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用菌怎么种植
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谓生料栽培,就是将培养料加水搅拌均匀后不再灭菌或发酵而直接接种,然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种类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盖菇,其他种类都不能生料栽培。
发酵料栽培是将各种原料拌匀后,按一定规格要求建堆,堆积发酵,当堆温达一定要求后,进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后在自然条件下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种类都可进行发酵料栽培。必须使用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属的各种,如双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鸡腿菇等也常应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装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后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将培养料内的生物全部杀死。冷却后经无菌操作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如香菇、杏鲍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白灵菇等都是这样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类,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类,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于其美味,市场价格好,为了增加野生状态的采集量,人们进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谓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种在自然发生的场所,增加菌丝生长量,促使子实体多发生。
食用菌是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菌类总称。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食用菌是怎么 种植 的 。以下就是我给你做的食用菌的种植 方法 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食用菌的介绍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菇厂,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调查统计,2010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2000万吨,占世界70%。由全禾菌业、九发集团等单位开发了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和工厂化栽培技术,大大提升了中国食用菌生产水平。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对国内市场要加大宣传力度及产业整合。
食用菌的种植1、菇房要求:菇房要求大小以 1000—2000 平方尺栽培面积为宜,菇房要求密缝,尤其屋顶 不要漏气,瓦房、草房都可以。
2、培养料配比(以 1000 平方尺面积计算)
(1) 、干牛粪 6000 斤(或牛粪和猪粪各 50%) 。
(2) 、干大麦草 2000 斤,干稻草 1000 斤。
(3) 、尿素 15 斤,硫酸铵 50 斤,石灰氮 40 斤。
(4) 、菜籽饼 200 斤,鸡粪 200 斤。
(5) 、过磷酸钙 50 斤。
(6) 、石膏 150 斤,石灰 1000 斤。
(7) 、氨水 100 斤(拌饼肥用) 。 堆料最好采取猪牛粪混堆、干湿粪混堆和稻麦草混堆。
3、培养料室外堆制发酵(前发酵) : 培养料经过堆制发酵后,必须做到:一是物质要转化好,二是料内臭要消除,三是培养 料草要较长、疏松、弹性好,四是杀死杂菌虫害,五是高温发酵不要低温腐熟。
(1) 、堆料时间的选择:一般正式建堆时间选择在 8 月台 18—20 日。
(2) 、大麦草预湿:培养料在正式建堆前应预先把大麦草堆制起来,每天浇水连续预湿 三天,把麦草逐渐吃足水份。
(3) 、正式建堆:把稻草和预湿过的大麦草与粪肥一起堆制。堆料场地应选择高燥不易 积水的地方,堆制前应将场地打扫干净,用农药除虫一次。将猪牛粪在堆料前一天下午用猪 尿或人尿拌湿过夜。堆料开始时,先在地上铺上一层稻草,厚约 4—5 寸,宽度 7 尺,长度 不限,然后在草上撒上一层粪,这样一层草一层粪,直至堆完为止。一般以 10—12 层高 4.5 尺为宜。稻草堆在底部两层和表面两面层。预湿过的大麦草堆在中间 6 层。在中间 6 层中除 掉每层撒上粪肥外,菜籽饼、鸡粪、尿素、石灰氮也要逐层加入。菜籽饼应在堆料前 10 天 用氨水预先发酵、消毒。料堆应堆得前后平直,上下平直,堆顶稍成瓦背形。从第三层开始 每层都要浇水,最好浇猪尿或人尿水,水要浇在草上,不要浇在粪上,以免粪肥流失,并且 下面少浇,上面多浇,以水从料堆四周流出为度。建堆后第 5 天进行第一次反堆,并加入硫 酸铵,石膏;第 9 天进行第二次反堆,并加入石灰;第 12 天进行第三次反堆,加入过磷酸 钙。再过 2—3 天,当料温达到最高时,趁热进房。每次反堆应将粪草抖松反匀,堆平直。
4、培养料室内后发酵:后发酵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后发酵开始加温时培养料温度, 、 最好保持在 45℃左右, 料温过低带来升温的困难。
(2) 培养料进房时的含水量掌握在 68%, 、 后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的含水量掌握在 65%, 比常规发酵的含水量略偏高。培养料的成熟略偏生,这样发菌顺利,后力足。
(3) 、加温时,10 小时内一定要把室温和料温都升到 60℃左右,并保持 60℃温度 3—5 小时, 如果达不到这个温度, 则起不到能巴斯德消毒的作用, 也就是起不到杀虫灭菌的效果。 然后将料温降到 52℃左右,并保持该温度 3—5 天,室温保持 45—48℃,保温时间长短,视 三个指标出现的情况和培养料的成熟度而定。
(4) 、培养料水份的调节在料温降到点 52℃时进行为好。这时室温只有 30 来度,人吃 得消。
(5) 、若用炭炉加煤球炉加温,每 1000 平方面积最少要用 20 只炉子,宁多勿少。
5、栽培管理: 在蘑菇栽培中搞好培养料的室外堆制发酵和室内后发酵以后, 主要是如何搞好种菌后到 出菇前后的栽培管理工作。做好菇房保温、保湿、通风、换气、复土、调水等管理,发好菌, 出好菇。发好菌以后,菇房管理主要是如何把温度、湿度和空气三者关系合理处理好,以满 足蘑菇生长需要。一般来说,上述三者缺一不可,但应以温度作为主要条件来考虑,其余二 个条件,必须根据温度的情况相应给予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菌及种菌后的菇房管理;后发酵结束后,马上打开门窗,拔去拔风筒的堵塞物 进行大通风一天,把菇房内的二氧化碳排尽,排除菇房热量,降低室温,然后进行菇床反格 降低料温。如果料层水份偏干,应再用石灰清水调正。反格应进行两次,通过反格,一是散 失料温,二是把粪草抖松反匀,拿去大的粪块和杂质,整平床面,为以后复好土创造条件。 当气温稳定在 28℃以下时,即可种菌。种菌方法:一般以穴播种 70%,30%散播在料面。
(2) 、复盖粗土、调节粗土水: 复粗土时间掌握在菌丝体发到料层底部后为好, 这样菌丝体较老练。 粗土水份要求先湿 后干,底湿上干。
(3) 、复盖细土、调节细土水、结菇水: 当菌丝体将要长到粗土平时,马上复盖细土,细土水份要求先干后湿。第一次要关窗复 干细土,一间菇房一天复盖完,复得厚薄均匀以看不见粗土为度。细土复好后,通风一天, 然后进行调节细土水 6 两左右,分两天调好,第一天调 2%石灰清水 3 两,分 6 遍调,每遍 0.5 两;第二天调清水 3 两左右,调法同前面一样,调到细土捏得碎即可。当部分小白点菌 蕾形成后,开始调结菇水 3—4 两,一天分 4 次调好,每次一两左右。
(4) 、调出菇水: 当大部分子实体长到录豆大小时,就可开始调出菇水,共调水 7 两左右,分二天调好, 第一天调 4 两,分 4 遍调,每遍 1 两,第二天调 3 两左右,分 6 遍调,每遍 0.5 两。这次用 水用到粗土上半颗、细土发亮。
食用菌的发展前景1,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为了保证菇农的稳定收入,菇农要适应市场要求,一种品种价格销量不好,另外的品种可以补充.
2,从生产方式上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因为人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加之难以保证质量,所以必须向机械化发展.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小的规模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是群众经常所说的"生意要成桩",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来本地收购,销售.才能保证市场的产品不积压.
4,从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菇农生产出不仅是大量产品,而且保证质量,如香菇要多产花菇和厚菇,农药含量不能超标等.就从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钱人民币那么大.
5,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产很难保证菇农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机械设备闲至,相对就减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种,多季节的栽培方法,保证每年各个季节都有菇出售.
6,从平地向立体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种植,而要搭架分层种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上发展.根据国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计划,所以有木材和锯沫为原料的品种要及时更换,可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种植菌草来满足菌类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加之中国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国.中国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销售收入80多个亿,由此可看菇类市场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菇农生产者都有很大的收入.为了保证菇农的经济收入,发展食用菌还必须认真的做好 市场调查 和分析工作,以确定你种植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应做好以下几项调查.
1,做好本地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当地市场的容量和饮食习惯,确定生产规模和种类.
2,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调查.国内市场可根据你离城市的远近,所需的品种和数量,价格,国际市场可根据外贸,海关提供信息,签定合同,确定生产种类和规模.
3,生产因素和调查.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气象条件,能否生产,生产原料和来源,价格,距市场的远近,土地,劳力资源是否充足,来确定生产与否.在食用菌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生产因素的调查,而后进行汇总分析,成本核算,市场预测,计算出成本和收益,再开始生产.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食用菌化学保鲜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保鲜程度高等优点。
氯化钠
将新采的平菇、凤尾菇等经整理后浸入0.6%的食盐水中约10分钟,沥干后装入塑料袋储藏,能保鲜5~8天。
焦亚硫酸钠
将新采收的平菇摊放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向菇体喷洒0.15%焦亚硫酸钠水溶液,边喷边翻动菇体,以便喷洒均匀。喷后装入塑料袋,立即封口储存在阴凉处,在10℃~25℃下可保鲜8~10天。食用时,要用清水漂洗。
米汤膜
用做米饭时的稀米汤,加入1%纯碱或5%小苏打,冷却至室温。将采下的鲜蘑菇浸入米汤碱液中,5分钟后捞出,置阴凉干燥处。此时在蘑菇表面形成一层米汤薄膜,可以隔绝空气,保鲜3天。
抗坏血酸
金针菇、香菇、草菇等采收后,往鲜菇上喷洒0.1%的抗坏血酸液,装入非铁质容器内,可保鲜3~5天,其鲜度、色泽基本不改变。
氯化钠
用0.2%氯化钠加0.1%氯化钙制成混合浸泡液。将刚采收的鲜菇浸泡于混合液中,用一竹箅盖上并加一重物,使菇体浸入液面以下30分钟,在15℃~25℃下可保鲜5天左右,5℃~10℃下可保鲜10天以上。
柠檬酸
将0.05%抗坏血酸和0.02%柠檬酸配成混合保鲜液,把鲜菇浸泡在保鲜液中10~20分钟,捞出沥干,用塑料袋包装密封。
比久
比久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用0.1%的比久水溶液浸泡鲜菇10分钟,取出沥干装袋密封,于5℃~25℃下保鲜,可保鲜15天以上。适用于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保鲜。
麦饭石
将新鲜草菇装入塑料盒中,以麦饭石水浸没菇体,置于0℃以下低温保鲜,保鲜期可达70 天。而且氨基酸含量与鲜菇差别不大,色泽、口感均较好。
看了怎么种植食用菌还看:
1. 玉米芯种植平菇配方
2. 大棚蘑菇怎么种植方法
3. 怎么办法让香菇高产
4. 农广天地秀珍菇种植
5. 种植蘑菇的方法
‘叁’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
食用菌品种多样,特性各异。只有经过栽培管理,生产出各种食用菌产品,才能显示出它们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供人们享用,因此,食用菌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食用菌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按培养料分,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按栽培方式分,有畦栽、床栽和箱栽;按培养场所分,有室内栽培、室外栽培等。段木栽培越来越少,原因是因为破坏林木资源。
食用菌的代料栽培包括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生料栽培是指按照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拌匀后直接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方法;熟料栽培是指按照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拌匀、装袋、灭菌后再接种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发酵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加水拌匀后经发酵以杀灭有害杂菌和虫卵,并使培养料腐熟,然后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方法。
用于生料栽培的棉籽壳等材料必须新鲜,不结块、不霉变,气温在15℃以下。用于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材料不必新鲜,高温、低温季节均可。平菇可用生料栽培;双孢蘑菇、鸡腿菇、巴西蘑菇、金顶侧耳等可用发酵料栽培;灵芝、香菇、金针菇等用熟料栽培。双孢蘑菇、巴西蘑菇等多用床栽,其他食用菌多用袋栽。
一、双孢蘑菇的栽培
1、常用栽培原料
1)农作物秸杆;
2)粪肥;
3)辅料
4)化肥。
配方举例:牛粪58{bf}、麦草40{bf}、石膏1{bf}、过磷酸钙1{bf}。
2、培养料的堆积发酵
1)目的:杀死有害杂菌和虫卵;料腐熟有利于菌丝利用。
2)时间:前发酵12天,后发酵6天,时间随气温而定。
3)方法:前发酵,2-3天翻堆一次;后发酵,控温发酵。
3、接种
1)穴播法;
2)混播法;
3)层播法。
4、覆土
1)目的:促进原基形成;保持料面湿润;支撑子实体生长。
2)时间:菌丝长至培养料2/3,时间随菌丝生长情况而定。
3)方法:粗土粒1-2厘米;细土粒0.5-1厘米。先覆粗土,以不露床面为宜;再覆细土,盖在粗土粒上面;土层共厚4~5厘米。
5、出菇管理
覆土后7d,当菌丝爬上土层后,喷一次出菇水,喷水量为1kg/m2左右,以后应根据培养料和土层的干湿、出菇的密度和子实体的不同生长发育期灵活喷水。空气湿度保持在85{bf}-95{bf},并注意通风换气和利用散射光诱导原基的形成。一般在覆土后15d左右出现菇蕾,20d左右开始采收头潮菇。
6、头潮菇后管理要点
在最适栽培条件下,巴西蘑菇的菇潮间期一般为10~12d。调节好温度、水分、通风、保湿、光线等环境因子,适时诱导子实体形成,对缩短栽培周期,减少呼吸消耗,提高产量意义重大。在头潮菇后,床面喷水应以轻喷与重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每潮菇喷一次重水。一般可出5潮菇,产量20kg/m2。
二、平菇的栽培
1、常用栽培原料
1)主料:棉籽壳、玉米芯、豆秸等;
2)辅料:麦麸、玉米面、米糠等;
3)化肥: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等;
4)农药:生石灰、多菌灵等。
2、生料
1)配方举例:棉籽壳97{bf},石灰2{bf},三元复合肥1{bf},料水比1:1.3;
2)堆积方法:按配方将料拌匀后,堆积2小时后,喷洒0.1{bf}多菌灵,即可装袋;
3)要求:料必须新鲜,不结块、不霉变;气温在15℃以下。
3、发酵料
1)配方举例:棉籽壳88{bf}、麦麸10{bf}、石灰2{bf},料水比1:1.3。
2)发酵方法:按配方将料拌匀后,堆积成高1米、宽1米左右的长堆,两天后开始翻堆,以后每天翻堆一次,共发酵6天左右,料内长满放线菌。
3)要求:料不必新鲜,高温、低温季节均可。
4、栽培方法
1)袋栽;
2)床栽;
3)出菇管理:35天后可采头潮菇,清除菇脚和死菇,补水。15天后,又出一潮菇。
三、香菇的栽培
1、常用栽培原料
1)主料:阔叶木屑、棉籽壳等;
2)辅料:麦麸、玉米面、米糠等。
2、栽培袋的制作
1)配方举例:木屑78{bf},麦麸20{bf},石膏1{bf},糖1{bf};
2)拌料、装袋:料要过筛,袋规格:17×33聚丙烯塑料袋、17×55聚丙烯塑料袋。
3、灭菌
按常规方法121℃灭菌2h。
4、接种与培养
打孔接种,扎孔通气培养。
5、栽培方法
1)袋栽;
2)菌棒试栽培;
3)块栽。
6、出菇管理
转色、采菇、注水、二潮菇。
四、金针菇
1、原料
1)配方:与香菇相似,但麦麸的含量为25{bf}-30{bf},比香菇高5{bf}-10{bf};
2)处理方法:熟料法。
2、栽培方法
1)袋栽:17×33聚丙烯塑料袋,装半袋料;17×55聚丙烯塑料袋,两头接种。
2)瓶栽:750、800、1000mL瓶,瓶口直径7厘米,瓶口套一硬质塑料套,出菇用。
五、鸡腿菇
1、原料
1)配方:主料为棉籽壳、麦草、稻草等;
2)处理方法:发酵法。
2、栽培方法
与平菇袋栽法相似。
六、木耳
1、原料
1)配方:主料为木屑、棉籽壳等,辅料为麦麸米糠等,配比与香菇相似;
2)处理方法:熟料法。
2、栽培方法
熟料法,袋栽,17×33聚丙烯塑料袋,两头接种,菌丝长满后。在袋上开三角形口,子实体从口中长出。可采用挂袋法或床架式栽培法,
七、其它食用菌的栽培
1、灵芝:原料与香菇相似,菌丝满袋后,采用地栽法。
2、猴头:原料与香菇相似,采用袋栽(套颈圈)或瓶栽法。
3、巴西蘑菇:原料及栽培方法与双孢蘑菇相似。
‘肆’ 菌类的栽种方法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1、栽培时间的确定。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时开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温设备,室温达到28~32℃,即可实现周年生产。
2、场地选择。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内床架式栽培两种。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一种栽培方式。
3、原料储备。稻草尽量选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草,并要求干燥、无霉烂。根据培养料配方和生产规模,计算所需贮备原料石灰、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等数量。
4、培养料的预处理和发酵。预湿: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调成2%石灰水,将稻草浸入水池3~6h,让稻草充分湿透后涝出拌入其余辅料,然后在地面制成草堆并覆盖薄膜,使水分相互渗透均匀。上架:将经过预湿的稻草铺放到床架上,采用覆瓦式铺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压实后25~30cm为宜。然后逐层淋水至每层有水滴下为度。稻草上架后,将四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温。巴氏灭菌:稻草上架后马上加温,使菇棚内室温达到66~75℃,中层料温达到63℃左右,保持8~10h后停火。
5、播种和发菌管理。
6、出菇管理和采收。
‘伍’ 食用菌栽培技术要点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栽培准备工作: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二种。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
二、转色、出菇管理: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15℃之间。每收获1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②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温差。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2.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2.1发育条件 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其菌丝体培养宜在黑暗中进行,因在较强散射光照射下,会过早成熟,影响产量。子实体则可在高温高湿强光直射下旺盛生长,耳片大而肥厚,颜色紫红至紫褐,品质优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
三、栽培方法:有三种,均采用17×34厘米的筒膜料,两头接种,然后栽培。
1、床架式:设置床架方式与香菇同。再将菌袋两端用绳子扎紧,袋面上用刀片划上4~5条纵向缝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为卧放在床架上,排满后,需盖上地膜。
2、吊挂式:棚内设成排木桩,菌袋吊挂在木桩上,其间距离自定,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即可。菌袋齐地面至桩顶一一吊挂,袋距5厘米,桩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后,每3~5行桩用整块地膜全部罩盖住即可。
3、沙畦式:内设数个长方形不漏水的浅床坑,上铺河沙,厚5~10厘米,此法*适高温干旱情况下应用。排放前沙层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设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桩吊挂菌袋以增加产量,排、吊完好用整块大膜覆盖。
‘陆’ 食用菌怎么种植
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谓生料栽培,就是将培养料加水搅拌均匀后不再灭菌或发酵而直接接种,然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种类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盖菇,其他种类都不能生料栽培。
发酵料栽培是将各种原料拌匀后,按一定规格要求建堆,堆积发酵,当堆温达一定要求后,进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后在自然条件下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种类都可进行发酵料栽培。必须使用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属的各种,如双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鸡腿菇等也常应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装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后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将培养料内的生物全部杀死。冷却后经无菌操作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如香菇、杏鲍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白灵菇等都是这样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类,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类,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于其美味,市场价格好,为了增加野生状态的采集量,人们进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谓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种在自然发生的场所,增加菌丝生长量,促使子实体多发生。
‘柒’ 食用菌培育方法
食用菌内容很多,这里下载不下,只能下载一篇,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二章 鸡腿蘑
一、概述�
鸡腿蘑又名毛头鬼伞、毛鬼伞、刺蘑菇,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鸡腿蘑幼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亚于草菇。�鸡腿蘑还是一种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经常食用有助消化、增进食欲和治疗痔疮的作用。据《中国药用真菌图鉴》等书记载,鸡腿蘑的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0%。另据报道,鸡腿蘑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每公斤体重用2克鸡腿蘑的浓缩物投给小白鼠,1.5小时后降低血糖浓度的效果最为明显。近年来,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相继栽培鸡腿蘑成功,其生产的鲜菇、干菇(切片菇)、罐头菇,在国际市场都很受欢迎。�
为了开发这种宝贵的食用和药用蕈菌资源,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辽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对鸡腿蘑进行调查、采集、分离和栽培试验,为鸡腿蘑的商业化生产做了不少工作。河北省和北京市已试栽成功,目前有少量供应市场,具有十分可观的生产和市场潜力。�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子实体群生。菇蕾期菌盖圆柱形,连同菌柄状似火鸡腿,鸡腿蘑由此得名。后期菌盖呈钟形,高9~15厘米,最后平展。菌盖表面初期光滑,后期表皮裂开,成为平伏的鳞片,初期白色,中期淡锈色,后渐加深;菌肉白色,薄;菌柄白色,有丝状光泽,纤维质,长17~30厘米,粗1~2.5厘米,上细下粗,菌环乳白色,脆薄,易脱落;菌褶密集,与菌柄离生,宽5~10毫米,白色,后变黑色,很快出现墨汁状液体。孢子黑色,光滑,椭圆形,有囊状体。囊状体无色,呈棒状,顶端钝圆,略带弯曲,稀疏。�
2.生态习性�
(1)习性春夏秋季雨后生于田野、林园、路边,甚至茅屋屋顶上。子实体成熟时菌褶变黑,边缘液化。保鲜期极短,可食,但少数人食后有轻微中毒反应,尤其在与酒或啤酒同食时易引起中毒。�
(2)分布世界各国均有,我国主要产于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报道。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山地也曾采集到。�
3.生活条件�
鸡腿蘑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草腐土生菌,其生活条件要求如下:�
(1)营养鸡腿蘑能够利用相当广泛的碳源。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棉籽糖、甘露醇、淀粉、纤维素、石腊都能利用。利用木糖比葡萄糖差,利用乳糖相当好,但不是最好;某些菌株利用半乳糖和乳糖好于利用甘露醇、葡萄糖、果糖;利用软石腊能力较差。�
蛋白胨和酵母粉是鸡腿蘑最好的氮源。鸡腿蘑能利用各种铵盐和硝态氮,但无机氮和尿素都不是最适氮源,在麦芽汁培养基中加入天门冬酰胺、蛋白胨、尿素,菌丝生长更好。�缺少硫胺素时鸡腿蘑生长受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含有维生素B�1的天然基质,如麦芽浸膏、玉米、燕麦、碗豆、扁豆、红甜菜、野碗豆、红三叶草、苜蓿等绿叶的煎汁,可以大大促进鸡腿蘑菌丝的生长。�
鸡腿蘑可以进行深层培养。在麦芽汁培养液中,每升可以产生25~28克干菌丝体。在只含无菌水、磷酸盐和碳源的培养液中,鸡腿蘑的菌丝也能生长。�
(2)温度鸡腿蘑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3~35℃,最适生长温度在22~28℃。鸡腿蘑菌丝的抗寒能力相当强,冬季零下30℃时,土中的鸡腿蘑菌丝依然可以安全越冬。温度低时,菌丝生长缓慢,呈细、稀、绒毛状;温度高时,菌丝生长快,绒毛状气生菌丝发达,基内菌丝变稀;35℃以上时菌丝发生自溶现象。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低温刺激,当温度降到在9~20℃时,鸡腿蘑的菇蕾就会陆续破土而出。低于8℃或高于30℃,子实体均不易形成。在12~18℃的范围之内,温度低,子实体发育慢,个头大,个个象鸡腿,甚至象手榴弹。20℃以上菌柄易伸长、开伞。人工栽培,温度在16~24℃时子实体发生数量最多,产量最高。温度低,子实体生长慢,但菌盖大且厚,菌柄短而结实,品质优良,贮存期长;温度高时,生长快,菌柄伸长,菌盖变小变薄,品质降低,极易开伞和自溶。�
(3)湿度鸡腿蘑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70%为宜,发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子实体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应为85%~95%,低于60%菌盖表面鳞片反卷,湿度在95%以上时,菌盖易得斑点病。�
(4)光线鸡腿蘑菌丝的生长不需要光线,但菇蕾分化时和子实体发育长大时均需要500~1 000勒克斯的光照。�
(5)空气鸡腿蘑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在菇房中栽培,子实体形成期间每小时应通风换气4~8次。
‘捌’ 食用菌种植 食用菌种植方法介绍
1、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养殖场、酿造厂、生活区、医院、垃圾场的场地。场地要采取翻土、晒土、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自来水,远离污水源。菇棚要求棚体牢固、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棚内不积水,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防日晒雨淋。覆盖物要厚一点,利于保温,四周用草帘围住,留通风孔。
2、培养料以桦木料的木屑为最好,配以棉子壳、黄豆杆、玉米心等,辅以麦麸皮、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鲜、干燥,没有虫蛀、霉烂变质、结块是成功的基础。此外培养料使用前需经过消毒处理。
3、食用菌胞子发芽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但不同种有机食用菌在促成子实体分化的温度上,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在24℃以下,最适温度在20℃以下。(2)中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在28℃以下,最适温度为20~24℃。(3)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最温度在30℃以上,最适温度在24℃以上。
4、有机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绝大部分都来自培养料,一般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蒸发或采收而使培养料的水分减少。因此,平时必须经常喷水,使菇房中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防止培养料水分的过度蒸发。空气相对湿度可由普通干湿计测定。
5、有机食用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有较高空气相对湿度,适度的相对湿度是80%~95%,如湿度过低,则会影响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严重者,则子实体不分化,即使已分化的幼菇也会姑死。但菇房湿度也不宜超过96%。否则,不但菇体发育不良,还会滋生病菌。
6、一般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在3~8之间,最适pH值为5.0~5.5。
7、氧与二氧化碳也是影响食用菌丝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过多,对食用菌生长发育不利,生产上为防止二氧化碳积存过多,菇房内经常需要通风换气,这是食用菌栽培中确保子实体正常发育的一项关键性措施。通风换气能补充菇房内的新鲜空气,排除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废气,此外,适当通风不定期能调节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减少病菌的滋生。
8、食用菌不同于一般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全作用,不需要直射的光线,又由于日光紫外线有杀菌作用,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不利于食用菌不能象种庄稼那样栽在田间,暴露在阳光下,而需要培养在专门的菇房或遮荫棚内。
‘玖’ 食用菌的种植方法
一、 菌种制作的基本设备 1、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工艺流程 培养料的贮备和预处理------- 容器、工具的洗涤------ 配料、培养基制作------ 灭菌------ 冷却------ 接种------ 培养------- 贮存 2、 基本设施 ① 厂房:② 原料库③原料预处理场地④ 洗涤室:5配料室⑥ 灭菌室⑦ 接种室⑧ 化验室 ⑨ 培养室⑩贮存室 二、 纯种分离 菌种的分离方法主要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基内菌丝分离法和土中菌丝分离法。 1、 孢子分离法:属有性繁殖。对于香菇、平菇异宗结合的菇类,为避免产生单孢不孕现象,必须采用多孢分离法。单孢分离法主要用于杂交育种的研究。 ⑴ 种菇的选择和处理 种菇选择的标准:必须纯正,具有本菌株性状,发育健壮,无病虫害,成熟度适当。种菇选定后,首先除去附着在菇体表面的杂物,如蘑菇、草菇可用0.1%升汞浸泡消毒2-3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漂洗3次,以洗除表面附着的药物,最后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香菇、平菇可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 (2)多孢分离法 ① 整菇播种法② 钩悬法③ 贴附法 4菌褶上抹取孢子法⑤ 孢子印分离法 ⑥ 空中孢子捕捉法 (3)单孢子分离法 一般采用方法:平板稀释法、连续稀释法、毛细管法等。 2、 组织分离法 (1) 子实体分离法(2)菌核分离法(3)菌索分离法:对一些不易找到子实体及菌核的菌类 3、基内菌丝分离法 对于子实体只有在特定的季节下出现,平时不易采到,或子实体小而薄或呈胶质状态(1)菇木(或耳木)分离法 在食用菌繁殖旺盛期 (2) 代料基质分离法 分离前,选择一批子实体发生早、产量高、菇体尚幼嫩且生活力强而无病虫害的栽培袋,待子实体将近成熟时,去掉子实体,然后用75%酒精将培养袋进行消毒后,在培养料下1.5cm处挑取0.3cm的培养料小方块组织,接入试管培养基的中央,置于恒温下培养。 3、 土中菌丝分离法: 用于采集生长在土中的菇类菌丝体 三、制种技术 采用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和基内菌丝分离等方法分离培养而获得的纯菌丝,经过原种的扩大培养和母种、栽培种的制作,即可作为食用菌生产用的菌种。 1、 菌种的类型 母种、原种、生产种 2、 培养基的种类 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3、 原种制作 从担孢子或菇体组织直接分离培养获得的原种或引进的原种 4、 母种及生产种制作 将原种菌丝体移植到由粪、草、木屑、棉籽壳或麦粒等原料配制成的培养基上,而制成的菌种称母种。将母种再扩大繁殖制成的菌种,称栽培种或生产种。 5、 培养基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法 琼脂培养基采用1.05kg/cm2 压力,温度121℃ ,灭菌45-60分钟;母种和栽培种固体培养基采用1.2-1.5kg/cm2 压力,温度123-129℃ ,灭菌1-1.5 小时。 (2) 常压蒸汽灭菌 6、 接种室消毒灭菌 熏蒸消毒法: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法 (2)紫外线消毒:(3)石碳酸灭菌 7、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或母种菌种移接到经过严格灭菌的培养基上,称为接种。 8、 菌种培养 (1)原种培养 接种后的试管原种,置于25℃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经过2-3天即可检查生长情况,纯洁菌种经过7-15天的培养,原种菌丝即可长满斜面培养基。 (2)母种及栽培种培养 栽培种接种后置于25℃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当菌种瓶中菌丝体伸入培养基的1/3时,培养室内的温度可降低2-3℃,以避免菌丝生长代谢加强,料温上升而引起高温障碍。培养室内保持60-70%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经过20-40天的培养,菌丝即可扩散生长到整个培养基,再经过7-10天即可培养出优质的菌种。 四、菌种保藏方法及复壮技术 1、 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的基本手段是采用低温、冷冻、干燥、减少供氧量等方法,终止其繁殖,降低其代谢强度,使之处于休眠状态。 (1) 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时间不长。(2) 液体石蜡保藏法:保藏期限可达3-5年。 (3)滤纸保藏法:保藏期限可达2-5年。(4)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保存时间可达数年(5)液态氮超低温保藏法:近年国际流行的新技术。 2、 菌种复壮技术 提纯复壮。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及菌丝体复壮的方法。
‘拾’ 菌种制作方法 教程,附食用菌种植技术
首先将用来制作菌种的枝条剪成小段,放在消毒池内,压盖好加入清水没过枝条。泡透后再加入少量的生石灰,直到pH值呈现偏碱性为止。制作时一定不要使用培养基已干缩或老化的一级种,以免影响菌种的成活率或导致生产性状退化。启用保藏的一级种时,应认真检查是否有污染现象。
一、菌种制作方法教程
1、首先要将用来制作菌种的枝条剪成一小段,然后将其放在消毒池内压盖好加入清水,清水一定要没过枝条。将枝条泡透后加入少量生石灰,直到pH值呈偏碱性为止。然后将枝条沥干水分装入聚丙烯菌种袋,袋子一定要放在高压锅内蒸煮3-10个小时进行灭菌,放凉后就可接种。
2、接种时要注意,不要使用培养基已干缩或老化的一级种,这样可以避免影响菌种成活率或导致生产性状退化。长期保藏的菌种,在使用前必须放在恒温箱中活化培养,提高培养温度,活化培养时间一般是1-3天左右。
3、如果要使用保藏的一级种,必须要检查是否有污染现象。比如试管斜面上呈现黑色、绿色、黄色等菌落,就说明菌种已遭受霉菌污染。将试管迎亮光观察,如果在气生菌丝下面有黄褐色圆点或不规则斑块,也表明菌种被细菌污染了。
二、食用菌种植技术
1、首先调配好合适的基质,食用菌和植物不同,它适宜生长在木质纤维的基质中。因此可以使用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进行压制消毒杀菌,然后将其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基质使用。
2、食用菌包括了很多种菌类,大部分的菌类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不耐高温。菌类在温度过高、气候炎热的天气里面会生长缓慢或停滞生长,因此植株的温度必须控制在24-27°C之间。
3、食用菌一般对阳光没有需求,它和植物不一样,菌类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定要为栽培食用菌的容器做遮光处理,不能有太明亮的光线进入其中,如果没有做好遮光处理,食用菌也可能会死亡。
4、大部分食用菌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它们不需要人工浇水,只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基质中的水分生存。种植者必须保证栽培食用菌的容器周围有一定空气湿度,这样可以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