对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约90%优于两性霉素B约67%,不良反应发生率约8%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约25%。 米卡芬净 由纽莫康定AO修饰制得。对念珠菌属、曲菌属具有广泛抗真菌作用,对耐氟康唑与依曲康唑的念珠菌亦有作用,但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每日静脉点滴其钠盐1次(75mg),第4天达到稳态,Cmax为1010.87μg/mL,消除半衰期为14.0h。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念珠菌血症与食道念珠菌病等在日本与欧美的有效率分别为71%与89.7%,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为17.9%(不包括临床化验值异常例)与39.0%(包括临床化验值异常例)。 2.2吡咯类抗真菌药物 2.2.1咪唑类 咪唑组中常用的有酮康唑,其次有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临床常用于局部用药。 酮康唑 酮康唑是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较差,不适宜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对曲霉菌、毛霉菌或足分枝菌的抗菌作用不佳,因此在临床上不适于治疗上述真菌感染。酮康唑的肝脏毒性较大,一般情况下停药后可逐步恢复,但近年来有多例引起严重肝毒性甚至死亡的报道。因此临床应谨慎使用。现常用剂型多为洗剂、霜剂、软膏剂等外用剂型。在我国上市的酮康唑剂型主要有胶囊、片剂、乳膏剂、软膏剂和洗剂等。 益康唑 该药主要用于湿疹、由真菌或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所致的细菌し舨〉闹瘟啤D壳坝τ米疃嗟氖怯裳钌?埔┕?狙兄坪铣傻囊恢滞庥酶捶饺楦啵ㄏ跛嵋婵颠?曲安奈德),商品名:派瑞松(Pevisone),是西安杨森推出的又一主导产品,1997年才引进中国,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以其良好的渗透功效,使杀菌成分能够深入到皮肤深层消灭病源,而确定了其在皮肤病用药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是西安杨森在皮肤病领域内又一个核心产品。 2.2.2三唑类 主要品种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其为第三代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8]。 氟康唑 氟康唑与真菌细胞膜上细胞色素P450酶的铁原子结合而导致真菌死亡。属广谱抗真菌药,但其体内抗菌活性明显高于体外。体内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强5~20 倍。口服易吸收且分布广,半衰期长达30h,脑脊液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0%,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不受胃酸与进食的影响,组织分布广,主要经肾小球滤过,80%以上的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氟康唑在尿液中的浓度是血液中峰浓度的10倍,所以对由白色念珠菌属、酵母菌属等起的泌尿系统真菌感染都有很好的疗效。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病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及艾滋病患者口腔、消化道念珠菌病等。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更加专一,比酮康唑毒性更低,疗效更强,它与酮康唑一样,在艾滋病人及骨髓移植病人的吸收不好。当它与食物同服时,吸收明显增加,与某些饮料同服时,吸收增加。当它与某些经CYP代谢的其他药物同用时,将会发生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值得重视的是,它与特非那丁、阿司氮唑或cisapride合用时会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伊曲康唑已成为非致命性的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的首选药物。两性霉素B仍然用来治疗艾滋病人中危及生命的组织胞浆菌病。但是伊曲康唑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并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未获准用来治疗丛霉菌感染和孢子丝菌病,便它仍被用来治疗一些不常见的真菌感染。 2.3 丙胺类 该类抗真菌药物是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导致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细胞死亡。因角鲨烯环氧化酶不依赖细胞色素P450,故该类药物的毒性比三氮唑类小。该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它们并非以底物形式产生抑制作用,与酶结合无位置特异性,可以抑制整个酶系统。代表药物有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特比奈芬 特比奈芬是一种烯丙胺类化合物,对皮肤真菌及一些局部真菌感染有效。它的软膏剂及口服制剂在欧洲已上市,片剂在美国则刚被用来治疗甲癣及其他癣病。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而起作用,它能杀灭包括曲霉菌在内的绝大多数丝状真菌,并能在指甲及有角质层处富集。它对皮肤真菌的效果优于对念珠菌病,对皮肤念珠菌感染也有效。副作用很小,包括味觉异常,胃肠道不适,极少出现肝炎及斑疹。 3 结束语 抗真菌治疗的巨大进展可概括为:1.三唑类口服药物用于治疗地方性和机会性真菌病;2.伊曲康唑被发现对曲霉菌病有效;3.氟康唑被证实对全身性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有效;4.氟康唑成为球孢子菌笥脑膜炎的治疗药物;5.地方性睦菌病的门诊治疗成为常规;6.低毒性的两性霉素B的脂质复合物用于临床;7.酵母菌的体外抗真菌敏感性试验标准化。当前,抗真菌药物毒副作用的降低和耐药性的改善仍然是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主题。此外,中草药的抗真菌活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寻找和利用药用植物中天然抗真菌活性成分为母体设计新型抗真菌药物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
I.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真菌通过皮肤的深层入侵,对人体造成危害,治疗真菌感染不能迟缓。下面我准备了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希望对您有帮助!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一、咪唑类抗真菌药
1、氟康唑
氟康唑是较早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每日用1次, 儿童 剂量可用6~12mg/kg/d,成人可用400~1200mg/kg/d,有时儿童可用到19mg/kg/d,成人用到1600mg/kg/d时仍可耐受。此药可渗入组织,由肾排出,对除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隐球菌及毛孢子菌等均比较敏感,但对一些丝状真菌如曲霉则不敏感。临床曾有 报告 可引起肝脏的不良反应,但在治疗结束后即可恢复。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缺陷病人中用持续性插管常是诱发念珠菌菌血症的诱因,故从预防着手,应及早移除插管。
近来发现念珠菌的耐药性日益多见,所谓耐药性是指抗真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过正常体内所需的抗菌浓度。临床研究包括:1)原来敏感的菌株变成不敏感;2)所感染菌株原本耐药;3)新出现的耐药菌株。一般仅从临床治疗失败还不能说明问题,近有报告用氟康唑治疗免疫缺陷的念珠菌菌血症病人时,所用导管插管可影响其药效而与原来的MIC关系不大,但实际是近10年来临床应用得最多的咪唑类抗真菌药中,氟康唑的耐药性已不断出现,而且在短程用氟康唑时较少发生耐药,如在艾滋病病人多次应用小剂量氟康唑治疗口咽念珠菌时则很容易引起耐药。另一类则是对氟康唑有天然耐药性的真菌,如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对这类菌常需要用较大剂量进行治疗才可收效。有人用NCCLS(美国国家实验法)检测氟康唑的MIC达64ug/ml时,如只用氟康唑400~600mg/d,则其疗效即差,此时如与两性
霉素B合并治疗则可产生协同作用。
2、伊曲康唑
目前已有口服胶囊、口服溶液和静脉注射3种剂型。儿童可用5~7mg/kg/d,成人可用400mg/kg/d。当应用更大剂量也可耐受,也可作为 经验 治疗两性霉素B治疗AFI一个疗程后的替代药,近来在我国上市的环糊精口服液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对可口服者如艾滋病病人并发的口咽念珠菌病等非常适用。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和羟丙基倍他环糊精口服液后1.5~4h可达血浆峰值;一般伊曲康唑高度结合血浆蛋白,经过肝脏广泛代谢后,经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不影响其代谢,因此无需调整剂量,但在预防性应用时,必须监控血浆药物水平,保证血浆浓度为230~500mg/ml;而当与西沙比利、息斯敏、特非那丁等合用时,因其共同竞争CYP3A4酶,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律不齐,与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等合用时,也可延长其作用并有可能增加其毒性;由于伊曲康唑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长期应用时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欧洲进行一开放性多中心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治疗侵袭性曲霉病时,静脉输入伊曲康唑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是安全、可靠而且有效的。因此,此药可以作为治疗曲霉病的二线药物;对于血液肿瘤和骨髓移植的受体,伊曲康唑可用于预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此外,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的发热性癌症患者,经随机静脉注射伊曲康唑后再予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作对照观察,2组有效率分别为47%和38%,而且前一组的副反应比较少些。
3、活力康唑(Voriconozole)
此药又名UK109496,是从氟康唑衍生出来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近来已由FDA标准用于临床,我国正在临床试验中。SARS流行时,我国曾用于一些病人。此药抗菌谱广,体外试验证明:活力康唑对念珠菌,包括对氟康唑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毛孢子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如曲霉、尖端赛多孢霉、镰刀菌、皮炎芽生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接合菌则无抑制活性。
此药口服后2小时内达到血浆峰值,在组织内分布广泛,甚至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其平均清除半衰期为6小时,生物利用度可达90%。活力康唑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药物并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而从尿液排出。此药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的CYP2C19,CYP2C9及CYP3A4等脱甲基酶异构体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在I期临床研究中,有时可引起可逆性视觉障碍、光敏性红斑,一般都与剂量有关,约有10%的病人可出现肝酶升高。
最近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对侵袭性曲霉病,此药甚至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患者存活率高,而且对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对其脂质制剂治疗无效的AFI,此药也可有效。当此药输注后,其输入相关性反应和肾脏毒性反应较少,肝毒性反应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似。一、咪唑类抗真菌药
4、其他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
①Rovuconazole:此药原名BMS-207147,其化学结构与氟康唑及活力康唑相似,但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而且可以口服,对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曲霉、尖端赛多孢霉、暗色真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镰刀菌、接合菌等也有中度抑制作用,目前正在临床研究中。
②Posaconazole:此药原名SCH56502,是从伊曲康唑结构基础上衍生出来,因其不溶于水,所以只有口服制剂,其抗菌谱广,对曲霉、荚膜组织胞浆菌、离蠕孢、接合菌、镰刀菌等以及常见的酵母类致病真菌如各类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不良反应也与 其它 唑类抗真菌药相似。
.二、作用在真菌胞壁的新抗真菌药
1、卡泊芬净(Caspofungin)
此药商品名为Cancidas。其作用靶位在致病真菌的细胞壁,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因不能耐受其它抗真菌药或由于用其它抗真菌药失败的患者,尤其是AFI。这是一种棘白菌素类药,当静脉用药后,其半衰期长达10~12h,故可1天用药1次。此药对念珠菌及曲霉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一些双相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但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接合菌及毛孢子菌等无抗菌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提示此药与两性霉素B及咪唑类抗真菌药有协同作用。对曲霉等感染有效。其与蛋白结合率为97%。在肝内代谢,但对肝脏CYP450酶素无影响,也非该酶的作用底物,分布容积为9.7L,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给药后约41%的药由尿排出,其中原形药约为1.4%,粪中排出约35%,其适应证为:1)AFI经其它抗真菌药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2)念珠菌口咽炎或食管炎。成人剂量第一日70mg,以后每日50mg静滴。老年及肾功能减退者剂量不需调整,中度肝功能减退者首剂不减,维持量则应减半。儿童患者暂不推荐使用。孕妇患者则应要权衡利弊而定,哺乳期妇女患者用药时应暂停哺乳。不良反应比两性霉素B少,较常见的有寒颤、发热、静脉炎、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皮疹、肝功能异常、血细胞减低等。静滴时不可用糖水稀释。透析不能清除本品。有时可与其它药发生相互作用,应注意。
2、米卡芬净(micafungin)
本品是通过由真菌Celeophoma empodri改造而成一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对念珠菌中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曲霉在体外试验中也显示抗菌活性较好,但与其它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相似,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接合菌和丝孢子菌等无明显抗菌活性。现已在骨髓移植病人的真菌感染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当静脉滴注,尿中排出药量<1%,多剂给药后在体内有一定积蓄,蓄积系数为
1.5。已经证明对念珠菌及曲霉感染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中成人剂量为50~100mg1次静滴,对曲霉感染可增至每日50~300mg。患者耐受性好,其最佳有效剂量还在探索中,此药可单用或者与其它抗真菌药联合应用。
3、安道芬净(Anilfungin)
其抗真菌作用及抗菌谱与卡泊芬净相同,对部分念珠菌可有杀菌作用,但对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作用稍差,对新生隐球菌、毛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无抗菌隐性。血半衰期31h,主要在体内降解,尿中排出药物少,成人首剂50mg,继以每日25mg静滴,或首剂70mg,继以每日35mg静滴。目前正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此药也可口服。
两性霉素B于1958年批准上市后迄今已近半个世纪,该药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对多数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2~1mg/L;临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耐药菌株少见。作用机制为药物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导致真菌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其半衰期长(24h),可1日1次给药。缺点为必须静脉给药,组织穿透力弱,药物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毒性大,尤其肾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如静滴药物后寒战、高热等即刻反应,贫血,肝肾毒性,低血钾等。为克服上述缺点,已先后试制并上市了三种含脂类两性霉素B制剂,即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Abelcet,ABLC)、两性霉素B硫酸胆甾醇酯(Amphotec,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L-Am。三者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相同,但上述脂类制剂在人体内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细胞组织丰富的器官,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因而减低了药物引起的肾毒性,并在一定程度商减轻静滴本品引起的发热等即刻反应,改善患者的耐受性,保证了此药的疗效。
三、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据少数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含脂类两性霉素制剂治疗念珠菌等的有效率优于曲霉病;2)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似;3)三种脂类制剂的肾毒性均低于常规制剂,但疗程中仍需要监测肝肾功能。三者的其它不良反应并不完全相同,Amphotec静滴后引起的即刻反应较多见,偶尔有患者对含脂类制剂较常规制剂耐受性更差的报道。目前含脂两性霉素B尚不作为一线药物应用,仅适用于对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无效(已用常规制剂总量>0.5g)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四、脂质体霉菌素
脂质体霉菌素注射剂(Nystran)目前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本品抗真菌作用与制菌霉素同,对新生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属、镰刀菌、根霉菌、毛霉菌、毛孢子菌属等均有良好作用。对某些耐两性霉素B株亦有作用。实验动物感染中对播散性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有效,其体内作用于较游离的制菌霉素强。正常人终半衰期为20分钟。临床试用于念珠菌菌血症患者经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失败者有效率达60%,用于侵袭性曲霉粒减少发热者均获相当疗效。用药后患者耐受性好,肾毒性、低血钾及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均较两性霉素B少。发热、发疹、肝功能异常少见。
五、 总结
总之,随着一些急性侵袭性真菌病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对这些重症真菌病患者的治疗药物也不断出现,相信在不久将来,还会有更多治疗这类真菌病的药物问世。
真菌感染的主要分类一、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真菌感染的诊断检查1、详询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受伤时间、场所,受伤后的处理,发病时间、病情发展经过,有无破伤风预防接种史;对女性患者,应详询分娩或流产史;如为新生儿,应询问分娩史及脐带处理的情况。有少数病例无损伤史,亦未见明显的创口。
2、检查受伤部位、创口情况,创口周围肌肉有无痉挛及抽动,特别注意腹直肌是否强直。如创口有渗出物或脱落的组织块,应行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及厌氧菌培养)和病理检查。
3、观察患者有无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痉笑、角弓反张,全身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特别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喉头痉挛。待患者安静后,再检查有无肺部并发症,也可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 草本霜 治疗。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可用市售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霜剂,浓度更高的氢化可的松需要医生处方。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J. 体癣治疗方法有哪些
体癣又称“圆癣”或“金钱癣”,是由毛发癣菌、小芽孢菌或表皮癣菌引起。其传染来源主要是手癣,足癣,甲癣及污染的衣着等。潮湿,肥胖,多汗,摩擦,不注意清洁卫生,有糖尿病等及免疫力低下者易于发病。好发生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各类体癣的治疗,原则上以外用药物为主。复方水杨酸酊剂、复方苯甲酸软膏、复方间苯二酚涂剂、1%益康唑霜或克霉唑霜、20%土槿皮酊、2%咪康唑霜、联苯苄唑、酮康唑、特比萘芬等。
对全身犯发性体癣尤其是红色毛癣菌所致者的治疗,除外用药外,可以适当内服短程灰黄霉素,剂量与头癣相同,必要时也可短程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特比萘芬等。
体癣除了采用以上的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疗法:
一、内服药:
一般以外治为主,但瘙痒较重、有糜烂渗液者,治以除湿止痒,方用二妙散加减。
二、外治疗法:
1、可酌情选用阴癣油、阴癣药水1号、2号、癣药水1号及癣药膏1号外搽;
2、局部潮湿多汗或有少量渗出者,可外扑湿毒 药粉、花蕊石散;
3、皮损肥厚,有苔藓样变者,可用枯矾、黄柏、五倍子及乌贼骨各等份,共研细末外扑或鲜骨碎补切片,蘸药粉外搽;
4、麝香、虎杖、大黄、苦参、蛇床子、百部、黄精、枯矾、侧柏叶及羊蹄根等煎水外洗或用苦参汤煎水外洗。如需治疗,请到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