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犬麻醉方法有几种
吸麻苏醒速度快
三、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对全身生理干扰轻微,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可用于重危病犬或温顺犬的小手术。但动物意识清醒,常出现与手术无关的骚动。
1.表面麻醉:利用喷雾、涂布或填塞的方法,使穿透性能较强的局部麻醉药与手术区的粘膜、滑膜、浆膜充分接触,直接作用于组织的神经末稍而产生的麻醉。5%可卡因、12%卡因溶液,用涂布或浸渍法,以麻醉口腔、鼻腔、直肠和阴道粘膜。利用注射器和导尿管将0.51%普鲁卡因溶液注入膀胱内,以麻醉膀胱粘膜。利用穿刺法将46%普鲁卡因溶液注入关节囊、腱鞘、粘液囊内,麻醉其滑膜。体腔手术时,常用35%普鲁卡因溶液喷洒浆膜。麻醉结膜和角膜时,可用25%可卡因、0.51%卡因溶液,滴入结膜囊内,经25分钟开始麻醉,继续10-15分钟。
2.浸润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局部的各层组织中,使该部位的神经末稍产生麻醉。常用0.251%盐酸普鲁卡因液,加微量的1%肾上腺素液效果更好。可应用分层、直线、菱形、扇形、锥形等方法注药。
现在手术基本使用的是呼吸麻醉,这种麻醉方法有诸多优点。风险低、入麻快、手术结束后醒过来也很快。价格上大多数人应该都能接受,所以推荐这种麻醉方式。
㈡ 动物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剂有什么
兽用麻醉药的应用现状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麻醉药物的毒性与副作用(呕吐、舌回缩、呼吸抑制、心搏停止),扩大其安全和使用范围,现在很少应用单一的麻醉剂,一般多采用动物复合麻醉剂或将吸入麻醉剂、静脉麻醉剂、物理麻醉方法等联合应用,对动物进行复合麻醉。例如华南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应用戊巴比妥钠联用速眠新,对其在手术实验犬中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发现,戊巴比妥钠与速眠新复合麻醉诱导期短,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即达4小时。术中只需追加1次,剂量仅为首次用量的一半,延长麻醉维持时间4小时以上。
然而由于医学研究手段的限制,现行应用的麻醉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沈阳市东陵区东陵兽医站的何顺东、缪英婕经过多例临床研究认为速眠新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而造成新生幼犬处于麻醉状态,抑制呼吸系统呼吸机能。同时由于某些犬手术时需加大麻醉剂量手术才能顺利进行,使得部分速眠新通过胎盘屏障而作用于幼犬。同时他们还发现采用相同剂量对不同品种犬进行麻醉时,某些犬会出现麻醉过深甚至死亡的现象,而有些品种则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
动物麻醉药品的展望
新一代麻醉药品将取代现有麻醉药品麻醉药品更新频繁,新药品从研制到应用的周期缩短。麻醉效果确实、毒副作用低,对正常生理功能干扰小的新一代麻醉药品,包括强效镇痛剂芬太尼及其类似物、埃托啡及其类似物、α2受体激动剂美托咪啶、强效镇静剂氟哌利多、依托脒酯、吸入麻醉剂安氟醚及其类似物、肌肉松弛剂维库溴铵及其类似物。这些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通过科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理想的麻醉剂必将取代现有麻醉药品。
复合麻醉取代单一麻醉
现有麻醉药品各有千秋,各存缺憾。为扬长避短,在保证麻醉效果确实的基础上,降低其毒副作用,扩大其安全范围和使用范围,通常选用复合麻醉。复合麻醉是对各种麻醉药物、麻醉方法和麻醉疗法高度选择并进行最佳组合,从而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和毒副作用,在对机体生理活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提供最佳的麻醉技术。
麻醉剂因动物种类而分别应用
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麻醉剂的敏感性也不同。猪的麻醉无论是隆朋、静松灵,还是以其为主要成分的复合麻醉剂(如眠乃宁),均不能对其产生确切的麻醉效果;而反刍动物对隆朋及其复合麻醉剂的麻醉作用就较强;但犬对静松灵及其复合制剂的麻醉效果则较确切。所以,应针对各种动物的不同生理特点而研制其专用麻醉剂
㈢ 怎样麻醉病犬
麻醉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病犬对疼痛的反应暂时减轻或消失的方法。麻醉的方法很多,给犬常用的有局部麻醉法和全身麻醉法。
(1)局部麻醉法。是指用局部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等使犬体某一解剖区域内的疼痛反应暂时消失的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法有2种:①表面麻醉法。即麻醉剂直接作用于组织表面的神经末梢,使该部痛觉消失的方法。多用于黏膜和浆膜的麻醉。如在口腔及鼻腔黏膜、眼结膜等部位麻醉时,用3%~10%可卡因溶液滴入或喷于表面,经2~5分钟麻醉,可持续10~15分钟;当直肠和阴道黏膜需麻醉时,可用棉纱浸以2%~3%普鲁卡因溶液塞入其中,经10~15分钟即可产生麻醉作用。②浸润麻醉。即用适量的0.25%~2%普鲁卡因溶液注射皮下、黏膜下或深部组织中,靠药液的张力扩散,浸润组织,达到麻醉的目的。多用于局部的小手术。
(2)全身性麻醉。是指应用全身麻醉剂使犬的神经中枢呈现暂时性抑制作用的方法。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反射消失,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
进行犬的全身麻醉,现今常用方法有4种:①戍巴比妥钠。每千克体重30毫克,配成2%溶液作静脉或腹腔内注射。注射后迅速进入麻醉期,麻醉持续时间2~4小时。②硫喷妥钠。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配成2%~2.5%溶液作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麻醉效果与戍巴比妥钠基本相同。③盐酸氯丙嗪。每千克体重用1~2毫克,一般作肌肉注射,麻醉持续时间1~2小时。④846麻醉合剂。每千克体重用0.04~0.08毫升,肌肉注射,3~5分钟开始麻醉,麻醉可持续1~2小时。
㈣ 麻醉有哪几种
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三种:1、局部麻醉:可以分为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以及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区域阻滞麻醉,一般会用到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丁卡因等。2、椎管内麻醉:可以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蛛网膜下腔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3、复合麻醉与联合麻醉:复合麻醉可以分为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和全静脉麻醉,而联合麻醉是指全麻与非全麻的联合使用。
㈤ 局麻药的临床应用方法
临床常用的局部麻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表面麻醉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2.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皮下或手术切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经末梢被麻醉。 3.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附近,阻滞其传导。 4.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将局麻药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适用于腹部或下肢手术。 5.硬脊膜外腔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过此腔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用药量大,起效较慢,注药水平可高达颈椎,对硬脊膜无损伤和不引起呼吸中枢麻痹。
局麻药一般只有注射和表面喷涂的方式,也可以和吸入性全麻配合使用。就注射方式来说有传导麻醉和局部浸润两种。
㈦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传导阻滞四类。后者又可分为神经干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脊麻。静脉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种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义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表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药,难以达到上皮下的痛觉感受器,仅能解除黏膜产生的不适。可用于角膜、鼻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项①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③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④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取皮内注射针,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以后推注局麻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样皮丘,然后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若需浸润远方组织,穿刺针应由上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药液时应加压,使其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2)注意事项①注入局麻药要深入至下层组织,逐层浸润,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处神经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经通过,局麻药液量应加大,必要时可提高浓度。肌纤维痛觉神经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药便可产生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②穿刺针进针应缓慢,改变穿刺针方向时,应先退针至皮下,避免针干弯曲或折断。③每次注药前应抽吸,以防局麻药液注入血管内。局麻药液注毕后须等待4~5分钟,使局麻药作用完善,不应随即切开组织致使药液外溢而影响效果。④每次注药量不要超过极量,以防局麻药毒性反应。⑤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可通过环绕被切除的组织作包围注射,或环绕其基底部注射。区域阻滞的操作要点与局部浸润法相同。主要优点在于避免穿刺病理组织,适用于门诊小手术,也适于身体情况差的虚弱患者或高龄患者。
4.静脉局部麻醉
(1)定义肢体近端上止血带,由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称静脉局部麻醉。适用于能安全放置止血带的远端肢体手术,受止血带限制,手术时间一般在1~2小时内为宜。如果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缺血性血管疾患则不宜选用此法。下肢主要用于足及小腿手术,采用小腿止血带,应放置于腓骨颈以下,避免压迫腓浅神经。
(2)注意事项静脉局部麻醉主要并发症是放松止血带后或漏气致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所以应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细检查止血带及充气装置,并校准压力计;②充气时压力至少达到该侧收缩压100mmHg以上,并严密监测压力计;③注药后20分钟以内不应放松止血带,放止血带时最好采取间歇放气法,并观察患者神志状态。
5.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1)颈神经丛阻滞颈浅神经丛阻滞可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手术,而颈部较深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尚须行颈深神经丛阻滞。但由于颈部尚有后四对颅神经支配,故单纯行颈神经丛阻滞效果不完善,可用辅助药物以减轻疼痛。
(2)臂神经丛阻滞包括经颈路臂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锁骨上臂丛阻滞法、锁骨下臂丛阻滞法、腋路臂丛阻滞法等五种入路方法。五种臂丛入路阻滞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异,而上肢各部位神经支配亦各异,因此应根据手术部位神经支配选择最恰当阻滞入路。
(3)上肢神经阻滞上肢神经阻滞主要适应于前臂或手部的手术,也可作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完全的补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经阻滞、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滞,若行手指手术,也可行指间神经阻滞。
(4)下肢神经阻滞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时阻滞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因需多注药且操作不方便,故临床应用不广。然而,当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较局限或禁忌椎管内麻醉时,可以应用腰骶神经丛阻滞。另外,腰骶神经丛阻滞还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措施用于术后镇痛。
虽然腰神经丛阻滞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用于下腹部手术,但临床很少应用。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是简单而实用的麻醉方法,可用于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髋部手术需阻滞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最简便方法是阻滞腰神经丛(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大腿手术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及坐骨神经,可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大腿前部手术可行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或分别阻滞,亦可以采用“三合一”法,单纯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用于皮肤移植皮区麻醉,单纯股神经阻滞适用于股骨干骨折术后止痛、股四头肌成形术或髂骨骨折修复术。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阻滞再加坐骨神经阻滞,通常可防止止血带疼痛,这是因为闭孔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很少。开放膝关节手术需要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最简便的方法是实施腰大肌间隙腰神经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采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也可满足手术要求。膝远端手术需阻滞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的分支隐神经,踝部阻滞可适用于足部手术。
㈧ 麻醉方式有哪几种
1、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2、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3、全身麻醉(又分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根据不同的手术和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以上都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有不懂的可以再问我。
㈨ 我的狗病了 要打针 怎么麻醉啊
麻醉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病犬对疼痛的反应暂时减轻或消失的方法。麻醉的方法很多,给犬常用的有局部麻醉法和全身麻醉法。
(1)局部麻醉法。是指用局部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等使犬体某一解剖区域内的疼痛反应暂时消失的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法有2种:①表面麻醉法。即麻醉剂直接作用于组织表面的神经末梢,使该部痛觉消失的方法。多用于黏膜和浆膜的麻醉。如在口腔及鼻腔黏膜、眼结膜等部位麻醉时,用3%~10%可卡因溶液滴入或喷于表面,经2~5分钟麻醉,可持续10~15分钟;当直肠和阴道黏膜需麻醉时,可用棉纱浸以2%~3%普鲁卡因溶液塞入其中,经10~15分钟即可产生麻醉作用。②浸润麻醉。即用适量的0.25%~2%普鲁卡因溶液注射皮下、黏膜下或深部组织中,靠药液的张力扩散,浸润组织,达到麻醉的目的。多用于局部的小手术。
(2)全身性麻醉。是指应用全身麻醉剂使犬的神经中枢呈现暂时性抑制作用的方法。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反射消失,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
进行犬的全身麻醉,现今常用方法有4种:①戍巴比妥钠。每千克体重30毫克,配成2%溶液作静脉或腹腔内注射。注射后迅速进入麻醉期,麻醉持续时间2~4小时。②硫喷妥钠。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配成2%~2.5%溶液作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麻醉效果与戍巴比妥钠基本相同。③盐酸氯丙嗪。每千克体重用1~2毫克,一般作肌肉注射,麻醉持续时间1~2小时。④846麻醉合剂。每千克体重用0.04~0.08毫升,肌肉注射,3~5分钟开始麻醉,麻醉可持续1~2小时。
㈩ 局部麻醉药物有哪些 怎样进行局部麻醉
临床上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而局部麻醉的方法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类,狭义上的局部麻醉通常指的就是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而广义上的局麻则还包括了神经阻滞、腰麻、硬膜外麻醉等麻醉方式。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是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部位的浅表手术。常选用丁卡因,如耳鼻喉科手术前咽喉喷雾法麻醉。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野附近的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浸润麻醉的优点是麻醉效果好,对机体的正常功能无影响。缺点是用量较大,麻醉区域较小,在做较大的手术时,因所需药量较大而易产生全身毒性反应。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3.传导麻醉/神经阻滞(conction anaesthesia)是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分布的区域麻醉。阻断神经干所需的局麻药浓度较麻醉神经末梢所需的浓度高,但用量较小,麻醉区域较大,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为延长麻醉时间,也可将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spinal anaesthesia),是将麻醉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根。首先被阻断的是交感神经纤维,其次是感觉纤维,最后是运动纤维。常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普鲁卡因。药物在脊髓管内的扩散受病人体位、姿势、药量、注射力量和溶液比重的影响。普鲁卡因溶液通常比脑脊液的比重高。为了控制药物扩散,通常将其配成高比重或低比重溶液。如用放出的脑脊液溶解或在局麻药中加10%葡萄糖溶液,其比重高于脑脊液,用蒸馏水配制溶液的比重可低于脑脊液。病人取坐位或头高位时,高比重溶液可扩散到硬脊膜腔的最低部位,相反,如采用低比重溶液有扩散入颅腔的危险。
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后者主要是由于静脉和小静脉失去神经支配后显着扩张所致,其扩张的程度由管腔的静脉压决定。静脉血容量增大时会引起心输出量和血压的显着下降,因此维持足够的静脉血回流心脏至关重要。可取轻度的头低位(10°~15°)或预先应用麻黄碱预防。
5.硬膜外麻醉(epiral anaesthesia)是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药沿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神经根。硬膜外腔终止于枕骨大孔,不与颅腔相通,药液不扩散至脑组织,无腰麻时头痛或脑脊膜刺激现象。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较腰麻大5~10倍,如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及心脏抑制,可应用麻黄碱防治。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
6.区域镇痛(regional analgesia)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及局麻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通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酰胺类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在区域镇痛中运用最为广泛,尤其是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使其成为区域镇痛的首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