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通讯方法的变化过程图片

通讯方法的变化过程图片

发布时间:2022-12-23 09:56:30

Ⅰ 中国古代到现代通讯方式的演变

1、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

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3、飞鸽传书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

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

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

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4、风筝通信

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5、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

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6、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

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7、邮递

以实物传递为基础,虽然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越简单越真实,越纯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传递最简单最纯朴的方式,更不因传递速度过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快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面也越来越高,但其发展受交通运输制约无便利的交通运输怎么也快不起来。

8、电话

电话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网络电话,其传递方式与网络方式优缺点基本相同,与网络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电话不能直接传递文字图片,与邮递方式不同在于不能传递实物。

9、传真

传真是近二十多年发展最快的非话电信业务。

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称为传真。

传真的主要技术有:扫描技术,记录技术,同步同相技术,传输技术。传真的通信过程包含扫描,光电变换,图像信号的传输,记录变换,收信扫描和同步同相。

传真是基于PSTN的电信信号通过设备中转传真信号。直接由于科技大迅速发展,电子网络传真逐渐成为取代传真机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10、卫星电话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电话就是卫星电话。

卫星电话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

11、电报

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通讯越来越迅捷,电报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也许有一天电报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

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12、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都是数字数据,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就是数据通信方式,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结合的通信方式。在数据通信中,按每次传送的数据位数,通信方式可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是一次同时传送8位二进制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需要8根传输线。并行方式主要用于近距离通信,如在计算机内部的数据通信通常以并行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处理简单。

串行通信一次只传送一位二进制的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只需要一根传输线。串行方式虽然传输率低,但适合于远距离传输,在网络中(如公用电话系统)普遍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Ⅱ 古代与现代的通讯方式

1、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2、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读音:fei ge chuan shu,汉语成语,释义: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3、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就有传递讯息的记载。

4、电报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

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现在,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5、电话

电话是一种可以传送与接收声音的远程通信设备。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贝尔于1876年3月申请了电话的专利权。

美国国会2002年6月15日269号决议确认安东尼奥·穆齐为电话的发明人。穆齐于1860年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发明,并在纽约的意大利语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项发明的介绍。

历史上对电话的改进和发明包括:碳粉话筒,人工交换板,拨号盘,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双音多频拨号,语音数字采样等。近年来的新技术包括,ISDN,DSL,网络电话,模拟移动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烽火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鸽传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话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驿站

Ⅲ 动物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三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之位属于物理信息,动物道物通过分泌信息素和标记激素属于化学信息。一些动物经常使用特殊的信息素来吸引配偶、追踪目标、识别朋友和敌人、发出警告、标记位置、聚集或分散群体。蜜蜂跳舞、孔雀展开翅膀、墨鱼喷墨、豪猪长出刺、雄鸟振翅向雌鸟发出信号等行为都是行为信息。



(3)通讯方法的变化过程图片扩展阅读:

动物的信号形式:

信息以信号为载体发送出去,为各种外感受器所接受。所用信号有以下各种形式:①声音。许多昆虫用身体各部摩擦发声,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发声器官,最成功的属鸟、鲸和人,人类借语言传递的信息量极大。

以声音为媒介的通讯方式有以下特点:声音包括频率、音质、清晰程度、响度、时间模式等,信息容量很大;产生和消失快,维持的时间短;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号源,脊椎动物头部两侧有耳,还可定位声源。② 视觉形象。包括身体上的标志( 结构 、颜色等)、姿势、动作等。

许多蜥蜴在求偶时会显露色彩鲜艳的腹部以吸引雌体。视觉信号较易定位,但只能直线传播,易为环境中的物体所遮挡,且受光线影响。③化学物质。动物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分泌到体外,用以传递信息,称为信息素或外激素。

信息素用于性引诱,指明食源和休息场所,或用作报警信号、进攻信号、集合信号、驱散信号等。④触觉信号。触觉信号都在近距离传递,易于定位。多为身体直接接触,交配行为的完成有赖于触觉通讯。三棘刺鱼的雌体尾基部被雄体吻部触碰后才能排卵。

触觉信号的强度和性质可以迅速改变,出现及消失快,有一定的信息量,便于传递定量信息。 ⑤电信号。即电鱼、美洲鳗等动物所采用的电通讯方式。电信号通讯不受障碍的阻挡,具有高度的方向性,不过作用距离短,这一点和触觉信号通讯相似。

Ⅳ 通信方式有哪些种类从古代通信到现代通信,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过程 要简洁,快。

1.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着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1935年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设立了一座电视台,次年就成功地把电视节目发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兹沃尔金又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决了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自从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以后,传真技术不断革新。1972年以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1972年至1980年间,传真技术已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除代替电报和用于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外,还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应用;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此外,作为信息超远控制的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遥控是利用通信线路对远处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用于电气事业、输油管道、化学工业、军事和航天事业;遥测是将远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气压、温度、流量等变换成电量,利用通信线路传送到观察点的一种测量技术,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业;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测量技术,在高空或远处利用传感器接收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或能够识别的图像或电子计算机用的记录磁带,提示被测物体一性质、形状和变化动态,主要用于气象、军事和航空航天事业。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进一步促使电子计算机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用它制成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发明了晶体三极管,于是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晶体管计算机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样的真空电子管产品。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单一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共享。通信介质从普通导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双绞线、光纤导线、光缆;电子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也飞速发展起来,扫描仪、绘图仪、音频视频设备等,使计算机如虎添翼,可以处理更多的复杂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2.
通信发展史
有线通信
美国莫尔斯(F.B.Morse):约5km的电报(点,划,空间→字母,数字);
美国贝尔(A.G.Bell):取得电话机专利(电信号→语音);
美国普宾:通信电缆;
1972年 日本:公共通信网的数据通信,传真通信业务;
美国:发表贝尔数据网络,英国:图像信息服务实验;
现代 通信系统利用某些集中转接设施→复杂信息网络
→"交换功能"→实现任意两点之间信号的传输.

无线通信
1864年 英国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设想;
1888年 德国赫兹(H.Hertz):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1895年 意大利马可尼:传距仅数百米的无线通信;
1901年 意大利马可尼:横渡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1938年 法国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国CBS:彩色电视实验广播;
1951年 美国CBS:彩色电视正式广播;
现代 无线通信遍及全球并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达数十米之内.
数学分析方法发展史
一,傅立叶分析
1822年 法国数学家傅立叶(J.Fourier):奠定傅立叶级数理论基础;
泊松(Poisson),高斯(Gauss):应用到电学中;
19世纪末 用于工程实际的电容器→处理各种频率的正弦信号;
20世纪 谐振电路,滤波器,正弦振荡器→扩展应用领域.
二,拉普拉斯变换
19世纪末 英国工程师赫维赛德(O.Heaviside):运算法(算子法)-先驱;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拉普拉斯变换方法;
20世纪70年代后 CAD求解电路分析方法 →替代拉氏变换.
离散等其它系统的发展→
三,Z变换
1730年 英国数学家棣莫弗(De Moivre):生成函数-类似;
19世纪 拉普拉斯: 贡献
20世纪 沙尔(H.L.Seal): 贡献;
20世纪50~60年代 抽样数据控制系统 →Z变换应用.
数字计算机的研究与实践
四,状态方程分析
20世纪50年代 经典的线性系统理论(外特性);
20世纪60年代 现代的线性系统理论(内部特性),
卡尔曼(R.E.Kalman):状态空间方法.

Ⅳ 通讯方式演变

口语时代 古代 击鼓
文字书写时代 西周 邮驿
文字书写时代 公元前100年 鸿雁传书
文字书写时代 公元前7世纪 灯塔
文字书写时代 1777年旗语
印刷时代 1792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印刷时代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
印刷时代 1857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完成
印刷时代 1875年,贝尔发明史上第一支电话。
印刷时代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印刷时代 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印刷时代 1887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印刷时代 188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印刷时代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同时成功研制了无线电接收机。
印刷时代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电影。
印刷时代 1901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印刷时代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无线电救了700多条人命。
印刷时代 1915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印刷时代 1920年代,收音机问世
印刷时代 1920年代,英国人贝尔德成功进行了电视画面的传送,被誉为电视发明人。
印刷时代 1926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印刷时代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印刷时代 1947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印刷时代 1953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印刷时代 1955年,美国为了大战的需要,发行了第一部军用电子计算机。
印刷时代 1956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印刷时代 1957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印刷时代 1958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
印刷时代 1960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
印刷时代 196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电视卫星传送的时代。
印刷时代 1962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网络传播时代 1969年,美军建立阿帕网(ARPANET),目的是预防遭受攻击时,通信中断。
网络传播时代 1969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网络传播时代 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网络传播时代 1975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网络时代自己可以很容易查到了

Ⅵ 从古至今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按出现的先后顺序)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当代
计算机网络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Ⅶ 20年后的通讯方式是什么

主流还是手机。

而对于点对点之间的通信,按照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三种。

现代通信方式:

1、邮递

以实物传递为基础,虽然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越简单越真实,越纯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传递最简单最纯朴的方式,更不因传递速度过快造成信息的溢漏;快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面也越来越高,但其发展受交通运输制约无便利的交通运输怎么也快不起来。

2、电话

电话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网络电话,其传递方式与网络方式优缺点基本相同,与网络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电话不能直接传递文字图片,与邮递方式不同在于不能传递实物。

3、传真

传真是近二十多年发展最快的非话电信业务。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称为传真。

传真的主要技术有:扫描技术,记录技术,同步同相技术,传输技术。传真的通信过程包含扫描,光电变换,图像信号的传输,记录变换,收信扫描和同步同相。

传真是基于PSTN的电信信号通过设备中转传真信号。直接由于科技大迅速发展,电子网络传真逐渐成为取代传真机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4、卫星电话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电话就是卫星电话。卫星电话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通信方式

Ⅷ 中国从古至今的通讯方式——急需!!!!!!(详细)比如XX,X朝,时间。。。。。。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和文字后便有了通讯,通讯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绵长。
大致分为两个时段——古代和近现代时期,其分别标志是电的出现。
古代的通讯比较简单,由于年代久远,不大可考证确切年份,只能给出个大概的发展历程。
1.通过语言带话,A必须面见了B才能表达自己的来意。
2.文字的出现,带来了副产品——信件。巴比伦的国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团,刻上文字内容,再用湿土包裹晒干后(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总督。中国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阅读几百公斤的竹简。
3.随着金属时代的到来,军事活动的频繁带来了加密技术的出现。波斯人用皮带缠绕在木棍上写军事密文,读者找到同样粗细的木棍绕上皮带才能阅读。而恺撒密码成为密码学的一个经典。
4.通讯事业渐渐专业化,出现专人送话。古罗马城里有700多专职的送话奴隶,一个机灵的奴隶要负责往往负责传递100多个口信.
5.信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讯速度。中国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烟示警。
6.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国家职能的逐渐细化,通讯事业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中国、波斯和罗马都修建了大规模的驿路,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驿站。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7.人类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开始采用各种类型的载体——直到今日,法国诺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国。信鸽技术也兴旺起来。
8.船队的出现和频繁出现了旗语。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驿站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对所统治的广大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加强与各地的联系,使文书、政令、公函等文件和军事消息能迅速地传递,在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就建立一个驿站,派有专人负责管理,饲养着驿送文书的马匹。驿使在传递文书途中,每到一个驿站,即行换马赶路,这就大大加快了传递的速度。对于紧急文件,更以每天几百公里的速度传递,称为“加急”。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说。因此,驿站就是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现在从地名上还能找到当年驿站的痕迹,如四川省的“龙泉驿”,湖南省的“郑家驿”。教材里的照片是江苏省高邮市古代驿站遗址“孟城驿站”。
喊叫
人类最原始的通信方式。古猿人在狩猎时,通过叫喊驱赶猎物并告诉同伴猎物逃窜的方向。在遇到险情时,用叫喊向别处的伙伴报警。
击鼓传令
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用击鼓传令的方法传递信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铜做成直径为2~8米的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特制的鼓架上,一旦有敌人侵犯,鼓手就敲出不同的鼓点,进行联络和防卫。
信鸽送信
信鸽,人们称它为“空中天使”,它有着非凡的归巢能力,所以人们常用它来传递消息和情报。例如: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巴黎被普鲁士军队重重围困,是信鸽把消息送到了援军手中,解除了巴黎之危。至今法国人对鸽子仍然情有独钟,法国因此被誉为“鸽子王国”。
马拉松的故事
马拉松赛跑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军事通信形式——奔跑。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在首都雅典前沿的马拉松镇,希腊军民与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保住了雅典。传令兵菲迪波德斯为了把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回国内,带着受伤的身体,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当他一口跑完42千米的时候,高喊一声:“我们胜利啦!”然后,他就倒在了雅典广场上。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设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项目。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这个故事表明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还设有不同等级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各台还按照远近大小,分别配置若干兵卒。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这种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例如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传递军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详细的敌情从边境传达上来,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传达下去。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还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严密的邮驿〔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那时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相当高了。
古书《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图谋联合进攻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于秦晋两个大国的势力威胁之下,处境危急,为瓦解敌军进犯,郑国便派使者到秦军营建议:“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灭亡郑国,只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不如秦郑结盟,将来秦国使者到东边来,郑国还可以做秦国的东道主。”秦国认为有理,即罢兵,并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驻守郑国。郑国为了表示和好,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交给三个使者管理。那知杞子等却向秦密报说,他们已掌握了郑国北门,请派兵偷袭郑国。可是当秦国派往偷袭郑国的军队走到滑国(在今河南洛阳东面)地方的时候,便被郑国商人弦高发觉。弦高感到祖国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装成郑国特派使者,用他贩运的十二只牛,去犒劳秦兵,暗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郑国的邮驿,星夜给国内报信。郑国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严密戒备。秦兵发现郑国已经作好应战准备,只得停止前进,顺便灭掉滑国而回。可见当时的邮驿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邮驿通信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完备起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到了唐朝,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一千六百多处,其中水驿二百六十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八十多处。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受到处分。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描绘邮驿速度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对唐朝,当时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有好几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这个消息。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时期,由于军事活动范围的扩大,通信事业就更加发展了。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元朝将驿馆音译为“站赤”,所以后来通称邮驿为驿站。
有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所着《马可·波罗行纪》这部书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设一处驿站。每个驿站都有宏大华丽的房屋,内备床铺,被褥皆以绸缎制成,住宿时所需物品,无不俱全,专为钦使来往休息之用。他
说,即使国王来住,也必定觉得非常舒适。他还说,这样大的驿站,足有一万多处,驿马共有三十万匹。马可·波罗的描写,可能有些夸大,但元朝驿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另外元朝还沿袭宋朝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象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两万处。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这些铺丁腰里挂着铃铛,手里拿着枪,夜间还要拿着火把。他们走到路狭地方,就用力振铃,叫路上车马行人让路。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在很远地方振铃,下铺一闻铃声,即作好准备,接递文书,继续前进。这样,一铺接一铺不停地传递,一昼夜规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清朝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两千多年来的邮驿通信,虽然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广大人民却是个沉重的负担。例如,唐明皇为了让他的宠妃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就为她从长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专设了一路邮驿,昼夜飞驰,运输新鲜荔枝。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有名的诗句,就是对这件事的讽刺。又如清朝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就曾上书皇帝,诉说贵州地区驿站的痛苦情况。他说,天下最苦最累的莫过于驿站,而驿站最险最远的又莫甚于贵州。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种地织布,死的死,逃的逃,流离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实,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邮驿通信都普遍有这种现象,这不过是两个典型例子而已。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文书,除了宋朝还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既然这样,私人如遇有紧急事情,需要通信,地主、富商还可以派家丁或雇脚夫远道传书;一般老百姓只有托人捎带,不但辗转传递,缓不济急,而且往往延误或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了许多“鸿雁传书”一类的故事,古代人民通信的困难,可以想见。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往来频繁,出外经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家乡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等,更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时而起。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主要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长安的机构,再凭收据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数取钱。这实际上就是汇兑业务的萌芽。当时还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或木刻报纸,通过邮驿传到各地,好象现在的报刊发行一样。到了明朝,就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乡约”,相传起源是这样的: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想念家乡,相约每年推同乡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产和信件,后来就形成专业的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直到东北和西北各省。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发展最盛的时期,当时全国大小信局总共有几千家。自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五口通商条约以后,上海商业和交通畸形发展,各民信局便纷纷扩大组织,在上海设立总号,在各地商端口设立分号、联号或代理店。规模小的民信局,就联合起来营业。这样,在全国各商端口和交通较方便的大市镇联成了一个稀疏的民间通信网。
民信局是一种商业组织,由东家(俗称老板)出资,雇用店员经营。因为它是以谋利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够获利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争设机构和路班,无利可图的偏僻地区就无人注意。民信局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商人。为了招揽业务,各民信局还给他们的主顾以种种便利。例如:在晚间商店结帐后,派人到各商店,登门收揽邮件和汇款。长年主顾还可以记帐总付信资,甚至还可以打折扣。
从很早的时候起,广东、福建等省沿海地区的贫苦人民,到海外谋生的很多。还有一些人,是被帝国主义强盗骗到外国去作苦工的。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和他们的家属通信,或者把千辛万苦挣得的一些零星银钱寄回家里,起先都是托人捎带,很不方便。后来,广东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发展业务,组织了“侨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信和汇兑业务。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华侨汇款附寄的信叫做“侨批”,所以把这种寄递华侨信件和汇款的机构叫做“侨批局”。侨批局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设立分号。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还有侨批局一百多家,国内外分号共一千多家。它们对便利海外华侨寄信汇款和与祖国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欢迎;本身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并没有设法对中国官办的驿站和民办的民信局以及侨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夺我国的邮权。民信局和侨批局虽然遭到侵略势力的打击和摧残,但是由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还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没有被扼杀。后来,由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创办海关邮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对民信局采取登记办法,强令民信局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交运邮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邮件总包费用,遭到民信局联合罢业反抗。赫德乃改用另一套办法,将海关邮政国内平信资费由四分降为一分,本端口平信由四分降为半分。以资本主义竞争手段,将民信局打击得一败涂地。甚至在辛亥革命后,官办邮政还仿照民信局信件随到随投的优点,强迫官邮信差,实行每日由四次改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递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罢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年,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勒令限期结束的高压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办。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通称为简。古书《诗经》记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诗中已有“简书”名称。汉代的竹筒就叫汉简。
汉时河西四郡,把守边境重要关口的武将称为都尉;把守一处小城的武官称为鄣尉;管理边境侦察敌情的武官称为候官;管理一个烽墩即一个侦察中心点的称为候长;最基层的侦察哨长称为燧长。燧长通常管有三至三十个戍卒。
自富兰克林验证了电的本质之后,经过法拉第等人的拓展,电的介入使通讯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1.1792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2.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
3.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4.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5.1887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6.188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7.1901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8.1915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9.1926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10.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11.1947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12.1953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13.1956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14.1957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15.1958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同年贝尔公司研制开发成功计算机通信装置。而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集成电路(IC) ;
16.1960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
17.1962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18.1969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19.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20.1975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21.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机"Apple II";
22.1978年美国提出建设高速通信网络规划;
23.1979年传奇的美国Xero公司研究小组在鲍勃·泰勒的领导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24.1981年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出"MS-DOS"。同年IBM发布IBM-PC;
25.1984年出现CD-ROM,通讯进入海量时代。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
26.1988年随着通讯事业发展,virtus剧增;
27.1991年美国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至今是snjoK通讯业的绝对垄断性芯片;
28.1993年美国Intel公司开发出非Risc高性能CPU;
29.1994年美国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30.1995年微软开发"Windows95",把网络功能集成在PC机上;
其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例如Novel公司推出Netware,Cisco公司主推TCP/IP协议,以及ATM,Gigabit,xDSL,X.25,Framerelay等通信协议的出现。
以前的通讯方式比较慢,传递的内容不全面,容易丢失,有不确定性!现代的通讯方式传递快,信息量大,及时准确,可以传递声音、图像、文字! 古代:寄信用马匹,中途有驿站,亦有有信鸽的,一般短距离使用,战争时长城上烽火台烧狼粪,发明火药之后还有电视剧中常见的信号弹
现代:发短信,发彩信,发闪信,通话,视频聊天,一些当面不好说的话,可以在电话里,随时随地,一些说不出口的,就发信息,现代比古代快啦许多,既节约时间,又能让人即事的看到消息.差别非常大.以前送到一个地方要十天个把月,现在最多不超过十天。

Ⅸ 从古到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

1、远古时期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2、古代时期靠驿差长途跋涉。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在我国古代,纸还没有发明以前,常见的“信”是用漆书写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牍。由于木牍一般一尺长,故又称为“尺牍”。后来,有人把信写在绸子上,叫做“尺素”。

3、近代时期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4、现代时期电报、电话。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5、当代时期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

(9)通讯方法的变化过程图片扩展阅读:

信息传递的作用

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消息。信息的积累和传播,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基础,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动力,信息是人类了解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凭据。

比如,科学研究不仅要及时获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及时公布和告诉他人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断发展。

业务上,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以便确定买什么商品、买什么商品、卖什么商品、卖什么商品;日常生活上,要及时获取天气、商品、文体活动、亲友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不断地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生产、生活等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日常生活一刻也离不开信息。

Ⅹ 线路交换方式的通信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电路交换的通信过程有三个阶段: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拆除连接。

电话通信的过程是首先摘机,听到拨号音后拨号,交换机找寻被叫,向被叫振铃同时向主叫送回铃音,此时表明在电话网的主被叫之间已经建立起双向的话音传送通路。

当被叫摘机应答,即可进入通话阶段;在通话过程中,任何一方挂机,交换机会拆除已建立的通话通路,并向另一方送忙音提示挂机,从而结束通话。



(10)通讯方法的变化过程图片扩展阅读:

电路交换连接建立以后,数据就可以从源节点发送到中间节点,再由中间节点交换到终端节点。当然终端节点也可以经中间节点向源节点发送数据。

这种数据传输有最短的传播延迟,并且没有阻塞的问题,除非有意外的线路或节点故障而使电路中断。但要求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建立的电路必须始终保持连接状态,通信双方的信息传输延迟仅取决于电磁信号沿媒体传输的延迟。

阅读全文

与通讯方法的变化过程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