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挂艾枝等。
1、吃粽子: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积淀的食物之一。
㈡ 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项目就是赛龙舟。赛龙舟,又叫龙舟竟渡,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竟技活动。关于龙舟活动的起源,历史各家说法不一;有起于纪念吴臣伍子胥尸沉钱塘江之说;有起于越王勾践为报越国被灭之耻,借嬉水竟舟之名训练水军之说;有起于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五月五日沉江寻父之说。而较为通常的说法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而死,“里人稳原自溺,争棹小舟,出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樱食也。有龙舟竟渡之戏之,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东周列国志》)
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
潮汕的龙舟有“假龙”和“真龙”两种,“假龙”是一种双头尖的“公鸡船”,或称无头臼,没有龙首和龙尾;“真龙”则是有龙头、龙颈、龙身和龙尾,船腹和船舷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涂红色挂红须的叫红龙,涂黄色挂黄须的叫黄龙
,涂青色挂青须的叫青龙。但潮汕少有乌龙,据说揭阳榕江下游赛龙舟,以前有条乌龙,年年竟渡夺头标,有一年舵手之妻到河边洗衣,见乌龙正在张口含岸边竹叶。潮汕有个迷信传说,乌龙若变活龙,不是翻入潭,便是钻入洞。于是悄悄地让自己的裤子给丈夫穿上,传说可避邪。结果像飞一样的龙舟钻入了榕江水里,除这位舵手外,其余全部覆没。故潮汕有“红龙红彤彤,乌龙钻入洞”的民谣。
潮汕又有一种关于竞渡的迷信说法,就是在某一溪涧,如果经常有人在那里淹死,人们便认为那是“水浸鬼”作怪。所以竞渡时,就请龙舟到那里划来划去数次,名曰“洗溪”。这样“水浸鬼”自然害怕而逃走了。
潮汕龙舟竞渡前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所奉祀的神庙去拜神,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以祈神庇佑平安。赛后还必须演戏酬答龙神,名曰“压地灵”。
潮汕有些地方(如庵端口)在龙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请贴、送“明糖”给附近各商家,请他们前来观赏。各商家接到请贴后,则要备妥彩标,插于江边,当龙舟经过时即点燃鞭炮,并赠送彩标。受赠人把彩标带回家转赠给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而有些地方(如黄冈)在龙舟出赛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小孩在水中进行嬉笑抢夺,称之为“抢龙蛋”。
这一天,男人们喜欢纵身江河,以除病保健康;女人们则喜欢取江河水洗头,谓洗龙舟洁净平安,又能祛头风。同时挑“龙须水”回家贮存、食用。
谓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消灾祛病。清光绪《潮阳县志》曰:“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清干隆《揭阳县志》云: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
现在社会进步,过去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人们只是把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
㈢ 柳城县的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广西人就比较聪明,甜粽子,吃;咸粽子,也吃!广西人端午节最爱吃的粽子,是一种被称为“凉粽”或是“碱水粽”的粽子。南宁人包凉粽有不少讲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叶叶阔无毛且清香性凉,凉粽的形状一般会包成细长形或三角形。甚至还有些习俗,是把稻草烧成灰来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后包成粽子。凉粽在食用时,人们喜欢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为主。当然,广西人在端午节也会吃咸的肉粽,糯米做的细长形或三角形的咸肉粽。
稻作民族“龙”文化
作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传统习俗,赛龙舟是人们聊起端午话题时,不可避免的一项内容。这一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候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死去,人们自发划船前往营救。最后,挽回不了屈原生命的人们,开始了在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的活动。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韦苏文告诉记者,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广西的端午节龙舟赛,最负胜名的是南宁南湖的国际龙舟赛和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
取回“龙船水” 煮饭熬药洗澡
在端午当天清晨去邕江取“龙舟水”(也有居民称“龙船水”),取回之后用来煮饭、熬药、洗澡。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延续这一风俗了。不过,很多老南宁还是习惯在端午这天买回一些药草,回家用水烧开,再给全家人洗浴。“我们小时候一直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有了儿子、孙子,也希望他们遵从这一习俗。”永宁街一位阿姨对记者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习俗,每到端午,各个农贸市场、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会有那么多销售药草的商贩。他们销售的,大都是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桉树叶、九节枫、活麻、柳树枝、野薄荷,以及桑叶等植物的叶茎,大家认为这样的“草药浴”可以解暑镇痛、散风清热,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湿气、预防长痱子。
雄黄酒·香囊·药市
为了祛除体内的潮湿闷热,避免屋中蚁蝇孽生,百虫出动,民间流传下来的端午节习俗,不少都与中草药有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因为一段许仙与白蛇娘子的动人爱情传说而被人们所熟知。而雄黄最大的功效,正是可以驱赶仲夏时分出动的蛇虫。在广西,每逢端午节,各地的人们则会有将艾蒿、菖蒲等中草药以红纸包裹成宝剑或是小人状,挂在家门上,起到辟邪的作用。除此之外,大人还喜欢用苍术、藿香、茱萸等草药制成各式花花绿绿的香囊,给孩子们扣于胸前,或是用桉树叶、野薄荷、银花藤等草药熬水给孩子洗澡,各种举动都有着为幼辈们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人们在端午节时对中草药的推崇,也让广西的不少地方都形成了药市的特色。当中最成形的,以靖西保留下来的端午药市习俗规模最大。当然,每逢端午节前后,南宁的市民都可以在菜市场买到这些相关的草药,或是回家悬挂,或是熬水洗澡,这样的习俗,是广西端午常见的习俗特色之一。
吃咸鸭蛋
咸鸭蛋是滋阴清肺的,适合在端午这种毒热的天气里进食。汪曾祺都曾在自己所写的文章——《端午的鸭蛋》中有过介绍,称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其中,咸鸭蛋位列其一。一来是说这红色的菜可以祈愿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二则是人们认为红色的物品可以辟邪避暑。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各有说法,不管他们各自的寓意如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都饱含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㈣ 夏天消暑的食物有哪些和做法
消暑佳品-八宝绿豆汤
吃东西总吃一样就会腻烦,绿豆汤也不妨变化一下花样,下面就介绍一下八宝绿豆汤的做法。
原料:
绿豆250克,薏仁米50克,青梅、金桔饼、佛手糖萝卜、京糕条各25克,白糖500克,糖水莲子40粒,金丝蜜枣10粒,糖桂花10克,玫瑰花2朵。
制作:
先将绿豆拣净质,用水淘净,放入盆内,上笼用旺火蒸约30分钟,至绿豆蒸酥为止。薏仁米、蜜枣淘洗干净,放入小碗与豆同时蒸煮。然后将青梅、金桔饼、佛手萝卜、京糕条分别切成绿豆大的丁,分成10份。最后,将锅置于中火上,加入开水1200克烧沸,将蒸酥的绿豆、薏仁米、蜜枣、4粒莲子、切好的青梅等果料分撒在汤内,再把糖桂花、玫瑰花均匀地撒在每碗内即可。
特点:
这样做出来的八宝绿豆汤豆色鲜艳、清凉解暑,为夏令消暑佳品。果料不齐,也可用其他类似的东西代替,效果亦佳。
酸梅排骨夏天吃刚好
【食疗功效】酸梅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止咳、涩肠止泻、开胃消滞的功效,对于肺虚久咳、津少口渴,不思饮食者尤为适宜。猪排骨具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功效,适宜于气血不足,阴虚纳差者。
【原料】猪排骨200克,酸梅3个,蒜茸5克,,精盐、味精、白糖、绍酒、湿淀粉、胡椒粉、芝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排骨斩成小块,洗干净,沥净水分,放在碗内,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酸梅(用手抓烂),蒜茸、辣椒末拌匀,然后加入干淀粉拌匀,最后加略拌,即可平铺在碟上,放进蒸锅内蒸8分钟至熟,加入葱段略烧即可。
【操作要领】排骨在碟上必须铺平,不可堆起。
【特别提示】胃酸分泌过多者不宜食。
自制消暑三豆汤
“三豆汤”由绿豆、赤豆和黑大豆一同熬制而成,既是药品又是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将以上三味(每味10克为宜)置于锅中,加入清水600毫升,用文火熬成200毫升,待其冷却,即可食用。
“三豆”保健功能很多。绿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赤豆性味甘酸,功效为清热利水、散血消肿,可治腹部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等。对夏天皮肤常发的疮疡肿疖等有较强的排毒消肿作用;黑大豆性味甘寒、微苦,功效为解毒、散热、除烦,可治伤风感冒、夏季头痛、鼻塞不通等,也是夏令消暑清热之佳品。三味共用效果更佳。
消热解毒-豆芽海带丝
【食疗功效】豆芽能清热解毒,绿豆芽能消暑热。海带补养化痰养生食品。日常食之可补血养阴,清热化痰、行水消肿,对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肿大、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肝脾肿大、水肿、冠心病、肥胖症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原料】绿豆芽150克,水发海带丝150克,猪瘦肉丝50我,葱、盐、料酒、味精、色拉油等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绿豆芽掐去两取中段,放入清水中浸泡,海带长丝成段,用清水漂净,葱切成段。炒锅内放100克油烧热后,投入肉丝煽炒至转灰白色,烹入酒,倒入海带炒1分钟,再投入沥净水的绿豆芽,放入盐煽炒,至豆牙断生,放入味精,葱丝,即可起锅装盘。
【操作要领】旺火热油快速烹调,以保持豆芽脆嫩。
【特别提示】海带中含砷,食用前宜长时间浸泡去除。
清火美容-薏米百合粥
薏米是一种健康食品,现在在市场上也比较常见。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肾、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除痹之功。《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本草经》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曲伸,风湿痹”。
家中的老人随年龄增加一般肝肾趋弱,如有风湿发病也趋于严重,尤其是冬季。所谓“冬病夏治”,所以现在正是时机。另外薏米也有清火美容的功效。
参考菜谱:
材料:薏仁、百合、红枣
制作:薏仁、百合淘洗后温水浸泡20分钟,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转小火煮至薏仁开花,汤稠即成。
要点:食用时冷热均可。如放冰箱中,加蜂蜜食用,去暑效果明显。
清热化痰-小黄瓜拌海蜇
【食疗功效】本品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功效,能预防防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症,对早期高血压病人更为适宜。
【原料】小黄瓜3支,海蜇皮200克,姜丝、米醋,酱油,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小黄瓜洗净,略剥一下表面小刺,去子切成粗丝。海蜇皮切成丝,漂净咸味和沙子,捞出挤干水分,放适量姜丝,米醋、酱油、味精、芝麻油和黄瓜丝,拌匀即成。
【操作要领】口味以咸中带酸,略有姜丝辣味为好。
闷热天自制健脾开胃汤品
前些天为廿四节气的“夏至”。至,是极的意音,是日影长到终极的意思。这一日昼最长,夜最短,通常从这日起天气开始炎热了。在北方确实已是高温天气了,可是在南方由于“龙舟水”天气的影响,下了几场暴雨,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天气下人最容易脾虚胃弱,食欲不振或食少难消。佐餐的汤品最好能健脾开胃,消食化滞,因而推荐
麦芽淮山牛肚汤
麦芽淮山煲牛肚具有健脾胃、消食滞的功效。对症见腹部痞胀、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等有治疗作用,同时亦可用于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等属于脾虚而运化无力者。
〔材料〕生麦芽100克,淮山、党参、云苓50克、八角茴香、陈皮各6克,牛肚500克,红枣4枚、生姜2-3片。
本汤治症实为脾胃虚弱所引起的肠功能紊乱,治之既需健脾开胃以治其本,又需消食化滞以治其标。麦芽性平味甘,功能消食和胃,善治积滞不化;淮山、党参、云苓、陈皮同用,既能健脾益气,又能运脾渗湿,有补而不滞之特点;八角茴香气味芳香而温和,能排除肠内积气,及有良好的开胃进食作用;牛肚性平味甘,健脾开胃,虽属肉类,但不腻滞。合而为汤,共奏消补并举,标本兼顾之效。
〔烹制〕麦芽、淮山、党参、云苓、陈皮、八角茴香、红枣去核等洗净,稍浸泡;牛肚浸透、洗净、切为块状,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至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即可。此量可供3-4人用
拌黄瓜:
将黄瓜切片(皮可去可留),撒少许盐码二十分钟,,滤去水分,加入盐、糖、鸡精和麻油拌匀即成,爽脆可口,根据个人喜欢,还可以加入辣椒和大蒜等,更利于开胃和提升食欲,夏季食用再好不过。
皮蛋豆腐
将内脂豆腐倒扣在盘子上,拉上几刀,浇上味精,酱油,麻油,榨菜末,皮蛋末。
又好吃又爽口,还特简单。
清调茄子
首先将茄子去皮切成条上笼蒸十几分钟。期间,将两三只青辣椒(视个人口味增减)剁碎,用细盐腩出辣汁,放入花椒面、鸡精、米醋、蒜泥、熟花生油调匀,作成蘸料。将蒸熟的茄子晾透,切成块。蘸料而食。
或者,将蘸料倒入茄子里,调匀进食。
青酱茄:茄子洗净,切块,放到锅里煮,等到用筷子一杵一个眼的时候捞出,把黄豆泡软,煮熟,放到茄子里倒入老抽、盐、味精适量,琳入热花椒油,放到冰箱里,吃前放入葱丝,香菜。
青椒酱:黄瓜洗净切丁,辣椒洗净切丁,放入香菜末、葱末。到入黄酱或者炸酱适量,醋少许,拌匀即可。
腌黄瓜:黄瓜切条,放入瓶子,加盐、花椒、姜、白醋、糖、水,瓶盖拧紧,放入冰箱,第二天即可食用。
甜酸豆腐
材料;豆腐两块,青.红椒各一个.菠萝两片
做法;1.豆腐洗净,切成小块洒些盐,腌15分钟
. 2.清,红椒切片.
3.烧滚油锅后,将豆腐炸至金黄色取出,多余的油倒出,只余下两汤匙爆香蒜茸.姜片,放入甘笋和青,红椒等,翻吵均匀,放入豆腐,拌匀芡汁料加入煮滚,炒匀上碟.
记住;芡汁料里要有:番茄汁.糖.盐.生粉.水.麻油.鸡精等.
㈤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风俗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跳钟馗、祭龙、、打午时水、沐兰汤、浸龙舟水、吃龙舟饭等。
在众多习俗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来源都与屈原有关,在屈原投江后,人们便纷纷划船追赶想要将屈原尸体打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