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酶免疫细胞如何进行化学染色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是将血液、骨髓液、浆膜腔积液等等各种体液组织制成的涂片和骨髓等组织的切片经各种单克隆抗体的标定和常用的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显色后对白血病细胞直接镜检,以确定细胞类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繁多,可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酶细胞化学染色、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免疫金银染色技术以及亲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等。目前血液系统疾病检查常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有三种: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和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AP)法。PAP法抗原、抗体反应及酶标原理与APAAP法完全相同,都属于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只是所标记的酶不同。PAP法酶化学反应原理与ABC-AP法完全相同,但ABC-AP法为亲合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在染色步骤及方法上PAP法和ABC-AP法完全相同。
免疫细胞化学能够识别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氨基酸的差别,从而对细胞结构、功能及细胞代谢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细胞的类型、来源及细胞的分化阶段。应用骨髓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对骨髓细胞进行原位观察,通过对细胞特异性抗原的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了解骨髓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变化,这对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血液肿瘤的分类、分型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手段。
②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细胞染色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即:
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
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
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6.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③ 巴氏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巴氏染色液的染色原理:
核酸等电点为PH1.5-2.0,当PH>2.0时,能结合带正电荷的苏木素。染料中的伊红、亮绿、橙黄等为酸性染料,俾士麦棕为盐基性染料,能与细胞浆中相反电荷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染出鲜艳的结构。
细胞学常规染色普遍使用巴氏(Papanicolaou)法,橘黄G与EA36或EA50联合使用可将胞浆染成颜色鲜明的绿色、蓝色和粉色,细胞中的细胞核是由酸性物质组成,它与碱性染料的亲和力较强;而细胞浆则相反,它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染料的亲和力较大。
巴氏染色液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对细胞进行多色性染色,细胞经染色后能清晰地显示细胞的结构,胞质透亮鲜丽,各种颗粒分明,细胞核染色质非常清楚,从而较容易发现异常细胞。
巴氏染色注意事项:
一、细胞核着色不佳
1、细胞核着色过浅:
(1)盐酸分化时间过长或苏木素染液时间过长。需要缩短分化时间或延长碱化时间;每日加入少量新鲜苏木素染液或重新配制苏木素液。
(2)在固定之前制片干燥。所以对巴氏染色的制片需要严格遵守湿固定的原则。
(3)自来水的PH值偏酸性。使用碱性溶液。
2、细胞核着色过深:
(1)盐酸溶液浓度不够。适当加入几滴盐酸以增加浓度。
(2)制片用高于95%以上浓度的酒精固定后可以出现染色过深。应用95%酒精固定。
二、细胞浆着色不佳
1、如果全片内胞浆都淡染,则需要延长染色时间或更换新液。
2、如果胞浆不分色,均为浅红色。制片在固定前干燥或制片被有大量球菌样细菌影响胞浆染色。此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染色时间能够部分纠正不分色状况。
3、胞浆染成灰色或紫色,是由于苏木素染色时间过长或盐酸分化不佳。经过褪色后重新苏木素可以纠正。
4、由于标本的不同,同样配方的EA染液可造成偏蓝、偏绿和偏红,对不同的标本应该使用不同的EA染液。一般认为,EA36和EA50用于妇科标本,而EA65或改良EA用于非妇科标本。
5、胞浆不分色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EA染液的PH值不恰当所致。如染色为红色,可以加少许磷钨酸溶液纠正;如染色均为蓝色或绿色,可以加少许饱和碳酸锂溶液纠正。对于改良EA染液,每100ml染液加入2ml冰醋酸后染色效果更佳;染液使用更持久。
④ 细胞染色最常见的方法是什么
细胞染色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即: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6.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⑤ 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可以用什么染色
瑞氏染色(Wright's)-姬姆萨(Giemsa's)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
●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 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
●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骤:
1. 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
2.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3. 稍等1-2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
4. 染色30-40分钟;
5. 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3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
⑥ 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几种
印染行业的化验室一般的都是浸染法,就是拿染液通过染色工艺把布浸染到上色,还有扎染,卷染,
⑦ 医学上的染色法,除了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外,还有哪些
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种。前者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鉴别微生物。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复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还有鉴别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如芽胞、鞭毛、细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1、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在一般情况下,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美兰、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和中性红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刚果红、伊红、藻红和酸性品红等。使用酸性染料时,必须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现强酸性(低于细菌菌体等电点),让菌体带正电荷,才易于被酸性染料染色。
单染色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和干燥五个步骤。
染色结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复红染色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
美兰染色液:着色慢,时间长,效果清晰,菌体呈兰色。
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⑧ 观察细胞,用什么染色方法
线粒体用詹纳斯绿 B染色,(Janus green B)是线粒体超活染色的毒性较小的特异性碱性染料,也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在还原状态下它是无色的,但是在“活细胞”的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从而将线粒体染色
⑨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
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
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
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染色是生物显微玻片标本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先把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再使用染色剂,将生物组织浸入染色剂内,使组织细胞的某一部分染上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或深度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观察。
另外,银染法也较常用。当组织块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时,有的组织结构能直接把硝酸银还原,使银粒附于其上,呈棕黑色或棕黄色。有些结构本身对硝酸银无直接还原能力,若加入还原剂,可使硝酸银还原沉淀显色。
(9)检查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扩展阅读:
染色细胞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1、偶氮偶联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作用下,产生分解产物,再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证明酶的存在。
2、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作用于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的联苯胺形成蓝色沉淀。
3、普鲁士蓝法:细胞内、外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
4、雪夫反应:过碘酸氧化细胞内糖类中乙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作用,使无色品红形成红色沉淀。
5、金属沉着法:其他尚有物理学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显示脂质)、荧光显示、放射自显影以及体外活体染色亦常用于临床血液细胞学诊断。