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眼球震颤需要做哪些检查
为了获得关于患者疾病的更多信息,眼科医生或者神经科医生会进行以下的检查或者测试:CT断层扫描。MRI,即通过磁场或者电波形成脑部图像。使用眼底镜检查眼睛内部。方向检查,即要求患者注视或者向特定的方向(左、右、上、下及正前方5个基本方向)移动脑袋。视力检查。常用的眼震检查方法有:裸眼检查法、Frenzel氏眼镜检查法、眼震电图描记法。最后一种检查方法记录眼震比肉眼观察更为精确。
② 怎样使用眼底检查镜
初学着现观察散瞳后的眼底会比较容易点,再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用眼底镜看你的掌纹或找个墨水盒钻个小孔底面写几个字用眼底镜观察盒底的字。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个新鲜的羊头观察羊的眼球,只要你能看到一次眼底,你就会用眼底镜了。
眼底镜检查病人的时候,先将转盘调到+10D距离眼球较远处观察角膜、虹膜、晶状体,然后慢慢拨动转盘,从+到0再到-。
③ 如何正确使用眼底镜
你好,使用方法是1.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病人取坐位,医生取坐位、立位均可。
2.右手持眼底镜位于病人的右侧用右眼观察,检查左眼是须位于病人的左侧,左手持镜用左眼观察。嘱病正视前方。
④ 眼部体检 裂隙灯检查 眼底镜检查 怎么查
眼科体检操作规程
一、检查项目:
1、视力,2、色觉,3、外眼,4、眼位,5、眼前节:结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6、玻璃体,7、眼底,8、眼压
二、操作规程:
(一)视力检查:
方法:1、按眼科常规,先查右眼后查左眼;距离5米,如用反光镜则为2.5米;被检者双眼应与视力表5.0行等高。
2、视力检查由大视标开始,每个视标辨认时间不应超过5秒,受检者能顺利认出2-3个视标即可指认下一行视标,记录最佳视力。如在5米处不能辨认4.0行时,被检者应向视力表走近,记录走近距离,对照5分折算表记录。
(二)色觉检查:采用标准色觉检查图谱进行检查。
1、在明亮自然光线下检查,光线不可直接照到图谱上;
2、双眼距离图谱60~80cm;
3、图谱读出时间应≤10秒。
(三)外眼检查
1、眼睑
(1)观察双眼裂大小;是否对称;有无睑裂缺损、内眦赘皮、眼睑内翻、外翻以及闭合不全。
(2)观察睑缘表面是否光滑、是否充血、是否附着鳞屑;睫毛是否缺损、其位置与排列方向是否正常、有无睫毛乱生或倒睫、亦或有双行睫毛等先天异常。
2、结膜
(1)检查顺序:依次为上睑结膜→上穹窿部结膜→下睑结膜→下穹窿部结膜→球结膜→半月皱襞。检查时注意结膜组织结构是否清楚、颜色、透明度,有无干燥、充血、出血、结节、滤泡、乳头、色素沉着、肿块、瘢痕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结膜囊的深浅,有无睑球粘连、异物等。
(2)检查方法:
睑结膜检查方法:检查上睑结膜嘱被检者放松眼睑,向下方注视,将食指放在眉下上半部睑板皮肤处,拇指放在睑缘上方,轻轻捏住眼睑皮肤,拇指向上,食指向下将睑板上缘向下压即可翻转,使上睑结膜暴露。检查下睑结膜时,只需将下睑向下方牵拉嘱被检者向上注视既可充分暴露(如有角膜溃疡或角膜软化症及疑有眼外伤者勿强行翻转眼睑做检查,以免发生角膜穿孔)。
球结膜检查方法:球结膜暴露较容易,以拇指和食指将上下睑分开,嘱患者向各方向注视转动眼球即可充分暴露整个眼球,检查时切忌压迫眼球。
3、泪器
(1)视诊:观察泪腺、泪道部位有无异常变化。如泪腺有无肿胀、泪点是否正位和是否开放、泪囊区皮肤有无红肿、有无溢泪。
(2)触诊:检查泪囊时用食指挤压泪前嵴观察有无触痛及波动感,有无脓液自泪点逆流出来或进入鼻腔。
4、眼眶
检查眼球突出度、触诊眶内压、观察眼球运动、观察有无眼眶肿瘤、炎症(炎性假瘤、眶蜂窝织炎、眶脓肿)、血管畸形、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外伤。
(四) 斜视的检查
1、眼位的检查
(1)目的:是否存在斜视、是否存在假斜视及眼位偏斜的度数
(2)方法:
①遮盖法:遮盖法是通过破坏被检查者的融合功能,发现眼位有否偏斜。被检查者双眼应具备一定注视能力,并无眼球运动障碍,才可获得可靠结果。
A.交替遮盖法:为揭示斜视性质的定性检查,主要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检查距离为33cm和6m,被检查者注视调节视标,遮盖一眼4-5s后迅速转移遮盖另外一眼,通过观察去遮盖眼瞬间的运动情况做出判断。
B.遮盖-去遮盖法:此法为检查斜视方向及性质的定性检查,主要用于鉴别隐斜和显斜。被检查者注视远距离调节视标,遮盖一眼,观察非遮盖眼的眼球运动方向,去遮盖时观察双眼运动方向情况,再更换遮盖眼观察,出现运动为显斜,并根据其运动方向,判断斜视类型(上、下、内、外)。
②角膜映光法:被检查者以自然姿势注视正前方视标(33cm处),根据观察双眼角膜的光反射点(映光点)的位置及光反射点偏离瞳孔中心的距离加以判断。角膜映光点每毫米的移位相当于视轴偏斜7度(15三棱镜度)。
2、眼球运动
眼球运动的诊断眼位有9个:
第一眼位:头位端正,双眼正前方注视时的眼位。
第二眼位:眼球正上、正下、右侧、左侧注视时的眼位。
第三眼位:眼球右上、右下、左上、左下注视时的眼位。
检查时,9眼位都要查到,再顺时针做圆圈运动,观察双眼在各个诊断眼位上的运动是否协调,各肌肉间有无功能亢进或减弱现象。眼球水平内转时,瞳孔内缘到达上下泪点连线为内直肌功能正常。水平外转时,外侧角巩膜缘到达外眦角为外直肌功能正常。上转时,角膜下缘与内外眦连线在同一水平线上。下转时,角膜上缘与内外眦连线在同一水平线上。
(五)眼前节检查
1、巩膜
首先观察睑裂部分,然后分开上、下眼睑并属被检者朝各方向转动眼球,充分暴露各部分巩膜。
2、角膜
可持手电筒对角膜做一般性检查,观察有无炎症及先天异常,必要时配合裂隙灯检查。
3、前房
(1)前房深度:轴深3-3.5mm
①手电筒侧照法:以聚光灯泡手电筒自颞侧角膜缘平行于虹膜照射,整个虹膜均被照亮为深前房;光线到达虹膜鼻侧小环与角膜缘之间为中前房;光线到达虹蟆小环的颞侧或更小范围为浅前房。
②裂隙灯法:测量周边前房的深度。周边前房深度以角膜光切面的厚度(CT)表示,并以此估计前房角宽度。如有必要,应进一步应用前房角镜检查。
1~1/2 CT 不可能关闭
1/3~1/4 CT 可能关闭
<1/4 CT 最终将关闭
(2)前房内容:正常的前房应充满完全透明的房水,但在眼内发生炎症或外伤以后,房水可能变混,或有积血、积脓或异物。轻度的混浊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如果有相当程度的混浊则可致角膜发暗。虹膜发生炎症时可观察到KP(角膜后壁沉着物)、Tyndall现象,一般应利用裂隙灯检查。
4、虹膜检查:用聚光灯手电筒检查,必要时结合裂隙灯检查。
(1)虹膜颜色:有无色素增多(色素瘤)或色素脱失区。虹膜有炎症时,常可因虹膜充血而色变暗,但在虹膜睫状体炎时患侧虹膜则变浅,这是一定要做双侧颜色对比,正常时虹膜纹理清晰,发炎时因肿胀充血呈污泥状。
(2)瞳孔线是否整开、有无断裂、瘢痕或萎缩。
(3)虹膜表面有无炎性结节或非炎性的囊肿或肿瘤。
(4)有无先天异常:如无虹膜、虹膜缺损、永存瞳孔膜等。
(5)有无虹膜震颤:令被检者固定其头,用一只手拇指及食指分开睑裂,再上、下、左右迅速转动眼球,然后直视正前方,此时观察虹膜有无震颤情况。
5、瞳孔检查:
检查瞳孔可用弥散光或集合光线观察。应注意它的大小(双侧对比)位置、形状、数目、边缘是否整齐和瞳孔的各种反应如何(包括直接、间接对光反射以及集合反应)。
6、晶状体检查:
检查晶状体时应注意晶状体是否透明,也就是观察其有无混浊存在,可用集光检查法及避照法(检眼镜检查法),对年龄大的被检者一般应用裂隙灯检查。
(六)玻璃体检查
1、直接检眼镜检查法:
检查在暗室内进行。眼底镜距被检者20-30cm处,用8D凸镜对瞳孔区进行彻照法检查。
2、裂隙灯检查法:
需在暗室内散瞳后检查。
(七)眼底检查
健康体检常规小瞳孔检查眼底的后极部,不必散大瞳孔。一般对40岁以上被检者作为必查项目。
在暗室中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焦距为25cm。
检查眼底应按次序,才能系统而全面。一般先用透照法检查屈光间质,对角膜、前房、晶状体及玻璃体等有无混浊有所了解后再对眼底进行检查。
检查眼底一般先自视盘起,然后沿视网膜血管的分布检查颞上、颞下、鼻上及鼻下各个象限,最后检查黄斑。
1、视乳头:
检查时应注意其边缘是否整齐、是否边界欠清,有否色素弧和巩膜环;视乳头色泽是否正常;生理凹陷是否正常,有无青光眼凹陷、有无隆起、水肿、出血、渗出等。
2、视网膜血管
检查时注意其弯曲度有无变化;有无血管鞘;有无口径变化;血管的反应有否增强或增宽;血管色泽有否变淡、变暗以及血管畸形;要注意动静脉比例以及交叉部有无特征性改变。
3、黄斑
检查黄斑时,首先注意中心凹反光,其次注意黄斑反光,黄斑色泽有否变暗和不规则变色;色素有无呈团块状及散在性游离;有无点状和星芒状白斑出现;有否出血斑;樱桃红样改变;囊肿以及裂孔等。
4、视网膜
以泽一般呈橘红色,如果色素上皮较少,透见脉络膜血管及其色间素,眼底呈豹纹状,多见于近视及老年人。
(八)眼压检查
对眼底杯盘比大的或有青光眼家族史以及有青光眼典型症状者建议其做眼压检查。
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方法:开启仪器后,调整被检者头位,使其角膜位于观察镜视区内,并将定位点移至聚焦清晰的圆环正中,令被检者注视定位点,仪器即会自动完成测量。
注意事项:
1、正式测量前为免除被检者的紧张情绪,应先对其解释仪器的测量原理。
2、检查时嘱被检者睁大双眼,如有眼睑遮挡则眼压计不出结果。
3、测量过程中如位置移动或泪液过多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应尽量避免。
裂隙灯的使用如果不知道,去我空间里http://user.qzone.qq.com/632200478看,有光盘教使用的。
⑤ 检眼镜的具体使用方法
检眼镜可分为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两种。
直接检眼镜可直接检查眼底,不必散大瞳孔,在暗室中进行检查,检查者眼睛必须靠近的眼睛,用右眼检查患者的右眼,右手拿检眼镜,坐在或站在患者的右侧,左眼则反之,医者的另一手牵开患者的眼睑,先将检眼镜置于患者眼前约20cm,用+10D镜片检查患者的屈光间质是否透明,检查屈光间质后,可开始检查眼底各部分,转动透镜片的转盘可矫正医者和患者的屈光不正,若医者为正视眼或已配矫正眼镜,则看清眼底所用的屈光度表示被检眼的屈光情况。一般先令患眼向前直视,检查视乳头,再沿网膜血管检查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各象限,最后令患眼向颞侧注视,检查黄斑部。眼底病变的大小,以视乳头直径表示,以透镜的屈光度测量病变的凹凸程度,3D相当于1mm。有的检眼镜附有绿色滤光片,对视神经纤维及黄斑观察更佳。
间接检眼镜使用时须充分散大瞳孔,在暗室中检查,医者接通电源,调整好距离及反射镜的位置,开始先用较弱的光线观察,看清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的混浊,然后将光线直接射入被检眼的瞳孔,并让被检眼注视光源,一般用+20D物镜置于被检眼前5cm处,物镜的凸面向检查者,检查者以左手持物镜,并固定于患者的眶缘,被检眼、物镜及检查者头固定不动,当看到视乳头及黄斑时再将物镜向检查者方向移动,在被检眼前5cm处可清晰见到视乳头及黄斑部的立体倒像。检查眼底其余部分时,应使被检者能转动眼球配合检查,检查者围绕被检者的头移动位置,手持的物镜及检查者的头也随之移动。所查的影像上下相反,左右也相反。为检查眼底周边部,如检查6点方位,检查者位于被检者的头顶处,令患眼向下看6点方位。检查眼底的远周边部,则必须结合巩膜压迫法,金属巩膜压迫器戴在检查者右手的中指或食指上,将压迫器的头置于被检眼相应的眼睑外面,必要时可表麻后,自结膜囊内进行检查,操作时应使检查者的视线与间接检眼镜的照明光线、物镜的焦点、被检的眼位、压迫器的头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检查时应注意随时嘱患者闭合眼睑以湿润角膜,当怀疑有眼内占位性病变时,切忌压迫检查。
为了便于保存资料,应绘制眼底图像,此图为三个同心圆及12条放射线组成。最外圆为睫状体与玻璃体基础部,最内圆为赤道部,中间圆为锯齿缘。12条放射线表示按时钟方位的子午线,12点方向对着患者的脚部。
⑥ 问题很多
1有可能是开角型青光眼,不过开角型青光眼不像闭角型青光眼那样需要手术,所以不用担心
开角型青光眼治法:早期主要靠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1%毛果芸香碱,1%左旋肾上腺素,0.25-0.5%噻吗心安,醋氮酰胺,应遵循先局部,后全身,先低浓度后高浓度先小剂量后大剂量的原则。
2、高光敏感度用橘红色表示,低光敏感度用蓝色表示
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
光敏感度下降属于夜盲症或噪声引起的应激性眼损伤
3
3里的1不游动的黑点不动带闪光感处理方法是若视力好,仍要散瞳详查全眼底,尤其是
周边部,并转患者至神经内科
视网膜干性裂孔,颅内血管异常等疾病,常伴有闪光感,飞蚊症等改变,尤其是新最近发生的
要特别注意,以散瞳检查眼底和检查颅内状况,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由于干性裂孔发展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或者耽误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黑点不动这是玻璃体混浊,有的人游动,有的人不游动。氨碘肽注射液可以使用,排除甲亢和碘过敏者,效果临床观察没有你说的那么高,可以试试,一疗程10天,可用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一周。
我的经验是只对一少部分人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药很不错,是日本产的沃丽汀片。
化学名是:卵磷脂络合碘片。
可口服2~3个月。
有效率还是很高的。推荐使用!
其他的药都是辅助作用,吃不吃没有什么意义。
玻璃体混浊,眼底朦胧时,适合的检查方法是间接眼底镜,B超
3里的2闪光感是玻璃体后脱离和视网膜脱落引起的,建议用手术即激光光凝或视网膜冷冻,扣带手术
3里的3这是视疲劳
如果您是高度近视。可能存在眼睛调节能力下降,这样看近容易疲劳。这是第一。
第二、长期看电脑,特别是专注的画图等,容易造成眼表炎症损害,就是长期会导致干眼病。当然这个病需要检查来确诊,泪液分泌要低于5,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要低于10秒,还要具备角膜或结膜的损害。。如果确诊是这个病,您就需要好好治疗,认真对待了,因为第一难治,第二,花费较大。希望您能明确病情!!再做打算!
引起视疲劳因素有A外隐斜B无晶状体C眼未戴镜矫正D两眼视网膜成像不等E集合功能差,调节集失衡
F屈光不正,屈光残参差(包括近视,远视,散光)G玻璃体混浊
4看得到的
怎样判断是否得了青光眼?
我给您几点建议:
一、您这次测得眼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目前要做的是测一天中眼压的变化。需要测3次或5次。(有特定的时间要求),可以测一到两天。
二、初步排查就是眼底检查了,通过眼底镜来判断视盘的情况。(当然早期青光眼可能变化很小),这个方法很简单。联合房角镜检查房角,以及前房是否很浅等。
如果这些情况没有问题。
以上两项查完,没有问题的话。基本可以排除。
(我没有推荐您用一些高档仪器检查,是因为费用很大,没有必要)
⑦ 请教,眼底镜跟直接检眼镜是1个东西么
是的。眼底镜是一种检查眼底的仪器,观察眼睛底部的情况,对于很多眼部疾病都有很好的帮助。
正确使用眼底镜:
第一步
检查应在暗室环境中进行;若检查者本人戴有眼睛,需取下眼镜检查;对年纪较大或需要详细检查眼底的患者,条件允许时检查前最好散瞳(排除散瞳禁忌证)。检查右眼时,右手持镜,站于患者右手边,用右眼观察,同法检查左眼。
第二步
眼底镜上的轮盘可调整度数,初学者检查前需练习单手持镜,将眼底镜紧贴在鼻梁近内眦部或额头(调整在适用于自己的最佳位置,开始时务必贴紧面部),使视线能够顺利通过小孔,并用单手食指调节轮盘,增加或减少度数,此步骤需熟练掌握。
第三步
首先使用侧照法检查屈光介质有无浑浊:手持眼底镜,方法同第三步,距离患者眼前10~15 cm,将轮盘调至“+12D~+20D”(即黑色刻度8或10),查看角膜和晶状体,然后用“+8D~+10D”观察玻璃体。
正常时观测到瞳孔区呈现橘红色反光,若红色反光中有黑影出现,嘱受检者转动眼球,若黑影移动方向与眼球运动方向一致,表明浑浊部位在晶状体前方;若移动方向相反,则表明浑浊在晶状体后方。
第四步
由于每个人屈光度数的不同,要看清眼底需调节眼底镜上的轮盘,而大多数人由于近视或白内障原因,屈光度多为负,所以开始检查时,一般先将轮盘调节至“0”刻度,然后向红色方向旋转。
第五步
检查眼底时,嘱咐患者平视正前方。由于眼底镜遵循了“三点一线”原理,如同打靶一样,初学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未将眼睛、眼底镜检查孔与患者的瞳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而看不到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