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夏南方吃什么传统美食
立夏南方吃什么传统美食
立夏南方吃什么传统美食?立夏的到来,意味着夏天将逐渐进如人们的生活,每个节日或者节气都有特别的食物,这些经过几千年传承的食物就成了我们的传统食物。而食物也分南北方的,那么立夏南方吃什么传统美食呢?
1、立夏蛋:江浙沪地区会吃咸蛋立夏这天还要吃蛋,叫“补夏”。最好是咸鸭蛋,因为咸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立夏蛋”是立夏当天最经典的食物,吃了可以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等不适。立夏蛋可以是煮鸡蛋也可以是咸鸭蛋。煮鸡蛋的话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
而咸鸭蛋则含有丰富的钙质和铁质,可以尝试一下。
2、乌米饭: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立夏这一天,江南农村人人爱吃。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民间还有传说,立夏吃了乌米饭,夏日不会蚊叮咬,还不容易中暑。
乌米饭原为汉族民间节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
3、七家粥: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4、尝三鲜: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
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
立夏尝八新
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石首鱼(黄鱼)。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廷的贡物,二潮鲥鱼被豪门富室弄去解馋,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九荤十三素
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九荤"指鲥鱼、鲚鱼、咸鱼、咸蛋、海蛳、麋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和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光饼
南方立夏多吃什么食物好
立夏豌豆饭,吃“健脚笋”,祝福吃笋的人身强体健,双腿也像这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
江浙沪地区会吃咸蛋立夏这天还要吃蛋,叫“补夏”。最好是咸鸭蛋,因为咸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乌米饭:民间还有传说,立夏吃了乌米饭,夏日不会蚊叮咬,还不容易中暑。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
上海立夏日饮食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
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立夏什么传统食物
立夏传统食物1、脚骨笋
立夏吃“脚骨笋”,是宁波特有的习俗。并不是菜市场现在在卖的所有笋都能用来做“脚骨笋”的,最好是野山笋或者乌笋。吃“脚骨笋”的重点在于形状,煮之前将笋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立夏传统食物2、七家粥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立夏传统食物3、立夏饭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饭。
立夏吃传统食物 4、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立夏传统食物5、立夏茶
在江西一带的地方有立夏饮茶的习俗,就是在立夏的这一天要喝茶,如果你不喝茶那你就不能轻松的过夏了,就会苦夏了。
为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立夏传统食物6、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立夏传统食物7、君踏菜
宁波人立夏还有吃君踏菜的传统,君踏菜是立夏前后上市的一种时令蔬菜,据说吃了君踏菜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君踏一样光滑。
立夏传统食物8、麦蚕
在立夏这一天,上海郊县的人们也是在过着不一样的立夏,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立夏必吃的时令水果
1、樱桃
苏州人有立夏“见三鲜”习俗,其中水果中最早上市的樱桃便是“一鲜”。传说康熙第五次南巡到达南京时,江宁织造曹寅进贡的正是当时玄武湖樱洲产的樱桃,康熙见之大喜,又说“先尽皇太后,朕再用”,随即差官送樱桃到北京。
樱桃是立夏时节的当季水果。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铁的'含量较低,樱桃却卓然不群,一枝独秀;维生素A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立夏吃樱桃,讨一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2、枇杷
“蚕老枇杷熟。”一过立夏,春蚕老化以后,被称为黄金果的枇杷就上市了。中医认为,枇杷性凉,有润肺、清肺之功。《本草纲目》曰枇杷“性味甘、酸、平、无毒”,有“止泻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等症。
尚未成熟的枇杷切勿食用;糖尿病人忌食,脾虚滑泻的人应少吃或不吃。枇杷核中含有氰甙类物质,被唾液水解后会放出剧毒物质氢氰酸,使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受损,在食用时一定要去核。
3、杏子
鲜杏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这是另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身体吸收铁。杏是维生素B17含量最为丰富的果品,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维生素B17是极有效的抗癌物质,并且只对癌细胞有杀灭作用,对正常健康、的细胞无任何毒害。因此,杏可以防癌抗癌。
杏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作用,但由于其兼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吃多了也可能造成腹痛、腹泻,因此成人每天吃杏最好不超过10个。
4、青梅
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而且酸度高,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果酸与维生素C。青梅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苹果酸等,有生津止渴、刺激食欲等功效。此外,青梅果实具有调节肠胃功能的独特功效。
将快成熟的青梅采下,经烟火熏制色变黑,就制成了乌梅。乌梅有止渴生津、开胃消滞、清肠止吐、清血解酒等功效。最经典的乌梅食用方法大概要数酸梅汤了,取乌梅、山楂、甘草和冰糖煲成水,酸甜开胃,炎热的夏天来上一碗真的非常惬意。其他饮料还有桂花乌梅汁,也很受欢迎。
5、杨梅
“小满枇杷黄,立夏杨梅红”,进入立夏,杨梅也上市了。杨梅是夏季水果中的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杨梅能去痰消食、生津止渴,有和五脏、涤肠胃、除恶气、正痢疾、止头痛的功能。正所谓“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
由于杨梅没有果皮且是人工采摘,上面有不少灰尘和细菌,吃后难免会引发肚子不适。因此,在吃杨梅的时候最好还是用盐水浸泡5~10分钟,过后将水滤干,这样一方面可以洗掉一些脏东西,另外还可使杨梅的风味更佳。
▼立夏的养生小常识
立夏养心:莲子
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立夏安神:蜂蜜
蜂蜜中的葡萄糖、维生素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神经紧张,促进睡眠。睡前一杯蜂蜜水,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立夏降火:苦瓜
不要觉得苦瓜苦,苦瓜越苦,败火清热降火的效果就越好!
中医食疗方:立夏清心汤
很多人看中医时,经常被告知“上热下寒、心肾不交”这类的词,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说你上焦热(上焦一般指心、肺),下焦寒(下焦一般指脾胃、肾),这类人一般易爱上火又虚寒怕冷,补也补不进去。
⑵ 关于南方传统文化之食物吃法
南方人最经典的食物
年糕与饺子,各占半壁江山。大抵是南方人习惯吃年糕,北方人更讲究吃饺子。年糕也渗透到北方,但比较单调,只有南方人才能将其做出众多的花样。至于饺子,很明显属于北方的产物,南方也开饺子馆,一般都要打出“北方水饺”的幌子,以示正宗。这犹如某些店铺强调“手工饺子”,与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饺子”相区别。古典的食物,制作方法愈原始愈好,仿佛这样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在江南一带,卖年糕,包装纸上也常印有“水磨年糕”的字样。
虽然中国早就大一统,饮食风俗,还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之类演绎,说南有年糕、北有饺子,不能算错吧。尤其过大年之际,它们都是象征意味浓郁的符号化食品,堪称餐桌上的吉祥的经典。即使现有生活条件好了,山珍海味常常喧宾夺主,但因为年糕与饺子对节庆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滋味,仍无法废黜。想一想,祖宗八代都是借助这古朴的食物过年的,后人也就不太敢或太愿意叛逆了。哪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皆以“新人类”自命。估计全家老幼去肯德基、麦当劳吃年夜饭以庆团圆的,应该比较少见。像年糕、饺子这样的“文化遗产”越多越好,已彻底变成中国人的传家宝,不至于失传的。
年糕的名字起得好,喻示着“年年高升”。似乎多念叨几遍,以诚则灵。不仅听起来顺耳,吃起来,味道也不赖。唇齿之间,能咀嚼出南方稻米天然的醇香。而且因其黏性大,口感独特。江浙人家,大年三十晚上总要在八仙桌上摆一盘年糕,作为供品。我小时候,经常把蒸熟后又冷透变硬的糖年糕,切成片,放进嘴里,当时香糖来嚼着玩。奶奶说:“小耗子”又在磨牙齿了。甜年糕,以及一种荤油年糕,可当零食吃;做菜,一般选用清水年糕,无色无味的。吾乡人办酒席,最后和盘托出一道炒年糕,既是下酒菜,又作为主食。用黄芽菜炒,用雪里蕻炒,如果再加上肉丝,更棒了。上海人把这道菜做到了“顶级”:螃蟹炒年糕。用螃蟹作配料,年糕够荣耀的。螃蟹的鲜香,通过滚烫的汤法,浸透了切成薄片的年糕。有人说:吃螃蟹炒年糕,打你耳光也不会放下。不信试试?
旧日北京春节风俗,也有热气腾腾蒸年糕的,呼应着包饺子,以示米面充足、家有余粮。我想,这作为陪衬的蒸年糕,恐怕是南方人带来的习性。那时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们不会因为饺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会因为来到天子脚下,就忘掉故乡。
包饺子,是惟一一处显示出北方人灵巧、南方人笨拙的地方。我指的是手工方面。即使苏州姑娘,能在丝绸上刺绣工笔的花鸟,也不见得包得好饺子。北方人,却能将饺子捏合得天衣无缝,有款有型,用熨斗熨过一般挺括饺子之吉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为“硬通货”的元宝;吃饺子,近似于仪式,象征性地在“招财进宝”。另一方面,借饺子的谐音,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寓意。
中国人相信饺子能带来财气,带来好运。如果这算作迷信,也是一种很美好、很积极的迷信。人生甘苦,总应该有一点点精神寄托的,如果它兼而给你带来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坏事。人们还将抽签的习俗引进饮食中,包饺子时于馅里埋藏铜钱、银币、宝石、珍珠之类小小的吉祥物,占卜各自的时运。吃饺子的过程,跟抽彩票一样激动。瞧瞧谁能中大奖?更使通俗的饮食多了一份浪漫的憧憬。这才是最好的调味品呢。
在清朝乃至民国,水饺又叫“煮饽饽”。“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这是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收录的民歌。看来包饺子有助于融合婆媳关系。一笑!
北方还有谚语:“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以示亲密无间。可见饺子是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庆团圆的必备之物。我的朋友伊沙,写过一篇针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酷评”:《这锅饺子怎么煮》。他把老牌的春节联欢晚会,比喻为一锅“文化饺子”,是否有新意,关键还看包的什么馅儿。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正如现在的中国人,假如不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定很空虚。
在节奏慢的时代,全家人围坐一桌包饺子,东聊西扯,是一项很有情趣的集体劳动。包似乎比吃还过瘾。尤其春节,家庭成员悉数在场,其乐融融;谁若缺席,会让大伙儿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与思念。哥们姐们,新年钟声敲响之前,一定要赶回家里吃一碗饺子哟。这样的习俗很有人情味的。能遵守的话一定要遵守。
不仅平民百姓,连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把三十晚上包饺子,当成不可省略的礼仪。叶赫颜礼·仪民,写过一遍《清末宫廷过新年》,回忆前朝旧事。“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点将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众人一齐下手做素馅都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叮儿叮儿乱响。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天到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好的煮饽饽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⑶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民间传统的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小暑之前的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 ”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过去人们还讲究要在天贶节吃“六种面”、六种“浇头”,所谓六种面,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面,北京就有削面、抻面、饸饹面等等。
还有的地方有小暑节气吃藕的习惯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另外,小暑时应多吃炒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蚕豆炖牛肉,具有健脾利湿、补虚强体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还可常吃丝瓜、苦瓜、黄瓜、冬瓜以及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都有益处。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小暑节气该怎么饮食
⑷ 中华传统美食资料
1、叫花鸡,又称常熟叫化鸡、煨鸡,是江苏常熟地区传统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土和荷叶包。制作材料有新鲜嫩荷叶、黄泥、活土鸡等。
叫花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2、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东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后烧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
3、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着名菜式,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
4、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起源于蒙自地区,由汤料、佐料、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制作而成。
5、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⑸ 薪火相传,不只是美好寓意,传统美食创新吃法
薪尽火传,成语词典《庄子, 养生 主》 “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以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用来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引申到学问与技艺代代相传。
腊月里腊肉是中国传统 美食 ,也是思乡游子的一道 美食 。有人说腌制后的肉类经过烟熏火燎,吃了不 健康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就这么被年轻一代嫌弃中。
凡事过而不及,不用闻风丧胆。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多吃,因此咱们要为传统 美食 创新吃法,也才能“薪火相传”下去。
腊肉必须经过腌制晾晒,才能长期保存。咸味是少不了,所以搭配的食材,就选择清爽类。
莴笋、腐竹虽然是不起眼的辅料,也正是如此,可以分担腊肉的咸味,达到一个平衡作用。
薪指的是木柴,最早烧柴火的大灶,要将砍下的木柴及干树叶捆绑在一起,方便烧火。现在这记忆,只有回到农村老家,才能看到。
今天这道菜当然也要借助捆绑方式,将腊肉与莴笋、腐竹绑在一起。年夜饭里有它,也寓意各家各户把传统传承下去,但也不墨守成规,科学饮食还具有仪式感。
无论你是用中国筷子或西式叉子,都能感受到这份情谊。(夹菜请用公筷)
经过“蒸蒸日上” 它们互相融合了彼此,接下来当然要把这份“感情” 放入肚子里啦!捆绑的绳子是香茅草,所以有一股柠檬的清香,但是它不好入口,哈哈。腊肉、莴笋、腐竹全是切丝,下口超方便。腊肉咸淡适宜,独有的腊味若隐若现,很撩人胃口。莴笋翠绿又爽口,有一丝丝腊味香。得天独厚是腐竹,吸附腊肉一半的香与咸,丰富了豆香,软糯好滋味,连牙口不好的长辈都喜欢上了它。
〔材料购买〕
腊肉一斤、莴笋一根、腐竹100克、香茅草少许
*腊肉尽量挑猪后腿部分,瘦多肥少。没有香茅草,可以用韭菜。
调味料:生抽半匙、蚝油少许
〔具体做法〕
步骤1
腐竹为干品,清洗后泡发,再用沸水焯一下后漂凉,控干水分。切成适合的长度。
步骤2
莴笋去皮,切片后改刀切丝。
步骤3
腊肉刷洗干净,入锅蒸10分钟或者入沸水汆烫一下。再进行切丝备用。
*腊肉晾晒时,难免有灰尘附着在上面,经过沸水后,比较卫生,也可以去掉过咸的味道。
步骤4
香茅草洗净入水锅,煮软即可取出。
*香茅草的叶子有点硬,煮完之后,比较好捆绑。如果你是用韭菜也要焯水。
步骤5
香茅草铺在案板上,分别将腊肉丝、莴笋丝、腐竹放进来捆绑在一起成“柴把”。
步骤6
绑好的“柴把” 依序码在蒸盘中,移入蒸锅,蒸5~8分钟。
步骤7
蒸好的“柴把” 取出,将汤汁倒入小锅里,加生抽、蚝油煮开,回淋至“薪火相传” 就完成了。
*蒸过的汤汁里加入适当的调味,可以让味道更加鲜美,也增加菜品颜值。
#冬日 美食 季# #红红火火过大年# #良品上桌就是年#
⑹ 南方处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南方处暑吃的传统食物:
1、莲子:
推荐吃法:最简单的是到点心铺买些莲子糕、莲蓉夹心糕和鲜奶椰丝莲子饼来吃,也可以用莲子做馅蒸馒头吃,或是和红枣一起煮汤喝。
2、银耳:
推荐吃法:先将银耳洗净后放入砂锅中熬至浓稠酥软,再将西红柿洗净后去皮捣烂,放入银耳羹中煮开,加入冰糖适量调味;也可以将银耳和黑木耳一起洗净后,蘸芥末酱油吃,味道很鲜美。
3、苹果:
推荐吃法:可以将苹果切片后烤了吃,干干的苹果片,吃起来别有风味;也可以将苹果和山药去皮后均匀地切成小块,放入果汁机搅拌成汁,最后用蜂蜜调味。
4、山药:
推荐吃法:将洗净后的山药捣碎后加糖调成馅,与糯米粉一起制成汤圆食用;也可做拔丝山药;或是去皮用淡盐水洗后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糖桂花酱,当冷盘。
5、西洋参:
推荐吃法:可以用西洋参片冲泡喝,非常简便。甚至在吃火锅时,在里面放入西洋参,也可以有效进补。
⑺ 切片年糕的12种吃法
切片年糕的12种吃法有切片烤年糕,煎年糕,年糕饺,炸年糕,炒年糕,辣白菜炒年糕,荷兰豆炒年糕,甜面酱炒年糕,青椒里脊炒年糕,青菜炒年糕,炒血糯米年糕,番茄年糕,盘菜年糕,宁波年糕。
年糕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是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⑻ 立秋怎么吃传统食物
1、江浙吃瓜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江苏南京和浙江杭州立秋日吃西瓜,称为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老南京在立秋时,或啃西瓜,或啃山芋和玉米棒子。天津等地区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而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立秋这天,往往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适合吃西瓜了。因此立秋少量吃点西瓜是可以的。另外,西瓜皮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暑、解毒去痱的作用,因此立秋时可以煲一款清热利尿、美白美肤的西瓜皮养生粥。
2、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等地区立秋流行吃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称为吃“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豆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异黄酮和维生素等的营养成分。豆渣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的作用,能够减肥降脂、抗癌、防治便秘。青菜解毒降脂、宽肠通便,为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最丰富的蔬菜之一,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食用豆沫青菜对于调理肠胃具有积极的作用。
3、台湾吃“福圆”
台湾有立秋吃“福圆”的习俗,立秋时节是闽南地区龙眼的盛产期,台湾人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龙眼安心宁神、补血养气、益智补脑;龙眼抑制人体内使人衰老的一种酶的活性,加上所含的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抗老防衰的作用;龙眼还能补气养血,对神经衰弱、更年期妇女的心烦汗出、智力减退都有很好的疗效,是健脑益智的佳品。龙眼入汤或入菜都有不错的营养价值,制成桂圆食疗效果更佳。
4、北京“贴秋膘”
老北京的立秋习俗是吃肉食,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不过中医提醒大家,立秋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吃太多肉类等高脂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因此吃肉不能过多过频繁,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增加肉食。立秋适合吃的肉有鸭肉和羊肉,鸭子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秋鸭肉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凉,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羊肉不腻不燥,有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之功效,对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病人相当有益。立秋时可以适量喝一些清淡的胡萝卜羊肉汤或冬瓜老鸭汤。
5、金华吃“清凉糕”
金华市民立秋时喜欢吃清凉糕。清凉糕是用番薯淀粉制作而成的一款糕点,清凉爽口、酸甜开胃。番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番薯中具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叶酸等抗癌物质,且有益于心脏,它含热量非常低,可起到减肥作用。红薯中还含有一种类雌激素的物质,对保护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许多女性把红薯当作美容食品;红薯含有大量不易被吸消化酵素破坏的纤维素和果胶,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立秋时推荐食用一些红薯粥,清热止渴,预防便秘。
6、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故事。常遇春为犒劳士兵,找到了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的茄子,来作为贴秋膘的替代品。茄子清热解暑、降脂降压、抗衰老;茄子中含有龙葵碱,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而且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能保护心血管,对便秘、慢性胃炎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推荐蒸茄子,清爽又营养,可以加入菊花汤,非常适合肝火旺盛、老花眼的朋友。
7、其他立秋传统食物
立秋时,四川东西部流行喝“立秋水”,所谓立秋水,就是四川刚立秋时的水,是纯水,也叫露水,水味甘甜;立秋正刻,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天不闹肚子。此外,我国民间还有立秋食秋桃的习俗,吃完秋桃把核留起来。人们认为等到除夕日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