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膝关节功能评分有哪些
一、慢性疾病及关节炎评估系统
1
、
HSS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评分系统。这是一个百分制系统:疼痛
30
分,功能活动
22
分,关节活动度
18
分,肌力
10
分,无畸形
10
分,无不稳定
10
分。使用
拐杖或有关节伸直受限时要减分。这是较早用于关节置换的评分标准。目前仍被广泛运用。
2
、
AKSS
(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疼痛
50
分,
关节活动度
25
分,稳定性
25
分,有屈曲过伸或侧方畸形要减分,走路
50
分,上下楼梯
50
分,需扶拐时要减分,总分
200
分。该系统是目前在北美使用最广泛的评分系统。
二、特定疾病评分系统
1
、
WOMAC
指数(
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特大学骨关
节炎指数)
是针对骨关节炎的评分系统。
分为疼痛、僵硬、体力功能和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
5
个部分,共
36
个项目。由于下肢的骨关节比较常见,所以其描述主要针对下肢。在使用
时可以使用整个系统或挑选其中的几个部分。
分数记录时可以使用
V
AS
(
Visual an alog scale
)
尺度或
0~4
级尺度。这是一个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评分系统。
㈡ 髋关节活动度评估
第一小组
1.仰卧髋关节屈曲的活动度(达标130度一140度)
2.俯卧髋伸(达标10度一15度)
3.髋外展(达标30度一45度)
5.髋内收(达标20度一30度)
6.髋内旋(达标40度一50度)
7.髋外旋(达标30度一40度)
㈢ 关节活动度评定的重点是
肩关节:
屈曲:180°
伸展:45°-50°
㈣ 测量肩峰与鹰骨嘴重点是评定什么
当出现肩关节屈曲受限、内外旋受限或其他肩关节功能障碍时,就有必要通过肩关节活动度测试来评估肩关节的基本功能。
业内常用的肩关节活动度评估主要有肩关节屈曲度评估、盂肱关节内旋及外旋评估,现将评估要点罗列如下。
肩关节屈曲度评估
1、被测者呈仰卧状,双臂自然放于体侧,无外展、无内旋、无外旋。
2、肩关节自然适度屈曲(上举),量角器轴心放于肩关节轴心外侧(肩峰往下约2.5-3CM处),固定臂走向与腋中线重合,移动臂置于肱骨外侧中线。
3、一手托被测者大臂,另一手握被测者小臂,在被测臂部放松状态下(肘关节仍要伸直,且没有外展和内、外旋)被动屈曲臂部至终末点或有代偿时读取量角器刻度。
注:肩胛骨过度移动或腰背拱起都属于典型的代偿现象。
盂肱关节内旋度评估
1、被测者仰卧,肱骨外展90度(肱骨与两侧肩峰在一条直线),屈肘90度、掌心向前(若臂部维度较小,可将肱骨稍稍垫高,以减少肩、臂之间在额状面上的落差)。
2、量角器轴心置于肘关节鹰嘴(肘关节突起最尖锐处),固定臂与地面垂直(正常情况下也正好与小臂中线重合),移动臂与尺骨外侧中线重合。
3、盂肱关节被动内旋至终末点或代偿出现时,测量内旋幅度。
注:肩部抬起是最常见的代偿现象。
盂肱关节外旋度评估
体位及量角器的放置方法与盂肱关节内旋度评估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盂肱关节要做与上面相反的外旋动作并对其外旋幅度进行测量。
㈤ 四肢长骨骨折康复的康复评定
(一)骨折愈合情况评定:注意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注意发现是否存在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等愈合不良情况;注意有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
(二)疼痛评定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法)
VAS评分法简单、快速、易操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测定疼痛强度的常用方法。取一条长度为100mm的直线,直线左端(或上端)代表“无痛”,直线右端(或下端)代表“无法忍受的痛”。测试者要求患者将自己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线左端(或上端)至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该患者的疼痛强度。每次测定均使用未画过标记的直线,以避免患者比较前后标记而产生主现性误差。VAS评分法不仅可以测定疼痛的强弱程度,也可以测定疼痛的缓解程度及其它方面如:情感、功能水平的程度等。
2、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表
McGill疼痛评分表(MAP)是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定疼痛的量表,将疼痛分为感觉性、情绪性和判断性三大类20 亚类,含 78 个词,能灵敏有效地测定疼痛的性质和强度,但因词汇较多,难以准确理解,有些词难以找到中文对应词,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简化MPQ 将词汇缩减为15 个,并增加了视觉模拟量表(VAS)内容,使其实用性大大提高。临床实验证实,与标准 MPQ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国内有人应用简化 MPQ 对急性痛、慢性痛和术后痛患者的疼痛性质、强度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比较,表明简化MPQ 信度高、效度好,简便易行, 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测痛工具。简化的McGill疼痛评分表主要包括6项指标:选词项目数、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目测类比定级(VAS)与现有疼痛强度(PPI)。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1、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关节活动度可以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种测定方法,原则上取被动测定值作为记录,如果需要合并记录主动运动测定值时可在括号内记入并注明主动运动字样。
(2)使用具有较长测量臂的角度仪,至少每递增5°为一刻度。
(3)在肢体选定显而易见且容易掌握的部位安放角度仪的基本轴和移动轴臂。
(4)测量时先将角度仪的基本轴及移动轴相重合为0°,然后使移动轴随着关节的运动而相应移动,度数增加。
(5)具有多关节运动的场合,原则上采取避免受到影响的体位进行测量。
2、测定数值的表示
(1)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数值以基本体位0°位(neutral zero method,约与解剖学的体位相一致)作为基准来表示。
(2)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如根据病例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者与关节活动度有关内容应该随测量值一并记入。
(三)肌力评定,国际普遍通用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为191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Lovett所提出的6级分级法,具体如下:
· 0级:零(zero)无关节活动,无肌肉收缩
· 1级:微弱(trace)有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 2级:差(poor)去重力情况下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3级:可(fair)抗重力情况下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4级:好(good)抗中等阻力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5级:正常(normal)能抗最大的阻力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肌力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如被测的肌力逼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具体如下:
0 级~~~未触及肌肉的收缩。
1 级~~~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级~~~可触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活动到最大范围的50%以上,但不能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2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50%以下。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50%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3+级~~~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对抗轻微阻力。
4-级~~~能对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级~~~能对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级~~~能对抗比中等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级~~~能对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级~~~能对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若检查时有痉挛加“S”或“SS”(S-spasticity),如有挛缩加“C”或“CC”(C-contracture),以示该肢体有特殊情况。
( 四 ) 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1、上肢测量
(1)上肢长度测量:测量时,病人作为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悬后,腕关节中立位,医疗人员测量从肩峰外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上臂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
前臂长:体位同上,测量从从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2)上肢围度测量
上臂围度:病人分别取肘关节用力屈曲和肘关节伸展2种体位,医疗人员测量上臂的中部、肱二头肌最膨隆部的围度。
前臂围度:病人将前臂放在体侧自然下垂,医疗人员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2、下肢测量
(1)下肢长度测量:测量时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大腿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距离。
小腿长:体位同上,测量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距离。
(2)下肢围度测量
大腿围度:病人体位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医疗人员测量髌骨上方250px处或自髌骨上缘起想大腿中段去6、8、10、300px处的围度。记录结果时注明测量部位。
小腿围度:病人体位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医疗人员分别测量小腿最粗处和内、外踝上方最细处。
(五) 感觉功能评定,检查病人有无合并神经损伤。
(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上肢骨折时重点评定饮食、写字、更衣等功能障碍。下肢骨折主要评定步行、负重等功能。常采用Barthel指数、FIM(功能性独立性评定)等。
㈥ 关节活动度检查方法有几种
关节痛应当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首先应当是望诊,观察关节部位有无红肿隆起,静脉怒张、窦道癫痕、肌肉萎缩、畸形等情况结合触诊了较两侧是否对称,等长,是否有关节积液如膝关节的浮骸试验,是检查关节积液的常用方法。步态往往也是表明关节疾患的重要表现如破行,鸭行步态,跳跃步态呆步及麻痹性步态,痉挛性步态等;某些关节病变可有关节活动时弹响;关节的触诊即对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度情况的检查,两侧要进行对比肢体测量也是诊断中一项内容。针对不同关节有不同的特殊检查法,而不同的检查法对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㈦ 关节活动度检测相关
有关ROM的表示方法不尽相同,一种以解剖部位为“O”不论屈或伸,当关节伸直受限时,测量的角度数可能成为负数。另一种在屈曲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O”,在伸直活动记录时以充分伸直为“180”。
ROM检查的目的为:(1)通过检查发现阻碍关节活动的因素。(2)判定障碍的程度。(3)提示治疗方法。(4)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
所以测量时并不需要精确到度。
㈧ 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方法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的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判定可能康复的程度;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客观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进展情况,以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为病人及治疗师提供动力,为科研提供客观资料等 。
㈨ 关节活动度测量如果达不到基线怎么测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为: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测量,首先以关节的中立为为基准进行测量,也就是关节的0度为基础,通过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上举、内翻、外翻等动作进行关节角度的测量,需要关节角度尺进行测量。如果关节角度过大,说明关节比较松弛,关节囊有撕裂等病变。如果关节角度过小,说明有关节黏连及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必要时需要结合放射线片检查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