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震躲避方法
避震要点:
1、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2、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3、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4、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1)地震时的撤离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本地震带约集中全世界15%的地震。
洋中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洋中脊。洋中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B. 地震时的五个逃生方法
遇到地震时该如何自救?虽然这个话题已经宣传过多次,但很多人在面对紧急情况下还是很容易不知所措。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地震时的逃生方法,供大家参阅。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因燃气管线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坚硬物等用品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1.就地选择开阔地逃生 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
3.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4.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不要回到教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