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用菌大棚怎么建好
食用菌大棚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来决定,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不知你是哪个地区的。
2. 食用菌专用大棚建造要注意什么
在蔬菜栽培中,完全用框架支撑使用塑料薄膜建造的蔬菜栽培设施才称为大棚,而在食用菌栽培中,常将有屋面的各类温室也统称为大棚。在食用菌栽培中,有屋面的大棚要较框架支撑塑料薄膜建造的蔬菜栽培用大棚更好用,更适合食用菌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这种有屋面的大棚更利于保温、保湿。
食用菌专用大棚建造要充分考虑食用菌喜阴喜湿、少光好气的特点。各地气候条件不同,食用菌的栽培季节也不同,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和建造。原则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温、保湿和通风性能良好,这就要求墙皮要厚,最好达到平均80厘米左右,北方冬季要达到早晨温度8℃以上,最高温度在30℃以下。
(2)建造方向要顺应当地栽培季节的主要风向,以利通风换气。要前后通风,形成对流,通风口不可一面有一面无,并备好不需要通风时通风口的封闭材料,通风口安装窗纱防虫进入。
(3)棚内外预留吊挂遮荫层的装置。
(4)面积不可过大,以利病虫害的控制,以200~700米为好。
3. 食用菌大棚建造有几种搭建方法
食用菌大棚的模式很多。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不能一概而论。有复杂的。有简易的。
4. 大棚种植食用菌的方法是什么哪种食用菌容易种植呢
①选址做畦。栽培畦,一般选择背风避阳的地方做畦,畦深80~100厘米,长宽依地势而定,如果过宽,畦内可设过道,过道间距离,按便于采摘,伸手可及为标准。通常农村个人或者合作社采取这种模式,也是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帮扶对象。工厂化投资大,产量高,品质可控,通常为企业行为,通过资本化获得支持。
5. 食用菌栽培技术要点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栽培准备工作: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二种。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
二、转色、出菇管理: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15℃之间。每收获1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②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温差。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2.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2.1发育条件 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其菌丝体培养宜在黑暗中进行,因在较强散射光照射下,会过早成熟,影响产量。子实体则可在高温高湿强光直射下旺盛生长,耳片大而肥厚,颜色紫红至紫褐,品质优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
三、栽培方法:有三种,均采用17×34厘米的筒膜料,两头接种,然后栽培。
1、床架式:设置床架方式与香菇同。再将菌袋两端用绳子扎紧,袋面上用刀片划上4~5条纵向缝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为卧放在床架上,排满后,需盖上地膜。
2、吊挂式:棚内设成排木桩,菌袋吊挂在木桩上,其间距离自定,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即可。菌袋齐地面至桩顶一一吊挂,袋距5厘米,桩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后,每3~5行桩用整块地膜全部罩盖住即可。
3、沙畦式:内设数个长方形不漏水的浅床坑,上铺河沙,厚5~10厘米,此法*适高温干旱情况下应用。排放前沙层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设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桩吊挂菌袋以增加产量,排、吊完好用整块大膜覆盖。
6. 食用菌栽培大棚
不能一概而论,是否可以四季种植要考虑以下因素:
1.食用菌品种:不同的品种要求的温度不一样;
2.大棚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调节能力;
3.当地常年温度变化情况;
如果当时、当地的温度不适于某个品种食用菌的生长要求就得要创造条件(设施栽培)。
7. 竹木结构食用菌大棚如何建造
石家庄有很多在建的竹木结构大棚。经济使用。不妨现场考察一下。
8. 食用菌大棚应该怎样建设
食用菌大棚模式很多。需要根据栽培的品种选择。一般常规的大棚就是按照蔬菜大棚的模式搭建即可。
9. 平菇养殖大棚怎么建
平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用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各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
平菇栽培是一种投资低、见效快、受益高的致富项目,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已广泛推广栽培,市场前景很好。
由于平菇管理粗放。适应性强。所以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由于南北方的气温差距,所以对于平菇种植大棚的建设,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北方冬季气温偏低,气候干燥。所以平菇大棚建造,应该具备保温,保湿的原则建设。因此按照常规的温室蔬菜大棚模式,或者半地下大棚的模式建设即可。
至于南方。由于气温比较高。空气比较湿润。所以大棚的建设就比较简陋了。只要能够通风换气。保湿,防雨即可。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灵活搭建。
10. 关于大棚培育菌类的方法
以猴头菇为例:一、塑料大棚建造
选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环境洁净地方建棚。大棚规格:东西长45米左右(根据栽培规模大小确定),南北宽8米,北墙高(含下挖深度)2.8米,南墙高1. 6米,南北每隔15米砌一分隔墙。墙为砖结构,北墙为双层空心墙,以利保温;南墙每隔3米设两窗以便通风。棚内地面下挖50厘米,棚顶面采用无滴膜覆盖保温。有条件的菇农也可利用冬暖蔬菜大棚进行猴头菇栽培。
二、栽培季节
根据猴头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应用塑料大棚栽培,在山东一般应于10月中旬制栽培袋,约经一个月的培养至11月中下旬开始出菇,翌年3月上中旬出菇结束。
三、栽培袋的制备
1.培养料配制配方①:棉子壳90%,麸皮8%,石膏1%,过磷酸钙1%。配方②:棉子壳58%,杂木屑30%,麸皮10%,石膏1%,过磷酸钙1%。配方③:棉子壳50%,玉米芯粉38%,麸皮10%,石膏1%,过磷酸钙1%。将上述各配方原料拌匀,按料水比1:1.2~1:1.4加水调至含水量65%。
2.装袋采用15厘米×32厘米~34厘米×0.04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重约0.4千克~0.45千克。料要适度压紧,然后用绳所紧袋口。
四、灭菌
1.常压灭菌将培养料袋分层置放灭菌锅内,加热至100℃,保持10小时,停火焖5小时~6小时,然后将袋取出冷却接种。
2.高压灭菌用大容量高压灭菌锅,料袋亦分层放置,保持压力1. 2千克/平方厘米2小时,然后自然冷却至压力为零时,开锅盖将料袋取出冷却。大容量灭菌锅灭菌时,如将压力升至1. 5千克/平方厘米则易发生熔袋、胀袋现象,影响灭菌效果。
五、接种与培养
当料袋冷却至30℃以下时移入接种箱接种,接种箱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灭菌,20分钟进行无菌操作接种。接种从料袋两端进行,一般每瓶菌种可接25袋。接种后可将料袋直接移入大棚培养发菌。移入前大棚应充分消毒,开窗降低棚内温度,用石灰水喷洒地面和四壁,然后用甲醛或硫磺密闭熏蒸24小时。如采用冬暖蔬菜大棚栽培猴头菇,可先将接种后的料袋单独置于培养室培养至菌丝吃料深达2厘米左右,再移入大棚内继续培养。料袋呈墙式排放,每行叠放6层,底面铺一层砖,行间距60厘米,以便于管理。
发菌培养期间要加强通风管理,棚顶适当加放草帘遮荫,控制棚内温度不超过27℃,约经30天,菌丝接近发满时,倒袋检查,清除有较重杂菌污染的菌袋,生长健壮的菌袋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六、出菇管理
将发满菌的菌袋两端所绳解开,轻拉袋口随即复位,以改善菌袋内部通气条件。将棚内湿度提高到85%以上,保持棚内温度在10℃~20℃。进入11月下旬后,北方地区日照增温强度明显减弱,白天可适当去草帘增加日照增温,夜间盖草帘保温。如光线强,棚内温度偏高,白天可适当加盖草帘遮荫。晴暖天气,轻开南面窗户适度通风。一般经7天~10天即开始现蕾,再经10天~15天猴头菇子实体菌刺长约0.5厘米~1厘米时即应及时采收。采收后要消除菇根,继续培养。严冬季节,如大棚保温效果差,可暂停出菇管理,至2月上旬气温回升后再行管理。一般可收2潮~3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100%。由于大棚保温性能好,冬季棚内蒸发量小,因此管理中应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严禁向袋口、菇蕾喷水,以免引起菇蕾腐烂。
对出过2潮~3潮菇的菌袋,可采用覆土畦栽的办法,其生物效率一般可超过120%。其方法是:在棚内挖宽1.2米,深25厘米的畦,将菌袋脱去塑料袋,3个~4个一束竖置畦中,上盖约2厘米厚的细壤土,浇透水,以后保持畦内潮湿状态,约经15天左右,可出一潮菇,菇体大者直径可达25厘米以上。至菌刺长达0.5厘米时即可小心采收,将粘有泥土的菇柄部分用刀削掉,即可出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