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模块电源并联均流方法有那些
方法一,输出阻抗法(下垂法,电压调整率法)
并联的各模块的外特性呈下垂特性,负载越重,输出电压越低。在并联时,外特性硬(内阻小)的模块输出电流大;外特性软的模块输出电流小。输出阻抗法的思路是,设法将外特性硬(内阻小、斜率小)的外特性斜率调整得接近外特性软的模块,使得两个模块的电流分配接近均匀。
方法二,主从设置法。
主从设置法即是认为选定一个模块作为主模块(Master
Mole),其余模块作为从模块(Slave
Mole)。用主模块的电压调节器来控制其余并联模块的电压调整值,所有并联模块内部具有电流型内环控制。由于各从模块电流按同一基准电流调制(主模块的电压误差转换成的基准电流),从而与主模块电流一致,实现均流。
方法三,平均电流自动均流法。
用均流母线来连接所有电源模块输出电流取样电压的输出端,均流母线上的电压由所有并联电源模块系统取样电压,经各电源模块的均流电阻所提供。通俗地说,即是均流母线的电压为各模块电流信(以电压呈现)的平均值,然后各模块的电流信号(以电压呈现)再与均流信号比较,得到补偿量用来进行控制。
平均电流自动均流法可以精确均流。但是,当连接在母线上的某一个模块不工作时,将导致母线平均值降低,电压下调,到达下线时出现故障。
方法四,最大电流法自动均流。
又称“民主均流法”,该法与主从设置法相似,区别在于主模块是不固定的,系统中电流最大的模块自动作为主模块工作。
方法五,热应力自动均流法。
该法按每个模块的电流和温度(即热应力)自动均流。系统中仍以各模块电流平均值得到均流母线作为比较参考,各模块的电流信号再与均流母线作比较得到误差,进而补偿控制。(目前不太明白与前面的平均电流法的区别)
方法六,外加均流控制器。
应用此法时,每个模块的控制电路中都需要加一个特殊的均流控制器,用以检测并联各模块电流不均衡情况,调整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均流。但是均流控制器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若设计不正确,可能使系统不稳定。
B. 开关电源主从均流法,怎么做电流环,电压环使输出电压稳定,改变从模块的电流。
说一下我们一般的做法啊
我们一般通过改变模块输出电压来改变输出电流
但是这个电压的改变非常微小
具体原理就是 2个电源 比如A 12V B 11.9V
那么电流肯定走A,当A电流大到A输出因为导通压降已经到了11.9V以后 B开始带流
为了均流 我们需要将A微调到11.9V
所以我们检测2模块电流 然后根据电流大小情况微调2模块输出
C. 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的目录
第1篇 PWM开关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第1章 开关变换器概论
1.1 什么是开关变换器和开关电源
1.2 DC-DC变换器的基本手段和分类
1.3 DC-DC变换器主回路使用的元件及其特性
1.4 DC-DC变换器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第2章 基本的PWM变换器主电路拓扑
2.1 Buck变换器
2.2 Boost变换器
2.3 Buck-Boost变换器
2.4 Cuk变换器
2.5 四种基本型变换器的比较
2.6 四种基本型三电平变换器
第3章 带变压隔离器的DC-DC变换器拓扑
3.1 变压隔离器的理想结构
3.2 单端变压隔离器的磁复位技术
3.3 自激推挽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3.4 能量以向流动的DC-DC变压隔离器
3.5 隔离式三电平变换器
第4章 变换器中的功率开关元件及其驱动电路
4.1 双极型晶体管
4.2 双极型晶体管的基极驱动电路
4.3 功率场效应管
4.4 功率场效应管的驱动问题
4.5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4.6 开关元件的安全工作区及其保护
第5章 磁性元件的特性与计算
5.1 概述
5.2 磁性材料及铁氧体磁性材料
5.3 高频变压器设计方法
5.4 电感器设计方法
5.5 抑制尖波线圈与差模、共模扼流线圈
5.6 非晶、超微晶(纳米晶)合金软磁材料特性及应用
第6章 开关电源占空比控制芯片及集成开关变换器的原理与应用
6.1 开关电源系统的隔离技术
6.2 开关电源PWM控制芯片及智能功率开关
6.3 适用于功率场效应管控制的IC芯片
6.4 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
6.5 智能功率开关及其应用
6.6 便携式设备中电源使用的集成块
第7章 功率整流管
7.1 功率整流二极管
7.2 同步整流技术
第8章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
8.1 AC-DC电路的输入电流谐波分量
8.2 功率因数和THD
8.3 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PFC)的工作原理
8.4 APFC的控制方法
8.5 反激式功率因数校正器
第9章 开关电源并联系统的均流技术
9.1 概述
9.2 开关电源并联系统常用的均流方法
第10章 开关电源的小信号分析及闭环稳定和校正
10.1 概述
10.2 电感电流连续时的状态空间平均法
10.3 电流连续时的平均等效电路标准化模型
10.4 电流不连续时标准化模型
10.5 复杂变换器的模型
10.6 用小信号法分析有输入滤波器时开关电源的稳定问题
10.7 开关电源控制原理及稳定问题
10.8 稳定判别式波德图绘制
10.9 实测波德图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10.10 测定波德图,确定误差放大器的参数
第2篇 PWM开关变换器的设计与制作
第11章 反激变换器的设计
11.1 概述
11.2 反激式变换器的设计方法举例
11.3 反激变换器的缓冲器设计
11.4 双晶体管的反激变换器
第12章 单端正激变换器的设计
12.1 概述
12.2 工作原理
12.3 变换器设计方法
第13章 双晶体管正激变换器的设计
13.1 概述
13.2 双晶体管正激变换器变压器设计
13.3 正激变换器的闭环控制及参数计算
第14章 半桥变换器的设计
14.1 半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14.2 偏磁现象及其防止方法
14.3 软启动及双倍磁通效应
14.4 变压器设计
14.5 控制电路
第15章 桥式变换器的设计
15.1 概述
15.2 工作原理
15.3 变压器设计方法
第16章 双驱动变压器推挽变换器的设计
16.1 概述
16.2 开关功率管的缓冲环节
16.3 推挽变换器中变压器的设计
第17章 H7C1为材质PQ磁心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17.1 损耗及设计原则简介
17.2 表格曲线化的设计方法
第18章 电子镇流器的设计
18.1 概述
18.2 半桥串联谐振式电子镇流器
18.3 带有源、无源功率因数电路的电子镇流器
第19章 开关电源设计与制作的常见问题
19.1 干扰与绝缘
19.2 效率与功率因数
19.3 智能化与高可靠性
19.4 高频电流效应与扁平变压器设计
第3篇 软开关-PWM变换器
第20章 软开关功率变换技术
20.1 硬开关技术与开关损耗
20.2 高频化与软开关技术
20.3 零电流开关和零电压开关
20.4 谐振变换器
20.5 准谐振变换器
20.6 多谐振变换器概述
第21章 ZCS-PWM和AVS-PWM变换技术
21.1 ZCS-PWM变换器
21.2 ZVS-PWM变换器
第22章 零转换-PWM软开关变换技术
22.1 零转换-PWM变换器
22.2 ZCT-PWM变换器
22.3 三端ZCT-PWM开关电路
22.4 ZVT-PWM变换器
第23章 移相控制全桥ZVS-PWM变换器
23.1 DC-DC FB ZVS-PWM 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3.2 PSC FB ZVS-PWM变换器运行模式分析
23.3 PSC FB ZVS-PWM变换器几个问题的分析
23.4 PSC FB ZCZVS-PWM变换器
第24章 有源钳位软开关PWM变换技术
24.1 概述
24.2 有源钳位电路
24.3 有源钳位ZVS-PWM正激变换器稳态运行分析
24.4 有源钳位并联交错输出的反激变换器
24.5 有源钳位反激-正激变换器
第4篇 开关电源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第25章 开关电源的计算机仿真
25.1 电力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25.2 用SPICE和PSPICE通用电路模拟程序仿真开关电源
25.3 离散时域法仿真
第26章 开关电源的最优设计
26.1 概述
26.2 工程最优化的基本概念
26.3 应用最优化方法的几个问题
26.4 DC-DC桥式开关变换器的最优设计
26.5 单端反激PWM开关变换器的优化设计
26.6 PWM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补偿网络的优化设计
26.7 DC-DC全桥移相式ZVS-PWM开关电源补偿网络的最优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