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方言调查字表的详细使用方法
方言调查字表主要供调查方言音系之用,一共选择了比较常用的字三千七百多个,依广韵的声母、韵母、声调排列。用来调查方言,可以得出方言音系在古今演变上的要点。书前有用法,说明及声母表、韵母表。书后附音标及其他的音符号表。初步研究语音韵的人也可以通过本书的单韵系统得到对于广韵和等韵的基本知识。
要用好《方言调查字表》,首先要花点时间把书前的用法和说明认真读几遍,并熟记于心。
对于初学者,要用好《方言调查字表》,还需要有辅助的工具书,最重要的有三本,即《广韵》、《集韵》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中华书局1981年新1版)。
《方言调查字表》的收字是按广韵的声母、韵母、声调排列的,有些字是根据集韵补充的,形、音、义有时都要去翻韵书,因此《广韵》、《集韵》的重要性是不需多说的。真正想要搞方言的话,不仅《方言调查字表》要很熟,《广韵》《集韵》也要很熟。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增订本,余乃永)用起来非常方便,值得买一本。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记汉字的古音地位,另外在还不熟悉每个字的音韵地位时通过它来确定一个字在《方言调查字表》的什么位置。例如在核对同音字表的时候发现自己把“打”[tang3] 误记成 [ta3] 了,除了把“打”字从 a 韵挪到 ang 韵外,《方言调查字表》的“打”字也要改过来。可是不知道“打”字在哪一页,这时就去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打”字是德冷切,梗开二上梗端,再查《方言调查字表》的目录,梗开二上梗端在 70 页。前边说过,真正要搞方言,《方言调查字表》要很熟,最好是能把每个字的音韵地位都背下来,那时候自然也就不需要借助《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来确定一个字《方言调查字表》的哪一页了。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目前市面上已见不到,不过复印一本也可以。另外,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出版年)也可起同样的作用。
B. 近体诗如何用韵
关于诗的用韵,《诗经》伊始就是如此,总是因为诗的最初形式载歌载舞需要方便音乐表达罢。不独中国,世界各民族的诗都是用韵的,可以想见,所谓韵,主要是发声的相协,与语言却不大相干。
据说,中国早在隋朝以前就已经有人归纳了诗韵的规律,直到隋朝陆法言着《切韵》,后被唐朝科举考试采用,又稍加修订,改称《唐韵》,成为第一部被官方认可的韵书,也就是音韵规范。以后,宋在《唐韵》基础上增字成《广韵》;至宋金之际,再修《广韵》,因最初刊行于山西平水地方(约当今临汾),遂世称《平水韵》。
合乎逻辑的推测,陆法言制《切韵》,依据的是当时京畿地方普遍使用的官方音调(类似于现代的普通话),不应该是长安土语,而应该是交汇南北兼及东西的合成,因为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特别是在政府中,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绝非一地一域之人可以独彰。唯其如此,有唐一代才会采用之。则《切韵》、《唐韵》应与当时口语相一致。
至宋金,因统治中心的迁移(宋往东而后向南,金则经营于东北),口语音调当有较大变化,修订《平水韵》的时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但是至少由于两条原因,韵书不能有大的变化:一是唐诗的成就空前,《平水韵》不得不包容唐诗音韵于内,也就是承认唐音为诗之“正音”;二是自唐以下,诗的创作已经逐渐摆脱音乐而成为专门的书面形式,诗的用韵也就摆脱了最初的音乐属性而归附于诗本身,故而诗韵更多地属于作诗技法一类,诵诗也需要依古调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平水韵》不过是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部合并成一百零六韵部而已,后人用韵,自然比唐人宽松许多。
现在有一种意见,唐朝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语言声调变化已然面目全非,恪守古人韵书已无必要。其实,随着时代变迁,旧体诗作为一种文体已经定格,或者采用这个文体,或者使用其他文体,这是诗作者可以选择的。但是,不应该改造旧体诗,就像唐人,可以创造近体诗却依旧写古风;亦如宋人,可以光大长短句却依旧写近体写古风;更如元人,可以开创曲子也不必抛弃或改造唐宋。而旧体诗音韵已是其整体之一部,自然须予保留。上述论及《平水韵》不能有大变化的两个原因,这里同样。
至于写作中间如何把握用韵的关系,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平水韵》已经规范了上千年,今人写旧体诗自然以《平水韵》为正本。正确选择韵脚字主要需要熟悉上平十五部和下平十五部,因为近体诗主要押平声韵;熟悉的方法,除了写诗的时候依照韵书,多写则容易记牢,还有就是多读古人诗作,能诵的古诗愈多,能记住的韵脚也愈多。
二、韵书还是熟悉平仄字的主要途径,平声三十部,仄声分入上、去、入共七十六部,多读、多写亦为途径。
三、每个韵部的字数多少不等,字数多的称为“宽韵”,意思是比较容易选择韵脚字,比如支、真、先、阳、庚、尤、东、虞;字数较少的称为“窄韵”,选择韵脚字相对不太容易,比如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字数更少的称为“险韵”,选择韵脚字很难,比如江、佳、肴、咸。
四、近体诗当首句入韵时,可以不用本韵而用邻韵。邻韵并非完全等同于在韵书中位置的相邻,而是指音韵的相邻,根据唐宋诗人当时的习惯,邻韵有:1、东、冬;2、支、微、齐;3、鱼、虞;4、佳、灰;5、真、文、元、寒、删、先;6、萧、肴、豪;7、庚、青、蒸;8、覃、盐、咸;9、麻、佳;10、江、阳;11、蒸、侵。
与诗韵有关的还有如下一些情形。
有很多时候,诗人们相互酬唱答和,所作的诗称为和诗,和诗的用韵有些专门的术语表达,仅作回答的往往标题“和某某”而所用韵部不一定相同,甚至诗体有别,比如以绝句回答律诗,以七言回答五言;用对方的韵部而不拘韵脚字的,往往标题“依某某韵”;用对方的韵脚字而位置不拘的,往往标题“用某某韵”;用对方韵脚字且位置相同的,往往标题“次某某韵”或“步某某韵”。
也有很多时候,诗人们相约规定韵部甚至韵脚字作诗,称为“限韵”。
古体诗或曰古风,其格律与近体诗相关但不相同,用韵也另有规则,另作古体诗篇章叙述之。
C. 求词林正韵、平水韵、中华新韵的区别与怎么用。
区别:
1、从来源上:平水韵、词林正韵是前人归纳的诗韵,而中华新韵是以现在普通话归纳的诗词通用韵。
2、从严谨程度上来说:平水韵是比较严格;词林正韵合并了平水韵里的部分韵部,更精练;中华新韵则更加现代,可以适当放松。
3、从使用上来说:平水韵,近体诗多用之;词林正韵,是填词的范韵;中华新韵可以进行诗词创作。
使用:
1、平水韵是律诗的韵脚,依平仄分为五部106韵,其中平声上下两部,计30韵、仄声上去入三部,计76韵,韵脚要求最严,即使是同一声部内韵母相同的但不在同一目部里的就算不押韵;
2、中华新韵则是依《新华字典》的注音为标准,将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脚(也有18韵一说,但都是试行),其中一二声为平声韵,三四声为仄声韵,韵脚最宽;
3、词林正韵介于二者之间,其实词林正韵的韵部就是把平水韵的韵部综合了一下,比如它的第三部平声韵就是综合了平水韵上平声的四支五微八齐十灰,故要写古诗词首先要学好平水韵。
(3)广韵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词林正韵》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戈载。该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这部书主要是戈载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的词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
D. 诗词的新韵是什么怎样运用
诗词的新韵是指1911年以后出版,并且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基础语音编写的韵书。
运用: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新韵韵书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1941年黎锦熙先生主编,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中华新韵》(俗称18韵);196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诗韵新编》;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中华新韵》(俗称14韵)。
(4)广韵使用方法扩展阅读
诗词新韵运用的注意事项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音系统的变化,新韵的诞生是必然的产物。虽然采用的语音系统不同,采用的韵书不同,但只要严格遵守诗词格律,一样可以写出严谨、优美的格律诗词。
倡导新韵诗词,并不是要取消、否定古韵诗词,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只是大家在用韵时不要新韵古韵混押,这一点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新韵诗词
E. 怎样用广东话打字啊
可以使用手机里面的一些输入法来操作。(如讯飞语音输入法、或者搜狗语音输入法等)。
以讯飞语音输入法为例:
1、首先,打开手机里面的聊天工具微信,并点击进入。
F. 那么多韵部都要背下来吗不背下来怎么用在自己的诗词里。
我觉得没必要。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广韵》分的是206韵,而其实206韵也不是始于《广韵》,而是唐陆法言的《切韵》,《广韵》只是保留了它的韵部而已。但后人觉得其分得过于细,后又重新编了韵,所说的106韵是指“平水韵” 平水韵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公元1223年,金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王文郁作《新刊韵略》,将格律诗用字分为106韵,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具体如下:
自从反切被广泛应用以后,人们就有了理论基础来整理诗韵了,最早的韵书当推李登的《声类》,但《声类》不分韵部,按宫商角徵羽五音来编排,就象我们现在的字典一样,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韵书,比李登晚的吕静编辑《韵集》,也按宫商角徵羽五部编排,但每部中又分列韵部,它应该是严格定义上的韵书了,吕静以后韵书蜂出。到了南北朝周颙着《四声切韵》、沈约着《四声谱》,这个标志着“四声”的诞生,以前的宫商角徵羽包含很多的音素,不单是字的声调,“四声”意味着字的声调从字的音素中独立出来(据说沈约创九弄十纽图,这是声母方面的内容,如果真是这样得话,也就是说到了周颙、沈约时代,前人基本上把字的音素——声纽、韵母及声调独立出来了),虽然那时还不完善。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也出现一部综合南北,参阅古今的韵书——《切韵》,据说《切韵》由八个人(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彦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商议而定,这八个人中以颜之推、萧该意见为主,所以《颜家训》中的音辞篇常被前人引用作为《切韵》的指导思想,这八人不包括陆词(陆词字法言),陆词只是负责记录,陆词按他们的意见编写《韵书》,为了做到综合南北古今及宜分不宜合这个原则,陆词花了20年时间,参考了前人的众多韵书,走遍了南北大地,了解和参校不同的语音系统,最后才编就了《切韵》这本韵书,可以说《切韵》基本上反映当时的音读。所以《切韵》的出现,其他的韵书渐被淹灭,而把《切韵》归功于陆法言看来是不过分的。
《切韵》之所以能被流传下来,出了它本身的因素外,也有历史的条件,就是唐代的科举制度,《切韵》被指定为科举应试用韵的官方标准,《切韵》在唐代被修订三次(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李周的《切韵》),但切韵的精神和基本内容没有改变。
就因为《切韵》“以分不宜合”的原则,使得韵部分得过细,给广大举子们带来了很多烦恼,有时如何使诗押韵成了一个问题,唐代也有人提出,窄韵允许与邻韵通押,但这种意见始终没有写入韵书中;到了宋朝,陈彭年、邱雍修订《切韵》(即《广韵》)时,邱雍便在韵部脚下注明“独用”和“同用”,这样解决了险韵的押韵问题,士子们自然是举双手支持了。
其实,陆词在《切韵》中已经说明“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可见《切韵》对待审音和赋诗作文这两种功效时,严宽要求也不一样的;宋朝后来把这两种功效独立出来,宋朝丁度、李淑修编《集韵》和《礼部韵略》,前者主要作为审音,后者主要为了应试赋诗作文时使用,《礼部韵略》本质上就是《集韵》的略本,取要字而编成册;由于时势功利的驱使下,许多人家藏《礼部韵略》,这虽然有利于韵书的流传,但同时各版本时有差异也给后人甄别留下了难题。
如果把《礼部韵略》“同用”的韵部合并,韵部就变成了108部,再把“径”与“证”合并,韵目就与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模一样了;如果再把“拯”与“迥”韵部合并,韵目就与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相同了。
《平水韵》是谁编的,说法很多;有说是刘渊,有说是王文郁,也有说是毛麾;毛麾的《平水韵》书成于1176年,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书成于1229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书成于1253年;虽然毛麾的韵书最早,但是他们的书名却看不出继承和沿袭的关系,而且成书时间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可能他们所依的是另外一个版本。也有人认为,当时金人也效宋朝开科取士,也注重词赋,也沿用宋朝的《礼部韵略》,为了便于士子们的应用方便,把《礼部韵略》的同用韵部及个别窄韵部加以合并,成了106韵部或107韵部,作为金朝廷的用韵标准,而王文郁、张天锡、刘渊的韵集是根据金人的官书加以刊定,因为王文郁、张天锡、刘渊他们都是金人。至于“平水”何意?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王文郁当时是平水县书籍官,刘渊前面冠以“江北平水”是黄氏所引,毛麾平阳人却有《平水韵》集,似乎大家都可以与“平水”扯上关系。
《平水韵》被历代所引用并进行修订,元-黄公绍的《今古韵会》采用刘渊的107韵目,元-阴时夫兄弟的《韵府群玉》采用王文郁的106韵目,清-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以及《佩文诗韵》也采用王文郁的106韵目。
有人曾经说过,诗韵到了宋末尤其平水韵,陆氏《切韵》的初衷和精神消失殆尽,其诗韵与实际的口语渐趋于两途,因此宋后千余年间一般文人依此所作的诗赋,就成为纸上的死语;只是由于开科取士应试的需要,使之保留一个躯壳罢了。
G. 七言诗如何用好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所不同者,是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平水韵”共分一百零六韵部,其中平声韵部分有三十韵部。三江韵、八更韵、七阳韵都是指平水韵里的韵部,第三是“江”部韵,以“江”字为第一个韵字,所以叫“三江韵”,第八是“更”部韵,以“更”字为第一个韵字,所以叫“八更韵”,其余的类推。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 1、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为重韵,此乃大忌。古人写诗多依官韵,“冬”与“东”之类的字,我们认为是同韵,但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唱和,又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自隋代以来作诗填词作曲都依韵书限定的用韵标准,而不同时期所通用韵书也不尽同,经时代变迁不少也已佚失。南宋以后通行“平水韵”,清起改称《佩文诗韵》,共分一百零六个韵部,各部一般以该韵部的第一个字作为此韵部的名称。据《佩文诗韵》,“元”字是上平声第十三个韵部的第一字,故称“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同理。
H. 怎么用平水韵写诗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小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
古诗中的平仄是怎么分的,能不能举例子说明一下,何为平水韵,何用...
小学学的拼音,一声平二生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而其中的一生二声为平(阴平,阳平)三生四声为仄,所谓押韵,就是平水韵的用法古代分的很清(206韵和107韵106韵),其实简单的说,用同一个韵母(拼音中可以标记一二三四声的字母)开头的为同一韵。
比如古代上平一东韵 所有韵母为 ong 上平二冬也类似主要是古今读音变化上平三江韵 韵母 ang 以此类推作用就是押韵使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古代讲究也很多,就不多说了可以查一下平水韵韵部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合辙押韵指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前车后辙,顺口、听着舒服,富有音乐性的诗词,诸如对联,歌词、唱词、对白等。
合辙,跟押韵的意思差不多,细分起来,辙宽,韵窄,如“发花乜斜”辙里可通押,韵中则不能。
先说合辙——“辙”,在生活中是指车轮碾过的痕迹,叫车辙。
合辙,说白点,就是后面的车轮子要走在前面的车辙里,不能跑偏。
而在诗词中的所谓“辙”,则是指“十三辙”,也就是十三个韵部。
再说押韵, 韵,就是和谐而有节奏的音乐或念白。
说到人,文人雅士往往被称为有风度,风致,情趣,韵味儿十足,等等。
而说到诗文, 就是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的句尾,即:每一个句子的最后那个字。
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诗、词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韵的,诗词曲的韵都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诗韵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
而后在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
而戏曲的十三辙,则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
古体格律诗,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
在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而写旧体是的人仍依“平水韵”,但平水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在的语言已经脱节了。
而且有许多的字和现在的语言根本不同了。
因此我极力主张用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一首诗,后句要跟着前句的辙;每句最后一字,要押得住上句最后那个字的韵。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但也有例外,根据诗词的内容,为着叙事的方便,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
例如着名的《长恨歌》。
合辙押韵,前呼后应,是诗词最大的语言特点之一。
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
正因为此,诸如《将进酒》《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才能得以口口相颂,流传至今。
平水韵中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词是如何限韵的?
《平水韵》上平、下平相加,一共三十韵部。
每一个韵部下的所有字在古音中声调相同、韵母相同,可以在格律诗中作为同一首诗的韵脚使用。
所谓“限韵”,指的是一首格律诗限定用某一个韵部或某一个韵部中的某几个字做韵脚进行创作,古时科考常有此类规定。
至于填词“限韵”,我还没有听说过,一是词的正统地位不比格律诗;二是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没有一部韵书,无法“限韵”,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戈载编辑了《词林正韵》,才有了一定的规范。
不过词的“次韵”自古有之,如辛弃疾和陈亮互相唱酬的六首《贺新郎》,如叶梦得、辛弃疾、文天祥、邓剡、张炎、蔡松年、赵秉文、萨都刺、李孝光、周用等多人次苏轼韵所作的《念奴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