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有: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汽)的压强因不同温度而变化;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辐射的影响等。
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着的变化,都可用来标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先观察量程,分度值和0点,所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2.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
测温技巧
当测量发光物体表面温度时,如铝和不锈钢,表面的反射会影响红外测温仪的读数。在读取温度前,可在金属表面放一胶条,温度平衡后,测量胶条区域温度。
要想红外测温仪可从厨房到冷藏区来回走动仍能提供精确的温度测量,就要在新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以达到温度平衡后再测量。最好将测温仪放在经常使用的场所。
用红外测温仪读取流体食品的内部温度,像汤或酱,必须搅动,然后就可测表面温度。使测温仪远离蒸汽,以避免污染透镜,导致不正确的读数。
② 温度计的使用规则4个步骤
温度计的4个使用规则是:
1、测量室内气温时,不可将温度计放在暖气或火炉旁,测量室外气温时,应该将温度计放在空气流通、阳光不直射的地方。
2、一般气温计要悬挂在空气中,离地1.5米左右,不能接触地面或其他物体。
3、温度计要保持干燥,不能沾水或其他液体,等温度计内液体稳定停留后再读数。
4、观察温度计的刻度,视线要和液面平行,才能读取数值。
注意事项:
温度计有热惯性,应在温度计达到稳定状态后读数。读数时应在温度凸形弯月面的最高切线方向读取,目光直视,切不可用作搅拌棒。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是测腋温,则使用前要先将温度计度数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置于腋下最顶端,水银端和腋下的皮肤紧密接触并夹紧,以免脱位或掉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体温计。
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这样做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水银温度计应与被测工质流动方向相垂直或呈倾斜状,水银温度计常常发生水银柱断裂的情况,消除方法是将温度计的测温包插入干冰和酒精混合液中(温度不得超过-38℃)进行冷缩,使毛细管中的水银全部收缩到测温包中为止。
③ 温度计正确使用的方法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手拿着温度计的容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用手拿温度表的一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如果温度表的玻璃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定的便不是水的温度;如果不等温度表内液柱停止升降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
(二)临时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3.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④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则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指导,要明确所使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一个温度计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注意各种操作的细节,才能读出正确的读数。
温度计怎么看?
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这样做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确保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注意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如果温度表的玻璃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定的便不是水的温度。这样所得出的读数就不准确了。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进行读数。如果不等温度表内液柱停止升降就读数,所读的就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读数时拿出水面则所读的就不是水的真正温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否则就会使读书偏高或偏低。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
当临时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如果是人体温度计,在使用之前先将温度计甩一下,确保读数在35℃以下,然后确保把温度计置于腋窝正中处(一般情况之下都测的是腋温),最少测5分钟,然后取出温度计,转到侧面,看与红色刻度线平齐的刻度。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
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温度计分成很多类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熟悉最常用的就是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了。那么体温计在使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如果是测口温,那么使用前要先将温度计度数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置于舌下,至少量3-5分钟,若是体温片量则2分钟就可以了。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以卫生纸擦拭干净,再以酒精棉片消毒(以旋转方式自尾端擦至水银端)。体温片取出后静待10秒,读取度数后,丢弃。注意:婴幼儿、呼吸困难、意识不清者、有痉挛病史及无法合作者请勿量口温。进食、喝热饮、抽烟、嚼口香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洗澡需待30分钟后再测量。若持体温片,手持末端,勿接触体温片感温点。
如果是测腋温,则使用前要先将温度计度数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置于腋下最顶端,水银端和腋下的皮肤紧密接触并夹紧,以免脱位或掉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以卫生纸擦拭体温计。同样必须注意腋下如有汗液,需擦干再量。若测量时间未到,松开腋下,则需重新测量,时间需重新计算。喝热饮、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洗澡需待30分钟后再测量。
如果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则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指导,要明确所使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一个温度计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注意各种操作的细节,才能读出正确的读数。
另外,如果温度计注的是水银,那么一定要注意,使用时要轻拿轻放。万一摔碎了,不能用手去碰,因为水银是有毒的。
⑤ 如何使用温度计
1、水银探热针:水银温度计一般放在腋下,5分钟左右探热针是三角形的,一般右手拿没有水银的一端保持与两眼视线平行的水平位置,慢慢转动,让一个角的一边对着眼睛,看见那条明亮的水银线就OK了,水银线的近手心一端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度。
2、电子探热针在六十秒内便正确地测量出体温,并有清楚的LCD屏幕,可以很快轻易地读出体温。
用法:把电子探热针放在口中,按下按钮,听到“啤”一声后代表探热己经完成,温度并会显示在屏幕中‧探热针还会在没有碰到的情况下,十分钟内自动关掉以节省电量。
⑥ 温度计怎么用 怎么使用温度计
1、一般水银温度计是三菱结构。一面标有度数,另一面标有刻度。
2、度数是从35度起42度为止。刻度一共分14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0.5度又分为五个小格0.1度。
3、拿来温度计以后用手拿住温度计的尾部。把温度计转动到度数与刻度中间。
4、轻轻的反复转动。就会看到一条银线(水银)。多看一会就会看到。
5、拿住温度计的尾部轻轻地甩动温度计。使温度计的刻度到35度以下,然后放到腋下(银色的地方)10-15分钟以后拿出。
6、看温度计的数。顺着刻度和度数之间的缝隙看银线到哪里,那里的数就是体温。
⑦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图解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根据适用部位不同,可以在口腔以及腋窝使用,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口腔,首先将温度计的计度数甩至35°C以下,然后把体温计放置于舌头底下,稍微用力轻轻压住。使用之前要先对体温计的表面消毒,擦拭干净后才能放进口腔,时间为3分钟,中途不可说话。
2、腋窝,腋窝测量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首先将温度计甩至35°C以下,然后把温度计的水银端放置于腋下的最顶端后夹紧。要确保温度计和皮肤有密切的接触,5分钟左右即可取出。
电子温度计的选购方法:
1、外观检查,电子体温表一般做得小巧美观,表面光洁,无疵点。
2、通电检查,将开关钮置于通位,察看显示标记是否正确,断开电源再接,观察是否同样显示正确标记。如果经多次电源通断试验,正确标记显示均相同,并且显示的腋下温度都一致,说明该电子体温表的重复性是好的。
3、准确度检查,按下开关接钮,液晶显示器上出现LOC标记。将体温表放于舌下1分钟,当C标记停止闪烁,显示的读数即为体温,这是口腔体温。反复多测几次,口腔体温应当相同,如果不相同,则该表重复性不好,不能选用,也不需要做准确度检查。
⑧ 电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电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在使用温度计之前,温度计的针头应该用酒精局部消毒。
按下电源开关后,蜂鸣器立即鸣响,表示电子温度计已经启动。启动时间约为两秒钟。
最后一次体温测量的温度将出现在显示屏上,并持续约1-2秒。
然后温度计将显示摄氏温度并开始闪烁,这表明电子温度计已可以使用。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应尽可能对准病人的前额。
如果测量位置正确,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值将逐渐升高,摄氏度的符号将持续闪烁。如果温度计在上升后的16秒内没有再次上升,则证明温度计测量完成,读数可以根据电子温度计上的数值来读数。
电子体温计介绍
电子体温计由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器,纽扣电池,专用集成电路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组成。能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体温,与传统的水银玻璃体温计相比。
具有读数方便,测量时间短,测量精度高,能记忆并有蜂鸣提示的优点,尤其是电子体温计不含水银,对人体及周围环境无害,特别适合于家庭,医院等场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