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众车故障码
大众车故障代码大全
00282 节气门调节器-V60 检查线路;阅读测量块-数据组66;检查空气流量计G70
00515 霍尔传感器G40 霍尔传感器G40对正极或负极短路或断路
00524 爆震传感器1-G61 检查爆震传感G61/G66及爆震控制
00528 海拔高度传感器信号过大 导线断路/对正极短路,F96损坏
00532 供电电压过大/过小 供电电压高于16V或低于10V
00540 爆震传感器2-G66 检查爆震传感G61/G66及爆震控制
00543 发动机转速超出极限 检查发动机机械故障;检查转速传感器G28
00544 增压压力超过最大值 检查增压器、增压控制单元N75、海拔高度传感器
00515 霍尔传感器G40 导线断路/对正极短路,G40损坏
00557 阻力转向压力开关 导线断路/对正极短路,F88损坏
00561 混合气自适应过大或过小 燃油压力、空气流量G70信号失误,催化装置前泄露,活性碳罐N80卡住,喷油阀损坏
00670 节气门位置信号太小 检查G88和J220之间的电路
00575 歧管压力低于极限值 检查进气系统、空气流量计,增压器、歧管压力传感器等
00580 1缸爆震控制超出极限
2缸爆震控制超出极限
3缸爆震控制超出极限
4缸爆震控制超出极限 检查G61、G66及爆震控制;排除发动机异响故障;结合电路检查线束及插头连接;检查爆震传感器扭紧力矩(20Nm);检查并更换燃油
00668 供电端子30线电压过高
供电端子30线电压过低
供电端子30线开路
供电端子30电压不可靠 检查发电机与蓄电池;检查相关线束及连接插头;检查发动机控制单元供电电压;
00670 节气门传感器信号过小 检查节气门控制单元
00671 巡航控制系统开关E45信号不可靠 检查巡航系统-修理组27;检查相关线束及插头连接;08数据组66
01119 变速器档位识别信号对正极短路或短路 不能识别档位,怠速不稳、冲击
01120 凸轮轴调整机械故障 检查凸轮轴N205、电路、控制系统
01165 节流阀体-J338 检查节流阀体本身及线束;重新做基本设定
01177 发动机控制单元J220 必要时更换发动机控制单元J220
01182 高度自适应 检查节气门、空气流量计等
01247 活性碳罐电磁阀 检查活性碳罐电磁阀N80、电路
01249 1缸喷油器 检查N30至J220之间的电路
01250 2缸喷油器
01251 3缸喷油器
01252 4缸喷油器
01259 喷油泵继电器 检查J17与J220之间的电路
01262 增压压力电磁阀故障 对地短路,N75损坏
01314 发动机控制单元J220(带巡航系统)
16486 空气流量计-G70信号太低 检查空气流量计G70;检查进气系统的密封性;检查保险丝S243
16487 空气流量计-G70信号太高
16496 进气温度传感器-G42信号低 检查G42本身及其线束和插头连接
16497 进气温度传感器-G42信号高
16500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62信号不可靠 检查G62本身及其线束和插头连接;检查节温器-修理组19
16501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62信号低
16502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62信号高
16504 节气门电位计-G69电路故障 检查节流阀体J338
16505 节气门电位计-G69信号不可靠
16506 节气门电位计-G69信号太低
16507 节气门电位计-G69信号过大 G69与J220之间的电路,G69损坏
16514 氧传感器线路故障 检查催化器前的氧传感器
检查相关线路
16515 氧传感器1电压低 检查催化器前的氧传感器
检查相关电路
16516 氧传感器1电压高
16517 氧传感器1信号弱
16518 氧传感器1没被激活 检查催化器前的氧传感器控制
16519 氧传感器1加热器电路故障 检查催化器前的氧传感器加热器本身及电路
16521 氧传感器2电压低 检查催化器前的氧传感器
检查相关线路
16522 氧传感器2电压高
16524 氧传感器2不工作 检查催化器后的氧传感器控制
16525 氧传感器2加热器电路故障 检查催化器后的氧传感器加热器本身及电路
16555
混合气过稀 检查燃油压力调节器及保持压力;检查喷油嘴;检查燃油泵;检查排放系统的密封性;检查二次空气供给系统(如果有)的密封性
16556
混合气过浓 检查燃油压力调节器及保持压力;检查喷油嘴;检查活性碳罐电磁阀N80
16684 发动机失火识别 用03功能检查各缸喷嘴;检查高压线及火花塞;
检查点火线圈;
16685 1缸失火识别
16686 2缸失火识别
16687 3缸失火识别
16688 4缸失火识别
16705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G28信号不可靠 检查发动机转速传感器G28;
检查发动机转速传感器G28线束及插头连接
16706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G28无信号
16711 爆震传感器G61信号低 检查爆震传感器G61及其线束;检查安装力矩
16712 爆震传感器G61信号高
16716 爆震传感器信号过小
16719 转速传感器G28故障 检查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及其线束
16725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G40信号不可靠 检查霍尔传感器G40
16726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G40信号太低
16795 二次空气供给系统故障 检查二次空气供给泵;检查组合阀;检查管路连接。-见修理组26
16804 催化转换器效率低 检查催化转化器-修理组26
16824
16825 油箱通风系统故障 检查活性碳罐电磁阀N80;
见修理组20
16845 燃油油位信号不可靠 检查油位传感器及相关线束
16885 车速传感器信号不可靠 检查车速信号
16890 怠速转速调整低于标准值 检查节流阀体
16891 怠速转速调整高于标准值
16894 怠速开关F60故障
16916 空调压力传感器信号太低 检查压力传感器G65
16917 空调压力传感器信号太高
16935 转向助力泵压力开关F88信号不可靠 检查助力泵压力开关
16946 ECU供电电压低 检查供电电压;检查发电机和蓄电池
16955 制动灯开关F信号不可靠 检查制动踏板开关
16984 CAN 数据总线信息传递有故障 查询所有动力系统控制单元的故障记忆;08功能-数据组125/126
16985
16988
16989
16990
控制单元有故障
更换发动机控制单元(J361)
17510 氧传感器1加热器对正极短路 检查催化转换器前的氧传感器加热器;检查相关线路
17511 氧传感器1加热器效率低
17513 氧传感器2加热器对正极短路 检查催化转换器后的氧传感器加热器;检查相关线路
17523 氧传感器1加热器对地短路 检查催化转换器前的氧传感器加热器;检查相关线路
17524 氧传感器1加热器对正极短路
17525 氧传感器2加热器对地短路 检查催化转换器后的氧传感器加热器;检查相关线路
17526 氧传感器2加热器开路
17535 混合气过浓 检查燃油压力调节器及保持压力;检查喷油嘴;检查活性碳罐电磁阀N80
17536 混合气过稀 检查燃油压力调节器及保持压力;检查喷油嘴;检查活性碳罐电磁阀N80
17549 发动机负荷信号不可靠 检查空气流量计;检查节流阀体;检查进气系统密封性
17579 节气门角度传感器G188信号不可靠 检查节气门控制单元;
清洗节流阀体
17580 节气门角度传感器G188信号太小
17581 节气门角度传感器G188信号太大
17584 催化转换器后的氧传感器调节超出极限 检查进气系统的密封性;检查二次空气供给系统的密封性;检查燃油泵/压力调节阀及保持压力;检查催化器前/后的氧传感器;检查活性碳罐电磁阀
17621 1缸喷油器-N30正极短路
17622 2缸喷油器-N310正极短路
17623 3缸喷油器-N32正极短路
17624 4缸喷油器-N33正极短路
17633 1缸喷油器-N30对地短路
17634 2缸喷油器-N31对地短路
17635 3缸喷油器-N32对地短路
17636 4缸喷油器-N33对地短路
17645 1缸喷嘴N30开路
17646 2缸喷嘴N31开路
17647 3缸喷嘴N32开路
17648 4缸喷嘴N33开路
17699 散热器出口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G83信号太低
17700 电子节温器F265开路
17701 电子节温器F265对正极短路
17702 电子节温器F265对地短路
17708 失火识别-原因是无油
17733 1缸爆震传感器信号不正常 检查传感、油品
17734 1缸爆震传感器信号不正常 检查传感、油品
17735 1缸爆震传感器信号不正常 检查传感、油品
17736 1缸爆震传感器信号不正常 检查传感、油品
17743
17744 发动机扭矩控制超出极限 检查节流阀体;检查进气温度/水温传感器;检查进气系统的密封性;检查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EPC)
17746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G40开路/对正极短路 检查霍尔传感器及相关线路
17764 1缸点火对正极短路 检查点火线圈及高压线;检查发动机的失火识别
17765 1缸点火对地短路
17767 2缸点火对正极短路
17768 2缸点火对地短路
17794
17795
17796
发动机控制单元有故障
更换发动机控制单元J361
17805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及靶轮 检查转速传感器;检查靶轮有无损伤及安装是否到位
17809 废气再循环阀N18对地短路 检查废气再循环阀N18:
03功能-执行元件诊断
17810 废气再循环阀N18对正极短路
17811 废气再循环系统控制失效
17818 活性碳罐电磁阀N80对正极短路 检查电磁阀N80及线路
17828 二次空气供给阀N112对地短路 结合电路检查线路及插头连接
17829 二次空气供给阀N112对正极短路
17830 二次空气供给阀N112对正极短路 结合电路检查线路及插头连接
17831 二次空气供给系统故障 检查二次空气供给系统-修理组26;检查各部件间的管路连接;检查二次空气供给泵及其控制电路。
17832 二次空气供给系统密封性差
17833 活性碳罐电磁阀N80对地短路 用03-执行元件诊断功能检查电磁阀N80
17834 活性碳罐电磁阀N80开路
17840 二次空气供给阀N112开路 结合电路检查线路及插头连接
17842 二次空气供给泵继电器J299对地短路 结合电路检查线路及插头连接
17848 废气再循环阀N18开路 检查废气再循环阀线路-用03执行元件诊断功能检查
17850 废气再循环系统电位计G212信号太大 检查电位计-修理组26
17851 废气再循环系统电位计G212信号太弱
17858 二次空气系统正极短路
17859 二次空气系统对地短路
17860 二次空气系统断路
17908 燃油泵继电器J17电路故障
17909 燃油泵继电器J17对地短路 结合电路检查线路及插头连接
17910 燃油泵继电器J17正极短路 结合电路图检查油泵继电器
17911 负荷信号不可靠 结合电路检查相关线路
17913 怠速开关 检查、调整相关部位,重新做自适应
17914 怠速开关 检查、调整相关部位,重新做自适应
17915 怠速开关 检查、调整相关部位,重新做自适应
17916 怠速开关 检查、调整相关部位,重新做自适应
17920 进气歧管转换阀N156对正极短路 用03功能-执行元件功能检查
17923 进气歧管转换阀N156对地短路
17924 进气歧管转换阀N156开路
17911 来自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的撞车信号不可靠 查询并删除发动机控制单元故障;检查安全气囊系统
17934 凸轮轴调整阀N205 检查机械、电路、
㈡ 微星KT600的主板USB前置接口怎么接
v d- d+ g 按这个顺序接 从左到右
㈢ 奥迪q5电子手刹更换后刹车片kt600怎么操作
不要放先进入驻车制动糸统然设置007是收缩电子手刹再压分泵更换片后电脑输入006复位再删码即可【汽车有问题,问汽车大师。4s店专业技师,10分钟解决。】
㈣ kt600解码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简述故障码的步骤
KT600解码器的基本功能1.读取故障码2.清除故障码3.执行元件动态测试,4,数据流分析。
故障码读取的步骤:
1.开机连接解码器与OBD诊断接口。2.进入汽车诊断界面,3.选择车系,4.选择车型,5选择车辆生产年份,6.选择发动机系统7,读取故障码
㈤ 电脑声卡常识
VIA VT8233/A AC'97 Enhanced Audio Controller 的意思就是VIA威盛的Ac97声卡
芯片组型号的发展过程
2000年3月6日Slot A接口的Athlon率先将CPU带进了GHz时代,使AMD首次在主频上超过Intel(尽管仅仅超过了两天,但对AMD来说,意义也是非凡的)。6月,AMD接着连续推出了新款Thunderbird、Spitfire核心的处理器,并采用更低成本的Socket A接口。从最初的Athlon 650MHz到终极的Athlon XP 3200+,Socket A一直为Athlon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扮演着“龙巢”的角色。2003年9月,随着Athlon 64系列的发布,AMD终于将高端过渡到K8体系,Socket A平台顽强对抗Intel Socket 370、Socket 423、Socket 478平台的战斗也在此到达顶峰。下面笔者将对这36款桌面版Socket A芯片组做一次全面回顾,希望对准备升级和装机的朋友有所帮助,也以此献给陪伴我们近四年的英雄。
首先出场的是横跨Thunderbird/Spitfire/Palomino/Morgan/Thoroughbred-A(B)/Barton/Applebred/Thorton核心全系列CPU的老牌厂商:威盛(VIA),它发布的Socket A芯片组规格之多,绝对令人眼花缭乱。
由于同厂南北桥芯片一般可以自由搭配,因此每款芯片组除官方推荐的标配南桥芯片外,厂商也可以根据增强性能或者降低成本的考虑搭配其他型号的南桥芯片。下文主要介绍北桥芯片的重要特性,VIA不同南桥芯片的特性请参考文末的表格。
1.KT133
配合最初的Thunderbird/Spitfire发布。北桥为VT8363,标配VT82C686A南桥。支持100MHz外频/200MHz FSB。支持PC133内存以异步方式运行,另外比较有特色的是VIA特有的4-way bank Interleave内存交错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内存效能。支持AGP 4×。
2.KM133
北桥为VT8365,标配VT82 C686A南桥。KT133的近亲,集成S3 Pro Savage 4图形核心并提供额外的AGP 4×插槽。
3.KL133
北桥为VT8364,标配VT82 C686A南桥。也是KT133的近亲,与KM133的差别在于不提供额外的AGP插槽,主要针对OEM市场。
4.KT133A
为配合133MHz外频的Athlon发布。北桥为VT8363A,标配VT82C686B南桥。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PC133内存同步运行。其他技术规格和KT133一样。KT133A+Athlon的组合曾是PentiumⅢ的噩梦。
5.KM133A
北桥为VT8365A,标配VT82 C686B南桥。KT133A的近亲,集成S3 Pro Savage 4图形核心并提供额外的AGP 4×插槽。
6.KL133A
北桥为VT8364A,标配VT82C686B南桥。也是KT133A的近亲,与KM133A的差别在于不提供额外的AGP插槽,主要针对OEM市场。
7.KLE133
北桥为VT8361,标配VT82C686B南桥。整合了Trident Blade 3D(9880)图形核心,这是它与KL133A的主要区别,主要针对OEM市场。
8.KT266
北桥为VT8366,标配VT8233南桥。VIA紧随ALi Magik 1发布的支持DDR内存的Socket A芯片组,但是仓促推出导致Bug多多,虽支持DDR266/PC133内存但DDR内存效能低下。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是从KT266开始VIA采用266MB/s的V-LINK代替133MB/s的PCI总线来连接南北桥,缓解了传统南北桥数据传输的瓶颈。
9.KT266A
北桥为VT8366A,标配VT8233南桥。堪称经典的一代芯片组,是VIA重新从SiS 735手中抢回当时性能之王宝座的功臣。和KT266相比最大的也是惟一的不同在于它加入了称为“Performance Driven Design”的新模块,极大改善了原本不佳的DDR内存性能。
10.KM266
北桥为VT8375,标配VT8233南桥。KT266A的近亲,集成S3 Pro Savage 8图形核心并提供额外的AGP 4×插槽。
11.KT333
北桥为VT8367,标配VT8233A南桥,支持DDR333内存,并且从KT333起VIA彻底放弃了对SDRAM的支持。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仍然只支持AGP 4×。KT333分为CD、CE、CF三种版本,其中CE版能够支持166外频,后期推出的CF版更能够支持DDR400,甚至有说法说CF版的KT333就是屏蔽了AGP 8×的KT400。因此,准备在二手市场选购KT333的朋友一定要分清北桥芯片的版本。
12.KT400
北桥为VT8377,标配VT8235南桥。正式支持166MHz外频/333MHz FSB。官方称支持DDR333内存,不过从名字看就知道其实是能够支持DDR400的,只是由于当时DDR400标准未被JEDEC(电子元件工业联合会)承认,因此VIA刻意淡化了KT400芯片组对DDR400内存的支持能力。从KT400起VIA采用533MB/s的8× V-LINK代替此前的V-LINK掌管南北桥的通信,并且从KT400起全面支持AGP 8×。
13.KT400A
北桥为VT8377A,标配VT8235南桥。正式支持DDR400内存。支持166MHz外频/333MHz FSB。相对KT400来说KT400A的主要改进在于内存控制接口上开始采用强大的FastStream 64技术,用加深命令缓冲深度和数据缓存容量的办法来提升内存性能。
14.KM400
北桥为VT8378,标配VT8235南桥。在KT400A基础上整合了S3的Uni Chrome图形核心。主要针对OEM市场,实际采用这款芯片组的主板也多使用Micro-ATX板型。
15.KT600
北桥为KT600,标配VT8237南桥。正式支持200MHz外频/400MHz FSB。沿用KT400A上广受好评的FastStream 64技术,因此在内存性能上与采用双通道技术的nForce2芯片组相差并不大。由于正式支持200MHz外频,终于能够以同步运行的方式支持DDR400了。笔者认为KT600对于nForce2在性能上处于微弱劣势但功能和价格上明显占优,因为其标配的VT8237南桥集成了对S-ATA的支持,而nForce2在推出MCP-RAID之前传统的MCP和MCP-T南桥都没有集成该功能,只能靠外接芯片,这样在成本方面KT600占尽优势。出于这样的情况,有些厂商推出KT600+VT8235 CE的主板其性价比就有待商榷了,需要S-ATA功能的朋友必须注意。
16.KM400A
北桥为KM400A,标配VT8237南桥。在KT600基础上整合了S3的Uni Chrome图形核心。
17.KT880
VIA的终极Socket A芯片组,标配VT8237南桥。主要改进是将KT600的FastStream 64升级到DualStream 64,支持双通道内存,使用该芯片组的主板已经陆续推出。本来VIA认为Athlon XP最高400MHz FSB,也就是3.2GB/s的内存带宽要求,没必要使用高成本但效能提升不大的双通道技术,何况自己的FastStream 64技术也相当成熟。谁知在Intel 865PE/875P的推波助澜下双通道的概念一发不可收,深入人心,nForce2又的确在内存性能尤其是内存写入性能上胜KT600一筹,同时AMD宣布Socket A的Athlon XP还要在2004年的继续存在,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VIA才最终决定推出KT880。
从上面的芯片型号我们也可以基本看出,KT系列芯片都是主流的不集成显示核心的产品,KM系列芯片都是在KT芯片基础上集成显示核心并附带AGP插槽的产品,而KL系列芯片则是在KM芯片基础上去掉AGP插槽的产品。
向Socket A致敬!——36款桌面版Socket A芯片组大阅兵(中)
黄杨 2004年6月7日 第22期
上期介绍了威盛(VIA)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K7系列芯片组,但是仅有VIA的支持是不够的,为了对抗Intel的强大压力,AMD广邀其他战略同盟,有了矽统(SiS)、扬智(ALi)、NVIDIA等芯片组厂商的大力支持,Socket A阵营才变得如此多姿多彩,在不断创新和竞争中发展壮大。本期接着介绍其他厂商的Socket A芯片组。
18.ALi Magik 1
这是第一款正式发布的支持DDR的Socket A芯片组。北桥为ALi M1647,标配ALi M1535D+南桥。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DDR266内存,支持AGP 4×。仍旧使用PCI总线连接南北桥。标配南桥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个USB 1.1接口和AC’97音效。其实这款芯片组也是支持PC133内存的,但是因为发布早,为了更好地突出其支持DDR的卖点,主板厂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仅安装DDR插槽而放弃了对SDRAM的支持。但这款芯片组的DDR性能差得一塌糊涂,甚至不敌使用SDRAM的KT133A,在后期群雄割据时,更是被迫惨淡出局。
19.AMD 760
这款芯片组由Slot A版的AMD 750改进而来,是Socket A版Athlon的首发“龙巢”之一。北桥为AMD 761,标配AMD 766南桥,但是也可以搭配VIA的南桥芯片,因此当时世面上绝大多数成品主板都搭配了更便宜但功能相同的VIA VT82C686B南桥。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AGP 4×。不支持SDRAM,支持DDR266内存但不支持内存异步。南北桥通过传统的PCI总线连接,但这并不说明AMD设计能力弱,这大概是考虑到760的市场定位为桌面级芯片组,而它的近亲工作站版支持双处理器的760 MPX则使用了带宽高一倍的64bit 66MHz的PCI总线来连接南北桥。
20.ATi Radeon IGP 320
标配IXP200/250南桥,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和DDR266内存,集成Radeon VE显示核心。采用266MB/s的A-LINK总线来连接南北桥。这款存在不少兼容性问题的芯片组自出道以来很少被人提起。这款芯片组的战略价值远高于其市场价值,因为它是ATi真正开始涉足主板芯片组领域的探路石。
21.SiS 730s
SiS在竞争激烈的主板芯片组市场的业绩长期以来主要由主板OEM厂商支撑,但是显然它并不满足于OEM的份额。近年来,其技术创新精神令人赞赏。SiS 730s创造性地将传统南北桥芯片和SiS 301图形核心都集成在一个672脚的BGA封装单芯片中,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PC133内存和内存异步功能。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个USB 1.1接口、AC’97音效和10/100Mbps网络接口。另外额外提供一条AGP 4×的插槽,便于用户升级。
22.SiS 735
同样是单芯片的设计,不过没有集成图形核心。一上市就将ALi Magik 1、AMD 760和KT266打了个落花流水。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AGP 4×,支持DDR266/PC133内存。SiS 735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矽统独创的芯片内部总线传输技术(Multi-Threaded I/O Link,简称MuTIOL,中文音译“妙渠”),通过该技术,SiS 735芯片与外部I/O的带宽达到1.2GB/s。SiS 735单芯片组中取消了南桥的概念,其用以代替传统南桥的功能包括:整合AC’97音效、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个USB 1.1接口。SiS 735是一款颇为成功的芯片组,高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兼备。惟一遗憾的是国内DIY市场当时仅有精英及其他OEM的产品,没有像VIA KT266A那样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23.SiS 740
采取传统的南北桥分离架构,集成SiS 315图形核心,最高可共享128MB系统内存并完全兼容DirectX 7标准,标配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个USB 1.1接口、AC'97音效和10/100Mbps网卡的SiS 961南桥,采用了在SiS 735上大获成功的MuTIOL技术,不同的是SiS 740南北桥之间总线带宽由SiS 735的1.2GB/s下降到533MB/s,不过也完全可以满足当时的要求了。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DDR266/PC133内存。SiS 740不提供额外的AGP插槽,用户想升级AGP显卡就无能为力了。
24.SiS 745
延续了此前SiS 735的单芯片设计,新加入了对DDR333规范及IEEE 1394的支持但仍然不支持USB 2.0。支持133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DDR333内存,但采取异步方式运行,支持AGP 4×。
25.SiS 746
这是矽统第一款正式支持166MHz外频/333MHz FSB的芯片组,标配支持ATA 133、USB 2.0和IEEE 1394等新功能的SiS 963南桥。支持DDR333,由于和外频同步运行,因此内存效能和SiS 745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南北桥间MuTIOL总线带宽从SiS 740的533MB/s提升到1GB/s。不过北桥仍然只能支持AGP 4×。
26.SiS 746FX
标配支持ATA 133、USB 2.0但不支持IEEE 1394的SiS 963L南桥。和SiS 746相比其改进在于SiS 746FX正式支持DDR400和AGP 8×,不过DDR400内存在运行时为异步方式。其地位很快被随后出场的SiS 748取代。
27.SiS 748
标配SiS 963L南桥,如果搭配SiS 964便可以支持S-ATA/RAID。正式支持200MHz外频/400MHz FSB,DDR400内存可以和CPU同步运行。作为SiS在Socket A平台的现③主力,SiS 748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支持Hyper Streaming Engine技术(简称HSE),HSE其实是MuTIOL技术的一种扩展,可以更好的发挥MuTIOL高带宽的优势,使南桥芯片控制的各种外围设备和北桥芯片控制的内存及AGP接口的数据传输获得更好地管理,从而提升整体效能。SiS 748芯片组在拥有不俗性能的同时价格也非常低,不少采用该芯片组的主板价格甚至在400元以下,性价比很好。
28.SiS 741
标配SiS 964南桥,支持200MHz外频/400MHz FSB、DDR400内存。和SiS 748一样支持MuTIOL 1GB和Hyper Streaming Engine技术。作为SiS最新的K7平台整合芯片组,SiS 741集成的Real256E图形核心实在太差,3DMark2001SE的成绩不足2000分,大幅落后于nForce2 IGP。作为弥补,SiS 741保留了额外的AGP 8×插槽。它标配的SiS 964南桥,支持8个USB 2.0/1.1、ATA 133、S-ATA/RAID、5.1 声道音效、10/100Mbps网卡等功能,但SiS 964并不是一款完美的S-ATA南桥,它是通过在芯片内部整合PCI总线的SiS 180 S-ATA RAID芯片来支持S-ATA和RAID功能的。也就是说,其峰值带宽只有133MB/s,并不能达到S-ATA的150MB/s,而且会无法避免地与其他PCI设备争抢133MB/s的PCI总线数据带宽,这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性能。
29.SiS 741GX
SiS 741的低端版本,在前端总线和内存规格上有所缩水,仅支持166MHz外频/333MHz FSB和DDR333内存。除此之外两者没有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SiS的北桥芯片后缀一般有FX、TX、GX三种,其中FX和TX是比标准版有所改进的“增强版”,TX比FX更高级;GX则是标准版降低规格后的“缩水版”,大家在选购时需要注意区别。
向Socket A致敬!——36款桌面版Socket A芯片组大阅兵(下)
黄杨 2004年6月21日 第24期
上两期相继介绍了威盛(VIA)、扬智(ALi)、超微(AMD)、冶天(ATi)、矽统(SiS)等厂商的Socket A芯片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其中一些身影如今已离我们远去。Socket A平台随着AMD和Intel在CPU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到今天已经发展到顶峰,Socket A芯片组之争也到了VIA、SiS、NVIDIA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NVIDIA强悍的nForce家族吧。
NVIDIA在显示芯片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占据独立显卡半壁江山之后,NVIDIA试图进军主板芯片组市场。由于未获得Intel技术授权,它只能先通过发布支持AMD的芯片组nForce来小试牛刀。
nForce芯片组包含nForce 220/-D、nForce 415/-D、nForce420/-D、nForce 615/-D、nForce620/-D等多种版本。所有版本中南桥只有MCP和MCP-D两种,惟一区别就是MCP-D增加了对Dolby 5.1声道的编码支持。两种南桥均支持ATA100,6个USB 1.1接口、10/100Mbps网卡以及NVIDIA APU(Audio Processing Unit)音效处理器。nForce芯片组南北桥通过AMD的Hyper Transport总线连接,带宽为800MB/s。nForce所有北桥都支持一种能改善内存延迟与处理器性能的技术——DASP(Dynamic Adaptive Speculative Pre-Processor),简单地说该技术是一种智能型、预先读取的“L3 Cache”的技术。
30.220 IGP
集成GeForce2 MX核心,支持133 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DDR266/PC133内存规格。北桥内存控制器位宽为常规的64bit,因此整合的图形核心受限于内存带宽,性能仅相当于MX200。提供额外AGP 4×接口。
31.420 IGP
同样集成GeForce2 MX核心,支持133 MHz外频/266MHz FSB,支持DDR266,提供额外AGP 4×接口。北桥采用Twin Bank内存架构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与220 IGP的区别在于它的内存控制器位宽为128bit。128bit的内存位宽使调用系统内存的图形核心受益,因此420 IGP的3D性能相当于MX400。后期,NVIDIA更在420 IGP的基础上增加了对DDR333支持,衍生出改进版620 IGP,不过市场上比较少见。
32.415 SPP
不集成图形核心,其他规格与420 IGP相同。修正了420 IGP内存支持方面的一些Bug。同样地,在415 SPP的基础上增加了对DDR333支持的改进版衍生出615 SPP,不过市场上很难找到615 SPP芯片组的成品主板,其地位迅速被nForce2 SPP取代。
nForce芯片组虽然规格高于同时期的SiS 745、VIA KT333等,但是由于价格和通路的原因,实际主板销售并不理想。随后,NVIDIA总结经验教训,推出了nForce2芯片组,凭借出色的性能和相对平易的价格在零售市场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nForce2芯片组不再采用数字的命名方式,北桥仍然分为集成图形核心的IGP和不集成图形核心的SPP,一度全系列采用Dual DDR内存架构(到nForce2 400才又恢复单通道的版本),两个独立的内存控制器比nForce中128bit的单内存控制器效率更高。南桥也做了一些改进,但仍然分为高低端两个版本,通过不同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的搭配,可以有多种组合。
33.nForce2-G/nForce2-GT
北桥均为IGP,南桥为MCP/MCP-T。除了支持更高的166MHz外频/333MHz FSB和DDR400内存规格外,还对DASP作了改进。另外,将IGP整合图形核心升级到GeForce 4 MX,并且额外提供AGP 8×接口。
34.nForce2-S/nForce2-ST
北桥均为SPP,南桥为MCP/MCP-T。除了不整合图形核心外其他方面和使用IGP的版本一样。同时NVIDIA开始直接将PCI总线频率锁定在了标准的33MHz上。这样超频爱好者在提高系统外频时将不必担心PCI总线频率随之提高。这无疑是一项非常成功的设计,迎合了广大AMD超频玩家的需要。
nForce2在南桥上也作了一些改进:将nForce MCP中集成的成本较高的音效处理单元APU去掉,同时加入对Ultra ATA133和USB 2.0的支持后推出新版的MCP,而更高档的MCP-T则是在原来的MCP-D中加入对Ultra ATA133、USB 2.0、IEEE 1394以及双网卡接口的支持,这样南桥的高低端针对性更分明。美中不足的是nForce2的这两款南桥都未整合S-ATA控制器,需要该功能的主板必须使用第三方的S-ATA控制芯片。
35.nForce2 Ultra 400
正式支持200MHz外频/400MHz FSB,正式支持双通道DDR400内存并可与系统同步运行,理论带宽可达6.4GB/s,完全满足400MHz前端总线3.2GB/s最大数据吞吐量的要求。其他方面的特性与nForce2 SPP一样,面向中高端用户。实际使用中来看,当使用200MHz外频的AthlonXP时内存读取带宽一般在3GB/s左右,和KT600基本相当,但写入带宽一般在1.1GB/s,大幅领先KT600的700MB/s。惟一的缺点是存在一些不大不小的bug,早期对USB 2.0的兼容性不能令人满意,不过NVIDIA通过不断更新芯片组的驱动程序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
36.nForce2 400
与nForce2 Ultra 400的区别在于仅支持64位单通道内存工作模式,定位于低端市场,其性能表现基本和VIA KT600相当。
实际上,nForce2 Ultra 400并非彻底的全新设计,更像是在前一代nForce2 SPP基础上的升级。有一种非官方的说法,C1版本的nForce2 SPP就是后来推出的nForce2 Ultra 400,理由是2003年第7周之后生产的编号末尾带A1字样的C1版芯片外观和Ultra 400芯片外观一样,不再内嵌金属散热片,而编号末尾为A2的老版nForce2 SPP芯片上有内嵌金属散热片,同时C1版的nForce2 SPP绝大多数都能够稳定支持200MHz外频/400MHz FSB。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鉴别主板是否使用C1版nForce2 SPP的方法:可以透过北桥散热器的空隙向下看一下,如果能看到圆形亮金属的话就是A2老版的,否则就是C1版,这一点准备买老nForce2的朋友值得留意。
VIA(威盛)系列芯片组介绍
Apollo pro 133A(VIA694X)是目前VIA与Intel BX及815EP芯片组竞争的主流产品,其北桥芯片用的是VT82C694X,在693X的基础上提供了对AGP 4x的控制支持。南桥芯片用的是VT82C686B,同样提供了对一些外部设备接口的控制,由于它不单支持BX芯片组不支持的AGP 4x、UDMA100技术、PC133和异步调整等技术,还支持双CPU处理器。它的价格适中,性能特别是兼容性十分优越,因而正逐步成为VIA攻占主板主流市场的主打产品。</P>
<P>PM133 VIA公司目前支持Socket 370/Slot1接口的694X芯片组,将被ProMedia和ProMediaII芯片组所取代。由于加强了和S3公司的密切合作,这两款芯片组中将集成S3公司的图形处理器S3 Savage4NB系列(采用S3 Savage2000内核),其北桥芯片为VT8605,南桥芯片采用的是686A或686B,支持PC133,AGP4x等技术,供Socket370结构CPU使用。VIA还计划在2000年底推出Apollo Pro 266芯片组,支持AGP 4x标准,使用PC2100的DDR SDRAM内存。</P>
<P>VIA Apollo KT133A系列是VIA公司为了支持AMD最新的Socket A结构设计的新ThunderBird(雷鸟)和Duron(毒龙)而推出的主板产品,它采用了和AMD750类似的设计方式,有专门的200MHz的Alpha Ev6前端总线连接CPU,它有效的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兼容问题。支持4条DIMM和2GB的内存,是目前BX芯片组支持数的两倍,这对于需要高容量高速度的PC服务器来说,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支持133MHz外频,PC133,AGP4x,配合686B南桥可支持UDMA100硬盘接口,在支持AMD K7系列的主板中是一款主流产品。<BR>VIA APOLLO PRO266采用南北桥之分,北桥芯片为VT8633,最大支持4GB的DDR200/266 SDRAM内存,同时可提供2.1GB/S的带宽(PC133内存带宽为1.06GB/s);南桥芯片为VT8233,同VT82C686B南桥相比,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支持AC"97声效卡、DMA/100等外,VT8233还能支持六个USB接口、六声道。另外,VIA APOLLO PRO266芯片在南北桥之间采用了全新的V-link总线,使南北桥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266MB/s,有效地提高I/O设备的效率。 <BR>总的来说,VIA APOLLO PRO266是支持DDR SDRAM内存的芯片组中最先发布者,从各种测试来看,其表现都不凡,最新的VIA APOLLO PRO266还支持Tualatin(新奔腾III 处理器),在这极速的PC时代,相信它有一番不小的贡献
驱动下载:
驱动之家 > 驱动中心 > 分类查询 http://drivers.mydrivers.com/drivers/601/1015.shtml
下载一个“万能声卡驱动”,基本上任何声卡都驱动
下载地址 :http://www.seo120.com/soft/qd/sk/200606/263.html
这个页面里有好几个万能声卡驱动,按理随便下一个就行。不行就每个试一次。不可能搞不好~``
㈥ kt600示波器怎么样测汽车波形
仪器左边按遥控器频律就出来了
㈦ stat硬盘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SATA硬盘吧
SATA硬盘
什么是SATA硬盘
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在IDF Fall 2001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标准,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SATA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标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约13%,而随着未来后续版本的发展,SATA接口的速率还可扩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从其发展计划来看,未来的SATA也将通过提升时钟频率来提高接口传输速率,让硬盘也能够超频。
SATA接口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桥芯片不能直接支持的话,就需要选择第三方的芯片,例如Silicon Image 3112A芯片等,不过这样也就会产生一些硬件性能的差异,并且驱动程序也比较繁杂。
SATA的优势:支持热插拔 ,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
安装SATA硬盘
1.固定SATA硬盘,这点与传统并行硬盘没有什么不同。
2.为硬盘连接上数据线和电源线。SATA硬盘与传统硬盘在接口上有很大差异,SATA硬盘采用7针细线缆而不是大家常见的40/80针扁平硬盘线作为传输数据的通道(图1)。细线缆的优点在于它很细,因此弯曲起来非常容易。而传统的硬盘线弯曲起来就非常困难,由于很宽,还经常会造成某个局部散热不良。而细线缆就不存在这些缺点,它不会妨碍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这样就避免了热区的产生,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用细线缆将SATA硬盘连接到接口卡或主板上的SATA接口上。由于SATA采用了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每个SATA接口只能连接一块硬盘,因此不必像并行硬盘那样设置跳线了,系统自动会将SATA硬盘设定为主盘
3.为硬盘连接上电源线。与数据线一样,SATA硬盘也没有使用传统的4针的“D型”电源接口,而采用了更易于插拔的15针扁平接口(图2),使用的电压为+12V、+5V和+3.3V,如果你的电源没有提供这种接口,则需要购买专门的支持SATA硬盘的电源或者转换器接头(图3)。有些SATA硬盘提供了4针的“D型”和15针扁平两种接口,这样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电源了。所有这些完成之后需要再仔细检查一遍,确信准确无误之后就可以盖上机箱了。
4.安装驱动程序。SATA硬盘在使用上完全兼容传统的并行硬盘,因此在驱动程序的安装使用上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9x/ME,那么只需进入BIOS,在里面的SATA选项下简单地设置一下就可以了。不过SATA硬盘在安装Windows XP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Windows XP无法辨认出连接在接口卡上的SATA硬盘,所以用户必须手工安装SATA硬盘的驱动程序。在安装过程中,当Windows XP寻找SCSI设备时按下F6键,然后插入随SATA接口卡附送的驱动软盘。
如何在windows XP中安装SATA硬盘
WindowsXP顺利安装在你的SATA硬盘上。
1.因为WindowsXP本身不直接支持串行ATA控制器,安装Windows XP的时候必须从软驱中搜索第三方的SATA驱动,若没有主板附带的软盘驱动时,必须将光盘中的驱动拷贝到软盘中。所以,首先须要有软驱才行。如果你安装Windows 98系统的话,只需要在BIOS中把启动选择为SCSI/SATA就可以像普通IDE硬盘一样正常安装了。
2.在首次安装WindowsXP寻找SCSI设备时,按下F6键(此时屏幕下方会有文字提示)来加载第三方驱动程序。但请注意,出现提示后大约只有2秒的时间让你按键,错过的话又得重启再来一次。按下F6后,稍等一会儿系统提示按S键,会自动搜索软驱中的驱动,选择主板提供的驱动软盘中合适的驱动。然后会显示你所选择的驱动已经加载,按回车继续,下面就是正常的WindowsXP安装步骤了。
注意:有的主板(如硕泰克的KT600-R)提供的驱动软盘中,其INF文件是放在文件夹里的,需要将它拷贝到软盘的根目录才能被自动搜索到。
3.如果你的主板板载Silicon Image SATA RAID的话,Windows XP安装完成后,可能还要再安装一次SATA RAID驱动程序,对于这一点,不同主板的要求稍有不同,在其主板说明书中都会有详细说明,请多加注意。如硕泰克的KT600-R,系统启动后在硬件设备管理器中的其他设备会显示黄色问号RAID设备,需要为它重新安装驱动。放入主板提供的软盘或光盘,让系统自动搜索,如提示搜索不到,则手动指定INF文件即可。
注意:Windows2000也与WindowsXP一样,本身没有串行ATA控制器的驱动,安装方法与WindowsXP基本相同
SATA硬盘安装使用必读问答集
随着各厂家SATA(串行接口)硬盘价格的持续走低,支持SATA的主板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SATA硬盘来构建自己的电脑平台。但是由于SATA硬盘有别于PATA(并行接口)硬盘,安装和使用中会有很多不同,这让很多用户在购买后遇到很多麻烦。本文将以问答形式,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给予说明:
问: 听说SATA硬盘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接口不同于PATA硬盘的,在购买SATA硬盘时是否需要额外购买?
答: 一般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都会附带一条专用7芯数据线和电源线,而现在的新型电源基本也都提供了SATA设备的专有供电接口。另外,有些SATA硬盘还额外搭配了一个原PATA硬盘使用的D型电源接口,可以兼容使用旧有的电源。所以通常我们并不需额外购买。如果确实需要,SATA数据线大约10元,电源接口转接线也在10元上下,电脑市场都有销售,质量尚可。
问: SATA硬盘安装系统时,是否都要额外加载驱动才能找到硬盘?
答: 不全是,要分情况而定。
在安装DOS/Win98/WinMe系统时,SATA硬盘不需要加载任何驱动,可与PATA硬盘一样使用。
在安装Win2000/XP/2003系统时,一般由主板南桥芯片(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等)提供的SATA控制器在没有内置或在BIOS设置中屏蔽了RAID功能时,也不需要加载驱动即可找到硬盘;在开启RAID时,需要加载驱动。而使用第三方芯片的SATA控制器,则必须加载驱动。
问: 必须安装SATA驱动的情况下,没有配备软驱怎么办?
答: 现阶段,Win2000/XP系统安装光盘加载额外设备驱动时,只读取软驱。
虽然,我们可以自己打造一张集成了所需SATA控制驱动的系统安装光盘,来免去必须从软驱加载的麻烦。但是,其制作方法和设置很复杂,需要对Windows系统加载驱动的方式和SATA驱动文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设置中稍有一点错误都会导致驱动加载不成功。所以还是推荐花50元买个软驱省得麻烦。
问: SATA硬盘驱动有通用驱动吗?
答: SATA驱动并不是指硬盘的驱动,而是指SATA控制器驱动,分为主板芯片组南桥内置和额外添加的第三方控制芯片两类,各厂家的驱动不能通用。
各厂家都有不同的设计(在BIOS设置中就可看出不同),Intel、VIA、SiS主板芯片的SATA控制器部分就不同,更别说其他的第三方控制器了,所以近期也不太可能有统一的驱动。最大的希望是微软能在后续的系统安装光盘中直接集成各大厂家的SATA控制驱动,那就最方便了。
一般主板都会附带驱动软盘,但也有仅提供主板驱动光盘的,需要将SATA驱动文件拷贝到软盘。还有的是需要用主板光盘的特定程序制作SATA驱动软盘,这点需要看主板说明书上的相关说明。
问: SATA硬盘能和PATA硬盘共存吗?
答: 当然可以,但根据SATA控制器设置有所不同。
让SATA和PATA和平共处的关键在于其占用的IDE通道位置不能冲突。还要注意,DOS/Win98/WinMe系统只能支持4个IDE设备,而Win2000/XP/2003系统可支持6个设备(注:第三方的SATA控制器可突破此限制)。关于SATA占用IDE通道位置的设置部分,各厂家有所不同。以Intel 865PE芯片组的ICH5南桥为例:进入BIOS后,选择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强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为把SATA硬盘端口映射到并口IDE通道的相应端口,通常适用于DOS/Win98/WinMe系统;Enhanced Mode下的SATA硬盘将使用独立的IDE通道,不与原PATA设备冲突,但仅适用于Win2000/XP/2003系统。 问: SATA硬盘不支持FDISK和DM等分区工具以及GHOST软件了吗?
答: 当然支持。使用这类软件有问题的情况多出现在以ICH5为南桥的主板上,因为这些软件都是基于DOS平台的,所以如上文所说必须采用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当设置为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时就会引发这些软件不能使用的故障。
另外,使用160GB及以上容量的SATA硬盘时,由于FDISK(Win98版本)和DM这类分区软件推出较早,并不能完善支持大于137GB硬盘的48bit寻址,有可能引起莫名其妙的故障,所以最稳妥的方法是使用集成了SP1补丁的WinXP系统安装光盘,在安装系统前只分一个区用来安装系统(Win2000系统也是一样,需SP4补丁)。
等装好了系统,先修改注册表,在“运行”中输入regedt32,回车确定。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
子项下新建一个键值:点菜单栏的编辑→添加数值,数值名称: EnableBigLba ,数值类型: DWORD,数值:1 。然后再用“控制面板→计算机管理”工具中的磁盘管理功能分其余的分区。
问: SATA硬盘上可以安装Linux系统吗?
答: 可以。如RedHat 9,在安装之前需要设置为Compatible Mode,否则就会找不到硬盘。安装好后,要升级内核到2.4.22,如果使用的CPU支持超线程,请在编译内核时选择SMP的支持。接着修改GRUB的启动参数,将 hda 改成 hde,分区号不变。还有fstab也需改一下,不然启动后不能激活“SWAP”交换分区。重新启动后,将BIOS中的Compatible Mode改为Enhanced Mode,这样就能发挥SATA接口的性能了。
问: 据说SATA硬盘支持热插拔,确实可以使用此功能吗?
答: 目前SATA技术分为V1.0和V2.0两个版本,其中V1.0不支持热插拔技术,在V2.0规格中SATA实现了热插拔功能。
对热插拔产生影响的只有主板和硬盘本身而已,只要硬盘和主板都支持这个功能,再安装了正确的驱动程序,就可以实现硬盘热插拔了,至于选用何种操作系统都没有关系。现在市场上新推出的硬盘如希捷酷鱼7200.7.SATA硬盘就支持V2.0规格,并且因为传统PATA的4Pin电源插头不能支持热插拔的功能,所以希捷这个系列的硬盘均不支持传统PATA的4Pin电源接头。这个功能还需主板支持,由于Intel的ICH5南桥芯片不支持热插拔功能,所以i865系列的主板都不能支持此功能。现在官方对外宣布支持SATA热插拔的主板厂商很少,只有华擎,具体支持此功能的型号可以看http://www.asrock.com/proct/index_china.htm。
另外,虽然主板硬盘都支持热插拔了,但是在没切断硬盘电源的情况下,仅热插拔SATA 数据线,有时会导致热插拔功能的失效。而且注意两次连续热插拔操作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5 秒钟。SiS等芯片的SATA控制器,有专门的SATA控制软件,可以使SATA的热插拔更加安全可靠。不过,目前看来SATA的热插拔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毕竟硬盘不同于闪存等外设,它更加脆弱,所以请慎用热插拔。
总结
每一个新技术的诞生,性能和功能提高的同时,多会伴随着设置和使用上的不习惯。目前采用SATA接口的设备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将来除了硬盘还会有更多的设备SATA化,我们要紧紧抓着潮流,尽快了解和掌握它。希望本文能使即将选购SATA硬盘的读者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免去使用中遇到问题手足无措的尴尬。
㈧ 中国移动添加亲情600
发送ktqq600到10086开通亲情600业务,可以加三个移动号码,赠送600分钟本地通话时长。
㈨ 找不到硬盘的副盘(分不是问题)
认真读读这篇文章,应该有用
明明白白使用SATA硬盘
随着i865、i875、KT600等支持SATA串口硬盘的主板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装机时选择了SATA硬盘。但是由于SATA硬盘有别于并口PATA硬盘,其安装设置部分会不同。如果设置没搞清楚,在以后的使用中很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本文会从BIOS设置(重点部分,是后面几项的基础),分区,安装系统三个方面讲解SATA硬盘的使用问题,其中还会说明一下SATA硬盘与旧有并口硬盘共存的注意事项。
一、BIOS设置部分
由于各家主板的BIOS不尽相同,但是设置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只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BIOS设置,相信读者都能够根据自己主板BIOS的实际情况参考本文解决问题。
1.南桥为ICH5/ICH5R的主板
先以华硕的P4C800为例,这款主板芯片组为i865PE,南桥为ICH5/ICH5R。进到BIOS后,选择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强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为把SATA硬盘端口映射到并口IDE通道的相应端口,当你选择这种模式时在下面的IDE Port Settings中会有三个选项:
Primary P-ATA+S-ATA:并行IDE硬盘占据IDE0+1的主通道(Primary IDE Channel),串行SATA硬盘占据IDE2+3的从通道(Secondary IDE Channel)。也就是说这时主板上的第二个并行IDE接口对应的端口不可用。
Secondary P-ATA+S-ATA:与上面正相反,此时主板第一个并行IDE接口(Primary P-ATA)上对应的端口不可用,因为给SATA硬盘占用了。
P-ATA Ports Only:屏蔽了串行SATA硬盘接口,只能使用并行接口设备。
注:前两种模式中,主板上的SATA1接口自动对应IDE通道中的主盘位置,SATA2接口自动对应IDE通道中的从盘位置。
当选择模式为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时,其下的端口设置的字样变为Enhanced Mode Supports On,其中也有三个选项:
P-ATA+S-ATA:并行和串行硬盘并存模式,此时SATA和PATA通道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理论上4个P-ATA和2个S-ATA可同时接6个设备,实际上得根据不同主板而定,有的南桥芯片就只支持4个ATA设备。此时SATA1口硬盘对应Third IDE Master(第三IDE通道主盘),SATA2口硬盘对应Fourth IDE Master(第四IDE通道主盘)。
S-ATA:串行硬盘增强模式,此时理论上支持4个串行硬盘,但还得看主板的支持情况(如果是ICH5R芯片组如P4P800,想组RAID模式,则必须要选择此项,并将Configure S-ATA as RAID项设为Yes,S-ATA BOOTROM项设为Enable,设置后BIOS自动检测的时候按“Ctrl+I”进行RAID设置)。
P-ATA:其实还是一种映射模式,SATA硬盘占据的是第一个IDE通道,SATA1口对应第一个通道的主盘,SATA2口对应第一个通道的从盘。
当你使用的是Win98/Win NT/Win2000/MS-DOS等传统的操作系统时,由于它们只支持4个IDE设备,所以请选择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并根据你的实际硬盘数量和位置选择IDE Port Settings中的对应选项;当你使用的是WinXP/Win2003等新型的操作系统时,可以选择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来支持更多的设备。当然如果你安装Win98+Win XP双系统的话,也只好选择Compatible Mode了。另外,有的主板BIOS有BUG,致使在单个SATA硬盘上安装Windows 98SE系统时不能正确安装SATA硬盘(如:华擎P4VT8),只需要升级BIOS版本到最新版就可以解决了。
注:虽然SATA硬盘本身并没有主从之分,但是如果使用了端口映射的模式,当你想要并行硬盘和串行硬盘共存时,还是得注意硬盘所占的位置不要冲突了,而且启动顺序也需要在BIOS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下面以GA-8KNXP Ultra为例,简要说一下技嘉主板的BIOS中SATA的设置:
这款主板的芯片组是i875P,南桥为ICH5R,其SATA部分的设置选项在Main主菜单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边设备)里,其设置功能详见下表(只列出了有关SATA硬盘设置的部分):
有关启动设备的选项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进阶BIOS功能设定)中,详见下表: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ICH5/ICH5R南桥的主板,都是通过端口映射和独立SATA通道两种途径来设置识别SATA硬盘的。至于应该选择哪种模式和设置值,请参考上文并根据S-ATA硬盘和P-ATA硬盘的数量,安装的操作系统以及哪一个作为系统启动盘等实际情况来自行设定。
2.南桥为VIA的VT8237的主板
相对于ICH5/ICH5R芯片组,VT8237的SATA设置部分就简单得多了。下面以硕泰克的SL-KT600系列为例,其SATA部分的设置选项也是在Main主菜单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边设备)里:
Onboard PATA IDE(主板内建并行IDE口设定)
此项设定允许用户配置主板内建并行IDE口功能。
Disabled:关闭主板的并行IDE口功能。
Enabled:允许使用并行IDE口功能(预设值)。
Onboard IDES operate mode(主板内建IDE优先设定)
PATA is Pri IDE:PATA口上的设备优先(预设值)。
SATA is Pri IDE:SATA口上的设备优先。
Onboard SATA- IDE(主板内建SATA口功能设定)
Disabled:关闭主板上SATA口。
SATA:主板上SATA口当做一般的SATA口使用。
RAID:主板上SATA口上的硬盘可以建立磁盘阵列(预设值)。
这里你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下串、并行口的优先级就可以正常使用SATA硬盘了。(通过上面的选项能看出,在这里S-ATA硬盘还是可以理解为映射到P-ATA端口上来识别的。)
注:RAID的组建还需要在开机时按“Tab”键进入VIA科技RAID控制器的BIOS设置画面另行设置,请参见相关的说明手册。
二、SATA硬盘的分区
现在一般都是用Win98/Me启动程序启动后用FDISK、DM、PQ等工具来对硬盘进行分区的。那么只要在BIOS中设置正确并能在启动后识别出SATA硬盘,这时SATA硬盘的分区就和传统的并口硬盘的分区方法完全一样了。
如果你用的是Win2000/XP/2003等启动光盘来启动并分区的,如果你的SATA硬盘不能识别,那么需要在屏幕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 driver...”时按F6,用软驱加载驱动程序,当硬盘被正确识别后就和传统的并口硬盘分区方法完全一样了。
注:有些主板不附带驱动软盘(如华擎K7S8XE+,采用SiS748+SiS964芯片组),并且其驱动程序并不能直接从光盘目录下拷贝到软驱,而是要用主板光盘启动时安装制作的,请仔细阅读主板说明手册。
三、操作系统的安装
1.Win98/Me
不论你使用的是什么芯片组,只要在BIOS中设置正确并让主板识别出S-ATA硬盘,那么就可以正常地安装使用了。(注:当然还得注意,Win98/Me等系统最大只能支持4个设备。)
2.Win2000/XP/2003等NT核心的系统
这里由于ICH5不需要加载RAID模块,所以直接安装就可(其实就是将S-ATA映射到P-ATA端口使用,自然就和并口硬盘一样了)。而ICH5R南桥控制器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BIOS中完全屏蔽了RAID模块,那么就和ICH5的情况一样了,直接安装即可;二是开启了RAID(BIOS中默认都是开启的),则这时需要在启动时按F6用软驱加载驱动。对于VT8237理论上应与ICH5R一样,其大多数主板说明书上也指明只作为普通SATA硬盘使用时不需要加载驱动(如硕泰克的SL-KT600-R),但是实际上不论使不使用RAID功能都需要加载驱动。由于笔者接触的产品有限,不知是否都是如此,还请读者自行尝试。
注:目前除南桥自带的S-ATA控制器以外,其它的S-ATA控制器基本都需要外加驱动,有些主板除了本身南桥支持S-ATA外,还板载Promise等第三方的S-ATA及RAID控制器,请注意区分。
四、操作系统下驱动的安装
当安装完操作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安装对应的驱动程序。
1.ICH5只需要加载Intel提供的INF驱动。
2.ICH5R除了INF驱动,还要加载IAA3.0或以上版本驱动。
3.VT8237需要安装VIA Hyperion 4-IN-1补丁。
如果你还使用有并行硬盘的话,最好慎用VIA独立发布的VIA IDE Miniport Driver驱动程序,很可能会使并行硬盘的突发传输速率下降,但对串行硬盘性能无甚影响。
注:如果你使用的是第三方SATA控制芯片和RAID模块,那么你还需要添加相应的驱动程序。
总结
通过上文可看出,S-ATA硬盘的使用关键在于正确设置BIOS中的识别方式,而由于各家主板厂商的BIOS菜单都不相同以及主板手册的语焉不详,才造成了S-ATA硬盘在使用中的种种问题。由于研发能力的不同,要想让主板厂商把这部分统一起来,现阶段是不现实的,所以笔者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参考本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
前面我们对串口硬盘的使用注意事项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也有些问题并未涉及(如在SATA硬盘上恢复Ghost镜像文件)。笔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以华硕P4P800主板安装一块SATA硬盘为例,提出四点补充,供使用SATA硬盘的朋友参考。
一、IDE设备的设置
为了顺利制作和释放Ghost镜像文件,将光驱和刻录机一主一从接到Secondary IDE口上。一块SATA硬盘用专用连接线接到SATA1接口上。
二、BIOS的设置
进入BIOS,选择IDE Configuration,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中选择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或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如果是Win98/Me/NT4.0等操作系统,选前者;如果是 Win2000/XP操作系统,则选后者。但是如果选择了增强模式,将无法直接制作和释放镜像文件。
三、串口硬盘的分区
一般Ghost的制作和释放需要在DOS状态下进行,此时NTFS格式是认不出的。因此在Win2000/XP操作系统中,建议主要分区采用NTFS格式(为了系统稳定),同时留出一个2GB左右的分区,用FAT32格式化,在其中建立两个文件夹,一个用于存放镜像文件,另一个用于存放Ghost工具。注意,Ghost需要7.0以上的版本才能支持NTFS的分区。
四、Ghost镜像文件的制作和释放
启动机器后进入BIOS,选择IDE Configuration,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中选择兼容模式。保存后用DOS盘启动,进入C盘(即FAT32分区),运行Ghost,这时会进入大家熟悉的Ghost界面。需要注意的是,镜像文件必须保存在格式为FAT32的那个分区,释放镜像文件也必须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中选择兼容模式,此外,完成后不要忘了改回增强模式。顺便说一下,笔者为C盘上1.3GB的容量制作镜像只用了2分15秒,而释放镜像则更快,只耗时1分30秒!不知道这是不是SATA硬盘的优点?
㈩ 主板上的板载网卡如何使用
和独立的网卡一样使用我设置就OK了,没有一楼哥们说的那么麻烦,如果没有开启你需要到BIOS里面对它进行开启,如果你不用在DOS无盘启动的话不需要进行任务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