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流动人口调查常用方法

流动人口调查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5 17:56:05

㈠ 人口普查属于什么调查方法

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1.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什么重大意义?

定期开展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明确规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有哪些

这次人口普查对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相同,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需要进行普查登记。

3.这次普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

为了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将首次采集普查对象的身份证号码。需要指出的是,公众对采集身份证号码极其敏感,我们将会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保密处理,普查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严禁向任何机构、单位、个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4.这次普查在时间上是怎样安排的?

这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按此规定,此次普查工作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准备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组建各级普查机构,制定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普查试点,落实普查经费和物资,开展普查宣传,选聘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普查区域划分和制图,进行户口整顿,开展摸底等。这些工作都将在2020年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以确保普查登记工作的如期进行。

二是普查登记阶段(2020年11月—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普查员入户登记,进行比对复查,开展数据质量抽查等。这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工作量最大、动员力量最多、直接决定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阶段。

三是数据汇总和发布阶段(2020年12月—2022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数据处理、评估、汇总,发布主要数据公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等。

5.这次普查既要“查人”还要“查房”吗?

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国进行人口普查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人都居住在房子里。所以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为了查准人口。同时,由于人口居住状况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为了解我国人口的总体居住情况,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有关居住情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居住状况、生活设施、房租水平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问题。这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以便更好地反映当前人口的居住状况。

6.很多普查对象都关心,普查获取的资料是否会被泄露,是否成为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人口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而且,我们将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任何机构、单位、个人泄露公民信息。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信息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作为普查对象应做好哪些配合工作?

人口问题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人口态势的发展变化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与个人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开展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意义深远,不仅为国也为家。普查对象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如实回答相关问题,不提供虚假信息,不隐瞒、伪造有关情况。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热情支持人口普查工作,积极配合普查员开展调查。

8.这次人口普查,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有何突破?

尽可能获取更为详实的信息,尽可能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尽可能减轻广大普查对象和基层普查人员负担,是我们不断的追求。在这次普查中,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探索使用智能手机采集数据。广泛应用部门行政记录,推进大数据在普查中的应用,提高普查数据采集处理效能。

9.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这次普查有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为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数据质量,国务院成立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具体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做好本地区普查工作。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引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其次,强化执纪问责。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将成立专门的执法检查组,负责受理普查违法行为的举报,依法对重大违法案件进行直接调查,并督促各级统计机构依法开展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应当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的统计违法违纪责任人,由统计机构按规定提出处分处理建议及时移送任免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

再次,强化质量控制。建立健全普查全过程质量控制办法,通过科学制定普查方案,认真培训普查人员,严格执行普查方案,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切实加强质量抽查和工作检查,全面提高普查工作质量。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普查对象深入了解普查,理解普查,进而配合普查,切实提高普查数据申报质量。

㈡ 怎样做好流动人口普查员

1.进入调查小区前认真参加学习培训,掌握流动人口调查摸底、调查登记、复查、编码等工作技能。
2.调查登记前,要认真做好摸底工作,包括熟悉调查小区边界及内部环境、绘制调查小区地图、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初步核实户籍资料记录表和流管资料记录表,安排调查登记的时间、顺序,做好被调查户的宣传工作。
3.调查登记期间,按照填表说明的规定,认真填写调查表,要做到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户记录和人记录不得出现漏项、错项。同时,要完成户籍资料记录表、流管资料记录表的填写。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及时向调查指导员请教,不得自作主张。
4.调查登记期间要每天对登记过的调查表进行自查和互查,登记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认真进行复查,发现差错据实更正。
5.按照编码规则的要求,做好调查表的编码工作。
6.按照要求,做好调查表的包装和交接工作。

㈢ 有意识的选择几个城乡结合部地区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属于什么调查方式

城乡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
(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如何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统计一个城市的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包括两部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好办,到人口统计年鉴或者市人口办一查就知道了,都登记备案的;流动人口就难办了,原来有外来人口登记管理条例,但是还是有很流动人口不在案,简单的办法是是采取抽样调查,分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抽样统计,计算流动人口总数。二者相加就是总人口了。

㈤ 流动人口登记是干嘛的

法律分析:流动人口登记是对已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人口,在其暂时居留地、旅居地或换乘交通工具的站场所进行的登记。根据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登记方式:(1)公民离开户口所在地到外地暂住,到达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有关证件,向暂住地派出所或暂住人口登记站申报暂住人口登记;(2)对途经本地区又需换乘交通工具的过境人口,应视其具体情况与需要,在机场、车站、码头等处,进行不定期的流动人口调查与登记;(3)国外旅游者从进入国境到离开国境,由有关接待的机关、团体和居留的旅社进行登记;(4)其他流动人口、视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方式进行登记、如收容登记、拘留登记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五条 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内暂住,或者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农村暂住,除暂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设置旅客登记簿随时登记以外,不办理暂住登记。

㈥ 广东的流动人口是怎么统计的用的是什么办法

一个地区人口总量的变化,是人口自然变动(出生、死亡)和机械变动(流入、流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改变其常住户口,而进行的流入或流出活动;在统计工作中,流动人口一般以“半年”为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剧增;这势必在子女升学、就业、医疗、保险、福利和社会治安等诸方面带来影响。为了满足各级政府对人口流动统计资料的多方面的需求,建立与完善流动人口统计调查制度方法显得特别重要。

一、中国流动人口统计调查制度方法亟待完善

在最近一次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实施方案和我国现有的人口统计指标体系中,关于流动人口统计的指标较少;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仅涉及到“居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和“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普查项目,这些均是外来人口的范畴;而对“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的外出人口的普查项目较少;但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摸底工作结束后,摸底汇总数与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数据差距较大,个别省份相差千万人之多,引起国家普查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搞清全国总人口数据,在第五次人口普查进入登记阶段后,又临时追加了人口流动统计指标,但从指标体系的设计上看也很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统计指标解释模糊、指标之间关联性较差、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表式设计繁琐,满足不了各级政府对流动人口资料的实际需要。1%的人口抽样调查更没有关于人口流动方面的项目。

二、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流动人口统计调查方法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普查小区普查的工作流程是:绘普查小区地图--填制人口普查摸底登记表—填制普查小区的《普查表长表》和《普查表短表》—普查表审核—上报村(居)委会普查办上报乡(镇、街道)普查办。在整个普查工作流程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统计,虽然在《普查表长表》和《普查表短表》中涉及到外来人口的统计项目,但对外出人口统计仅在按户填报的资料中H4中反映,这很难满足各地政府对流动人口统计资料的需要。

商丘市是人口大市,也是人口流出大市,外出人口在户籍人口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为了准确掌握外出外来人口情况,正确把握全市的宏观人口数量,商丘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在普查的准备阶段就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流程,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可靠。

1、早在摸底阶段就设计追加了《外来(出)人口调查表》,要求随同摸底数据一起上报村(居)委会普查办。通过填制和汇总《外来(出)人口调查表》,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全市外来、外出人口的数量和水平。

2、增加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统计分组。由于人口在本县(市、区)范围内各乡镇之间的流动,不影响本县(市、区)的人口总量;在本省辖市范围内各县(市、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不影响本省辖市的人口总量;在本省范围内,省辖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不影响本省的人口总量;所以在设计《外来(出)人口汇总表》时,分别设计了人口在乡镇街道的流动、在本省辖市范围内县(市、区)间的流动、在本省各省辖市之间的流动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省之间的流动等分组;这样可以分别计算各市、县、乡的流动人口数量,满足各级政府对人口总量的把握。

3、明确指标含义、统计范围和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在印发《外来(出)人口调查表》的同时,还下发了详细的指标解释,明确规定:

(1)、普查指标含义

“外出人口”是指“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即在普查表中的按户填报资料中的H4项;“外来人口”是指“居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和“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登记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以防止在填制《外来(出)人口调查表》时,对流动人口的重复登记。

(2)、区域范围的界定

本县(市、区)内:即人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在本县(市、区)以内进行流动;其汇总数表示人口在本县(市、区)内乡际间的流动规模。

本省辖市以内:即人口在本县(市、区)以外在本省辖市以内进行流动;其汇总数表示人口在本省辖市内县际间的流动规模。

本省以内:即人口在本省辖市以外在本省以内进行流动;其汇总数表示人口在本省内省辖市市际间的流动规模。

本省以外:即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在省与省之间进行流动;其汇总数表示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省际间的流动规模。

(3)、逻辑关系

流动人口总数=男+女。

流动人口总数=本县区内+本市以内+本省以内+本省以外

通过以上措施,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均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汇总得到本辖区内的人口流动资料,从而为全面掌握全市各级外出外来人口的流动范围和数量,为分析人口总规模、总水平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运用上述方法对五普流动人口统计结果的客观评价

2000年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常住人口775万人,户籍人口794万人,二者相差19万人;而在《外出人口汇总表》中,外出人口总数为31.7万人,其中流出本市以外的有24.5万人;在《外来人口汇总表》中显示,外来人口3.9万人,二者相抵后,全市净外出人口近20.6万人;五普登记的常住人口、净外出人口与户籍人口比较二者基本吻合,能够真实反映全市人口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摸底阶段,由于我们及时追加了《外来(出)人口调查表》,摸清了全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水平,比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进入登记阶段后又临时增加人口流动指标,提前了一个多月,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从而使被动式的普查变成了主动性的工作,探索出了流动人口统计的成功经验。

四、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所设计的《外来(出)人口调查表》也只能反映流动人口的总规模,在反映流动人口的构成情况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认为人口流动统计指标体系除以上所含的内容外,对外出半年以上人员还应包括以下几项:

1、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统计。在设计普查登记表时,可以增加“性别”一栏,分列“男”、“女”,进行圈填。

2、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统计。增加“职业”一栏,分列“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农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其他人员”。

3、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的统计。增加流动人口的出生年月日统计。

4、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统计。增加“文化程度”一栏,分列“大学本科及以上”、“专科”、“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扫盲班”和“未上过学”。

在设计关于流动人口的统计指标体系时,还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加入有关外出人口的一些登记项目,在便于计算机分组汇总的前提下,满足各方面对人口流动资料的需求。

㈦ 如何计算流动人口

衡量流动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动涉及的空间及其持续的时间。在空间尺度上,可以按流动距离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或按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将流动人口按不同等级区域进行划分,如省际、县际、乡际流动人口,还可以按农村、城市两大居住地系统区分为以城市和农村为流动目的地的各种流向的人口。在时间尺度上,可以按流动人口的出行规律分为定期和非定期流动人口。在定期流动人口中,又可根据当事人离开常住地在外居留时间的长短,划分为每日流动、季节性流动和周期性流动人口。 你提到的流动人口系数网上没有定义,我理解为应该是单位空间单位时间内的流动人口数量。是计算流动人口数量的一个参数。但这样理解的流动人口系数是有单位的。 这种情况下,统计出某城市或某区域的流动人口数除以时间(一个月,一年)就可以得到这个参数。 若系数无单位,显然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的流动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这样计算流动人口也可以调用该系数。 这种情况下,统计出一定时间内(一个月,一年)流动人口数,和总人口数。相除得到流动人口系数。 感觉这种可能性大些。但是也可能是除以非流动人口数。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你此表格中的计算方法唯一,因此具有可比性。

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的方法有哪几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的方法:
普查都采取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普查人员逐户逐人直接询问调查的方法。在普查区内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分片设立人口普查站,由基层干部组织户主或户内熟悉情况的人到站申报;或由普查员到户访问填报。第 4次人口普查以后,考虑到有些普查项目,涉及居民家庭情况和隐私(如领养的孩子,未婚先育等),为了保守秘密,采取了以普查员入户访问为主进行普查登记的方法。

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地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决定在于1953年在选举工作的同时,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为准备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53年6月30日24时。
普查项目有: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项。这次普查工作的特点:在市选举委员会领导下,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又在标准时间半年后开展。回顾时间较长,普查登记项目少,为了取得经验和保证质量,试点和复查面广,时间长,对边缘少数民族地区,采用间接调查的方法而取得数据。
普查时间,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为准备工作阶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为登记阶段及全面复查和重点抽查、统计、小结、公布等。
1954年11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这次普查的主要数字: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574205940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27732095人。
普查结果:全市总户数为606864户,总人口2419524人,其中男性1282167人、女性1137357人,性别比为112.73,户平均3.99人,汉族2400904人占总人口99.23%,少数民族18620人占总人口0.77%。市人口调查办在4个居民小组(平均每组350人)开展抽查结果,每组平均漏登与错划的只有1.5人,精确度达99%。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这次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全国人口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
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个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后两项不作汇总。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当时没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统计》杂志上,刊载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九项主要统计数据》。普查结果: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720370269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湾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办法》共28条,规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
普查项目共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那里;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项,按户填写的有湖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树、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 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和现役军人共1008175288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
国务院于1989年5月9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办法》,共33条。
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90年7月1日零时。
普查表有21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15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在业人口的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的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6项,即本户编号、户别、本户人数、本户出生人数、本户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县、市一年以上的人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13368250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国务院于1998年6月17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共46条。
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
普查表有49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26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户口性质、出生地、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从何地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迁出地类型、迁移原因、5岁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岁几以上的人填:是否识字、受教育程度、学业完成情况、15岁几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时间、行业、职业、未工作情况、未工作者主要生活来源、婚姻状况、初婚年月、15-50岁妇女填:生育子女数、1999.11.1-2000.10.31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23项,即户编号、户别、本户普查登记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暂住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人数、本户1999.11.1-2000.10.31出生人数、本户1999.11.1-2000.10.31死亡人数、本户住房间数、本户住房建筑面积、住房用途、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户、住房建成时间、建筑层数、住宅外墙墙体材料、住房内有无厨房、主要炊事燃料、是否饮用自来水、住房内有无洗澡设备、住房内有无厕所、住房来源、购建住房费用、月租房费用。
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200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26583万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㈨ 流动人口怎么登记人口普查

流动人口是在居住地完成人口普查的,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

普查数据采集原则上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采取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PAD或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或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等方式进行。

(9)流动人口调查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十一条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第十二条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㈩ 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方式

根据人口抽样组织方式的不同,有简单随机抽样、分类(层)抽样、多阶段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典型社区估算等多种形式。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在实施人口抽样调查时,通常加以综合运用。
简单随机抽样 也叫纯随机抽样,是指对总体各单位不经过任何整理而抽取调查样本。为了避免被抽取的单位过度集中或分散,人口抽样调查一般不用纯随机抽样的方式。
分类(层)抽样 当人口总体各单位的调查标识值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时,为了使同样数目的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以先把人口总体单位按类型分层,把标识值比较接近的单位分在一起,使层内的差异缩小,然后在各层中再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如研究人口自然增长率时,可以划分为城市、山区农村、丘陵农村、平原农村等层。通过分层,使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分类抽样比纯随机抽样更易应用,而且可以提高抽样效率。
多阶段抽样 指在抽选样本单位时,把人口总体分成若干级,采取逐级抽取样本的方式,先抽取大的样本单位(即初级单位),最后抽出直接调查登记的基本单位。这种抽样调查方式,大多在人口总体单位的范围分布广,一次抽取基本单位比较困难时采用。
等距抽样 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这种方式是把要研究的人口总体按一定标志排队(如按出生率高低或自然增长率高低等有关标志进行排队,或按其他无关标志进行排队),然后按相等的距离,机械地抽取样本单位。
整群抽样 它不以人口总体中的基本单位(如户是基本单位)作为抽样单位,而是以基本单位所组成的集合群体作为单位(如居民小组是一个集合群体单位),并对抽中群内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
典型城市估算 以规模、类型等为目标找出城市中具备典型代表意义的社区,从社区获得社区的流动人口数据,然后从特殊到普遍,计算同类型社区的数量,估算出没类型社区的流动人口数量,求和得总流动人口数量。这个方法难点在于寻找典型社区,优点在于协调资源相对少,操作性强,数据相对准确;

阅读全文

与流动人口调查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浏览:796
搜派风水机使用方法 浏览:692
猪肉价格下跌的解决方法 浏览:933
泉州学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浏览:962
神经源性膀胱工伤治疗方法 浏览:965
如何选择设计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浏览:15
电缆线接线方法视频 浏览:776
湖南烟熏肉食用方法 浏览:313
钓具的连接方法 浏览:135
细胞增生的治疗方法 浏览:834
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浏览:168
舒适进入安装方法 浏览:226
用什么方法粘胶最快 浏览:608
无线加湿器的安装步骤及使用方法 浏览:803
欧莱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浏览:819
win8怎么设置锁屏图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41
烂地面地坪施工方法简单 浏览:697
稳压电路计算方法视频 浏览:849
不用安全绳攀岩还有什么方法 浏览:701
作业反应的教学方法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