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治疗骨伤的中药要怎么煎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贰’ 关于骨折后用中药洗脚的问题
运用中药外洗是治疗骨折病人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临床表明疗效也是非常理想。
中药外洗的方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流派不尽相同,但大致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将药煎出味,一般煮沸后用文火再煎15分钟,使中药药性充分渗出,以便发挥药效的最大化;二是采用热洗,即将煎好的中药(连渣)倒入盆具适当放凉(以患者感觉适应为度),然后在患部洗涤,洗涤时间一般15分钟为宜。原药水及渣不要倒掉,以便下次使用。三洗涤次数一般每天以2-3次为宜。另外,自己使用的外洗中药一般可以重复使用。使用时将原煮沸的药水(含渣)适当加热后直接使用(不必再煮开)。
以上本人的使用方法,供参考。
祝早日康复!
‘叁’ 如何制作骨伤科的外敷药跪求!
中医骨科常用药方
1.[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 当归 桃仁 红花(以上各三钱) 瓜萎根四钱 山甲四钱 甘草二饯 酒军五钱水煎服。
主治:—切跌打损伤,肿胀疼痛。能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2.[苏七散]
组成:煅自然铜 乳香 没药 骨碎补 川芎 儿茶 雄黄 血竭 朱砂 土虫 甘草 (以上各三钱) 藁本 丁香 伸筋草 赤芍 山甲 杜仲(以上各五钱) 红花 生地 牛膝 防己(以上各一两) 苏木二两 当归三两 共为细末,水为丸,每次服二钱,每日二次。
主治:活血破瘀,消肿止痛。—切跌打损伤,伤筋动骨,肿胀疼痛。
3.[消肿膏]
组成:大黄 芥子 广皮 生地 黄柏 乌药 熟石灰 血竭 儿茶(以上各二钱) 川柏 木鳖子 半夏 白芨 骨碎补 丹参 红花 南星 自然铜 黄芩 赤芍 香附(以上各三钱) 木香 乳香 桃仁(以上各四钱) 刘寄奴 栀子 当归(以上各五钱) 以上共研细末,以鸡蛋清或消肿膏合剂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敷于患处。
[消肿膏合剂]
组成:白芷二钱 防风 当归 牛膝 没药 乳香 茜草 麻黄(以上各三钱) 浮萍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以上各四钱) 木瓜 透骨草(以上各五钱) 以上十三味药,加水6,000毫升,熬成2,000毫升,放冷暗处备用。
主治:消肿止痛。用于一切跌打损伤,肢体肿胀疼痛。
4.[消瘀止痛膏]
组成:木瓜二两 枝子一两 大黄五两 蒲公英二两 地别虫一两 乳香一两 没药一两 共为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功用:治骨折及扭挫伤,用于初期,能消瘀退肿止痛。
5.[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 红花 桃仁 马兜铃 (以上各三钱) 生地 枳壳 桔梗 川芎 柴胡 (以上各二钱) 牛膝四钱 甘草一钱半 水煎服。
主治:利气活血,消肿止痛,用于胸部外伤,肋骨骨折。
6.[桃仁承气汤]
组成,桃仁四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冲)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水煎服.
主治:用于伤后便秘,形气俱实。
7.[舒筋定痛散]
组成:土鳖虫五钱 制乳香 制没药 自然铜(醋淬七次碾成细粉) 骨碎补 血竭花 大黄 硼砂 当归 红花(以上各三钱)共研极细末,或为丸均可。成人每次服1~2钱,有伤口者用白开水运服。不破口外伤肿胀疼痛或骨折,均用黄酒送服。
主治:一切跌打损伤,能通络散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
8.[四物汤]
组成: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水煎服。
主治:为血症基础方,有养血调功之能。
9.[八珍汤]
组成: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炒白芍三绕 熟地四钱 人参一钱 炒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生甘草二钱 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主治:失血过多之后,气血两虚,服之调合营卫,滋养气血, 退虚热进饮食, 此气血两虚总剂.
10.[复方健骨片]
组成:蛋皮粉六两 地鳖虫二两 甜瓜子二两 共为细末, 制成片剂, 每次服一钱, 日服三次。
功用:接骨。
11.[桔术四物汤]
组成:当归三钱 川芎三钱 白芍三钱 生地黄四钱 陈皮三钱 白术三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三钱 水煎服。
功用:调养气血、启脾开胃。
12.[人参紫金丹]
组成:人参三钱 甘草八钱 云苓二钱 丁香 当归 骨碎补 血竭 五味子(以上各一两) 五加皮二两 没药二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每日二次,淡黄酒化服。
功用:用于跌仆闪撞,气虚患者。
13.[健步虎潜丸]
组成:龟板 鹿角胶 虎骨胫 何首乌 川牛膝 杜仲 锁阳 当归(以上各二两) 威灵仙 黄柏 人参 羌活 干姜 白芍 白术(以上各一两) 熟地三两 大川附子—两半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冬日淡黄酒送下。
功用:用于跌打损伤,气血虚衰,腰膝无力。
14.[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八两 山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云苓三两 共为细末, 炼蜜为丸,每丸三钱重, 日服二丸。
主治:益肝肾,壮筋骨,用于肾虚腰背痛,筋骨软弱。
15.[洗药]
组成:艾条 秦艽 桑枝 赤芍 防风 透骨草 以上六味各二斤半, 混合制成100剂。用时加水煮沸,以温水熏洗患处。一剂可用三日。
‘肆’ 扭伤筋的薰洗药方
活血消肿止痛的薰洗药方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骨伤科常见疾病***跌打与筋骨损伤***。区域性组织受到破坏,发生撕裂或断裂;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组织内血肿;区域性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形成水肿。中医认为其损伤病变机理主要是瘀血阻滞、气道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则肿胀不退。故本病治疗当以行血消肿止痛为主。中药自拟活血消肿方薰洗加外敷,经面板进入体内,药物成分直接到达病变部位,有利于药物对区域性组织发生效应,比内服药物更直接起到治疗作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方药:刘寄奴、苏木各30克,大黄、栀子、土茯苓、乳香、没药、土元、人中白各10克,透骨草15。加水 2000毫升烧开,先薰,待温度适宜后再泡,每次30-50分钟,每天薰洗2 次。3天为1疗程。主治:适用于外伤导致的区域性瘀血阻滞,肿胀疼痛之证。
活血消肿、通络、化瘀散结的药方:
大黄、柴胡、伸筋草、透骨草、土鳖虫各30g,
丹参、独活、乳香、没药各20g,
三棱、莪术、红花各15g,
自然铜20g。
将自然铜置于锅内加水4000~5000毫升煎沸10分钟后,再放其它药水煎10~20分钟,最后放大黄水煎10分钟,用浸泡水煎液的纱布外敷受伤部位,发病24 小时内冷敷,24 小时后先薰后热敷,如果是手、脚等方便的地方,可直接泡在药水中,水凉了再热或加热水。时间1小时左右,2次/天。每剂药用2天。
注意:破皮流血、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或对本药过敏者、骨折或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有完全断裂者、其他疾病影响到损伤区域性用药如面板病等;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等不能用此法。
方中大黄荡涤败血、消肿止痛;柴胡畅达气机、升清降浊;红花活血祛瘀;乳香、没药祛瘀通络而止痛;土鳖虫活血、行气、消肿;三棱、莪术破血逐瘀通络;丹参既能养血也能活血,可加强通络之功效;透骨草、伸筋草祛风通络止痛;自然铜通络止痛、续接筋骨。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消肿、通络、化瘀散结之功效,因药切病机,故疗效好,且本方法简单易行。
‘伍’ 骨伤科外治法简介
gǔ shāng kē wài zhì fǎ
External treatment for osteonosus and traumati ***
骨伤科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除针拨、牵引、手术、理伤手法及正骨器外,常用外治法还有:
(1)敷贴。即将药膏或膏药贴附于损伤局部。膏药或药膏按其功用可分为消瘀退肿止痛类、舒筋活血类、接骨续筋类、温经通络类、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生肌拔毒长肉类等。
(2)掺药。是将药物碾成细小粉末直接掺在伤口上,或掺在软膏上敷贴患部的外治法,常用于止血收口、生肌长肉、去腐拔毒、温经散寒、清凉散风、祛寒散毒等。
(3)涂搽。即将药物制成液状药剂,直接涂搽或配合理伤手法使用于患部.常用的涂搽制剂有水剂,油剂、酒剂三种,多用于早期伤口感染,治疗跌打损伤或理筋手法时的局部涂擦,或用于闭合性新伤及陈伤旧患。
(4)洗涤。即将药物煎成汤液或用盐水等外洗伤口局部,适用于治疗开放性损伤。能达到清洁伤口、预防感染或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增生、促使伤口愈合的效果。
(5)熏淋。即将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进行熏蒸和淋浴,适用于坎组织损伤初期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者,或骨关节损伤后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者,或损伤而引起局部邪毒感染者。
(6)热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用布袋装好,熨贴于损伤局部,适用于骨关节损伤时间较长,局部瘀血凝聚、肿痛不消者;或慢性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等。近年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电热熨贴,适用于治疗一切骨关节损伤。
(7)药线。又称药条。是用桑皮、纱纸或棉纱捻成线条状外粘或内裹具有拔毒去腐功效约物以作腐蚀瘘管壁或引流脓液之用,适用于附骨痈疽、流注及骨痨形成的瘘管者。
(8)针灸.即使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相应穴位,从而治疗损伤的方法。
(9)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而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适用于治疗软组织挫伤,肌肉、关节劳损,以及骨关节损伤后期。
摩者徐徐揉摩之。因损伤皮肤筋肉,肿硬麻木,而骨未有折断者。《伤科大成》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第二十二)土鳖血竭龙骨共等分,研细末唾调涂。《江氏伤科学》...
生南星(各五钱)晒脆为末,以烧酒和敷,任刀割接骨不知痛苦。《伤科大成》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伤科补要》清钱潢公元1808年...
‘陆’ 膏药要怎么贴才好清洗 膏药的使用方法
平常有很多人喜欢贴膏药,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一旦感觉哪里不舒服了,总是用贴膏药来缓解疼痛,但是使用药膏也要讲究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方法1:用取下的膏药反复沾取皮肤上残留的膏药,很快就可以清除药印,这种方法最简单而且好用。
方法2:先使用硬一些的纸把身上多余的膏药粘下来,然后,把留在皮肤上的膏药贴用药棉蘸正红花油擦拭,然后再用清水清洗。这样基本上可以完全清洗干净。步骤阅读
方法3: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涂抹在残留膏药上,然后用清水清洗。这样也可以清除,但效果比较慢。
方法4:用揭下的膏药油面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遗留在皮肤上的膏药痕迹,也可清除。
方法5:用松节油清除最快,最理想。具体做法是将膏药揭下后,用药用棉签沾取松节油擦拭,然后用清水清洗。
总体来说,就是让药膏充分吸收油脂后就很易去除了。
至于沾到衣服上,最一般的方法是用温水泡好衣服后,多抹点肥皂再慢慢搓。这种只适用于沾有微量膏药的衣服,如果量大的话就要用下面的方法:
1.用酒精加几滴水,放在沾有膏药渍的地方搓揉,待膏药去净,再用清水漂洗或用焙过的白矶末揉,再用水洗亦可。
2.用三氯钾烷洗,再用洗涤刘液洗,最后用清水洗净。
3.用食用碱撒在污处,加些温水,揉搓几次,即可除去。若将碱面置铁勺内加热后撒至污处,再加温水揉洗去污更快。
先在红肿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姜片擦拭;如有伤口,可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后试干,再将折合的膏药摊开,放在小火上烘软,有时因病情需要,在烘软的膏药上均匀撒上一些药粉,再反复折合,摊开膏药,使药粉混入其间,以便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如出现患部发痒时,需在膏药外面按摩,如果不见效,可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棉球涂擦发痒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如出现患处脓液时,可在膏药表面加些纱布,或在膏药被纸中夹剪一小孔,使孔与伤口对应贴敷,以便排脓。对已糜烂,疼痛不止,或出现水泡者,可贴拔毒膏治疗,或将膏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涂红药水,用纱布包扎。
贴橡皮膏药,如伤湿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时,应先将患处用酒精棉球擦净,撕去膏药上的薄膜进行贴敷。但如皮肤发生糜烂及外伤合并感染者,不宜贴用。
膏药中常含有芳香走窜的成分,因此孕妇要慎用,尤其忌在脐、腰、腹部贴用;皮肤过敏者也不宜贴用。在贴膏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药可贮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虫蛀。
禁忌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膏药在秋季使用有讲究 ,因为气温不比夏天,在贴前,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准备贴膏药的地方擦净、拭干。注意是热毛巾,因为这样才有利于患处的毛细血管开放,可以让药物更好地透过皮肤和皮下脂肪吸收。随着天气渐凉,膏药膏体部分会变硬,不易在皮肤上贴牢,就需要将它用催风机或者热水袋加热后再贴。
冬季如何贴冬季,在贴前,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准备贴膏药的地方擦净、拭干。因为这样有利于患处的毛细血管开放,可以让药物更好地透过皮肤和皮下脂肪吸收。随着天气日渐寒冷,膏药的基质变硬,不容易在皮肤上贴牢,就需要将它用热水袋敷一下再贴,主要加热方法有以下几种供大家参考:
1.揭去护膜,用电吹风机加热;
2.贴敷上之后用热水袋加热;
3.不揭护膜,用文火加热,软化后抚平揭下护膜纸;
4.不揭护膜,做饭的时候放在锅盖上熏软后再揭下护膜纸。
备注:加热程度以软化为标准,自己可以灵活掌握。不能太热,以免膏药溢出烫伤皮肤。
第3、4种方法软化后揭护膜纸时注意要把膏药抚平,也可以稍凉一下再揭,这样才容易使膏药和护膜分离。
正确揭膏药的方法,膏药怎么容易揭掉而且不疼1.避开毛发。尽量避开毛发较多的地方,或者将患处的毛发剪掉。
2.热敷。贴膏药前,最好先用热毛巾将患处的皮肤擦净,拭干后再贴。
3.揭膏药时抹点油。揭膏药时,可以一边揭一边涂一些爽身粉或婴儿油。如果没有这些,用点橄榄油等植物油也可以。
4.揭下膏药后,用温水冲洗。这样可以缓解其对皮肤的刺激。
‘柒’ 怎样用中药外洗方法治疗颈椎病
中药外洗作为一种用药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骨科临床,颈椎病的治疗亦不例外。
药物组成:葛根40g,丹参、威灵仙、防风、荆芥、桑枝、桂枝、五加皮、当归各30g。
用法:将上药倒入盆中,加水3L 稍浸渍后煎沸15 分钟,用毛巾蘸药水趁热洗敷颈肩部。第二天仍用原汤加热外洗。1 剂药洗3 天,1 天2 次,每次30 分钟。
加减:麻木甚者,加细辛15g,川椒30g;疼痛重者,加乳香15g,白芍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