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摩推拿的几种常见方法
楼主问题过于简单了。我就来说两句,但愿能符合你的问题要求。
首先推拿按摩常见的方法:----我理解为推拿流派----有一指禅推法、捏经拍打整骨法和点穴推拿疗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流派的特点:一、一指禅推拿:顾名思义其推拿手法主要是以一指禅为主。一指禅的定义:一指禅是以大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操作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来回摆动所产生的力作用于施治部位的一种手法。其操作特点是柔中带刚,如棉裹铁。
二、捏经拍打整骨疗法:主要特点是以中医经络学为基础,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脉位”,通过手法刺激脉位达到治疗或保健的目的,这也就是捏经了;拍打,就是用拍子拍打人体各部。当然这个拍子大小、材料等是有规定的。简单地说其材料主要是铁丝和木头。(用铁丝编成一个长约30cm、宽约25cm的椭圆形拍子,拍柄用木头做,长约15cm。拍子外用棉套裹好……)。当然,这只是相对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尺寸可以适当调节。整骨,说白一点就是关节复位。
三、点穴推拿,很明白了,主要就是刺激学位的。类似于针灸,只是点穴推拿用的是手指而已。
当然,这三种流派其实并不是说独立绝对的。因为现在保健推拿店里,这些都是混合使用的。顺便提一下“整骨”已经属于医疗范围,所以一般保健推拿慎用!
如果把楼主的问题理解为是推拿守法的话,常用的有:推、揉、滚、压,拨,点,敲等。
2. 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二)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着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二)。
少林功夫普及功法
少林功夫三、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筑基功。
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支。它们遍布全身,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沟通内外,联系表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功能体系,使肌体内外上下统一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说。马步站桩功的机理,类似于“体外反搏”的原理,它通过调整和保持特定的“上虚下实”姿势,以增加心脏气血的回流量和上身各部的气血通量,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和改善微循环,使周身的经路畅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人老先从腿上老”,祛除疾病,健身益寿的目的。
预备姿势: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起势: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胯;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劲;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与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前臂与地面平行;
16.两前臂互相平行;
17.中指根部与前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阶梯形,拇指与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桩时要做到“三个不要”和“一个强调”:不要入静;不要意守;不要将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爆发力”越大)。
少林功夫四、扳指(趾)法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关键所在。
练功中,当我们在马步站桩20分钟左右后,按照“2、4、1、5、3”的顺序,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足趾)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也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并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其功力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扳指(趾)法”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
(一)在人类的发展中,人们靠手脑并用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自身。在实践中,手与脑的进化互相促进,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也告诉我们,人体各部在大脑皮质都有相应的机能定位,在手上亦有其代表区。“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这里所说的“心”,并非指解剖学的“心”,而是中医概念的“心”,它包含了大脑的功能)这两句俗话,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手与大脑的密切关系。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也指出,人的十指与十趾,皆为人体十二正经交接之处所,并与奇经八脉相关联。就手而言,拇指为手太阴肺经之末端,食指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起点,中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末端,无名指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起点,小指则既为手少阴心经之末端,又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起点。而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与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之间,又存在着“同气相通”的关系。加之我们训练中,在扳动手指时也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足趾,因此,当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在气功状态下有目的、有规律地扳压指、趾所产生的“脉冲”信息,不仅会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手指运动能更多地给大脑细胞增加活力,而且还可同时作用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相关的脏腑。“手针”的发现和应用,以及有的人会看“手相”,能用手诊病等,就是基于这一基本原理。
(二)手指和足趾的下按与上抬,可改变相关经络之气常规下流注的规律。因此,我们有规律地扳压指、趾,就可直接调节人体各经络之气的流量及其速率,从而促进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激发、蓄练“内劲”(人体内在的潜能),起到加快练功进程的作用,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经络与脏腑是密切联系的,同时由于“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的关系,故气血运行之流量和传注,随着有规律地扳压指、趾而发生异变。因此,我们通过有目的地扳压指、趾,就可使脏腑气血充足,使病变之组织因得到濡养而得以修复,阴阳平衡。无病者,则可增强肌体的免疫力。这同针灸、推拿等通过刺激四肢末梢而作用于经络、脏腑的机理是一样的。
(四)“劳官”穴和“涌泉”穴(另还有百会穴)是人体与天地阴阳之气交换的三个主要“通道”或“窗口”中的两个;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正经又互相牵连,因此,我们无论扳压哪个指、趾,都可直接影响“劳宫”穴和“涌泉”穴之启闭;而“劳宫”穴和“涌泉”穴之开合,则可进一步强化其在采收和发放“气”的过程中的作用。
(五)天地是一大磁场,人体是一小磁场,手足又是人体中的小磁场。人体的磁场通常有序性较差,磁场强度较弱,其手上的磁场,一般仅有0.38高斯左右。而通过我们的特殊训练——有规律地扳压指、趾,因直接反复地切割其磁力线,就可使之逐步成为有序化,使磁场增强。据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专家组李梦华测试报告(《中华气功》1987第一期有报道),在学练本功法并受试的69人中,有14人从未练过气功,手上的磁场平均为0.38高斯,而练本功法12天后,手上的磁场平均提高到1.13高斯。可见,凡坚持练本功法半年者,其手上的磁场均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是“内气外放”型的功法,它有一整套的“练气”、“养气”、“采气”、“催气”、“聚气”、“放气”的方法,而“扳指法”,则是实现这一目地的手段。我们通过“扳指”,可激发经气的运行,祛病健身;通过“扳指”,可蓄练“内劲”,提高功力;通过“扳指”,则又可调节、控制“内气外放”的流量。它的道理,好比手电筒聚光,又像锁与钥匙的关系一样。通过“扳指法”这一特殊训练的人,在实施“内气外放”为他人导引治病时,无需作任何准备,随时可以“发功”,也可随意控制“气”流量的大小,甚至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随意调动相应的经络脏腑之“气”,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一到无所不到”的高级阶段——融合天地之精气与人体精、气、神、劲互通的奇妙境界。不仅如此,实践证明,通过扳指,还可开聪益智,延缓大脑细胞的衰老。
起势:继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开始扳指
扳指顺序:1.食指;2.无名指;3.拇指;4.小指;5.中指。
扳指要领:两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松伸直(此时脚趾亦同时放松),屈食指指掌关节(指间关节伸直),慢慢地压下食指;停1~1.5分钟后,食指慢慢抬至略高于原位后复原。停1~2秒钟后,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动其他各指。五指均扳过一次为一遍,如有时间可连续扳3遍或5遍,再继续马步站桩5分钟左右即可做收势收功,或做后面的动功。
要求:
1.扳指时各指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2.不可漏扳或多扳;
3.手指压下和抬起的速度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
4.扳指时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脚趾;
5.如发现有头晕现象,不必害怕,做收势休息片刻。喝点热茶即可消失。
少林功夫五、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及马步站桩后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它主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1.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双手向胸前慢慢揽拢,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干行,相距约1O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阶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揽月5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拉气”(图30);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要求: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手的“合谷”穴相对。
功用: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两穴,使两臂的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并调节其平衡。而通过两手臂的“拉气”、“进气”,则可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脉。
2.抱球
预备姿势:继“双臂揽月”后。
动作: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距身体约10厘米。抱球5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拉至平“百会”穴,左手拉至平“会阴”穴——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谓之“压气”。停1~3秒钟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遍。
要求:手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抱球时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
功用: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通过内外感应以强化中焦之气;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并作用在任脉的承浆、天突、膻中、中脘、神阙、关元等穴,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中脉两侧)和带脉之经气。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内分泌失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十字手
预备姿势:继“抱球”后,直立,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
动作: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出,将劲气推运至掌根,推到尽头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出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一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填背,收回时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用: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亦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一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4.丹凤朝阳
预备姿势:继“十字手”后,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
动作: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至掌指,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36);向左手方向划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停2~3秒钟,然后沿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右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7遍。
要求:前推时,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动作要节奏分明,不要“拖泥带水”,自然呼吸。
功用: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而达掌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气循原路而回。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很大,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5.仙人指路
预备姿势:与“丹凤朝阳”预备姿势同。
动作: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蓄劲而收回腰际,再恢复原待发势。做7遍。
要求: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用:本桩势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而发、由“章门”穴而回。外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气外放”的功能,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6.力劈华山
预备姿势: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指尖朝上。
动作: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臂伸直,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同时呼气;放松,略停1~3秒,双手从裆下直线缓缓向上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恢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功用: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久练之则气走全身、百脉通畅。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7.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预备姿势: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
动作:两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贯气于掌根,同时吸气;松腕,手放平,弯腰,手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恢复预备姿势。反复做7遍。
要求: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功用: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故对内脏下垂疾患有一定疗效。
8.霸王举鼎
预备姿势: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
动作:接上式,两手缓缓用力上托至锁骨处放松,前臂内旋,翻掌向上,中指相对,用内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成“举鼎”状,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向外划弧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成“大字桩”,停1~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成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劲往下沉至足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亦用多大劲。
注:第七、八两节通常在一起练习。
功用: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升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少林功夫六、调气功
1.拉气
预备姿势: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与左手相距约10厘米。
动作: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滚至右手心向上并与“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拉气: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压气: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做3~5遍。
要求: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后要注意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用: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气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他人导引治病。
2.转气
预备姿势:同“拉气”预备姿势。
动作: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一齐翻转,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势”,左手向下成“按地势”,两手再用力一下推按到尽头,同时吸气——谓之“顶天立地”或“金刚托天”;向左体侧弯腰,打开气门——谓之“转气”;放松,直腰,右手从右侧向下转,左手在左侧向上转——谓之“八卦圈”,同时呼气;两臂转至与肩平时掌指上翘90°,用力向左右平推,气贯“大陵”穴,同时吸气——谓之“大字桩”;放松,同时呼气,“八卦圈”——右手向下转,左手向上转,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势;向右体侧弯腰——“转气”;再放松,直腰,“八卦圈”——左手向下转,右手向上转,至两臂与肩平,坐腕,掌指上翘90°,左右用力平推成“大字桩”……做3~5遍。
功用:调整阴阳,练气、练力。久练之自能运气外放,造福人民。
少林功夫七、收势
1.导气
动作:接“转气”结束时的“大字桩”势(图52)。前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头前上方划弧,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吸气;掌心向下,经头前慢慢下落,同时呼气,导气至“涌泉”穴,提手、落手反复做3遍后恢复直立。
要求:1.收势是防偏、纠偏的基本方法,因此,每次练功完毕,都必须认真做好收功导气动作。如选练本功法中的某桩势,在结束时先将左脚收回,手心向上,从两侧提起至与肩平,然后再按上述动作做即可。2.两手内收时,手心不可对着耳朵。
2.雷声——压气
动作:做完收势导气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在挥右臂用手猛击左手的同时,舌舐上腭,收腹提气,发出一声短促有力的“咦”字声。随即全身用劲,两脚用力抓地,后腿猛蹬起,瞪眼,直颈,大有怒发冲冠、排山倒海之势,其情形好似战士在演练刺杀中的“跃进刺”一样,表现出一股神威。
功用:虎有抖毛之威,每次练功完毕,大喊一声“咦”!不仅有先声夺人之感,表示练功完毕还有余力——振奋精神。更重要的是使你的五脏六腑震撼一下,从而避免有气阻、气塞现象留在体内,以防止出偏差。同时,这也是“内练一口气”。
少林功夫八、坐功
1.平坐式
平坐于凳上,两脚交叉;起势及其他有关要求同马步站桩一样,在练功中也可做扳指法。
收势:站起,同七、收势。
要求:凳子不宜过高或过低,两脚不能悬空;背部不靠椅背;不要意守,无需入静;自然呼吸。
功用:其作用同马步站桩,惟得气较慢。适合于体弱而无力练站桩者,也适合于坐着看电视等情况下练功。
2.单手合十式
动作及要求:平坐或盘坐于凳上,两脚交叉;右臂屈肘内收,掌心朝左,拇指对准鼻尖,相距约10厘米,其余四指松直朝上;同时左臂屈肘,前臂与地面平行,五指放松,掌心朝上,其劳宫穴对准右肘尖,成单手合十式。两眼睁开,目视前方,虚领顶颈,舌舐上腭,含胸拔背,自然呼吸。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两手可交换。
收势:站起,同第七章收势。
功用:本功主要用于养气、练气。几分钟后,下面一手的掌心可有明显的“气感”,或觉得有股气从肘尖向下面手的劳宫穴压进,手掌可有冷、热、麻、胀之感,甚至有撕裂感。上面手的指尖亦有胀、麻之感。久练可疏通经脉,打开“劳宫”穴,不仅可以养气健身,而且可为“内气外放”打下基础。
3.双手合十式
动作和要求:平坐或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颈,舌舐上腭,两眼睁开,目视前方。两手臂(手心向上)从两侧缓缓地抬起,略过头顶,随后从头面前慢慢地下落至中指约与鼻尖同高处,双手轻轻地合拢于面前,成“双手合十”式。练功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收势:两腿分开站起,两脚并拢,两手顺势而下,导气至“涌泉”穴,接着再按第七章收势做。
功用:本功是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功法。两手相合,则使用两臂之经络、穴位完全相对,从而不仅有利于疏通经络,充养内气,而且还有助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4.盘坐式
动作及要求:两腿交叉,自然盘坐(单盘或双盘皆可)于普通床或炕上(床面铺坐垫,或自做一矮木方凳),臀部可稍垫高一些,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劲,舌抵上腭,双目睁开,松肩含胸,肘可置于腿上,两手掌心朝上,重叠于腹前,拇指相对或相接,另四指并拢,自然呼吸,深、细、匀、长。时间要30分钟以上。
功用:本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时或年老体质虚弱者,均可锻炼此功。
少林功夫九、卧功
预备姿势:仰卧,两腿伸直,双臂置于体侧。
动作及要求:宽衣解带,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双目睁开。两脚交叉。两前臂屈曲,大小臂间夹角大于90°。手势同马步站桩时一样。自然呼吸,深、细、匀、长。练功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收势:两脚分开,双手由两侧向头顶划弧,再沿任脉向下,将气导至“涌泉”穴,反复做3次。不需马上入睡时,可站起来收功,方法同七、收势。
功用:卧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时或体质虚弱无力练站桩功者均可进行卧功锻炼。年老体衰、气血两亏者尤为适宜。有失眠现象者,亦可借助卧功诱导入睡,当练至睡意袭来时,可任之睡去。
3. 一指禅的练习方法
说明
下面是一指禅提高功法,要在普及功法习练几年之后,身体健康问题已经解决,达到较好的状态,而想提高功力的习练。
一、热身法
热身法是练功前的辅助活动,其作用在普及班教材上已阐明。
(一)双手大摇臂(20次)
动作:右脚向前迈一步,两手向前平举,左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右手臂向上摇转(逆时针),左手心向下运转(顺时针),腰顺势扭转。
要求:两臂伸直,要柔软。全身放松、协调,上身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两脚不准移动。
功用:活利关节,打通手三阴,手三阳,开气门——极泉、章门、京门穴。
(二)托盘运手(单手、双手)
1.单手托盘?动作:两脚分开,左手叉腰,右手手心朝上,托平似托一碗水在手心,向内从腰间划弧,使小臂大臂扭转,手心绕过头顶,螺旋形下降恢复原状。做七次。左手似右手状也做七次。
2.双手托盘?动作:双手手心朝上,同时向内从腰间划弧,使得小臂大臂扭转,手心朝上绕过头顶。
功用:使全身关节、韧带、肌肉全部处在扭、牵、拉、转旋的运动状态,舒经活血,活利关节。
(三)运手(加配重)
动作:站大马步桩,两手握重量相等的哑铃、铁饼或砖块。上体保持正直,两手象太极拳云手似的向两侧划弧运手。动作要求柔软,身体放松;仅是双臂腕、掌、指用劲,走向内劲地运转,也就是暗劲,不是明劲,含而不露,含胸实腹,顺势也练了中节劲(腹臂劲)。
要求:手握配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不是练举重,不是练死劲,是练活劲。
功理:将全身表里的经气调至两臂,主练臂、肘、腕、掌指的内劲,提高身体素质。气是物质,是能量,肌肉越发达,贮藏身上的能量越强,这是一种内劲的训练。中医认为“胃壁厚气之本”,也就是练脏腑之气。
(四)桑棒排打
桑棒的制作取筷子粗桑枝约一市尺长,用丝线扎捆,约30毫米直径粗细,包三层桑皮纸,用丝绸扎好,桑棒即制成。
动作:
1.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络。
2.排打两肋气门。
3.排打后背两条膀胱经,从上而下自百会穴打长强穴。
4.由上而下排打全身。
5.用力程度:似浴室捶背,用力要匀。
功用:促使气血加快运转,为练气扫除障碍,壮大气感,尽快打通尾闾、夹脊,玉忱三关。
(五)排打提气
动作:大马步桩,下蹲,两手背相对,向胸前划弧变拳,拳心朝前,向上猛提冲拳,拳与鼻尖齐。用上臂排打两肋,顺势由丹田向上提气,张嘴呼出,从小腹由下而上,发出“呵”的声音。
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练此功。
功用:健脏腑,生肺气,提肾壮气,扶正固本,防止内脏下垂,将身体练得如铜墙铁壁般结实。
(六)行功(熊步气功)
是结合走内劲的步法,锻炼身法。步法好像拧绳一样,毫不松懈,沉着、稳健、身正、步稳、中正不倚,“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劲力舒展沉着,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简洁朴实,行动直来直往,两手象井中打水一上一下,两臂一前一后,节奏鲜明,朴实无华,行于自然之美。步法训练要求:“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上下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协调,步法必须上下照顾,左右对称,前后连贯,做到腰如蛇形、脚赛钻、站如钉。在练功过程中要刚柔相济,快慢相兼,一气呵成,自然顺达。其特点姿势舒展,动作紧凑,肢体关节活动范围大,有助于发展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灵活性。熊的动作缓慢,深厚凝重,要做到外笨内灵。它也能攀爬树木,但和猿猴的外灵不同,熊形要面带笑容,两臂上抬下垂,让人看到发笑,可是全身气血关节五脏六腑都在微动不息,四肢百骸,尤其是六关(肩、肘、腕、胯、膝、踝)用缓慢的呼吸配合,也就是凝心内境,头脑清醒,而不是糊涂,要沉着而不执着。这一动作对精神不太安宁,对于工作疲劳的人有调节作用。其动作要求人体内外协调完整,必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同时眼神、意识、呼吸,必须与动作密切配合,外动引起内动,有助于增强大脑的调节作用,使呼吸和内脏得到锻练,也是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毅力的修炼。
二、铁环功
又称铁臂功。
功理:铁环功在马步站桩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作用是壮大劲气,使劲力倍进。是练悬劲、暗劲,使两臂血管变宽变松、加快两臂气血流量,增强气感。铁环一个一个的加套在臂上,是金属导体。久带铁环练功,发出去的内气渗透力强,成螺旋形向外发射。带铁环如同杠杆原理有小小秤陀压千斤之说,尤其是每加一个铁环或铁环从上臂往下每移动一寸须得付出很多的汗水。当铁环加到手腕处进行站马步桩,其功力就很可观了。
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火候适当,不要一口吃一个胖子,练功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
2.如果没有铁环可以用砖块或其它代用品,但必须两臂配重相当。
三、扳指法(第三套)
第三套扳指(趾)法主要加深加强气感,加强内气外放的功力。
动作基本要求同初级功法。
手指顺序为:2、4、1、5、3。
每指扳动次数:5、7、9、11、13。
按下的停留时间为10秒钟,抬起,放平手指运动过程是10秒钟。功理初级班教材已述过,略。
四、蛇形桩、龙形桩
蛇形桩(一指功)
预备姿势:直立,两脚跟并拢,脚尖成90度
动作:左脚斜跨出半步,屈膝,成左虚步,身体重心落右脚上。同时两臂交叉抱于胸前,左里右外。右手再向下划出,左手向前伸,两手均成打枪状(食指伸直,余指曲掌心),右手食指对准左手心劳宫穴,相距一尺半;上体正直,目视前方。站累了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向右转90度,重心移致左腿,同时左手顺势收回,右手则顺势向上,向前伸出两手成打枪状。同样站累了再换。共站半小时要领:上虚下实,收腹、提肛、坐臀,手指收而不紧,呼吸自然。精气神力合一。前手食指齐人中,后手食指齐承浆。
龙形桩
预备姿势:直立
动作:左脚前跨出半步,屈膝,重心落右腿上,成正虚步;两臂交叉抱于胸前,右手在外,向下划到右胯旁,掌心向下,曲指成抓,抓向下。左手在里,向上划向前斜抓而出,掌心向天。站累了,左脚收回右脚前跨半步,重心落左腿上,同时左手经右臂外向下划到左胯旁,掌心向下。右手在里,向上划向前斜抓而出,掌心向天。站累了再换。共站半小时。要领:上虚下实,收腹、提肛、坐臀,呼吸自然。闭关锁节,意气合一。
五、虎形桩
动作:左脚向左成大弓步、右脚成蹬步,右脚内扣,左手成虎爪与头顶平,手心朝下,右手下按,手心对右腿“脾关穴”处离开10公分。左手的“劳宫穴”对准右手的“合谷穴”。其形状如武松打虎式。上体仍保持正直。两眼有神朝前方,做到上虚下实。两脚两手可以轮换交替。
六、金钢桩
又称金鸡独立桩
本功法以练桩功着称于世,凡练内家拳的都是先以站桩为主。着名武术家孙禄堂曾说:“入门先站三年桩”。至今嵩山少林寺练功厅内还保留站桩的足迹。
动作:金钢桩是站一条腿,右腿直立,左腿提起。左大腿与腰平行,左脚尖朝下,左手提起与头平行,手心朝下。右手略微提起,“劳宫穴”对“脾关”相距10公分,左手的“劳宫穴”对准右手的“合谷穴”,身体保持正直,做到上虚下直,两腿可以交换站立。
七、罗汉桩
练功站桩的时间,加长练功的强度逐步增加,先是马步桩,用两个腿站桩,蛇形、龙形、虎形是一条半腿练站桩。金刚桩,罗汉桩是一个腿站立。随着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功底逐年加厚功力也将逐年增加。
1.单手合十
动作如同坐功的上身姿势,所不同的是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用一条腿站立,膝曲,微蹲另一条腿提起端平,挨在另一条腿上。站累了两腿可以交换。
2.双手合十
动作两手心合掌成拜佛势,两腿同上式。功用主要用于养气、练气。几分钟后下面一手的掌心可有明显的气感或感觉有股气从肘向下面手“劳宫穴”压进,上面手指的指尖亦有麻胀感,久练可疏通经脉,打开“劳宫穴”,不谨可以养气健身,而且可以“内气外放”。
八、一字桩
又称顶天立地桩
该功是难度较大的站桩功,但功力也是较强的。动作:两腿或大马步下蹲,两脚尖朝向左右方向,脚跟平地一条线,右手翻掌掌心朝天托举左手手心“劳宫穴”向下对准大腿“脾关穴”处,两手可以互换,但要求上体保持正直。
九、虚步站桩
动作:前后步,左脚伸出,放松、脚尖站地,右脚弯曲下蹲,身体的重量落在后腿上,小腹后收,左手伸前成剑指,右臂微曲。用剑指对准左手的合谷处,距离相隔10公分。主要是练剑指发气。左手右脚练累了,可以换右手左脚。
4. 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手法
推拿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十二法,其中一指禅推法是主要手法。这种推法与一般文献记载所称的“推法”的动作完全不同,有其独特操作方法和功法锻炼要求。
1、一指禅推法:手握空拳,腕掌悬屈,拇指伸直,盖住拳眼,用拇指的指端、指腹和桡侧偏峰面着力于穴位上,运用腕部的横向来回摆动以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一指禅推法操作时要求做到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沉肩垂肘”,就是肩、肘关节时要放松;“悬腕”,是腕部放松,使手掌自然垂屈;“指实掌虚”,是拇指着实,其余四指及掌要放松,才能使作用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一指禅推法每分钟推动频率一般为120-160次。
练习一指禅推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在米袋上按照手法基本要求进行锻炼。即将米袋置于胸前方,身体端坐,全神贯注地沉肩、垂肘、悬腕,指掌半屈,拇指自然伸直,依附于食指中节呈90°直角,指端或其螺纹面吸定于米袋操作点上,腕部作有节奏的横向往返摆动。在练习至拇指能吸定于某一点上不滑动、腕部摆动灵活而富有节奏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练习一指禅推法移动手法。即能由一点而逐渐练习到在沙米上作前后左右的往返运动。在练习移动手法时,必须做到移动时指力不空虚滑动。在米袋上的练习能够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指力有相当的功力时,可转入第二阶段在人体上的操作。在人体上操作时,要根据“循经络、推穴位”的原则,进行紧推慢移(即按照每分钟120-160次的摆动速度,在体表经络线上缓慢移动)的练习。一般可先在肩背练习,然后依次在胸腹部、头面部、颈项部等不同的体表部位进行练习,务必使其手法能娴熟自如地在体表各个部位上均可按照要领操作。
2、拿法:以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面紧挟治疗部位,将肌肤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揉捏。操作要领为:腕部放松,揉捏动作要连贯,用力由轻到重。拿法分为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等。“三指拿”是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挟住治疗部位。“四指拿”是用拇指及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用力挟住治疗部位。“五指拿”又称“握法”或“抓法”,是用拇指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挟住治疗部位。
3、按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如用指甲按压称为“掐法”,用屈曲的近端指关节或肘关节尺骨鹰嘴突部按压又称“点法”,用掌心或掌根按压又称“压法”,按而轻轻拨动者又称“拨法”。
4、摩法:用手掌或手指掌面紧贴体表肌肤作轻缓柔和而有节律的盘旋状抚摩。摩法的动作要领为:腕关节放松,用力要做到轻而不飘,重而不滞。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是将手指并拢,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屈,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面抚摩体表,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旋活动。“掌摩法”是将手指并拢,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伸,将手掌平置于体表,以掌心、掌根部分作为着力点,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旋抚摩。
5、抄法:用两手手掌面分别放在仰卧患者的两侧肋下缘,逐渐插入腰部,两手手指罗纹面按揉腰部两侧组织,并将腰腹部托起,轻轻地左右晃动。
6、捻法:用拇指的罗纹面及食指桡侧面挟住治疗部位,如捻线样作来回揉捻。多用于指趾处。
7、滚法:手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置于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使接触治疗部位的指间关节来回滚动。
8、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轻轻地作快速来回搓揉。
9、缠法:动作与一指禅推法相同,但摆动速度比一指禅推法快,每分钟达200次左右。
10、揉法:用手指指腹着力某一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动作,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有理气止痛、活血消肿等作用。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部着力的称“掌揉法”,用手指指腹部着力的称“指揉法”。
11、抹法:用拇指腹面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略用力,缓慢地移动。
12、指法:用手指指腹面轻快地掠擦体表。
13、摇法:用两手在关节前后托住或握住,左右旋转摇动肢体,缓缓而行。
5. 少林内劲一指禅的简介
“少林内劲一指禅引”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林界推崇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内劲一指禅的简介。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概述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介绍
内劲一指掸”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疏通经络,调理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病。“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的扳动和按动的锻炼。十指和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脚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缩短练功时间,使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1] 。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的十八代传人——阙阿水先师是江苏省苏州人。他家境贫寒,七岁就被送入寺门当苦行僧。他随福建少林寺武僧杜顺彪法师习武,学得“内劲一指禅”绝技真功。那时,佛门戒律森严,功法秘不外传,一切动作、功理,全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和心记,所以懂得此功法的人很少。解放后,他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觉悟不断提高,于是开门纳徒授教,将长期埋没的国宝——“内劲一指禅”功法公诸于世,造福人民,从而受到党和人民的赞誉。
1982年,阙阿水先生逝世后,为了继承师志,弘扬这一造福人类的优秀功法,王瑞亭将其整理成文字,供传功教学使用。从1993年王瑞亭公开声明“版权归社会,翻印不究”以后,国内外已有32种版本问世(包括日、英、朝文版)。近年来,王瑞亭及其弟子王泽俊等人,创办多个功法免费教学平台,如QQ平台(王瑞亭少林内劲一指禅),视频教室51VV等,并不断对功法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教材还在不断完善之中。
少林内劲一指禅专业说明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是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历来师徒之间口授单传,不立文字。1982年,恩师阙阿水先生逝世后,为了继承师志,弘扬这一造福人类的优秀功法,我才将其整理成文字,供传功教学使用。但,从1993年我公开声明“版权归社会,翻印不究”以后,国内外已有32种版本问世(包括日、英、朝文版)。由于辗转翻印,有的版本又增加了许多未经我审阅的文章,疏漏和错误之处不少。近年来,根据教学和练功实践,我又对本功法作了一些补充与修改,如增加了“自我拍打功”、“快速得气法”等;还有动作图手工画得不够规范。目前,本功法教材,这种不统一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它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迫切需要统一功法内容,严格规范动作。为此,由我亲自执笔修订编写成这个统一规范的教材,其中全部动作图皆以我的示范动作为准,交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本功法国内外传功教学使用的唯一的一本标准教材。
本教程的正式出版,凝聚了众多同志们的心血。在此,我向所有默默无闻、埋头工作、为弘扬本功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最诚挚的敬礼。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特点
该功法最大的优点是安全。原因:气功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而该功初时只需要调身(即姿势正确)就可练功,呼吸自然,不用意守和无须入静,故不易出偏,安全呀。其次是易学易记,一桩一姿势,不复杂。再次是易得气,气感感觉快(注意:因各人身体的个体差异,其气感的强弱,感到气感时需要的时间各异,有些人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人很快就有气感了,但也有练了多年甚至未有气感的,但其本人自我感觉是身体较练功前健康)。
少林内劲一指禅普及功法
“内劲站桩功”功法,是“内劲一指禅”普及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独具特色的“内劲一指禅”功法,结合中华武术内家拳的内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而形成的动静相济,不要意守,无需入静,以气带力,气感快、足,没有偏差等特点,使初学者易于接受,从而受到了气功界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少林内劲一指禅提高功法
“提高功法”由九个难度较大的独立桩功、催气法、辅助功法、采气法和“内气外放”法等组成。所谓“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它旨在提高练功者的功力,增强其“外气内收”和“内气外放”的功能。其中的桩功,练功者在一个阶段(3~6个月)只宜主练一个,甚至长期坚持只练某一两个与自己相适应的桩功,其他的,则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体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练。
6. 怎样锻炼一指禅
具体段练方法不好说,我们只可以给你一个指引。所为一指禅就是将手指的力量与硬度和抗击打力锻炼到人的极限或者超越极限。所以你应往这方面下功夫,如:用手指做俯卧撑(掌上压),当然要一步步来。可以先用十只手指做,做到你可以承受了(就是每种手指数都做得很流畅),就慢慢一天天一只一只手指的减少。最后练到可以只用食指和中指了,就可以练倒立着用以上方法重新锻炼。在其间可以配合着用手指重捅沙开始,到日历。(总之在锻炼到手指适应后再慢慢加硬捅的东西)。以上方法仅拱参考,若在锻炼中有任何损伤,我们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不过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