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找亲戚佛教用什么方法图片

找亲戚佛教用什么方法图片

发布时间:2023-01-01 00:21:22

⑴ 家里亲戚长辈寺庙修行(女师父)回家探亲时我去拜访,给了我一个手串,说有缘让我没事念念阿弥陀佛。

一旦学佛(尤其出家)就会明白佛祖说的“人生无常”、“世间皆苦”的道理,就会近其所能去救度身边的人和一切的生命。你既然是她的亲戚,肯定优先帮助你,给手串不仅是与佛结缘,同时也是加持开光过的物件,起着保佑你、趋吉避凶的作用。

⑵ 寻找亲人要通过什么平台

亲亲,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寻人找人网站有:中国寻人网,中国找人网,网络寻人,中国寻人启事网,110公安寻亲网,58寻人网,中国侦探网,万事通寻人网,中国亲人网,希望寻人网,大众寻人网,搜人网,找战友网,寻人软件,中国公安免费寻人网,人肉搜索网,51寻人网,大众寻人网,他们都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网站。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哦

⑶ 佛弟子怎样与家人相处

佛说与亲戚相处有5条原则:第一个给施,就是给予。第二个,就是善言。第三个,利益。一定要利益他人。第四个,同利,共同得利。这个事情你也必须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第五个,不欺,就是不欺骗,没有欺骗的行为。

佛讲《吉祥经》就是从父母开始,一直往下讲,不但要讲怎样孝敬父母,还讲孝敬了父母以后怎样照顾妻子、照顾丈夫、照顾孩子。从最亲的开始逐渐展开,最后到六亲眷属。眷属包括很多,因为他们和你有直接关系,所以佛就强调了这个关系我们怎么来处理。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我们看出了,佛一步一步地展开,首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再从我们的直系亲属开始,从利益相关的人开始。也就是说佛讲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最亲的开始,然后再展开的意思。并不是说“师父都说孝敬父母,照顾自己妻子、孩子,然后就孝敬亲属了,行了,到此为止,剩下的我就不再去做这些事情了。”这个想法就错了。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佛教是由近及远,由最近的开始一直到远,都是这么看待的,它是以展开为目的。展开到什么程度呢?展开到对所有众生,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对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所有的众生也应该这么做,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得这么做。最后的目的是达到离相,只有这个目标是最吉祥的,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地去孝敬父母、尊敬丈夫,照顾妻子、儿女,包括六亲眷属等。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怎么样从这里开始呢?这些眷属都是我们福田里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肯定要和这些人接触。接触时,怎样处事能使我们得到最吉祥呢?佛讲了有五种办法,《善生经》云有五:

  1. 给施,就是给予。

    “给”,对亲属我们能够实心实意地给予。比如说有人来借钱,或借东西,你看他困难,根本就还不上,所以要借的这些东西我就给你了,这是一个给。还一个施呢,就是有的人上门来乞讨,或要什么东西,如果给予,也是布施,很欢喜地布施出去。“给”和“施”,虽然有同等的动作和行为,但这里也有区别。所以这个“给”我们应该做到,“施”也应该做到。

    给和施我们经常都放在一起说,它们有同等的目的——就是把你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最心疼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给予别人,施给别人,这个所谓的“给”和“施”,是什么呢?就是种下吉祥的因。到底谁给谁?谁施谁?这是互给互施,当你给了他财物,他就给了你幸福,给了你吉祥。

  2. 善言

    这个善言很重要,都说我们应该善言、会说,实际上我们并不会说话,会说话的人并不太多。东北人一般比较倔强,说的话很少有好听的。自己也常说“我这人心眼儿实惠,口直,不会说好听的,但我心眼儿不坏”。往往我们用这个来掩盖了语言给人的愉快、给人以帮助,以此掩饰性格的倔强,这个确实是我们一大缺陷。表面上是一种不会很多的言语,但在用语言帮助人这方面,我们做得也很差。

    这个善言它也是一种布施,为什么我们做得很差?因为我们不愿意用语言去恭维别人。当恭维别人的时候,或是恭敬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面子就窄了,我们的面子就下不来了——这么好的话我怎么能说给你听呢?好话我得搁肚子里——只能说给我,绝不说给你。就一句恭敬的语言都非常吝啬的,都不愿把它说出来。这就是我们有一些知见不正所引起来的,特别是对一些人,我们一定要恭敬对待。

    我感触最深的是哪儿的人说话呢?北京人。我看到一个北京人,张口就说“您”,我们都是说“你”——你如何如何。我们从来不说“您”这个字,这个“您”字特别难张口。北京人不是这样,见到谁说话都是“您”,让人听了以后非常舒服。

    特别是出门办事,包括我在内,见到人,有时候该问的话就不问了,为什么不问?第一个打招呼没法打,你说称呼什么吧?你岁数大,管你叫大叔吧,觉得又没比我大多少;叫大妈吧,这个事也是对长辈;叫小妹妹吧,或是什么,又觉得可能有点把人看小了。总而言之,他非常吝啬,语言他也非常吝啬。北京人不是这样,我看到一个居士去打听道儿,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那儿。他先是眉开眼笑的,非常客气,跟人叫大妈:“大妈,我问问您……”这口气非常好,我在旁边听了,都感觉受到一种感染,让人家非常愿意回答。

    所以我们得学会善言,这种善言来源于什么?真诚。一个是真诚,另外没有虚伪。是真心实意地去讲,表情很愉悦地讲,不是委屈地讲,是真诚地去称呼,所以人家也愿意帮你。到北京,有时候人家不愿意帮助东北人,为什么呢?他说话不会说,和这很有关系。一开口,“我打听个事情。”人一听,连个称呼也没有,人家就不爱理你了。另外一说话,他从来不说“您”,都是“你”,一般都是大人对孩子才那么讲话。所以这个说话方式虽然是东北的一种习惯,但对北京人来讲,人家就不爱接受了。所以这个善言,是在语言上尊敬别人。

    对人要真诚。有的人说我可会说话了,我说得很好听。但是你不真诚也不叫善言。我曾经听过一个人讲过这么一件事,这个人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员。他跟我讲,有一次他到上海帮一个同事捎东西,这家的人没在家,刚走不太远就碰到这家的人回来了。见面了,他把东西交给对方,说是谁谁让我给你捎的东西。这个上海人哪,很会说,他说:“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这个研究员说:“我就在他家门口呢,告诉‘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意思就是这次我就不让你进屋了。用这种语言看着挺客气,实际上就把人拒之门外了,这种语言不叫善言。听完了,这个研究员哪,就得记这一辈子了,见到我他也跟我说。

    虽然说得很好听,但心不真这不叫善言,善言必须来源于真诚、真实。我不是说上海不好,就讲遇到的这么两个例子。我们东北人在善言这方面就差得很远。虽然心地很直率,但在语言给人的帮助方面是一个缺陷,我们应该有善言,给人无畏和帮助。

  3. 利益。

    一定要利益他人。第一个不要想占便宜,要想什么呢?对眷属——同族的亲属,应该给予利益。这个给予利益就是说,想的一定不是自己得利益,要想到给他们利益。不是说“哎呀,我在他身上能发点财”。不是想这个。

    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块木板,捡回家可以做点东西——如果要是别人捡呢,也可以做点东西。这个木板到底你捡是不捡?如果你要利益他人,就想到:“我要捡了,别人就捡不着了。”你可以把木板捡起来放在路边,让另外一个人捡走。这就是利益别人。特别是在同族里,都在一个村子里住,很多利益不一定当面产生取舍,背后也有取舍的问题,所以处处要想到他人的利益。

    我和性空九五年行脚走道的时候,看到一个大车,正好掉下来很多纸壳子。那个纸壳特别新鲜,是包装纸壳,掉了那么一大堆。性空就寻思捡几个,晚上睡觉往纸壳上躺着不挺好吗,是不是?非常干净,那时候都睡在泥地里、土地里,想找纸壳铺一下都不可能的事。如果有纸壳能铺在底下,那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奢望,连这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看到纸壳非常高兴,他要去捡,已经捡了一块。后来我就劝他了,我说:“咱不要捡。”他说:“掉的,没人要的,他也不会回来找。”我说:“还有别人要呢,比如说这个过路的,他们捡着会很高兴的。一个是咱们背着它形象不好,背个大纸壳扛着,走道非常不好看,出家人背着纸壳怎么走?另外,会使其他人失去利益。”

    果然不假,这个纸壳我们没要,再往前走的时候,就有人在捡纸壳,一个汽车司机,看到纸壳好,停下来了,就开始捡。看到我们俩搁那儿走,也没有捡,他瞅瞅我们,笑一笑,意思是说“我不好意思”,另外也是感谢:“你们都没捡,让我捡了。”

    虽然我们放下的时候,并没有说是为他放下,他也没看到我们放下,但从他的表情里就能看出来,他在感谢我们。也许是我们心里放下了自私心所产生的一种感应,或是自己心里感觉到人家对我们笑。不管是他真对我们笑,还是我们心里笑,这都是一种利益他人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说利益他人,使自己身心非常愉快,谁见到都会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我们平时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想到他人,这样就会获得吉祥。如果一念贪心起来,它就会产生——不能说是不吉祥,最起码失去吉祥的机会。这个吉祥就是在一瞬间形成的,一瞬间,就你那一念,有人没人它都会形成的。你如果时时想到他人的利益,这个吉祥马上就会形成的。

  4. 同利,共同得利。

    这个事情你也必须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同利”,什么是同利呢?就是把好的让给别人;把坏的,差一点的留给自己,这叫同利。不是说咱俩同样平等分这叫同利——但这也算同利的一部分。应该是别人比自己分得多,自己获得少一部分,这为同利。

    这个问题,我也挺有感受。以前和性空乞食的时候,他吃得多,我吃得比他少一点。有时候他特别地谦虚,他那饭量是我一个半到两个。因为乞来的食物,僧人都是统一分配。要统一分配,那他肯定吃不饱,我这头就吃得很饱。因为人的体质不同,饭量不同,所以不能以食物的多少来决定如何分配,而是根据需要来决定它如何分配,也是同利。

    后来我就采取什么办法呢?比如说乞到一块地瓜,我来分。我不是从中间掰,而是一个大块,一个小块的分。小块我用,大块的给他,因为他吃得多。苞米也是这样,一棒苞米的分法也是这样,有大有小,因为乞的苞米也是不同的,也不能按一棒一棒分。因为他的饭量和我的饭量差距那么大,不能那么分。这叫同利。所以我告诉他,说分食物由我来分。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在我跟前等着,我分一块,他吃一块,很有意思。

    有一天乞食,这个女主人布施了很多地瓜,然后我们就找了一个很静的地方去吃地瓜。刚吃,村里的一个小傻子就过来了,他坐在跟前,说:“我也要。”他也要。这个食物得怎么分?就得三个人分了。分地瓜的时候,我可能有点私心,他一块,我一块,小傻子一块。因为地瓜甜哪,那时候刚下来,也非常好吃。后来呢,因为乞了好几家都是地瓜,等分到小傻子的这一块是什么呢?就是凉一点,等给性空的那一块就是热一点,鲜一点的。这个小傻子就说了:“我不要这个,我要那个。”他说不行,意思是不平等,你们吃好的,给我坏的,那不行。后来我就赶紧给他换了。

    通过这个教训,就是说什么呢?平等分,就是同类的时候,应该把好的给他,坏的留给自己这才对。原先寻思什么?那块是个小块,他可以得个小块,这个大的我们俩分,两个大人分。虽然是在数量上分得比较平均,但质量上产生了不平均。因为那个大块是新鲜的,小块是旧的,所以他马上就告诉,说:“我不要,我要那个。”

    你说一个小傻子都能看出利益均和不均。虽然他看着是傻,他傻在哪儿呢?他就能把话说出来,你等到聪明人就不说了,是记在心上:你这个人不平均,我给你记在心上。所以说不能因人而下菜碟,一定要平等,不管人傻不傻,懂不懂。不光数量要平等,而且质量上也要同分。所谓的同分,就是好的给人家,次的留给自己,这为同利。

  5. 不欺,就是不欺骗,没有欺骗的行为。

    这个很容易明白,但是我们做起来也是很难的,人前人后他就不一样。你看人前可能他没有什么欺骗,因为你都看到了,所以我也不骗你了——背后就不一定了。比如说,这个利益——讲分东西,如果是在背后,有可能我们心就不太真实了。

    比如说,咱们现在做供菜。供菜做完端在盘里或是打出来都很干净、很利索,但味道好和坏有千差万别,消业不消业也有千差万别,为什么呢?在你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比如说有的做供菜,筷子用完了,勺子、筷子顺手就放到锅台上了。那锅台也是埋汰的,他拿起这个筷子也不涮,继续炒供菜,这是在家人常遇的一件事。有时给佛做供菜也是这样,这样我们获得的利益就会很小,我们获得的吉祥也会很少。

因为这里有个什么呢?有一个欺骗。做好了你看不出来,但背后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个不欺骗的心,不管在人前、人后,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我们都应该以诚心相待,不能有半点的欺骗之心。这是对同族,就是我们的眷属,除了父母、妻子、儿女之外,对其他的眷属也都应该这么做的。

⑷ 想找一位信佛的人

过去的多少年中,我一直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我站在信仰的十字街头,可佛可耶,不佛不耶——多少耶教人士拉我信教,我因对新旧约的理论不能接受而无意起信;在我生活环境中没有佛门善知识可资亲近,因而我对佛教的情形也一无所知。但在两年多前,我却因于无意中读了一篇梁任公写的《佛陀时代与原始佛教教理纲要》的文章,而引起了我研读佛经的兴趣。由此使我发生正信,皈依三宝,成为一名佛门在家弟子。这些机缘,我在菩提树一零三期写的《学佛与信教》一文中叙述过。
皈依三宝以来,在求知的领域里,我象是穷汉掘到了宝藏。于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我日以继夜的发掘,探求。虽然时日未久,所获有限,但尝一勺而知大海之味,在发掘的过程中,使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精微。可以破除我的迷惑,拯救我的慧命。因之在进修的路程上,我不敢稍有懈怠。我除了自己进修外,并将我获知佛法的好处不欲自秘,时时向我的朋友亲属们言讲,希望他们也能发起正信,皈依佛门。这一切,在我说来,我感到我是由迷入悟,走上人生的正途。但在部份朋友的眼中,却以为我是由悟入迷——对佛教着了迷,走到消极逃世的路上了。关于这一点,我原不想辩白。本来,这个社会上任何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是自以为是的。我觉得我信佛是对,别人觉得讥笑我信佛也是对。既然如此,只可说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似不必再说什么了。但我顾虑到一点,我因怕这些人以为我着迷,进而误解到佛教是使人迷信的宗教。因此我想把我所了知的佛教的内容介绍出来,给这些朋友们作个参考,这是我写本文的最初动机。
另一方面,在我没有皈依三宝以前,我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大注意别人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很少同别人谈到这类问题。自我皈依三宝后,因时时想把佛法的利益介绍给别人,所以常向朋友同事们宣扬佛法的博大圆融,普救众生。希望引人起信。由于这些机缘,使我发觉到社会上,对佛教歧视的,对佛教误解的,对佛教极为陌生的,以及名为佛教徒而不了知佛法的,不是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人,竟比比皆是。由于这些人士太多,于是把什么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名词,全加到佛教的头上来。偏偏佛教是一个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的宗教,任由外界怎么说,佛教徒既不辩驳,也不解释。这就使社会上对佛教的误解愈来愈深了。 社会人士对于佛教有意或无意误解的,经我分析,约有下列几种:
一、对佛教歧视的人;
这种人又分二类:一类是有意的,另一类是盲从的。前者是胸存成见,故意诬蔑的。后者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前者如外教的传教者,为了自抬身价,不惜颠倒黑白,对佛教加上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帽子,以表示自己宗教的进步与科学。后者是一部份人云亦云的外教信徒,觉得“月亮是外国的圆”,既然外国的牧师神甫都说佛教落伍迷信,想来佛教大概就是落伍迷信的。但你若问他佛教到底怎样的落伍,如何的迷信他是一句也说不上来。因为他本来对佛教就一无所知啊!一位在医学界颇有声望的人士问我:“你怎么会信了烧香念经的佛教?”不用说,他是耶教人士,他以我一个受过新教育的人不信耶稣而颇引以为憾。我问他:“信佛教到底有什么不好?”他说:“由人类进化的趋势看,宗教要由多神归于一神。”我向他解释神是神,佛是佛,根本是两回事。由多神归于一神,终究仍是信仰他力的宗教。佛教是要人信仰自力,众生皆具佛性,任何人皆可修持成佛的。他左听右听,听不入耳。弘法要契机,话不投机,说也无用,也只得罢了。
二、对佛教误解的人:
这种人,也许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对佛教的真面目没有认识,错把神道设教,祭祀拜拜等以为就是佛教,以致闹出许多误会来。尤有甚者,有些人把神棍敛钱,甚至于张玉姑显灵这些无聊的事都扯到佛教的头上,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误会。
数周前,一家报纸上登载了一则花边新闻,标题是:“千斤大猪,菩萨有福。”内容叙述某乡某某宫的某大帝生日,乡民宰了一头千斤以上的大猪祭祀,于是记者先生就给加了个“菩萨有福”的标题。我想这位记者先生在常识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误把神道的大帝当作佛教的菩萨。第二,他不了解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众生平等,戒杀素食,菩萨是不吃肉的。于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了如上的报导。新闻纸上既有这种误解的离了谱的报导,也就难怪许多社会人士把神道和佛教混合在一起了。
三、对佛教陌生的人,
社会上还有些人,或为衣食奔波,或为事业忙碌,终日里让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占去了整部的时间。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宗教的印象。我曾和一位商界的朋友谈起信佛的问题——他实在是个忙人,他要处理公司大小事务,应酬官商各界人物,白天有饭局,晚上有牌局,难得他有那份闲情陪我谈佛。我费了半天唇舌,他为了表示对佛教不太陌生,他问我:“佛教里,是不是西天如来佛最大?”亏得他看过《西游记》,否则,恐怕连如来佛三个字对他也是陌生的。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信心难起。”佛教在我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佛学自南北朝及隋唐以来,影响了,也充实了我国的文化。而今日社会上,大部份人对佛教陌生得竟一无所知,这不仅令人为佛法悲,更令人为我国文化悲。
四、名为佛教徒而不知佛法的人:
这种人,披着一件佛教的外衣,自称为佛门弟子。他们也拈香,也念经,也抽签,也扶乩。他们利用农村间斋公斋婆愚夫愚妇的无知和迷信,藉机敛钱。他们的庭堂里,是真人仙姑与菩萨并列;他们在修持上,是运气导引与念咒并进。这种四海一家式的法门,如果他们不提佛教二字,也就罢了,怎奈他们偏把佛教徒的招牌挂在口上,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佛教叫屈了。
五、非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
这类人相当多,也最值得同情。这些人多是知识分子,在观念上知道佛教的教义博大高深,与我国文化有密切关系。很想了知一点佛学大意,但觉苦无机缘——一来难遇到佛门善知识引导;二来也找不到适当的书籍阅读。即是找到了佛经或佛门初机书籍,一时也看不出头绪来。以致因无机会了解佛教,而不能发生信仰。
我有一位自美国归来的朋友,和我谈起宗教问题时就有这种感觉。他说:“在国外,常有些西方朋友问起我的宗教信仰,我告诉他们我信佛教——我的家庭中历代都是敬奉观世音菩萨,我当然也算是佛教徒。但他们问起我佛教的教义和佛教内部的情形,我一句也答不上来。回国后我想找点佛教书籍看看。但跑了许多家书店也买不到。”接着他又问:“到处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宣传品和函授资料,为什么佛教没有呢?”
这位朋友因职务关系最近又要出国,我已寄了一部份初机佛学书籍给他看。但愿他这次在国外,如再有人和他谈到宗教问题时,他可以辩才无碍地说出一套来。
我和另一位教育界服务的朋友谈到佛教问题,他说:“不行,没办法,早先我很想知道一点佛教的情形和佛经的内容,我曾向一位持斋念佛的长辈亲戚请教。那位老太太说不出来,只送了我几本书。记得是一本《禅门日诵》和几册什么经。我看来看去,愈看愈糊涂,这就打消了我信佛的念头。”
像上述这些例子,多的举不胜举。这使我感到今日社会上,对佛教误解的,陌生的人士实在太多了。用什么方法使社会人士对佛教有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呢?这是我时时思惟探求的一个问题。
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精微,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即使是不信佛教的知识分子,也都承认佛教的理论正确与伟大。但佛法惟其微妙,则难于领悟;惟其高深,则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且名相特多,辞意艰深。这对一个国学修养稍浅,且与佛教素无接触的人来说,要想骤然在言含万象,字包千训的佛经中找出点头绪来,实在是难乎其难。这好比摩尼宝珠,光芒万丈。惟其光彩夺目,逼人视线,使人反而不易辨认出宝珠的真面目。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社会人士对佛教有个初步而正确的认识呢?我想最简便的方法,莫如写一本介绍佛教概略内容的小册子来,供社会人士阅读。本来佛学初机入门的书籍,古今大德已写的很多。有的专述净土,有的单论禅宗。有的只谈因果,有的戒杀劝善。但这些书,多是用词意高深的文言文写的。若要找一册用现代的语言文字,介绍出佛教的源起流传,佛法的概略内容的书籍,并不多见。因此,我发愿把这本具有上述内容的小册子编写出来,给社会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作参考,这是我写本书的缘起。
在佛法大海里,我所了知者不过是一滴飞沫之微。以简陋肤浅如我者来写这滚大题目,实在是不自量力。不过我想,向社会上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介绍佛教,若由佛门幼稚园学生如我者来介绍,或可收点浅近易解之效。所以我大胆的把这册书写下去。
邦国多难,佛法衰微。异端邪说,充斥社会。是以弘扬正法,挽救世风,佛门弟子,人人有责。笔者此文之作,旨在抛砖引玉。尚祈佛门大德,不吝赐教。普愿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⑸ 佛教用什么方法能和去世的亲人交流跪谢!

你可以 修施食法 布施鬼道饮食
但是这个 能不能跟鬼道交流 要看你心清净与否

也可以学习 地藏占察轮
问问地藏菩萨 你死去亲人现在何处什么情况

⑹ 佛教中,是否有办法修行让自己死后与亲人重聚

当然有办法啦,首先用大慈悲心修大功德回向给你已死去的亲人,将他们全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然后自己也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就重聚了吗?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你的亲人还没有转世投胎的情况。
其实呀,只要你修行真的有成就了,你的亲人无论在哪里,你都一清二楚,一个念头就重聚了。

阅读全文

与找亲戚佛教用什么方法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约一场球的正确方法 浏览:185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浏览:291
28天锻炼腹肌最快的方法 浏览:199
简单练翘臀方法视频 浏览:756
心理诊断评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841
什么方法能让手机不黑屏 浏览:719
电脑开机慢的处理方法视频 浏览:722
后天形成内斜视训练方法有哪些 浏览:359
羊脂白的鉴别方法 浏览:621
家常腌酸菜方法视频 浏览:254
黄安伦的教学方法 浏览:961
做糖最简便的方法 浏览:638
草酸的检测方法国标 浏览:846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有哪些方法 浏览:502
最简单的温柔方法 浏览:362
oppor4耗电快解决方法 浏览:607
尘埃粒子计数器使用方法 浏览:767
打鼓方法与技巧 浏览:877
阴部按摩器使用方法 浏览:879
迷迭香的使用方法 浏览: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