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针刺过程中得气与行针方法是什么
(一)得气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针感以病人感觉到针刺部位酸、麻、胀、重感者为多,同时,针刺某些穴位以及对针刺反应比较敏感的病人针感可向一定的方向放散一定的距离。针刺得气后,医生刺手的指下有一种略为沉紧的感觉。如果没有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生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病人也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尽管针刺治疗的病人和病种以及所选择的穴位和针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针刺时必须得气才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是否得气的针感越强,疗效就越好呢?不一定。因为得气说明针刺达到了腧穴所在,至于针感的强弱,则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的强弱、疾病的性质、病程的长短、病证的虚实、手法的补泻需要等具体情况而具体确定。
(二)行针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诱导和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针刺的深浅不同,分为浅部、较深部、深部三个层次,古人习惯上分别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为天、人、地三部。“提”就是将针从地部退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退至天部的向上提针的过程。“插”就是将针从天部刺到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刺入的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联合应用,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行针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所要达到的治疗目的而具体确定(图8-10)。
(2)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做一前一后旋转捻动的动作。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点等确定(图8-11)。
图8-10、图8-11
㈡ 针法的手法
进针后为了获得针感必须施行的针刺手法,习惯称之为行针。
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也是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主要有捻转法和提插法两种。①捻转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来回旋转捻动(图1)。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进行。捻转的幅度和频率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这种行针手法称之为捻转法。一般捻转幅度大、频率高、刺激量大,适于实证、急性病;捻转幅度小、频率低、刺激量小,适于虚证、慢性病。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②提插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上提和下插的连续动作(图2)。
针由腧穴浅层向下深入,称为插针;由腧穴深层向上浅出,称为提针。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之为提插法。插针和提针的幅度、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交替。提插的幅度和频率也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但不宜过大或过快。一般情况之下,提插手法在得气点左右进行,在复合手法中则可以离开第一次的得气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提插。
在临床上,捻转法和提插法可结合应用。
补泻手法这是针刺时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6种(见补泻)。 在基本手法和补泻手法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获得、保持与加强针感,对针柄、针体和腧穴所在经脉进行的辅助动作。可分为以下3类:①对腧穴所在经脉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循法和摄法。循法,进针后用手指沿经脉路线上下轻轻推按(图3)。
摄法,进针后用手指沿经脉路线分段按压。其目的在于促使和加强针刺感应。习惯上,在进针前用左手按压腧穴以助右手进针的指切法,以及出针后按压腧穴以防出血的扪法,也归属于此。②对毫针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弹法、刮法、摇法、搓法、飞法和捣法等。弹法,用手指轻轻弹动针柄及其末端(针尾),使其微微震颤(图4)。
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然后以食指指甲由下而上轻刮针柄(图5)。
其目的在于促使和加强针感循经感传。摇法,直立或卧倒针体后,轻轻摇动针体的动作(图6)。搓法,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似搓线状(图7)。飞法,将针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似飞鸟展翅状(图8)。捣法,又称雀啄法,针刺到一定深度得气后,将针尖在原位作很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提插,如鸟啄食状。其目的也在于维持和加强针感,使针感循经传导。此外,搓法还可配合烧山火手法,诱导温热针感;飞法则又为赤凤迎源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针对复杂病情的多方面表现,将多种针刺手法结合起来使用以适应病症,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手法。常用的有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烧山火的方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3层。在针刺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先在浅层施行补法3~9次,然后将针插入中层行补法3~9次,再插入深层行补法3~9次,最后将针退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针下产生温热感或者病人身体出现发热感为止。适用于虚寒病证。
透天凉的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针插至深层,在深层施行泻法6~8次,然后将针提至中层行泻法6~8次,再将针提至浅层行泻法6~8次,最后将针插至深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次,使针下出现凉感或者病人身体出现凉感为度。适用于温热病证。
阳中隐阴为先补后泻法,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分成深浅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阴中隐阳法为先泻后补法,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分成两层,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法和阴中隐阳法主要由徐疾法、提插法,有时亦可加入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青龙摆尾的方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可推动经气的运行。
白虎摇头的方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其左右摆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的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乌龟入土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的方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㈢ 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讲针灸的针刺手法,一起来了解以下吧!
1、疏通人体经络
按照中医的说法,人体中含有众多的经络,支撑起人体的日常动作。所以说,经络对于人体非常的重要。针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经络,帮助其恢复顺畅并且正常工作,这也是针灸的基本功效之一。如果人体内经络不畅,那么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容易出现身体疼痛、关节麻木、肿胀等现象。
2、调和阴阳
除了疏通人体经络的作用之外,针灸的作用还包括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这也是针灸、中医的最终目的了。身体不舒服出现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人体出现阴阳失衡,针灸可以有效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谓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们人体中原本就拥有的机体正气,祛除掉导致身体出现疾病的病邪。
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而且,针刺手法并不玄奥,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神秘莫测,倘能细心探求,自非难事。针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决定于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进针的角度,最后得出一个综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认为玄虚神秘,如能研得真谛,确有独到之处,针灸原理也在其中。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2)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3)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4)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5)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6)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7)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8)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针灸虽然能够令我们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扰,但并不是说这种保健治疗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针灸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在心哦!
1、在身体过于疲惫,精神高度紧张和饥饿的时候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2、年老体弱者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最好选择卧位,因为这样更加容易选择穴位;
3、女性在怀孕的时候进行针灸力道一定要轻柔,并且一些能够引起女性宫缩的穴位千万不要进行针灸,常见的这类穴位有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等;
4、如果给小孩进行针灸,孩子哭闹不配合的时候,千万不要留针,除非必要;
5、婴幼儿进行针灸的时候,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的穴位千万不能够施针;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7、皮肤出现感染、肿瘤等等部位不能够进行针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选择针灸的穴位、施针的角度和深度有着特别的讲究,例如肠粘连患者的腹部等等;
9、针灸注意事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针灸要看疾病种类,应该根据病情来选择针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疗手段。
提示: 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㈣ 针灸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哪五种手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㈤ 针灸如何运针
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四种:一,指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指、食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刺入穴位的方法。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二,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上,用右手将针刺入的方法。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三,舒张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而右手刺入的方法。此法用于皮肤松弛部穴位。四,提捏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的皮肤捏起用右手将针刺入的方法。此法用于皮肤表浅部位,如印堂穴。
㈥ 针刺方法有哪些
(一)进针法
针刺进针时,常需两手配合操作。其中用于持针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持针方式,一般以刺手的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另一手按压在所刺部位或辅助进针,称为押手,其作用在于固定腧穴位置,协助刺手操作。一般多以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称为押手。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四种: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图8-3)。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输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图8-4)。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8-3、图8-4
3.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体刺入输穴部位的深浅而言。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将有详述,在临床实际中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以及针刺得气的情况灵活掌握针刺的深度。
㈦ 什么叫【行针】
针向行气法针刺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使针从浅层向下刺人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对于提插幅度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提插的幅度一般掌握在3-5分。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小,时间短,刺激量就小。
辅助手法:
1、循法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叩打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以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刮柄法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 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刮动针柄, 或以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根部位用食指从上而下刮动针柄,此法称之为单手刮柄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根,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之为双手刮柄法。本法在不得气时用之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行针
㈧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1.1进针法———手法轻巧 无痛少痛 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具体操作如下:
(1)速刺法: 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 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 ———多种术式 务求得气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 :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 :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3)搓针法 :若用上法不得气时,可用搓针法运气,即将针单向捻转几次,这时多数能令气至,而后将针反方向捻退1~2次,再轻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滞针。应用此法后,一般多能较快得气。
(4)辅助法 :其它如弹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弩法等等辅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气、行气作用,或可留针候气片刻,再作行针手法。
1.3留针法 ———时间久暂 灵活应用 留针法是进针运用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的持续效应。目前常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两种方式。
(1)动留针 :于留针过程中,每隔若干时间,结合捻转或提插等手法(或结合其它补泻手法),又如电针等亦属动留针范畴。
(2)静留针 :针刺得气或行针后“静以久留”,然后出针。使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久暂,均须视病情、针刺部位等灵活应用。
1.4出针法 ———双手协同 轻捻缓提 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在出针时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轻捻转,同时边捻边提,轻轻将针提出皮肤,押手按揉针孔,若遇针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并拭之。若用放血治疗,则不闭孔(按补泻法则以速闭其孔为补,不闭其孔为泻)。
2补泻手法的应用
针灸治病必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历代医家创造了许多有关补泻的操作方法,兹摘举古典手法与笔者实践中提炼后的补泻操作手法几则,简介如下,请同道指下。
2.1烧山火 又称“热补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确定穴位的针刺深度,分为三等分(古称“天、人、地三部”),随呼气进针至天部,用紧按慢提(重插轻提)法九次,然后将针插入人部,再紧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紧按慢提九次(也可结合捻转法),若已有温热感,将针由地部退至天部,随吸气时出针,速闭其孔。若无温热感,可按上法重复操作多次,然后出针。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 2分( “豆许”),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 (不使针尖脱离针感),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不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 2次,并轻提插1~ 2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多用于寒麻冷痹虚寒性疾病。
2.2透天凉 又称“凉泻法” ,由呼吸、徐疾等单式补泻手法中泻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吸气时进针,直达地部,用慢按紧提(轻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紧提六次,然后退至天部;慢按紧提六次为一度。若无凉麻感,再依前法重复施术多次,呼气时退针,出针时不闭其孔(或摇大其孔)。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提出1~ 2分( “豆许”),然后重复提重插轻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凉麻感。不效可重复数次,出针时摇大针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常用于热痹或急性肿痛和实热性疾病。
2.3阳中隐阴 先补后泻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得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笔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针之深度,分为浅深二层操作,先在浅部行补法(紧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转数次,紧握针柄稍候,再进针至深层用泻法(紧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后捻转数次),稍停,然后出针。这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手法,常用于先寒后热,虚中夹实的病证,含补中有泻之意。
2.4阴中隐阳 先泻后补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笔者操作方法:与阳中隐阴相反,先进针至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和拇指向后捻转多次),稍停,将针提至浅层,行重插轻提,拇指向前捻转多次行补法,稍停,将针起出,揉按针孔,这亦是一种补泻兼施手法。常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的病证,含泻中有补之意。
3注意点
在临诊中只要辨证、选穴、手法适当,一般均能应手取效。但在具体操作时应详细观察,对某个病人或某一病症,某个阶段用某种手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临床效果作为检验标准。为此要因人、因病、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效应。
㈨ 针灸学的进针方法有哪些
1.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于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贴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皮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待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在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使针刺入。本法主要用在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5.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震颤法、飞法
㈩ 行针的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技术,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捻转法是指将针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作方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针刺时疼痛和滞针等。一般认为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则大;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刺激量则小。
以上两种基本方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