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家制作简单晶体
首先准备100克明矾的结晶体或者粉末,12克的硫酸铬钾,将以上原料混合后,用400ml的开水溶解在烧杯中,然后自然冷却静置数天。几天后把烧杯溶液倒出,你会发现在烧杯的底部有一些晶体形成。
一、准备材料
1.100克明矾的结晶体或者粉末。
2.12克的硫酸铬钾,作用是控制颜色。
二、制作晶体的种子
1.将以上原料混合后,用400ml的开水溶解在烧杯中,然后自然冷却静置数天。注意水的温度要高于92.5摄氏度,也就是水烧开后马上倒入。
2.几天后把烧杯溶液倒出,你会发现在烧杯的底部有一些晶体形成。
3.然后把这些晶体取出放在干净的容器内,从中挑出较大的晶体作为种子。
三、让晶体开始生长
1.把刚才倒出的溶液用滤纸过滤后倒回烧杯中,因为要制作出纯净和表面光滑的矿物晶体,溶液中的微型结晶必须过滤掉。
2.用透明的鱼线把刚刚挑出晶体种子绑好,准备一个纸板和小棍,把绑好的晶体悬挂在烧杯中央部位,注意上下左右都要保持距离。
3.等待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水分蒸发,烧杯里溶液的浓度开始改变。
4.这时候可以取出底部一些晶体,用于后面晶体的制作。
5.将晶体种子重新放入过滤过的溶液后,静置数天,可以看到晶体比之前放进去长大了好多,而且还长了另外两颗小的晶体,形状也变成八面体了;保持隔几天就过滤一次的习惯,这样你做的矿物晶体会更漂亮。
6.用钳子把两个小晶体夹碎,目的是不影响大块晶体的生长;如果溶液因过滤的次数太多而导致浓度下降太多,就需要配置新的溶液。
7.两个月后,晶体变的大多了,取出后用干净的纸巾擦干,一个人造矿物晶体就这么制作好啦!
⑵ 晶体材料制备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其原理
人工晶体的制备就是把组成晶体的基元(原子、分子或离子)解离后又重新使它们组合的过程。按照晶体组分解离手段的不同,人工晶体的制备主要有三大类:熔体法、溶液法和气相法。
一种晶体选择何种技术生长,取决于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要求。选择的一般原则是:
♣有利于快速生长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符合一定技术要求的晶体;
♣有利于提高晶体的完整性,严格控制晶体中的杂质和缺陷;
♣有利于提高晶体的利用率、降低成本。生长大尺寸的晶体始终是晶体生长工作者追求的
重要目标;
♣有利于晶体的后加工和器件化;
♣有利于晶体生长的重复性和产业化;
⒈溶液法生长
溶液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原料(溶质)溶解在溶剂(如水)中,采取适当的措施造成溶液的过饱和状态,使晶体在其中生长。具体地包含有水溶液法、水热法与助熔剂法等。
⑴降温法
基本原理:
利用物质大的溶解度和较大的正溶解度温度系数,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逐渐降低温度,使析出的溶质不断在晶体上生长。
关键:晶体生长过程中掌握适合的降温速度,使溶液始终处在亚稳态区内并维持适宜的过
饱和度。
要求:物质溶解度温度系数不低于1.5g/kg℃。
⑵恒温蒸发法
基本原理:
将溶剂不断蒸发,使溶液保持在过饱和状态,从而使晶体不断生长。
特点:
比较适合于溶解度较大而溶解度温度系数很小或者是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物质。与流动法一样也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的。
(3)温差水热法
基本原理:
使用特殊设计的装置,人为地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环境,由于高温高压下水的解离常数增大、黏度大大降低、水分子和离子的活动性增加,可使那些在通常条件下不溶或难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度、水解程度极大提高,从而快速反应合成新的产物。
⑶ 怎样制作晶体
将2克硝酸钾放入10毫升的水中,不用蒸馏水,把它搅拌后,加热,加热后,你要让它冷却一会,2~3分钟,然后你想让它快些成晶体时你就可以把它放入冷水中,它马上就成晶体拉。
你不信可以自己做哈,还有初3下期的化学书《溶液》中的(溶解度)中就有这个。
⑷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哪些
饱和溶液重结晶法最方便了。
1溶解度如果题主是拥有恒温箱的壕,这一步的计算就不用考虑太多。如果是像我一样靠常温的寒酸实验党,首先,看看天气预报,最近几天温差别太大别太大别太大,不然,透明度就悲剧了。然后,不管壕与不壕,来看看五水硫酸铜溶解度(一般都不是用无水的吧_(:3”∠)_)
(网上的溶解度有时不可信,所以有法二)2溶解好了,假定题主那就温度在20度,溶解度32g/100ml,按照本人经验,建议多加一点,大概35g/100ml,甚至可以再多一点点。这里插一句,水,尽量用蒸馏水这些杂质少的,附带小广告,本人常年使用屈臣氏蒸馏水。量取好了溶质和溶剂后,就来溶解吧!壕的磁搅(磁力搅拌器)是最棒的,然而本人常年玻璃棒手搅…如果同样手搅,请加一点热。3过滤这一步对于透明度比较重要。边过滤边加一点热,保证溶液不要冷了析出晶体了,加热建议用电炉,某宝上很便宜。4放置趁着还没凉,倒入结晶皿或者培养皿(爱用啥用啥,别用铁盒盒盖_(:3”∠)_)放到准备好的地点(一定要是不会被轻易碰到的地方),因为轻微震动就会影响结晶。盖上纸之类防尘的。5等待结晶最后,请耐心等待,耐心,耐心,耐心,别每隔几分钟就揭开纸看看…本人一般半天看一次,有时不揭开纸就用手电照着看看。
⑸ 晶体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溶液挥发。将样品溶解在沸点较低的溶剂内,溶液在室温下缓慢挥发,样品浓度逐渐增大,然后饱和,析出晶体。
(2)重结晶。适合高温易溶但低温溶解度差的样品。配制样品的热饱和溶液。热溶液冷却过程中,样品溶解度逐渐减小,析出晶体。
(3)扩散法。将样品用易溶的溶剂溶解,溶液置于试管内。同时用滴管,沿着试管壁小心加入另一种不能溶解样品的溶剂。两种溶剂之间必须是能互溶的。第二个溶剂加入后,由于密度的不同,会与样品溶液发生分层,而不会立即混匀。两种溶剂在相互扩散的过程中,经常能在二者界面附近得到晶体。
(4)另一种扩散法。将少量样品溶液置于试管内,试管置于一个大瓶子内。大瓶子底部装有少量不能溶解样品的溶剂,并且该溶剂沸点低于溶解样品的溶剂。将大瓶子盖好,大瓶子内的溶剂蒸气会逐渐挥发扩散进入试管,与试管内的溶液混合,造成样品溶解度降低,析出晶体。
无论哪种方法,样品溶液都需要过滤去掉不溶物。而且更纯的样品更容易得到高质量的单晶。
⑹ 获得晶体结晶的方法有什么
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⑺ 常见的三种结晶方法是什么
1、蒸发结晶
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 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2、降温结晶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3、重结晶
重结晶是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重结晶可以使不纯净的物质获得纯化,或使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彼此分离。 利用重结晶可提纯固体物质。某些金属或合金重结晶后可使晶粒细化,或改变晶体结晶,从而改变其性能。
结晶溶剂的选择
1、溶剂对欲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差别越大越好;
2、溶剂对杂质在冷、热时均溶或者不溶;
3、溶剂不与欲结晶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4、溶剂的沸点不宜过高或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