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免疫组化的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这些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如下:
1.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以确定组织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 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 免疫胶体金技术
就是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异性的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多用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的定位研究.
⑵ 什么是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指应用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确定组织或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的定量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利用抗体和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抗体,再以此抗体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抗原。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必须借助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现,以达到对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
(2)荧光免疫组化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意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尤其是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准确率可达50%-75%。
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3、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4、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
5、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6、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⑶ 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有哪些
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LSAB法。(SP法)(Labelled streptavidim biotln) 1.切片脱蜡至水。 2.0.3%H2O2甲醇处理切片10-20分钟。 3.水洗。 4.抗原修复。 5.PBS洗3次,1分钟/次。 6.加入血清孵育10分钟。 7.摔去血清,加入一抗孵育30-60分钟。 8.PBS洗3次,每次2分钟。加入二抗,孵育20分钟。 9.PBS洗3次,每次2分钟。 10.加入SP复合物孵育20-30分钟。 11.PBS洗3次,每次2分钟。 12.DAB-H2O2孵育5-10分钟。 13.PBS洗,水洗。 14.Harris苏木素染核5-10分钟。 15.水洗,分化 ,蓝化,脱水,透明并封固。生物帮上面有的,去看看吧, http://www.bio1000.com/zt/disease/ 疾病机理,疾病研究。
⑷ 免疫组化结果有几种分析方法
有阳性细胞区域直接测试方法。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这些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如下:
1.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以确定组织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 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 免疫胶体金技术
就是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异性的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多用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的定位研究.
⑸ 什么叫荧光免疫组化技术
用荧光标记的二抗 做免疫组化,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就是荧光免疫组化。
⑹ 免疫组化P40(+)TTF-1(-)NapsiNA(-)Ki-67(约70%)是什么意思)
是肺鳞癌。
P40(+)【抑癌基因】肺鳞癌时阳性。
TTF-1(-)【甲状腺转录因子-1】肺腺癌时阳性。
NapsiNA(-)肺腺癌时阳性。
Ki-67(约70%)【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70%提示恶性程度高。
免疫组化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6)荧光免疫组化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⑺ 做免疫组化前注意什么
做免疫组化前需要注意的方面:
1、抗原有无丢失主要看组织切片的新鲜程度,一般切片室温保存超过3-6个月,可能切片内的抗原丢失很严重,此时可以通过重新用石蜡块切片来进一步验证(蜡块需要低温保存)。
2、石蜡切片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因醛基对抗原决定族的封闭,这需要通过抗原修复来充分暴露,从而增加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提高阳性率,一般用6min*4次中火微波抗原修复,用枸橼酸钠缓冲液。
3、注意检查抗体有无选择错误和抗体孵育条件是否不适。
4、抗选择单克隆抗体易出现阴性结果,因为灵敏度低但特异性好;一抗的speciesreactivity中无检测组织的种属,这是比较常见的错误;一抗选择rat,而二抗是抗mouse/rabbit等均有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5、抗体孵育时间过短,容易导致阴性结果。一般一抗我建议4℃孵育过夜和37℃复温45min;二抗我一般37℃30min。我不喜欢参照二抗染色试剂盒说明书。
6、抗体浓度过低。这是阴性结果的最可能原因。必须提高稀释度,我一般初次做一种新抗体,喜欢先用说明书建议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做一次,然后决定是向高还是低方向摸索。
一般先决定二抗的浓度(工作液就好办了,直接滴加),重点摸索一抗的最适浓度。注意:免疫反应中存在前带和后带效应,这提示不是浓度越高,阳性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7、血清封闭时间也可相应缩短。一般10-30min,但这个时间可以调整,封闭主要是降低切片的总体背景着色。
8、细胞通透也不可忽视。许多战友认为石蜡切片一般不需细胞通透,因为切片时可能已经把细胞切开了,但对于胞核蛋白,建议还是通透一下,促进抗体等试剂充分进入参与反应。
(7)荧光免疫组化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一、免疫组化的分类:
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以确定组织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免疫胶体金技术:就是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异性的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多用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的定位研究。
二、免疫组化的原理: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
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其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
⑻ 求免疫组化冰冻切片荧光染色具体流程
wifgw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1、载玻片的处理: 抗原修复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辐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脱片。为保证试验的正常进行,可选用我公司提供的ZLI-9001 APES、ZLI-9003 HistogripTM或ZLI-9005 Poly-L-Lysine等几种试剂,对已清洗的载玻片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1 APES:现用现配。将洗净的玻片放入以1:50比例丙酮稀释的APES中,停留20~30秒钟,取出稍停片刻,再入纯丙酮溶液或蒸馏水中涮去未结合的APES,置通风橱中晾干即可。用此载玻片捞片时应注意组织要一步到位,并尽量减少气泡的存在,以免影响染色结果。
1.2 HistogripTM:将洗净的玻片放入以1:50比例丙酮稀释的Histogrip液中,停留1~2分钟,然后用双蒸水快速清洗三次,室温干燥或60oC烤箱烘烤一小时,装盒备用。
1.3 Poly-L-Lysine:将洗净、干燥的载玻片放入以1:10比例去离子水稀释的多聚赖氨酸溶液中,浸泡5分钟,60oC烤箱烘烤一小时或室温过夜干燥。装盒备用。试验中使用的器具均为非玻璃制品。 2、常用酶消化: 2.1 胰蛋白酶:一般使用浓度为0.05%~0.1%,消化时间为37℃、10~40分钟,主要用于细胞内抗原的显示。
2.2 胃蛋白酶:一般使用浓度为0.4%,消化时间为37℃、30~180分钟,主要用于细胞间质抗原的显示,如:Laminin(层粘蛋白),Collagen IV(IV型胶原)等。
g/ml的saponin溶液,消化时间为室温孵育30分钟。 2.3 皂素(Saponin):一般使用浓度为2~10 3、抗原热修复: 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条件,选用微波炉抗原修复、高压锅抗原修复或水浴高温抗原修复。抗原热修复可选用各种缓冲液,如TBS、PBS、重金属盐溶液等,但实验证明,以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效果最好。请选用我公司提供的ZLI-9064 枸橼酸盐缓冲液(粉剂)配制,取该粉剂一包溶于1000ml的蒸馏水中,混匀,其pH值在6.0 0.1,如因蒸馏水本身造成的pH值偏差,请自行调整。
3.1 石蜡切片微波炉抗原修复操作方法:切片脱蜡至水后,3%H2O2处理10分钟,蒸馏水洗2分钟×3。将切片放入盛有枸橼酸盐缓冲液(工作液)的容器中,置微波炉内加热使容器内液体温度保持在92℃~98℃之间并持续10~15分钟(注意:无论是使用医用或家用微波炉,请根据具体机型酌情设置条件,务必满足以上步骤中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取出容器,室温冷却10~20分钟(注意:不可将切片从缓冲液中取出冷却,以便使蛋白能够恢复原有的空间构型)。PBS洗,下接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3.2 石蜡切片高压抗原修复操作方法:切片脱蜡至水。将1500ml~3000ml的枸橼酸盐缓冲液(工作液)注入不锈钢压力锅中加热至沸腾。切片置于金属架上,放入锅内,使切片位于液面以下,盖锅压阀。当压力锅开始慢慢喷气时(约加热5~6分钟后),计时1~2分钟,然后将压力锅端离热源,冷水冲至室温后,取下气阀,打开锅盖,取出切片,蒸馏水洗后,PBS洗2分钟×3,下接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3.3 石蜡切片电炉煮沸抗原修复操作方法:切片脱蜡至水后,放入盛有枸橼酸盐缓冲液(工作液)的容器中,并将此容器置于盛有一定数量自来水的大器皿中,电炉上加热煮沸,从小容器的温度到达92℃~98℃起开始计时15~20分钟,然后端离电炉,室温冷却20~30分钟,蒸馏水冲洗,PBS洗,下接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4、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以美国ZYMED公司SP试剂盒为例)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3%H2O2室温孵育5~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蒸馏水冲洗,PBS浸泡5分钟,(如需采用抗原修复,可在此步后进行)。
5~10%正常山羊血清(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10分钟。倾去血清,勿洗,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或一抗工作液,37℃孵育1~2小时或4℃过夜。
PBS冲洗,5分钟×3次。
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生物素标记二抗(1%BSA-PBS稀释),37℃孵育10~30分钟;或滴加第二代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37℃或室温孵育10~30分钟。
PBS冲洗,5分钟×3次。
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PBS稀释),37℃孵育10~30分钟;或第二代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37℃或室温孵育10~30分钟。
PBS冲洗,5分钟×3次。
显色剂显色(DAB或AEC)。
自来水充分冲洗,复染,封片。
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m,室温放置30分钟后,入4℃丙酮固定10分钟,PBS洗,5分钟×3。用3%过氧化氢孵育5~10分钟,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洗,5分钟×2。冰冻切片4~8
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方法
一、非特异性染色的主要因素
组织的非特异性染色的机理很复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
(1)一部分荧光素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不能被透析除去
。
(2)抗体以外的血清蛋白与荧光素结合形成荧光素脲蛋白,可与组织成分结合。
(3)除去检查的抗原以外,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类属抗原(如Forssman氏抗原),可与组织中特异性抗原以外之之相应抗体结合。
(4)从组织中难于提纯抗原性物质,所以制备的免疫血清中往往混杂一些抗其他组织成分的抗体,以致容易混淆。
(5)抗体分子上标记的荧光素分子太多,这种过量标记的抗体分子带过多的阴离子,可吸附于正常组织上而呈现非特异性染色。
(6)荧光素不纯,标本固定不当等。 二、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消除荧光抗体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应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物脏器粉末吸收法
常用肝粉(猪、大白鼠或小白鼠),其次是骨髓粉、鼠脑粉和鸡胚粉等。每毫升荧光抗体中加入肝粉50~100mg,在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在室温中振动2h,4℃中过夜,再搅拌10min,高速离心(3000~15000r/min)30min,1~2次后,即可使用其上清液。吸收一般应在临用前进行,吸收后之荧光抗体保存冰箱中勿超过2周。染色应作吸收前后之比较,吸收时可先用缓冲盐水将组织干粉浸湿,离心(3000~15000r/min)30min,除去上清液,再加入荧光抗体进行吸收,以免消耗过多的抗体。
肝粉或新鲜细胞吸收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消除方法,对荧光抗体的荧光色素和蛋白都有吸附作用。如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时,也可用相同的组织干粉或匀浆沉淀物吸收之。
用脏器肝粉吸收对荧光抗体损失较多,如果根据Hiramotos氏等的方法将组织的20%生理盐水匀浆液,用生理盐水洗2~3次,12000r/min
10min离心沉淀,用其沉淀物吸收其荧光抗体即能完全达到目的,京极方久氏认为这样吸收对荧光抗体几乎没有损失,他们常用此法,效果甚佳,吸收后放置一周左右,用时有必要再吸收一次。
【肝粉的制法】
(1)将若干只小白鼠或大白鼠放血杀死,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洗2~3次,除去血液,剥掉表面的结缔组织的脂肪。
(2)剪碎,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至无血色止,然后再加生理盐水少许,用组织捣碎机或匀浆器作成匀浆。
(3)将肝匀浆装入离心管内(1/3左右),交换地用2~3倍量生理盐水和丙酮反复洗涤各三次,至上清无血色止,每次完毕先用2000r/min离心沉淀15 min后,再除去上清液。
(4)最后用丙酮洗涤肝浆,再用布氏漏斗过滤,或离心沉淀,将沉淀物平铺在洁净的玻璃板上,37℃烤干(过夜)。
(5)在乳钵中充分研磨,用120目铜筛筛选过后,分装,密封,低温干燥保存。
2006-12-22 13:24 wifgw
二)透析法
荧光素如FITC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透过,可将未与蛋白结合的荧光素透析除去。
(1)将标记完毕的荧光蛋白液装入一透析袋或玻璃纸袋内,液面稍留空隙,紧扎。
(2)浸入0.02mol/pH
7.1~7.4的PBS中(悬于大于标记物体积约50~100倍的PBS内),在4℃中透析,每日更换3~4次PBS,约5~7天,透析液中无荧即可(在荧光光源照射下)。
(三)葡聚糖凝胶G-50柱层析法
除游离荧光素可用2×46cm柱层析法,详细方法参阅第二章。加入荧光抗体15~18ml(按床体积的5%~10%加样),使其缓慢渗入柱内,待即将全部入柱时,加入PBS少许,关闭下口,停留30~40min ,使游离荧光充分进入细筛孔中,然后再接通洗脱瓶开始滴入洗脱液。加入洗脱液一定量后,荧光抗体即向下移行,逐渐与存留于上端的游离荧光素之间拉开明显的界线,随着大量洗脱液的不断加入,二者分离距离越来越大,荧光抗体最先流出,分前、中、后三部分收集,测F/P比值,合格者合并,浓缩,分装。洗脱液用20%磺基水杨酸测定蛋白(发生沉淀反应),继续洗脱,游离荧光素则相继被洗脱下来,至洗脱液中无蛋白和荧光素后,此层析柱即可再用。
若用以除去荧光抗体中的游离荧光素和硫酸铵等盐类,可先在过柱前透析一夜,否则,NH4+太浓,在蛋白未完全洗脱时即出现NH4+,因而影响提纯与回收蛋白,一般待洗脱液出现蛋白时,即进行收集,之后出现SO4++(用1%BaCl2检查发生白色沉淀)。最后是NH4+,(用纳氏试剂检查呈黄棕色沉淀),待洗脱液无SO4++及NH4+后可再用。
如仅用小量荧光抗体,可用1×20cm的柱层析柱,取2g Sephadex G-50装柱,即可过滤2~3.5ml荧光抗体。
(四)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
标记过多或过少荧光素的抗体分子可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除去。方法如下: DEAE-纤维素柱的装柱,洗脱、再生方法等与提纯IgG方法相同。装柱所需DEAE-纤维素量以干重每克交换20~50mg标记蛋白量为宜
。常用梯度洗脱法如下:
(1)层析柱用0.01mol/L、pH7.2PB平衡,标记物上柱后,先用0.01mol/L、pH7.2PB洗脱,洗出无色或淡绿色液体,洗脱液量(根据床体积大小每梯度乘3),然后依下列各种离子强度洗脱液,
分别洗脱和收集:
0.01mol/L、pH7.2PBS(0.05mol/L NaCl)……洗脱部分1。
0.01mol/L、pH7.2PBS(0.01mol/L NaCl)……洗脱部分2。
0.01mol/L、pH7.2PBS(0.02mol/L NaCl)……洗脱部分3。
将此三部分收集液(每管5ml)分别测定其F/P比值,0.05mol/L NaCl pH7.2PB洗脱液280nm光密度高峰管合并,浓缩保存备用。因这部分非特异性染色荧光最少,是比较好的荧光抗体。其他两部分可以废弃。
(2)柱上吸附的过度标记蛋白可继续增加NaCl的浓度至
2.0mol/L洗脱完。
经过DEAE-纤维素层析后的标记抗体,其抗体量一般约损失50%,因此有些要求不太高的抗体,如抗细菌荧光抗体,不一定要这样处理,可用染色效价测定的稀释法除去非特异性染色。
(五)荧光抗体稀释法
先测定荧光抗体特异性染色与非特异性染色的效价,若二者效价相差较大,则可将荧光抗体稀释至一临界浓度,使特异性染色呈阳性,而使非特异性染色保持阴性,稀释方法和染色效价测定方法相同。
(六)纯化抗原法
用各种方法提纯单一成分的抗原是产生单价特异性抗体的最主要条件。近代免疫化学技术(免疫吸收法)和柱层析法等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可参考有关专着。
(七)纯化抗体法---免疫吸收法
例如抗IgA血清的纯化方法---免疫吸收法。如分泌型IgA( SIgA)抗原纯度不高,所制的抗血清常与IgG呈交叉反应,为此需要吸收,常采用纯化的人IgG戊二醛聚合物加以吸收纯化。方法如下:
1.人IgG聚合物的制备 在5ml含40mg/ml人IgG的0.1mol/L pH7.0磷酸缓冲溶液中,加入2.5%戊二醛溶液1ml,边加边搅,5min即出现混浊,逐现大块胶块,放置30min后,用研钵将凝胶磨细,继用1.0mol/L pH7.0磷酸缓冲溶液反复洗涤3次,末次加蒸馏水至20ml,即为人IgG聚合物悬液。
2.免疫吸收法 将待吸收的抗SIgG血清加入待量IgG聚合物悬液,置室温搅拌60min,离心沉淀,上清液即稀释1倍的纯化抗SIgA血清。如用IgG聚合物作少量分次吸收,其效果更好。
(八)伊文氏蓝(Evans blue)衬染法
用0.01%伊文氏蓝的0.01mol/L pH7.2PBS稀释荧光抗体,可将背景细胞和组织染色,呈红色荧光,与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减少了非特异性荧光,宜作常规应用。伊文氏蓝一般先配成1%溶液,保存于4℃,用前再稀释至0.01%用以
和然释荧光抗体。
此外,还可以用胰酶消化组织切片或用10%牛血清蛋白封闭法等消除非特异性染色,提高特异性染色。
⑼ 七色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抗兔二抗)
| 概述 | |
| 描述 |
组织微环境中有复杂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表型、状态、丰度、分布都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价值。借助抗体染色可以将其在组织原位上呈现出来。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研究组织形态和原位蛋白表达的常见技术,常规IHC检测只能展示单一指标,难以呈现复杂的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组成、状态和关系,而这些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酪氨信号放大技术原理:类似常规免疫组化的DAB显色方法,TSA技术同样采用HRP标记的二抗,HRP催化加入体系的荧光素底物,生产活化荧光底物,活化底物可与抗原上的酪氨酸共价结合,使样品上稳定的共价结合荧光素。之后用热修复法洗去非共价结合的抗体,在换下一种一抗来第二轮孵育,换另一种荧光素底物,如此往复就可实现多重标记。
|
| 检验原理 |
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选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二抗抗体,对试剂盒中的荧光染料进行活化,将信号共价结合到抗原上。借助于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通过多轮染色循环实现组织或细胞的原位多靶点染色。
|
| 产品组成 |
TSA单色荧光染料520、TSA单色荧光染料540、TSA单色荧光染料570、TSA单色荧光染料620、TSA单色荧光染料650、TSA单色荧光染料700、信号放大反应液、抗兔HRP标记二抗、抗荧光淬灭封片剂、DAPI.
|
| 应用 |
主要用于人源或小鼠组织、石蜡切片、TMA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
|
| 使用方法 |
1. 荧光染料的稀释:若染料为干粉,使用100ulDMSO溶解,制成100X染料母液;若染料为液态表示出厂即为DMSO溶解的100X母液;使用信号放大反应液按1:100稀释制备染料工作液(现用现配);DAPI使用无菌水按1:100稀释制备工作液。 2. 二抗的使用:试剂盒为抗兔二抗,适用小鼠组织,实验前请核实一抗种属是否匹配。人源样本请参考(# abs50015 )。
|
| 性能 | |
| 储存/保存方法 |
荧光染料需避光保存,2~8℃储存,收到货起有效期为12个月。
|
| 注意事项 |
1. 本试剂盒只用于免疫组化,不做其他用途。
2. 本试剂盒仅限于专业人员使用。
3. 应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试剂同皮肤和眼睛接触。
4. 超过有效期的试剂活性可能降低,因此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试剂。
5. 若将本试剂盒的染色组分与其他公司的产品混合使用,在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情况。
6. 脱蜡不彻底,容易影响染色效果。
7. 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假阴性、假阳性结果,实验过程中需有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同时进行。
8. 使用本试剂盒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都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1.Dabbs David J. 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9.
2.【美】Ed Harlow, David Lane. 抗体技术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9-80,105.
3.Stack, E. C., et al., Multiplexed immunohistochemistry, imaging, and quantitation: a review, with an assessment of 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 multispectral imaging and multiplex analysis. Methods, 2014 70 (1): 46-58.
4.钱帮国. 焦磊. 多标记免疫荧光染色及多普成像技术在组织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7 (4): 373-382.
|
⑽ 免疫荧光的方法有什么注意环节
1、冰冻切片制备:建议用新鲜组织,否则组织细胞内部结构破坏,易使抗原弥散。选用干净锋利的刀片、组织一定要冷冻适度等,防止裂片和脱片严重。
2、组织切片固定:切好片风干后立即用冰丙酮等固定液进行固定5-10min,尤其要较长时间保存的白片,一定要及时固定和适当保存。
3、血清封闭:为防止内源性非特异性蛋白抗原的结合,需要在一抗孵育前先用血清(与二抗来源一致)封闭,减弱背景着色。血清封闭的时间是可以调整的,一般10-30min。
4、一抗孵育条件:在免疫组化反应中最重要,包括孵育时间和抗体浓度。一抗孵育温度有几种:4℃、室温、37℃,其中4℃效果最佳;孵育时间:这与温度、抗体浓度有关,一般37℃1-2h,而4℃过宿和从冰箱拿出后37℃复温45min。具体条件还要摸索。
5、二抗孵育条件:二抗一般室温或37℃立即观察,若将标本放在聚乙烯塑料袋中4℃30min-1h,具体时间需要摸索,而浓度一般有工作液,若是浓缩液还要摸索浓度,切记要避光反应。但在免疫荧光中我们一般先把二抗浓度和孵育时间先定下,然后去摸索一抗浓度和孵育时间。最后,荧光素标记的二抗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可能后有大量的游离荧光素残留,需要注意配制时小包装和并进行适当的离心。
6、复染:目的是形成细胞轮廓,从而更好地对目标蛋白进行定位。一般常用DAPI复染。
7、封片:为了长期保存,我们一般用缓冲甘油等封片,此外还有专门的抗荧光萃灭封片液。避免产生气泡,方法是直接在载玻片组织上滴一滴封片液,然后一手拿住盖片某一拐角,而另一手拿对面的那个拐角,接近封片液近端的拐角先降低,直至接触到液体时为止;当发现液体接触面在不断弥散时,则可以缓慢降低另一拐角,这样一般不会产生气泡。
8、切片清洗:为了防止一抗、二抗等试剂残留而引起非特异性染色,所以适当地加强清洗(延长时间和增多次数)尤为重要,我一般在一抗孵育前的清洗是3min*3次,而一抗孵育后的清洗均为5次*5min。注意:单独冲洗,防止交叉反应造成污染。温柔冲洗,防止切片的脱落。我喜欢用浸洗方式;冲洗的时间要足够,才能彻底洗去结合的物质。PBS的pH和离子强度的使用和要求。这方面我有惨痛教训,当时我买的抗体稀释液偏酸,结果背景一片黄(未见特异性染色),建议pH在7.4-7.6浓度是0.01M。(中性及弱碱性条件(pH7-8)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酸性条件则有利于分解;低离子强度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高离子强度则有利于分解)
9、拍照:有条件的话最好立即拍照,若不能及时拍照,也要封好片和用指甲油封固,保持避光和湿度。使用荧光显微镜注意严格按照荧光显微镜出厂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不要随意改变程序;应在暗室中进行检查;防止紫外线对眼睛的损害,在调整光源时应戴上防护眼镜;检查时间每次以1~2h为宜,超过90min,超高压汞灯发光强度逐渐下降,荧光减弱;标本受紫外线照射3~5min后,荧光也明显减弱或褪色;激发光长时间的照射,会发生荧光的衰减和淬灭现象;所以最多不得超过2~3h;荧光显微镜光源寿命有限,标本应集中检查,以节省时间,保护光源。天热时,应加电扇散热降温,新换灯泡应从开始就记录使用时间。灯熄灭后欲再启用时,须待灯光充分冷却后才能点燃。一天中应避免数次点燃光源。关闭汞灯至少在开启15-30分钟后;标本染色后立即观察,因时间久了荧光会逐渐减弱。若将标本放在聚乙烯塑料袋中4℃保存,可延缓荧光减弱时间,防止封裱剂蒸发;使用的玻片等载体,都必须厚度均匀,无明显的自发荧光,如果使用油镜,还必须保证镜油为无荧光镜油;电源最好装稳压器,否则电压不稳不仅会降低汞灯的寿命,也会影响镜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