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药汤剂热服冷服要根据病情而定
中医导读:我们在服用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趁热服用,认为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其实, 的冷服或者热服 是要自己的情而定才是最正确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对服药方法非常讲究,具体到药液温度就有凉服、温服和热服之别。
凉服:是指将煎好的汤剂放凉至室温(20℃左右)服用。一般清热泻火、解毒通利、祛暑之剂应凉服,如清营汤、白虎汤、导赤散、清瘟败毒饮等宜凉服,这样可以增强药物清降通利的功效。尤其夏季解暑,凉服清凉解暑效果更好。另外,呕吐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凉一些。
温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放温后(30℃—35℃)再服用。因温服能减轻对胃肠道 *** ,且苦味会减弱,有利于吞咽,故是最常用的服用方法,汤剂多宜温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 *** 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 *** 。
热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药液温热(50℃以上但可以耐受)服用。中医讲“寒者热之”,一般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温中散寒、补虚扶弱、理气活血、发汗解表的药剂应热服,如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宜热服。尤其是发汗解表剂,更应热服以助药力,发汗解表退热。
服药冷热还应考虑季节、地域及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例如寒冷季节时、老人、儿童、和久病体弱者不宜冷服,否则易损伤脾胃阳气。真热假寒证时应寒药热服,真寒假热证则应热药冷服,否则会出现拒药、呕吐现象。总之,正确适宜的服药方法,对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和减小副作用。
【】、【】
② 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是什么
汤剂是将药物放在水中煎煮,然后取汁服用。汤剂既可由单味中药煎煮而成,也可由几味、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配伍组合的复方煎煮而成。
水是汤剂的主要溶媒,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可以是井水、泉水或自来水。煎汤时的加水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一般认为,水要加到超出药物3~5厘米为宜,煎第二次时应加水到超出药物1~2厘米。药物加水后,还必须浸泡一段时间,使中药湿润软化,细胞膨胀,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避免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中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有效成分的利用。一般浸泡时间约为30~6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浸泡时间应缩短。
煎药以陶罐为好,也可用玻璃或陶瓷制品,忌用铁器、铜器和锡器。一般煎药时先用武火将药品煮开,然后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约30分钟即可,滋补保健类药品煎煮时间可以稍长,可煮一小时左右。一剂药一般应煎二次,然后把两次煎取的药液合起来分次服下。中药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滋补类药物最好在饭后服用,使之同食物混合,延长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并与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一并吸收,以利身体保健,服药后,应少饮茶。少食萝卜,因茶叶、萝卜会降低补益药物特别是参类药物的特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