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姜的病虫害
克“可杀得2000”对水20公斤)灌根,结合“可杀得2000”稀释10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000倍液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
姜枯萎病:防治:“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000倍液灌根,每次淋施0.2公斤药液,间隔7~10天灌根一次,连续2~3次.
姜眼斑病:防治: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1500倍(即10~15克“翠丽”对水15公斤)或者“可杀得2000”稀释1000倍(即15克“可杀得2000”对水15公斤)叶面喷施,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姜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初病苗茎基部靠地际处褐变,引致立枯。
防治:姜种消毒,“可杀得2000”稀释800倍液(即40克“可杀得2000”对水32公斤)浸泡6小时。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
土壤消毒:1、“恶霉灵”+“福美双”按1:1混合稀释1000倍拌土;2、“可杀得2000”+“代森锌”按1:1混合稀释成500倍液(即40克“可杀得2000”+40克“代森锌”对水20公斤)灌根。
㈡ 立枯病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这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寄主广泛。症状是嫩芽感染后根茎部变褐色、枯死。成年植株受害后,从下部叶开始变黄,然后整株枯黄以至死亡。鳞茎受害后,逐渐变褐色,鳞片上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块。
防治方法:a.该病为土壤传播,应实行轮作。b.播种前,种球用1∶500的福美双溶液浸渍杀菌,或用40%甲酸溶液加水50倍浸渍15分钟。c.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使幼苗健壮,增强抗病力。d.出苗前喷1∶2∶200波尔多液1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2~3次,保护幼苗。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用50%石灰乳消毒。
㈢ 怎么防治立枯病
立枯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5~6月发病。发病初期茎部变褐,后病部收缩、腐烂,在病部及表土上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最后倒苗死亡。防治方法: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发病初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灌。
姜也叫生姜,既是重要的调味品,也可作为蔬菜单独食用。生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吃上几片姜,能增加饭量,所以民间有“饭不香,吃生姜”的说法。但在大姜种植过程中, 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大姜生长过程中病害主要有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在降低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给种植户朋友造成经济损失。
以上就是生姜在种植过程中常遇到的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防止病害的发生,在进行轮作的同时,要加强田间的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不偏施氮肥等,通过精细管理,就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从而为高产和品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㈤ 大姜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大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食品中加了姜,可以去腥调味,在每道菜中都能发现它的存在。除了作为调味品之外,姜还可以用于医药,在中医里他可以用来祛湿除寒,受了寒凉之后就可以做姜水喝。所以姜在我国也会大面积的生产,但是它也有一些病害,比如说姜温病,斑点病,根腐病等都对姜的生产有着影响,要及时对这些病症进行医治。
姜的种植主要有以上三种病症,但也有大姜炭疽病等病症,但都与上面三种类型相似。大姜的病害一定要注意防治,早发现可以趁早治疗,防止其扩散影响其他正常植株,从而影响全年的收入。
㈥ 立枯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立枯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又称为黑痣病(黑色粗皮病)和茎溃疡病。是一种发生严重的土传病害。马铃薯幼芽受害最为严重,在芽上产生黑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使组织坏死。幼根、根毛和匍茎受害,也表现为黑褐色的病斑组织坏死。茎部受害,可伤及导管系统,造成植株萎蔫,最后植株死亡。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为立枯病。块茎受伤会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突出的黑斑块,故称黑痣病。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5年轮作;使用脱毒不带病的健康种薯;土壤消毒,用五氯硝基苯进行药物消毒;用40%的拌种双或拌种灵可湿性粉剂、50%的苯来特可湿性粉剂,以种薯重量的0.2%拌种。也可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70%的代森锰锌或湿性粉剂以9∶1混合,再加1500倍的水浸种,待风干后播种。田间发病时,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防治,每周1次,共喷2~3次。
㈦ 生姜常见病害怎么进行防治
生姜病害主要有腐败病(俗称姜瘟病)、叶枯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曲条跳甲,应及时喷药杀灭及防治。姜瘟病一般从6月份始发,高温多雨发病重,此病主要采用农业综合防治,如轮作换茬,严格选种等。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将病株四周0.5米内的健株一并去除,挖去带菌土壤,病穴内及四周撒石灰1公斤,并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灌根,或50%的代森铵8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新高脂膜喷洒,以防止病害继续发生。叶枯病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防治方法是在发病初期,对姜苗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2:200倍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锌600倍液,视病情,隔15~20天,喷2~3次。若在喷洒液中加入新高脂膜适量,防治病虫效果更佳。
㈧ 如何辨认生姜立枯病怎样进行防治
(1)症状
主要危害幼苗。发病初期,病苗茎基部近地处褐变,导致地上茎叶枯黄。叶片染病,初生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扩展后常相互融合成云纹状,故又称纹枯病。茎秆上染病,湿度大时可见微细的褐色丝状物,即病原菌菌丝。根状茎染病,局部变褐,但一般不引起根腐。
(2)病原
病原为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土中或以菌丝体、菌核在杂草和田间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菌丝又借攀援接触进行再侵染,病害得以传播蔓延。高温多湿的天气或植地郁闭、高湿或偏施氮肥,皆易诱发本病。
(4)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块种姜。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田间积水时,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喷淋或浇灌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倍液,或井冈霉素50~100毫克/升,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200~300倍液,隔2~3天1次,连续2~3次。
㈨ 立枯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幼苗的幼芽或根会变成褐色,然后病芽因扭曲腐烂而死亡;叶子发黄萎蔫,然后发病部分会很快蔓延开来。当天气突然晴朗时,幼苗会迅速枯萎,其心叶和上部叶会被“捆住”。原因:温差过大、土壤偏碱性等。防治方法:病中晚期喷100ml青枯立克+15ml大蒜油,三天喷一次,喷2-3次。
㈩ 生姜叶枯病主要危害生姜叶面,生姜叶枯病该怎么防治
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配料,姜叶枯病也是种植中常出现的病变,叶枯病在高温多雨时,或者高温季节露水较重时发生严重。如果棚内浇水比较频繁,夜间温度相对较低,大姜叶片结露严重姜叶枯病。叶片受害后,首先在病部产生黄褐色枯斑,然后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严重时叶片变褐、枯萎。病部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座。
给大姜施足底肥,并及时追肥,满足大姜对养分的需求。在种植大姜时每亩施用生物有机肥80公斤、复合肥60斤、硼肥100克、锌肥200克做底肥。在大姜三股杈期及时追好“断奶肥”防治方法是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并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株烧埋;重病地块宜实行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播种前精选姜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